论身体的、运动的学习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来源 :幼儿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xj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体育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学、婴儿心理学等多角度探讨了动作对于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可以发现,婴幼儿动作对心理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从而呼吁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展婴幼儿身体运动。
  关键词 动作;影响;婴幼儿心理发展
  
  婴幼儿时期是早期教育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很多专家都指出:婴幼儿时期的教育对人一生的心理发展是关键期。抓住这一关键期进行合理的早期教育和训练,对于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世纪人才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杰罗姆·哈蒂更认为“身体的、运动的学习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比如阅读、写作、算术和音乐等的学习都依赖于身体的运动学习。“没有运动的学习,很简单,脑就不会发育”。特定的运动方式使整个脑部“串联起来”了,即身体活动与脑部发育是相互联系的。孩子爬动越多,就会较早开始爬行;爬行越多,就越容易学会走路。每一个阶段的运动发展都保证着下一阶段在适当的时候来临——而且同时完成伴随着这些阶段的神经发育,为他在各个阶段的各种学习打下基础。如果一个婴儿错过了这些运动步骤中的一步——例如没有爬行就开始走路,就会产生学习障碍。最重要的是,婴幼儿借助于活动而学习。他借助爬行的活动学习爬行,借助走路的活动学习走路,借助说话的活动学习说话。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重视婴幼儿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开发,普及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由此可见婴幼儿动作发展的地位与作用。然而,教育现实中,教育工作者,包括家长,他们对婴幼儿的动作发展的作用往往认识不足,尤其在体育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问题也研究甚少。本文通过探讨婴幼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利于在今后教育中有意识引导幼儿更健康的发展,以促进动作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广泛开展。
  
  一、婴幼儿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对应关系
  
  婴幼儿的动作发展和心理发展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动作的发展有助于大脑的发育。因为人的行动是受大脑支配的,反过来动作的训练又能促进大脑的发育。婴幼儿的动作,如抬头、翻身、爬、坐、走等动作,尤其是手指的动作,其灵敏度可直接反映大脑的反应能力。正如有句名言所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婴幼儿的动作是随着从整体动作到分解动作,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的不断发展,他们的心理也随之发展。及时、合理的训练刺激,可在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和语言区建立起多种复杂的神经联系,使之促进大脑皮层的成熟和孩子智力的发展。这就是说,婴幼儿动作的发展,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而达到早期教育的目的。婴幼儿正是人一生中的奠基时期,即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如错过这个最佳期,将影响终生的智力。所谓“三岁看老”是有一定道理的。大脑生化研究证明人脑有120亿、140亿个神经细胞,小儿出生时就已达到这个数目,只是细胞的大小,重量不如成人;机能不完善,说明已有了接受教育的生理基础。但是如果没有给予及时合理的训练刺激,必将影响智力发展。心理学家提出,假设十七岁时的智力水平为一百,到四岁时就已达百分之五十,其余的百分之三十是在4-8岁之间获得,最后的百分之二十是8-17岁近八年中获得的。所以,家长要有意识的对婴幼儿经常、主动地进行动作训练。例如对一个月的新生儿就应打破过去那种捆绑包裹的旧习惯,不要限制四肢活动;二个月以上的婴儿要经常给他做主被动操,帮他伸伸胳膊蹬蹬腿,活动关节和脊柱,逐渐训练俯卧抬头、团身、坐、站等动作,切不要小看这些十分平常的动作,有训练刺激和无训练刺激的儿童差异很大,其脑电图反映不同,承受智力的压力也不同。如同肌肉得到的锻炼越多,其肌肉越发达一样,神经系统得到的训练刺激越多,发展得越强健。
  实践还证明:婴幼儿动作发展的提前与落后,与给予训练早晚有直接关系。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凡是给予动作训练的机会少,即动作与大脑皮质之间的联系得到的训练刺激少的幼儿动作发展就会迟缓。从未爬过的孩子势必影响动作发展,也会相应地影响其心理发展。如会爬的孩子,全身各部位的肌肉、关节均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爬行要比仰卧时视野开阔得多。会走的孩子可以提高探索和观察的能力,看到的接触的多,大脑中建立起的神经联系就越多,其脑细胞的成熟越早,功能越趋复杂、完善。所以,儿童早期动作的发展是不可忽视的,应该予以足够重视。
  
