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伦理意蕴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5101679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是其哲学理论、道德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因立论新颖,且与已成为官方主流思想的程朱理学中的知行观相悖,自提出后受到诸多怀疑,批评之论时出。本文试图在简述“知行合一”的基本内容与王阳明提出这一理论的立言宗旨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批评论断,恢复与发掘其中的伦理意蕴。
  [关键词]知行合一 伦理意蕴 王船山、孙中山对“知行合一”的批评
  [中图分类号]B2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055-02
  
  一“知行合一”的内容
  (一)知行本体
  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谪至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最后“中夜忽大悟”,尔后“体验探求,在更寒暑”凭依记忆与六经四字相印证,终于确信宋儒格物之说是错误的,并由此确立了他一生的学问基调。
  次年正德四年(1509),贵州提学副使席书聘请王阳明讲学于贵阳书院,《年谱》记载:“是年先生始论知行合一,席元山书提督学政,问朱陆异同之辨,先生不语朱陆之学,而告之以其所悟,书怀疑而去。明日复来,举知行本体,征之五经诸子,渐有省,往复数日,豁然大悟”(《全书》三十二,第446页)
  王阳明在贵州初提知行合一时,曾受到普遍怀疑,王阳明自己说过:“昔在贵阳,举知行合一之教,纷纷异同,罔知所入”(《年谱》庚午条),关于知行合一的详细阐述首见于《传习录》上徐爱所录: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先生曰:“试举看”。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人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看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全书》一,第38页)
  知与行是儒家道德实践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陈来先生在其著作《有无之境——王阳明的哲学精神》中认为,在宋代理学中,与知相对的行并不是用来泛指一切行为的,主要是指人对既有知识的实践或实行。另一方面,知的意义相对较宽,因为知既是名词,又是动词,从而知不仅指主观形态所表现的知识,而且也可以指求知的行为。
  在宋儒的知行讨论中,“真知”是一个重要观念,“真知”包含了“必行”在其中。当宋儒以“真知”指主体必定将所知付诸践履,以与常人之“知”相区别的时候,在概念上是清楚的。但当王阳明在真知的意义上使用知的概念时,这个真知的知与常人的如何区别,就需要一个分疏。
  陈先生认为,“知行本体”就是王阳明用来代替真知的概念。并认为“本体”指本来意义,是说知与行就其本来意义而言,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一切使知行分裂的现象都背离了知行的本来意义。按照知行的本来意义,知包含了必能行,这是知行本体,也是真知行。
  丁为祥教授在其论文《王阳明“知行合一”三指》中说:“这里的“本体”并不是与“功夫”相对的概念。惟一合理的解释是:它们都指知与行本来的不可分割关系。说“知行功夫”,是指“知行合一”作为人生修养的功夫与渗透其中的人生本体相对而言;说“知行本体”,则是指知与行的本然关系而言,虽然具体指谓不同,但在知与行的不可分割上其涵义则是同一的。”①
  两位的说法不尽相同,但意思是相差无几的,在王阳明那,知行在本来意义上就是合一的,不可分割的。
  (二)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谓知
  陈来先生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谓知”是“知行合一”说的第一个表述。“真知即所以为行”当指真知必能行,这个思想承自宋儒。而这两个命题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在“不行不足谓之知”。他认为“不行不足谓之知”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这里的“知”指道德意识的自觉程度而言。王阳明说过“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孝弟?”(《传习录》上,《全书》一,第38页)就是说,当“知”用于德行谓词“孝”“弟”等时,不可能与行没有联系,只能对在伦理实践中从事过此类活动的人使用“知孝”“知弟”。
  第二个意义则指一般知识活动而言。王阳明说:“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同上)。又说“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答顾东桥书》,《全书》二,第53页)
  《答顾东桥书》是《传习录》中所录一长文,王阳明针对友人顾东桥的质疑,对自己的思想做了深入的阐释,一一回应了友人的疑问,知行问题是其中一个方面,此文还涉及到其他许多王阳明思想中的重要问题。我认为不应将这两句话拆开来各自分析,他们是一个整体。“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谓之知”。前后两个知都是指“真知”而言。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论,引来了当世和后人的批评和质疑。
  二、对“知行合一”的批评
  (一)王船山的批评
  王陽明在谈到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时,曾作了如下解释:“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下》,《全书》,96页)
  王船山对王阳明销行入知的趋向,提出了批评:“若夫陆子静,杨慈湖,王伯安之为言也,吾知之矣。彼非谓知之可后也,其所谓知者非知也,而行者非行也。知者非知,然而犹有其知也,亦倘然若有所见也。行者非行,则确乎其非行,而以其所知为行也。以知为行,则以不行为行,而人之伦,物之理,若或见之,不以身心尝试焉。”(《尚书引义
其他文献
[摘要]外语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互动式的交际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地为学生营造多样化、互动式的语言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本文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依据,结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探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模式 外语教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252-
