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an you add me on your WeChat? (你可以加我微信吗?)
No, I don’t have it. (不,我不用。)
由于工作关系,跟中国客户打交道已久的玛丽莎(Melisa)至今还是拒绝使用微信,尽管她的中国客户多次向其强烈推荐微信,固执的她仍沿袭老套路,文字联系用电子邮件,视频通话则选Skype。像玛丽莎这样上了年纪的美国人,守旧地沿袭着自己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并不鲜见。
繁华似锦的美国在其现代化外衣的包裹下,怀揣着一颗极其传统的心。大多数人的消费习惯还是以信用卡为主,若商家收取大金额费用,不愿承担信用卡那雁过拔毛式的“服务费”,则会明确表示只收现金,或支票。令人费解的是,像支票这种几百年前的产物,仍然占据着美国的市场,存一张支票,往往需要几天才能到账,且真伪难辨,订购支票本更需另付费,虽有诸多不便,但仍不失为美国的主流付费方式之一。
相比之下,中国则更具未来感,即使买一根葱,都可以通过微信及支付宝扫码支付,中国的一线城市,都几乎要实现无纸币化了。2018年1月19日,微信支付首家无人快闪店在上海正式开业,恍惚间,中国已從现金时代一跃进入移动支付时代。而老土的美国人,对于移动钱包的概念大都闻所未闻。记者随机走访了美国东部的几家Chase银行,里面的工作人员从未听说过WeChat pay(微信支付),更别说普通美国人了。
诚然,微信支付只是其功能之一,现如今中国人的生活几乎已离不开微信,当发红包、抢红包成为生活的常态,人们的社交、购物、订餐、开店、理财、游戏、打车、商务会议、浏览新闻,甚至看房购房都可以通过微信完成。这款由腾讯于2011年推出的通信软件,早已超出了普通的通信范畴,破茧化蝶,成为了国人的一种生活必需。
腾讯首席执行官及联合创始人马化腾称其为用户随身携带的“移动器官”。他可能做梦也没想到微信如今牛气冲天之势,当年他可是怀着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心情来开发微信的,不成功便成仁。马化腾曾暗自庆幸地表示,若微信由其他公司开发,腾讯可能早就一蹶不振了,回头望去,生死关头就在一两个月间。
微信的成功对马化腾而言是险象环生,但更多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它是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当微信在2011年登陆之时,中国人并没有一个有效的国际沟通方式,邮件的使用率不高,短信费相对较贵,且充斥着各种垃圾短信。腾讯QQ普遍被大众所接受,但它最初也只是为网页所设计,手机版QQ并不方便,微信的出现恰到好处地填补了行业空白,其后,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为其业务迅速扩张推波助澜,2015年底,超过半数的中国人开始上网,其中90%有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习惯。人们很自然地将微信作为一个手机短信和电话的补充,加之QQ推荐好友的功能,让微信轻松锁定原有客户,形成一定规模。市场研究公司On Device调查显示,微信在中国内地的市场渗透率达93%。截至2017年5月,微信在全球拥有约9.38亿活跃用户。
在本土市场混迹得风生水起后,微信又将目光瞄准了北美市场,2013年,微信在美国开设了办公室,开拓美国市场,并迅速在北美华人圈普及,但对于美国本土居民来说,微信只是一个遥远的“传说”。除了跟中国有业务往来的美国人或中国通,很少有美国人使用或听说过这个软件。
但微信对其国际化的推广却是不遗余力的。2013年, 腾迅公司掷重金聘用球星莱昂内尔·梅西(Lionel Messi)为其代言人,大张旗鼓地在电视和网络上展开广告攻势,此举对印度尼西亚、印度和巴西略有成效,但也仅针对当地华人群体,对北美市场,则收效甚微。腾迅拒绝对其海外扩张的推进程度发表评论,显然,美国人对其并不买账。