  二、动作对于婴幼儿心理发展不同层次的影响
  
  动作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个体进行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婴儿各种运动、动作的发展是其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在发展早期,个体的动作相当贫乏,需要较多的时间去习得人类特有的各种适应性动作,并不断提高动作与外界联系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因此,动作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直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心理的起源与发展来看,动作对于婴幼儿心理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
  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看,认识并不源于个体与生俱来的简单感知觉,而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只能是动作。主体要认识客观外界就必须对客体施加动作,在实施动作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相互改变。通过与物质环境的交互作用,主体可以获取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主体可以获得社会经验,认识人的主观世界。个体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乃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
  从个体智力的最初表现形式——感知运动智力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动作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我们在前面已指出,个体与环境最早实现的平衡是以最初的动作——先天性无条件反射为中介的。为了适应外在环境,先天性无条件反射不断重复出现,经过“再认同化”、“认识同化”“泛化同化”三个层次的发展,最后根据反射练习的结果而形成新的动作习惯。
  (二)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上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心理发展初期,外显动作是婴儿认识活动的主要工具:向客体施加动作,并根据动作的结果进一步调整动作方式是婴儿认识客体的基本途径。随着婴儿与客观外界进行有效交往的动作不断丰富、复杂、熟练化,到18~24个月,婴儿开始形成心理表征能力,他们可以对自己的动作及客观事物进行内部表征,开始了心理的内化过程。这一方面是由于婴儿内部心理活动得以进行的工具是动作性再现表象,也就是说,婴儿是通过动作组织、再现外界事物的特征和过去经验的;另一方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当面临新问题时,婴儿仍然需要求助于外显动作,通过与客体直接的相互作用解决问题、扩展认识。据此,我们认为,动作是个体心理不断内化的基础,并为个体内化的心理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使个体心理的内化过程得以持续进行。
  (三)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动作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的建构作用, 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
  1.动作对于大脑的发育具有反向促进作用。B.伯恩斯坦、G.艾德尔曼等人的有关研究表明,婴儿早期动作活动的结果必然导致大脑感知运动控制系统的重组,通过感知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共同作用产生范畴化、记忆和总体适应功能。动作不断练习、丰富、提高,可以促进大脑在结构上的完善,从而为个体早期心理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动作使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刺激及其变化更加警觉,并使感知觉精确化。动作越高级、复杂、完善,则越需要感知觉与动作器官的协调、配合,因此动作的练习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着感知觉。
  3.动作使得婴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动作是婴儿认知结构的奠基石。这不仅意味着个体的心理起源于动作,而且表明个体早期心理要不断向前发展还需要动作不断复杂化、高级化。
  4. 动作改变着个体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式,使个体从被动接受环境信息变为主动获取各种经验,这既促进了个体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社会交往特点,进而对个体的情绪、社会知觉、自我意识等产生影响。
  
