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迄今为止,埃博拉的踪影尚未在中国出现。尽管如此,美国东北大学MOBS实验室运用计算机模型推算出埃博拉病毒扩展至其他国家的几率。据这一项目计算,中国可能会在10月底出现埃博拉病例。
这一预测又指出:人口大国中国和印度属于受威胁较低的地区,而英国和法国受威胁的程度较高。但另一方面,英法防范埃博拉的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好;印度的防范措施则相对较薄弱,一旦暴发埃博拉疫情将构成巨大灾难。
尽管上述预测并没有提及中国一旦暴发埃博拉疫情,将带来怎样的后果,但所有人都在关心埃博拉与中国的“距离”问题。无论该预测准确与否,人们关心的是:假如埃博拉进入中国,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中国能否战胜埃博拉?
面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埃博拉,中国和其他国家相比既有优势,又有劣势。
在优势方面,中国已经积极部署应对埃博拉的措施。例如,国家卫计委已发布了《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口岸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与疑似病例转运工作方案》《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等指导性文件。而且广东等地也在演练应对埃博拉的措施。此外,全国建立了联防联控机制。这些措施使中国具有了在第一时间捕捉到发病者或确诊病例的能力。
同时,从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来看,也有一些对防控有利的因素。虽然埃博拉的病死率极高(50%~90%),但传播的几率并不高。这是因为,死亡率和疾病传播能力成反比,死亡率越高,携带病毒者越少,传播的机会也越少。而且,迄今并未证实埃博拉可以经由空气传播,因此,比起“非典”等由呼吸和空气传播的疾病来,由密切接触传播的埃博拉相對来说更容易防控一些。
不过,面对埃博拉,我们对面临的不利因素则需要更加重视。例如,迄今没有有效药物用于治疗该病,也没有疫苗可预防。美国过敏性和感染性疾病国立研究院科学家贾哈灵表示,他们研究发现,埃博拉病毒有变异,今年之所以出现史上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大暴发,可能正是因为这种致命性病毒变得比之前更容易传染,且此轮疫情中埃博拉病人的病毒载量远高于之前的病例。另外,埃博拉的潜伏期较长(约有21天),这也可能造成更多的人被感染。因为,病毒的潜伏期与传播能力成正比,潜伏期越长,病毒携带者接触他人的机会就越多,传播的机会也就越多。
当然,一些有利因素也已出现。例如,美国已经有被治愈的埃博拉病人,其身上的血清抗体可能成为有效的药物。更为可行的方式是,从该患者身上提取抗体并克隆出来进行大量生产,就有可能供更多患者使用。但是,这一过程的完成需要时间。
此外,全球都面临的一个难以预测的不利因素是,尽管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但大部分专业人员和公共卫生机构并不敢断言直接接触患者是唯一的感染途径。埃博拉病毒在变异之后其传播途径是否有变,这还是一个未知数。这种情况也增加了埃博拉疫情扩大的不确定风险。
对中国而言,香港、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国际航班频繁,极有可能出现输入性病例,继而导致人传人,出现本土感染者。另外,中国的一些城市有“非洲村”,在这些非洲商人聚集区,往返非洲经商的人比较多,属于相对风险较大的地区。
因此,防范埃博拉不只是一个生物医学问题,而且是一个更为广泛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现在,留给中国的时间不多了,唯一可以采取的有效的措施是,像应对“非典”那样应对埃博拉,甚至需要采取比应对“非典”更为严格的措施,才能防范埃博拉在中国可能造成的灾难。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预警和隔离。预警就是实施提前筛查措施,在边境和海关对出入疫区的人进行健康检查,对于有过前往疫区经历的人,无论是否有感染症状,入境后一律先检查,再发放“健康卡”,以监控健康状况。其次,确保及时发现确诊和疑似埃博拉病例,并进行严格隔离和对症治疗,才会阻止埃博拉在中国的大规模暴发。
如今,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尼日利亚在经过42天的观察后,已没有埃博拉病例。尼日利亚成功“脱埃”的经验,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各国提供了取得防控埃博拉全面胜利的榜样。
张田勘
(学者,资深媒体人,著有《生命存在的理由》等书)
这一预测又指出:人口大国中国和印度属于受威胁较低的地区,而英国和法国受威胁的程度较高。但另一方面,英法防范埃博拉的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好;印度的防范措施则相对较薄弱,一旦暴发埃博拉疫情将构成巨大灾难。
尽管上述预测并没有提及中国一旦暴发埃博拉疫情,将带来怎样的后果,但所有人都在关心埃博拉与中国的“距离”问题。无论该预测准确与否,人们关心的是:假如埃博拉进入中国,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中国能否战胜埃博拉?