援引彭博社的评论,微信还未跻身于印度尼西亚、印度和巴西的前五大ISO应用中。美国资深媒体人Emily Parker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抢占先机尤为重要,脸书(Facebook)进驻中国市场受阻后,给微信腾出了极大的成长空间,反之,当日益壮大的微信,于2013年,回头再来探索美国市场的时候,大部分美国人都已经习惯使用脸书、WhatsApp和iMessage作为社交工具,又以电子邮件作为补充,对微信这个崭新的平台需求已不强烈,原有的社交习惯在短期内实难改变。
来自哥伦比亚的Karol是一名美国的护士,她对记者说,她同时使用WhatsApp和微信两个软件,WhatsApp联系美国的朋友及远在哥伦比亚的亲戚,并以此平台互动。而微信只用来联系她的护士学校的中国朋友,当她的中国朋友也开始使用WhatsApp后,她就更少登录微信了。这就是社交网站的黏合度问题,当所有的朋友都不使用该平台时,正所谓孤掌难鸣,剩下的留守者由于缺乏互动对象,亦很难坚持。目前使用微信的美国人多少都会跟中国有点业务联系,微信也只是作为其补充工具,而其欧美朋友圈仍留在脸书和WhatsApp平台上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WhatsApp作为美国人主流通信软件,2009年推出时,当时市面上几乎还没有同类型的信息类社交应用,独占山头,又以0.99美元的低价吸引了大批客户,而相较于美国通信巨头ATT,在未加入任何优惠计划时,0.2美元每条短信及0.25美元每分钟的话费,0.99美元的一次性收费简直不值一提。其后,WhatsApp更是将0.99美元的收费也免去,全面免费开放,让更多的美国人趋之若鹜。而跟微信相比,WhatsApp专注于通信,注册时只需输入电话号码,便会自动连接手机通讯录里已使用该软件的联系人,无需添加好友,不用设置密码,也绝无退出后,忘记登录密码的百爪挠心。2014年,Facebook以190亿美元收购WhatsApp,加入了社交功能,弥补了原先的不足,两家强强联手后,更是牢牢锁住了美国年轻人的心,微信在美的成长空间被再度挤压。 商场如战场,马化腾在收购WhatsApp这件事上尝尽了“手慢则无”的滋味。据彭博社报道,腾讯原本有意在2014年初购买WhatsApp,但马化腾偏在这个节骨眼上要做手术,延误了他访问硅谷的交易时间。而身处加利福尼亚州的扎克伯格似有乘人之危之嫌,赶在马化腾抵达硅谷前,开出了比腾讯高出两倍的收购价格,顺利将WhatsApp收入囊中,致使微信收购梦碎。
当然,仅以美国主流人群不使用微信而判定它赴美之路受阻还言之过早,跟其最大的竞争对手——支付宝一样,微信也早已垂涎北美零售这块肥缺。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双双从去年进入北美市场。
将它们带入美国市场的则是一家在硅谷新成立的Citcon。该公司针对美国商户,为中国移动支付提供解决方案。简而言之,即中国游客赴美后通过微信扫码付款,而商户则通过美国的Chase中转行,按照当天汇率收取美元。Citcon则从商家处收取2.7%~2.8%之间的手续费。
这种移动支付的好处就在于没有消费上限,也不用担心被拒刷,但仅限于消费,不能用于买房、炒股等投资行为。在Citcon的努力下,各大机场免税店,及旅游景区的餐饮酒店、免税店、大小景点、旅游公司都已开展了微信支付。虽然这种支付方式去年才进入美国,且仅针对小型商户,却给中国游客带来了无限便利。
中国各大银行对境外消费的警惕性颇高,动辄冻结、拒刷,游客若是持有中国境内的信用卡在境外消费会有诸多不便,但倘若携带现金消费,也会有限额,因此微信支付在美国登陆,对喜好“买买买”的中国游客而言,能在美国刷微信消费,“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之感油然而生,消费热情也随之井喷。
微信支付针对的客户群体依旧是中国人,具体来说仅限中国游客。这一群体天然带有“扫一扫”的消费习惯,踏出国门,自然能跟微信支付无缝对接。但在美国的本地人,由于没有中国身份证和中国银行卡,便无法在美国使用微信支付买单。而无论是微信支付,抑或是支付宝支付,都在游客密集区出现,美国普通的商家、大型超市、购物场所,并未出现类似的移动支付。