  三、动作影响心理发展的实质
  
  在上述分析中,已经讨论了动作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动作本身是最重要的。相反,我们认为,动作的重要作用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它扩大了个体与周围环境交往的范围,使个体能够多角度、深入地探索其周围的物质世界与社会环境;再有,它提醒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以及广大家长要重视根据儿童发展的任务与需要,提供适宜的丰富环境,以使个体获得丰富经验,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是它启发人们要转变儿童在其心理发展中处于被动接受影响地位的传统观点,充分认识到婴幼儿自身的身体活动在其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建构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数的家长注重提供孩子充足的营养和知识的输入,却很少有家长了解认知的发展与身体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以致很多孩子错过了身体活动的黄金教育时期。因此,体育运动在婴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理论与实践证明,婴幼儿通过运动所获得的“运动敏感”,不仅有助于其身体活动能力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引发其各方面的领先发展,并将这种身心发展的领先地位保持终身。科学理论与实践还证明,运动是婴幼儿智力、心理发展最重要的源泉和动力。身体运动有助于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及智力开发,对建构婴幼儿的智能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身体的、运动的学习”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一)身体运动提供了婴幼儿学习的人际背景
  对儿童至关重要的是父母要有了解他们的需要和读懂他们发出的信号的能力;回报给他们以温情和慈爱,营造交谈的愉悦;保护他们免受生活中的磕碰和伤害,使他们不被忽视,远离恶习。而这样的背景和机会可通过体育活动、游戏等形式的亲子活动来提供和创造。亲子活动可以使孩子与父母、祖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发生交互作用,如果参与社会上的大型亲子活动,那么孩子与他人有更多的交往,这样的人际背景有利于孩子学习各方面的东西。
  (二)身体运动有助于婴幼儿获得“运动敏感”
  当代科学的前沿研究发现,儿童时期是学习动作、发展技艺的“天才时期”,这时儿童具备着最优质的生理、心理条件。因此,引导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的学龄前儿童的身体既在内在上、又在外行上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是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这甚至关系到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和整个民族的健康形象。国内外心理学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婴幼儿运动能力的研究,提倡把握好关键期,以便获得最为理想的教育效果。婴幼儿通过运动所获得的“运动敏感”,有助于其体力活动能力的发展,而且这种“运动敏感”将促进身心发展的领先地位保持终身。目前,有个别早期教育指导中心推出“感知课程”,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幼儿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根据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设计了科学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旨在让婴幼儿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触摸、滚爬、跑跳等多种方法去获得“运动敏感”,从而使婴幼儿关键期的动作得到发展,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早教实践。
  (三)身体运动有助于情绪情感的培养,促进婴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情感对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激发作用,情绪情感的不良发展是导致心理异常和障碍的重要因素。身体运动可对婴幼儿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刺激,使婴幼儿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内在的积极性。身体运动还具有陶冶婴幼儿情操、磨练意志,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及勇敢品质的功能。也有助婴幼儿自信心的培养。自信,是由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婴幼儿的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尤其是心目中最具威信的教师和父母的评价。一个人生活在气氛民主、宽松、和谐的家庭中,又常进行户外活动、身体运动,他往往不仅身体健康、活动能力较强,常常获得成人的表扬与赞扬,成功体验较多,还能用积极主动的“自我”概念去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其他问题,从而一点一滴地增强、树立牢固的自信心。总之,婴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有赖于通过动作感知周围事物,婴幼儿身体运动中的大量动作练习,可使他们获得对自身动作的感知,促进大脑功能的完善,为各种心理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因此,通过身体运动有助于情绪情感、思想品德、自信心的培养,促进婴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
  (四)身体运动构建了婴幼儿的智能
  身体运动可以促进婴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从而促使头脑灵活、聪明。脑科学的发展进一步告诉我们,神经网络首先是通过肢体的感觉和运动来引导建构的。这种“肢体的感觉和运动”可以看作是尚未经过科学整理的身体运动,是“潜在的身体运动”。也就是说,智力的基础,是通过“潜在的身体运动”来建构的。小班幼儿个体差异明显地体现在动作发展上。有些幼儿动作发展好,在活动中能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而有些幼儿动作发展差,在同样的活动中却常遭失败,久而久之,他们会以为自己能力太差而失去参加活动的信心,形成了“ 我不行”的思维定势。面向21世纪的智力应该主要是创造力。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儿童右脑的开发是非常不够的,90%以上的人习惯使用右手,自然对儿童生活习惯的培养也是右手,右手压抑右脑功能的发展。身体运动能训练儿童形象的、综合的非逻辑的右脑功能,有效地培养婴幼儿的创造力。对于孩子们来讲,能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践中去就是一种创造,而这种创造的机会唯有体育活动能给他们这个“舞台”。
  四、结论与建议
  (一)小结
  每个孩子都有运动潜能,0-3岁是开发婴幼儿运动潜能的敏感期。研究证明,运动不仅对儿童的健康具有良好的作用,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也有着良好的影响。因此,从小对他们进行运动潜能的开发,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如何通过动作训练促进认知发展已经成为发展心理学的又一重要课题。所以,儿童早期动作的发展是不可忽视的,应该予以足够重视。
  (二)建议:
  1.婴幼儿应加强身体活动教育以增进智力发展。
  2.可利用词汇,算术,语词记忆,仿绘,拼图,图形补充等教学内容,来提升幼儿身体活动能力。
  3.建议幼儿园斟酌加强身体活动教育。
  4.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家长们千万不要束缚这种天性,或轻易以多动症来结论自己的孩子。
  