面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埃博拉,中国和其他国家相比既有优势,又有劣势。
在优势方面,中国已经积极部署应对埃博拉的措施。例如,国家卫计委已发布了《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口岸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与疑似病例转运工作方案》《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等指导性文件。而且广东等地也在演练应对埃博拉的措施。此外,全国建立了联防联控机制。这些措施使中国具有了在第一时间捕捉到发病者或确诊病例的能力。
同时,从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来看,也有一些对防控有利的因素。虽然埃博拉的病死率极高(50%~90%),但传播的几率并不高。这是因为,死亡率和疾病传播能力成反比,死亡率越高,携带病毒者越少,传播的机会也越少。而且,迄今并未证实埃博拉可以经由空气传播,因此,比起“非典”等由呼吸和空气传播的疾病来,由密切接触传播的埃博拉相對来说更容易防控一些。
不过,面对埃博拉,我们对面临的不利因素则需要更加重视。例如,迄今没有有效药物用于治疗该病,也没有疫苗可预防。美国过敏性和感染性疾病国立研究院科学家贾哈灵表示,他们研究发现,埃博拉病毒有变异,今年之所以出现史上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大暴发,可能正是因为这种致命性病毒变得比之前更容易传染,且此轮疫情中埃博拉病人的病毒载量远高于之前的病例。另外,埃博拉的潜伏期较长(约有21天),这也可能造成更多的人被感染。因为,病毒的潜伏期与传播能力成正比,潜伏期越长,病毒携带者接触他人的机会就越多,传播的机会也就越多。
当然,一些有利因素也已出现。例如,美国已经有被治愈的埃博拉病人,其身上的血清抗体可能成为有效的药物。更为可行的方式是,从该患者身上提取抗体并克隆出来进行大量生产,就有可能供更多患者使用。但是,这一过程的完成需要时间。
此外,全球都面临的一个难以预测的不利因素是,尽管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但大部分专业人员和公共卫生机构并不敢断言直接接触患者是唯一的感染途径。埃博拉病毒在变异之后其传播途径是否有变,这还是一个未知数。这种情况也增加了埃博拉疫情扩大的不确定风险。
对中国而言,香港、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国际航班频繁,极有可能出现输入性病例,继而导致人传人,出现本土感染者。另外,中国的一些城市有“非洲村”,在这些非洲商人聚集区,往返非洲经商的人比较多,属于相对风险较大的地区。
因此,防范埃博拉不只是一个生物医学问题,而且是一个更为广泛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现在,留给中国的时间不多了,唯一可以采取的有效的措施是,像应对“非典”那样应对埃博拉,甚至需要采取比应对“非典”更为严格的措施,才能防范埃博拉在中国可能造成的灾难。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预警和隔离。预警就是实施提前筛查措施,在边境和海关对出入疫区的人进行健康检查,对于有过前往疫区经历的人,无论是否有感染症状,入境后一律先检查,再发放“健康卡”,以监控健康状况。其次,确保及时发现确诊和疑似埃博拉病例,并进行严格隔离和对症治疗,才会阻止埃博拉在中国的大规模暴发。
如今,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尼日利亚在经过42天的观察后,已没有埃博拉病例。尼日利亚成功“脱埃”的经验,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各国提供了取得防控埃博拉全面胜利的榜样。
张田勘
(学者,资深媒体人,著有《生命存在的理由》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