微信以其强大的感染力顺利收服海外华人的心,但欲将影响力扩大至美国本土人群依旧任重道远。微信面临的挑战,不仅受制于脸书(Facebook)、WhatsApp和iMessage等社交软件已在人们脑海中形成的固化社交习惯,将众资源整合到一个平台上的做法,也因为美国地广人稀,人力成本偏貴,很难达到在中国一呼百应的效果。
就拿点餐的外卖功能来说,若不是住在纽约、旧金山、洛杉矶等大城市,大部分中小城市,餐馆和居民区零星分布,若需集中送餐,汽油、送餐小费加之人力成本,外卖成本太高,难以为继。以专送中餐的Gesoo为例,该App主要覆盖洛杉矶、湾区和纽约三个地区,偏远地区无法送达。而美国人专用的外卖App Grubhub,送餐金额通常平均不能低于20美元,送餐费在2~3美元不等,送餐时间短则10分钟,长达1小时,对那些已饿得眼冒金星的吃货,还不如自己驱车去提,且上门提餐还可以免小费。这也是此类送餐软件一直不温不火的原因。同时,大多送餐小哥都是拿着最低工资的外来移民,特朗普上台后,移民政策收紧,也势必让这些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迅速流失,送餐成本上升,此种业务便更无人问津。
联手微信支付在国内开展的如火如荼的摩拜单车,也同样因为地广人稀的问题而无法在美国推行,可以想象,在没车就跟没腿一样的美国要靠骑行作为主要出行工具,美国人民大抵是无法忍受把腿溜细了,都还没到目的地的无力感。即使像纽约这样的大城市,Citi bike都在夹缝中求生存,资料显示,运营多年的Citi Bike目前依然处在亏损状态,每年亏损额估计在数百万美元左右。
美国各大平台发展得相对较早,如买房有专业的Zillow网站,各大餐馆也有自身的平台和外卖电话,打车有Uber等App,网购也有Amazon(亚马逊)和eBay等垄断性巨头占坑,微信仅凭一己之力,实难插足,其支付也因无法绑定美国的信用卡而受阻,加之苹果支付(Apple Pay)捷足先登,若想将这些所有资源整合到一起并非易事。与此同时,文化差异实难在短期内改变固执美国原有的生活轨迹,文化的渗透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时光,微信出海,正应了那句古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No, I don’t have it. (不,我不用。)
由于工作关系,跟中国客户打交道已久的玛丽莎(Melisa)至今还是拒绝使用微信,尽管她的中国客户多次向其强烈推荐微信,固执的她仍沿袭老套路,文字联系用电子邮件,视频通话则选Skype。像玛丽莎这样上了年纪的美国人,守旧地沿袭着自己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并不鲜见。
繁华似锦的美国在其现代化外衣的包裹下,怀揣着一颗极其传统的心。大多数人的消费习惯还是以信用卡为主,若商家收取大金额费用,不愿承担信用卡那雁过拔毛式的“服务费”,则会明确表示只收现金,或支票。令人费解的是,像支票这种几百年前的产物,仍然占据着美国的市场,存一张支票,往往需要几天才能到账,且真伪难辨,订购支票本更需另付费,虽有诸多不便,但仍不失为美国的主流付费方式之一。
相比之下,中国则更具未来感,即使买一根葱,都可以通过微信及支付宝扫码支付,中国的一线城市,都几乎要实现无纸币化了。2018年1月19日,微信支付首家无人快闪店在上海正式开业,恍惚间,中国已從现金时代一跃进入移动支付时代。而老土的美国人,对于移动钱包的概念大都闻所未闻。记者随机走访了美国东部的几家Chase银行,里面的工作人员从未听说过WeChat pay(微信支付),更别说普通美国人了。
诚然,微信支付只是其功能之一,现如今中国人的生活几乎已离不开微信,当发红包、抢红包成为生活的常态,人们的社交、购物、订餐、开店、理财、游戏、打车、商务会议、浏览新闻,甚至看房购房都可以通过微信完成。这款由腾讯于2011年推出的通信软件,早已超出了普通的通信范畴,破茧化蝶,成为了国人的一种生活必需。
腾讯首席执行官及联合创始人马化腾称其为用户随身携带的“移动器官”。他可能做梦也没想到微信如今牛气冲天之势,当年他可是怀着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心情来开发微信的,不成功便成仁。马化腾曾暗自庆幸地表示,若微信由其他公司开发,腾讯可能早就一蹶不振了,回头望去,生死关头就在一两个月间。