  参考文献
  [1] 珍妮特·沃斯著,顾瑞荣等译,学习的革命[M].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12月。
  [2] 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3] 董奇、陶沙、曾琦、〔美〕J,凯帕斯,论动作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总第142期)。
  [4] 朱智贤,幼儿心理的发展[M].北师大出版社,1998年。
  [5]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8 。
  [6] 陈会昌等,父母教养态度与儿童在2—4 岁期间的问题行为[J].心理学报2003年第一期。
  [7] 王树庄编译,婴幼儿心理和早期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8] 陈定夷著,儿童心理学[M],正中书局,1976年。
  [9] 许政援,儿童发展心理学[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
  [10]张健忠,对婴幼儿身体运动作用的再认识[J].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第十一期。
其他文献
摘要 幼儿园常规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所要遵守的行为规则。良好的常规习惯可以使教学活动有序开展,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质量;良好的常规习惯有利于促进幼儿今后良好习惯的养成,使幼儿终身收益,反之,将贻误终身。幼儿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错过了最佳时期,再想改掉不良习惯,将事半功倍。  关键词 常规行为习惯 教养 教育观念    幼儿园常规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所要
期刊
一、心理环境的创设必须以爱为前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库姆斯说过:“我们创造的社会是完全依赖着他人的合作努力,善良仁爱而生活下去的,  一个生活于充满爱的环境中的人,他的内心也必将充满爱,包括爱自己、爱他人和爱整个社会。”  孩子需要教师充满爱心的言语和抚慰。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是教师的天职,爱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教师应满足孩子心理的需要,带给他们安全感。教师要与孩子进行充满感情的交流。教师的
期刊
摘 要 课程管理是当今课程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课程管理的成效决定了课程实施的最终效果。本文从幼儿园课程管理的涵义、幼儿园课程管理的价值取向、幼儿园课程管理制度和幼儿园课程管理的内容四个方面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 幼儿园 课程 课程管理 价值取向    课程管理是当今课程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课程管理的成效决定了课程实施的最终效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开始关注
期刊
一、活动目标    1. 能手口一致地点数3以内物体的数量并说出总数。  2. 初步学习将3以内的数量与物体进行匹配。  3. 乐意参加操作活动,并能按要求进行操作活动。     二、活动准备    1.房子3座,贴有小动物,分别是三种不同的动物头像(小狗1只、小鸡2只、小猫3只)。   2. 1到3的点卡一份和数卡若干。  3. 肉骨头、毛毛虫、鱼的图片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
期刊
传统的课程、教学和评估常常忽视幼儿智力发展的多样性,尤其对孩子思维发展的评价,多以传统的智力测试为主,局限性很大。如何解决分科教学和综合整体教学的矛盾,吸取两种教育教学模式之长,让幼儿学得轻松愉快,有效地促进幼儿各方面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新型幼儿园教学模式,确立一套更为宽泛的思维发展评价体系,是中国当代新世纪幼儿教育的一大难题。要使课程目标符合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客观上教师必须了
期刊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作为幼儿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不断地开阔幼儿的思路,活跃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打破时空限制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笔者长期从事幼儿语言教学活动,在培养幼儿想象力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根据年龄特点,培养幼儿读图能力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所以提供给他们看的书多是图文并茂,并且是年龄越小,图画越多越精美,文  字却越少越大,作为幼
期刊
责任心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论、行动、等持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积极性,自觉加强意志锻炼,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它是幼儿未来发展,立足社会的重要因素。新《纲要》的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明确提出“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心”。然而在今天,许多幼儿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切都有家长包办。久而久之,幼儿缺乏责任心的现象非常严重。  
期刊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先进的教学手段,已经深入到教育的每个角落。但纵观多媒体教学的发展现状,其显著特征就是存在不平衡性,多媒体教学在中、东部幼儿课堂教学中运用非常普遍,而在西部欠发达地区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幼儿园少之又少。但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手段的多媒体教学技术怎样才能适合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幼儿园使用,多媒体教学将对传统的幼儿教育产生何种作用。    一、多媒体教学技术
期刊
今天的幼儿将是21世纪的主人,时代对未来人才的需要是学前教育不可回避的挑战。只有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可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良好的自信心,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培养自信心,能使幼儿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这对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反之,如果幼儿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都不如别人,成功感得不到满足,做什么
期刊
摘要 心理理论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方面,探讨心理理论对儿童的发展和社会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量研究表明:同伴间积极的交往会促进个体心理理论的能力的发展。本文依据同伴关系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一定的教育对策,以便为我们更好地促进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心理理论 同伴关系 家庭规模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是指个体对自己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