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得好:“学问学问,一学二问。”一般的人获取知识是从疑问开始的。因为有了疑问,才可见质疑发问的重要性。在我们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语文质疑能力,让其主动自觉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尤为重要。质疑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学生充分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针对性更强,能够更加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让他们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小学生天生就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对世界充满好奇,教学时我们应充分利用学生好问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学会质疑,激活思维是这样做的:
一、抓住课文题目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精练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有的准确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有的揭示了文章的主线。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能出众。开讲时可启发学生围绕“借箭”提出问题。结果学生以“借箭”为线索提出:谁向谁借?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怎样?这样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又如,教《难忘的一课》时,问学生:“从课题上看文章重点应写什么?读了课文后再看课题,你会想到或提出些什么问题?”学生经过思索后提出:课题中的难忘体现在哪里?这一课讲了什么内容,这么简单的内容为什么难忘?从中可以感受作者怎样的爱国情感?学生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他的本质和核心问题,虽然初读课文,对课文不大了解,一时还不能解答这些问题,但已设下悬念,引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抓开头结尾追寻事情的来龙去脉质疑
文章的开头结尾往往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事情来龙去脉,能促使学生理清课文层次,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可引导学生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思考。如,《救命骨髓》一课开头“飞机从白云里钻出来,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几个从飞机上下来的人刚走到出口,一对手捧鲜花焦急等候的中年夫妇,就扑通一声跪(ɡuì)在他们面前,声泪俱(jù)下地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我们的孩子有希望了!”读了第一段,学生质疑了,这对年轻夫妇为什么要跪下来呢?他们又是谁?后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就这样,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结尾“终于,这饱含着两岸同胞爱心的救命骨髓准时送到了手术台前。台湾同胞的骨髓植入了内地白血病少年患者的身体。少年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抓结尾学生提问了,为什么是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抓开头结尾追寻事情的来龙去脉质疑,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抓文眼、找依据、揭矛盾、比优劣等方法,在课文内容不懂处质疑。但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可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学会质疑是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编辑 张珍珍
一、抓住课文题目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精练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有的准确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有的揭示了文章的主线。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能出众。开讲时可启发学生围绕“借箭”提出问题。结果学生以“借箭”为线索提出:谁向谁借?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怎样?这样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又如,教《难忘的一课》时,问学生:“从课题上看文章重点应写什么?读了课文后再看课题,你会想到或提出些什么问题?”学生经过思索后提出:课题中的难忘体现在哪里?这一课讲了什么内容,这么简单的内容为什么难忘?从中可以感受作者怎样的爱国情感?学生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他的本质和核心问题,虽然初读课文,对课文不大了解,一时还不能解答这些问题,但已设下悬念,引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抓开头结尾追寻事情的来龙去脉质疑
文章的开头结尾往往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事情来龙去脉,能促使学生理清课文层次,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可引导学生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思考。如,《救命骨髓》一课开头“飞机从白云里钻出来,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几个从飞机上下来的人刚走到出口,一对手捧鲜花焦急等候的中年夫妇,就扑通一声跪(ɡuì)在他们面前,声泪俱(jù)下地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我们的孩子有希望了!”读了第一段,学生质疑了,这对年轻夫妇为什么要跪下来呢?他们又是谁?后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就这样,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结尾“终于,这饱含着两岸同胞爱心的救命骨髓准时送到了手术台前。台湾同胞的骨髓植入了内地白血病少年患者的身体。少年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抓结尾学生提问了,为什么是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抓开头结尾追寻事情的来龙去脉质疑,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抓文眼、找依据、揭矛盾、比优劣等方法,在课文内容不懂处质疑。但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可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学会质疑是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