微信的成功对马化腾而言是险象环生,但更多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它是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当微信在2011年登陆之时,中国人并没有一个有效的国际沟通方式,邮件的使用率不高,短信费相对较贵,且充斥着各种垃圾短信。腾讯QQ普遍被大众所接受,但它最初也只是为网页所设计,手机版QQ并不方便,微信的出现恰到好处地填补了行业空白,其后,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为其业务迅速扩张推波助澜,2015年底,超过半数的中国人开始上网,其中90%有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习惯。人们很自然地将微信作为一个手机短信和电话的补充,加之QQ推荐好友的功能,让微信轻松锁定原有客户,形成一定规模。市场研究公司On Device调查显示,微信在中国内地的市场渗透率达93%。截至2017年5月,微信在全球拥有约9.38亿活跃用户。
在本土市场混迹得风生水起后,微信又将目光瞄准了北美市场,2013年,微信在美国开设了办公室,开拓美国市场,并迅速在北美华人圈普及,但对于美国本土居民来说,微信只是一个遥远的“传说”。除了跟中国有业务往来的美国人或中国通,很少有美国人使用或听说过这个软件。
但微信对其国际化的推广却是不遗余力的。2013年, 腾迅公司掷重金聘用球星莱昂内尔·梅西(Lionel Messi)为其代言人,大张旗鼓地在电视和网络上展开广告攻势,此举对印度尼西亚、印度和巴西略有成效,但也仅针对当地华人群体,对北美市场,则收效甚微。腾迅拒绝对其海外扩张的推进程度发表评论,显然,美国人对其并不买账。
援引彭博社的评论,微信还未跻身于印度尼西亚、印度和巴西的前五大ISO应用中。美国资深媒体人Emily Parker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抢占先机尤为重要,脸书(Facebook)进驻中国市场受阻后,给微信腾出了极大的成长空间,反之,当日益壮大的微信,于2013年,回头再来探索美国市场的时候,大部分美国人都已经习惯使用脸书、WhatsApp和iMessage作为社交工具,又以电子邮件作为补充,对微信这个崭新的平台需求已不强烈,原有的社交习惯在短期内实难改变。
来自哥伦比亚的Karol是一名美国的护士,她对记者说,她同时使用WhatsApp和微信两个软件,WhatsApp联系美国的朋友及远在哥伦比亚的亲戚,并以此平台互动。而微信只用来联系她的护士学校的中国朋友,当她的中国朋友也开始使用WhatsApp后,她就更少登录微信了。这就是社交网站的黏合度问题,当所有的朋友都不使用该平台时,正所谓孤掌难鸣,剩下的留守者由于缺乏互动对象,亦很难坚持。目前使用微信的美国人多少都会跟中国有点业务联系,微信也只是作为其补充工具,而其欧美朋友圈仍留在脸书和WhatsApp平台上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WhatsApp作为美国人主流通信软件,2009年推出时,当时市面上几乎还没有同类型的信息类社交应用,独占山头,又以0.99美元的低价吸引了大批客户,而相较于美国通信巨头ATT,在未加入任何优惠计划时,0.2美元每条短信及0.25美元每分钟的话费,0.99美元的一次性收费简直不值一提。其后,WhatsApp更是将0.99美元的收费也免去,全面免费开放,让更多的美国人趋之若鹜。而跟微信相比,WhatsApp专注于通信,注册时只需输入电话号码,便会自动连接手机通讯录里已使用该软件的联系人,无需添加好友,不用设置密码,也绝无退出后,忘记登录密码的百爪挠心。2014年,Facebook以190亿美元收购WhatsApp,加入了社交功能,弥补了原先的不足,两家强强联手后,更是牢牢锁住了美国年轻人的心,微信在美的成长空间被再度挤压。 商场如战场,马化腾在收购WhatsApp这件事上尝尽了“手慢则无”的滋味。据彭博社报道,腾讯原本有意在2014年初购买WhatsApp,但马化腾偏在这个节骨眼上要做手术,延误了他访问硅谷的交易时间。而身处加利福尼亚州的扎克伯格似有乘人之危之嫌,赶在马化腾抵达硅谷前,开出了比腾讯高出两倍的收购价格,顺利将WhatsApp收入囊中,致使微信收购梦碎。