[摘要]本文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发生的现象进行分析,并采取一些合理的措施,加之以宽容的心态和学生和谐相处,从而使课堂教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由忧而乐。  [关键词]课堂教学现象 宽容心态 忧而乐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223-01    一、教学中学生令人担忧的几个现象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现在的学生太难教了。特别是从初中升入师范
[摘要]《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是启蒙思想大师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有奖征文而作的一篇论文。文中,通过对人类“自然状态”的遐思和推测,卢梭系统地阐述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思想,并开出了两剂医治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药方,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卢梭 人与人之间 不平等 对策 自然状态  [中图分类号]I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
[摘要]人文素养是一种为人处事的基本“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它还包括人文知识的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医学生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除了掌握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同时还需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与职业素质。本文以贵阳医学院为例,根据随机抽取的样本对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提出如何提高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与方法。  [关键词]人文素养 医学生 对策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摘 要:现今现代多媒体教学已发展成为我国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审美素质以及创造力综合想象力的培养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与革新,美术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思想、文化素养的提升、课堂教学艺术水平的提高对于小学生美术学习发展有着深远的社会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社会影响。然而从对我国目前小学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理念与现状的发展来看,大部分的教师并没有形成与时俱进的美术
[摘要]本文基于对陕西回归研究会儿童村寄养的五十余名服刑人员子女的生存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并类比全国其他寄养机构,对其提出寻求多方援助、增加情感关怀、正视家庭经历等几条建议,旨在促进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服刑人员子女 多方援助 情感关怀 家庭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023-01    一、研究背景  服刑人员子女是指
[摘要]农村教育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目前我国农村教育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造成城乡间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学生受教育水平和接受教育的机会明显落后于城镇学生,城乡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因此,政府应从教育机会均等的角度出发,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改革农村教育体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逐步缩小差距,促进城乡间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农村教育 城乡差距 教育机会均
[摘要]从外语专业学生就业对策角度来看,应从加强校园内的职业培训、培养能力素质型人才、不同阶段目标、实习或兼职、设立实践创新学分和课程设置结构模式的定位入手进行课程设置改革。  [关键词]就业对策 课程设置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218-01    随着大学的扩招,应届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难,用人单位的门槛越来越高。据统
摘 要:《氓》是被学界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首弃妇诗。女主人公追求爱情大胆热烈,纯真执着,婚姻中奉献隐忍,无私无畏却惨遭休弃,为什么美好纯洁被践踏,痴情者惨遭抛弃?孔子在选编《诗经》的时候,《氓》的入选其意义何在?是对女主人公逾越礼法的不理性的批判谴责还是对其纯真大胆的热情性情的记录?本文意在结合古代婚姻制度理性思考女主人公悲剧原因,重新审视选篇的意义。  关键词:诗经:氓;爱情悲剧     《
[摘要]作为20世纪上半叶新文学运动中的风云人物之一,梁实秋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并接受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不管是其文学创作还是翻译都庶几“中庸之道”。本文通过梁翻译莎士比亚的目的来讨论其中庸思想,特别是因时而“中”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中庸 时中 文言文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036-02  中庸有云:“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