当然,仅以美国主流人群不使用微信而判定它赴美之路受阻还言之过早,跟其最大的竞争对手——支付宝一样,微信也早已垂涎北美零售这块肥缺。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双双从去年进入北美市场。
将它们带入美国市场的则是一家在硅谷新成立的Citcon。该公司针对美国商户,为中国移动支付提供解决方案。简而言之,即中国游客赴美后通过微信扫码付款,而商户则通过美国的Chase中转行,按照当天汇率收取美元。Citcon则从商家处收取2.7%~2.8%之间的手续费。
这种移动支付的好处就在于没有消费上限,也不用担心被拒刷,但仅限于消费,不能用于买房、炒股等投资行为。在Citcon的努力下,各大机场免税店,及旅游景区的餐饮酒店、免税店、大小景点、旅游公司都已开展了微信支付。虽然这种支付方式去年才进入美国,且仅针对小型商户,却给中国游客带来了无限便利。
中国各大银行对境外消费的警惕性颇高,动辄冻结、拒刷,游客若是持有中国境内的信用卡在境外消费会有诸多不便,但倘若携带现金消费,也会有限额,因此微信支付在美国登陆,对喜好“买买买”的中国游客而言,能在美国刷微信消费,“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之感油然而生,消费热情也随之井喷。
微信支付针对的客户群体依旧是中国人,具体来说仅限中国游客。这一群体天然带有“扫一扫”的消费习惯,踏出国门,自然能跟微信支付无缝对接。但在美国的本地人,由于没有中国身份证和中国银行卡,便无法在美国使用微信支付买单。而无论是微信支付,抑或是支付宝支付,都在游客密集区出现,美国普通的商家、大型超市、购物场所,并未出现类似的移动支付。
微信以其强大的感染力顺利收服海外华人的心,但欲将影响力扩大至美国本土人群依旧任重道远。微信面临的挑战,不仅受制于脸书(Facebook)、WhatsApp和iMessage等社交软件已在人们脑海中形成的固化社交习惯,将众资源整合到一个平台上的做法,也因为美国地广人稀,人力成本偏貴,很难达到在中国一呼百应的效果。
就拿点餐的外卖功能来说,若不是住在纽约、旧金山、洛杉矶等大城市,大部分中小城市,餐馆和居民区零星分布,若需集中送餐,汽油、送餐小费加之人力成本,外卖成本太高,难以为继。以专送中餐的Gesoo为例,该App主要覆盖洛杉矶、湾区和纽约三个地区,偏远地区无法送达。而美国人专用的外卖App Grubhub,送餐金额通常平均不能低于20美元,送餐费在2~3美元不等,送餐时间短则10分钟,长达1小时,对那些已饿得眼冒金星的吃货,还不如自己驱车去提,且上门提餐还可以免小费。这也是此类送餐软件一直不温不火的原因。同时,大多送餐小哥都是拿着最低工资的外来移民,特朗普上台后,移民政策收紧,也势必让这些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迅速流失,送餐成本上升,此种业务便更无人问津。
联手微信支付在国内开展的如火如荼的摩拜单车,也同样因为地广人稀的问题而无法在美国推行,可以想象,在没车就跟没腿一样的美国要靠骑行作为主要出行工具,美国人民大抵是无法忍受把腿溜细了,都还没到目的地的无力感。即使像纽约这样的大城市,Citi bike都在夹缝中求生存,资料显示,运营多年的Citi Bike目前依然处在亏损状态,每年亏损额估计在数百万美元左右。
美国各大平台发展得相对较早,如买房有专业的Zillow网站,各大餐馆也有自身的平台和外卖电话,打车有Uber等App,网购也有Amazon(亚马逊)和eBay等垄断性巨头占坑,微信仅凭一己之力,实难插足,其支付也因无法绑定美国的信用卡而受阻,加之苹果支付(Apple Pay)捷足先登,若想将这些所有资源整合到一起并非易事。与此同时,文化差异实难在短期内改变固执美国原有的生活轨迹,文化的渗透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时光,微信出海,正应了那句古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