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释了人文素质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以及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并就如何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现状 缺失原因 提高对策
一、人文素质的基本概念
(一)人文及人文素质。
人文的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人文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籍《易经》:“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王新陆,2007)人文素质则是人文的具体化。人文素质主要包含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和遵循人文精神四方面。人文知识是指人类历史领域的基本知识。大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了解历史,以史为鉴,才可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建设。人文思想是人文知识的支撑。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他的思想境界,他的思想境界决定了他的人生高度。因此,大学生应该充分理解自己民族的人文思想,用自己的思想去指导实践。人文方法是指在人文思想指导下,实践中产生的方式、方法。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最核心的部分,它关系到一个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
人文素质的形成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人文素质主要包括思想品位、专业素养、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品位分为爱国主义思想和人文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是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爱国对每个人的要求也不一样。对21世纪的大学生而言,爱国主义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爱国,更要付诸行动。人文主义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主义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同时也可以学会如何尊重人。专业素养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大学生要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争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建树。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符合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帮助大学生认清自我,端正价值取向。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一)对文素质教育类课程不够重视。
受应试教育体制和观念的影响,学生往往过于重视专业课成绩,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类的课程。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内容和学科性质上看,本身属于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可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大学生抱着考试能通过就好的心态去上这门课,上课的时候并不认真,课后也从来不会去理睬这门课。其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提升人文素质是非常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忠诚祖国、奉献社会、立志图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品质等。这与思想政治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涵一致(刘冬宁,2010)。
(二)对人文知识的掌握不够。
现在,我们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一个阶段。企业需要的往往是能为它创造经济利益的人才。所以,学生受到的教育往往是根据社会或市场的需求来定的,忽视了人文知识方面的教育。在对身边的一些大学生进行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现代大学生对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道德知识等知之甚少。他们普遍表现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艺术修养不够,有的甚至在写作中错字连篇。
(三)高校的校园人文环境存在不足。
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具有很强的功用,它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然而,高校的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高校的人文景观建设和环境建设并没有起到激发学生爱校、护校情感和促使学生自觉地学习的作用。又如,高校的校风、学风建设也有不足,许多学生懒于学习,沉迷游戏,学习态度不端正。以上种种现象都表明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存在不足。
三、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
(一)自身原因。
上世纪50年代,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政府对高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明确以削减综合性高校、发展理工科专门学院为方针,而此方针使得中国高等教育呈现文理分驰、重工轻文的片面发展和结构失衡(杨东平,1995),从而致使大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探索和学习少之又少。这是学校教育的缺失。同时,我国教育领域近20年来以考试为中心,给大学生戴上了无形的枷锁,形成了“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教育教学模式,重视“智”的培养,而忽视了“德”的教育(黄玉莉,2006),因此出现了“道德滑坡”、“人文精神失落”等现象。
(二)社会原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正如马克思所说:“有竞争就必然可以带动生产力快速发展,有竞争就必然存在不正当行为!”因此,与诚信背道而驰的不正当行为在越演愈烈,从而整个社会出现诚信危机,并逐渐渗透到大学生身上,影响到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2.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
伴随着世界多极化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多元发展,各种思想体系互相碰撞,随之产生的社会思潮必定会影响到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社会思潮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反映一定的民族、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利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都是社会思潮的产物。例如消费主义思潮,缺乏批判意识地沉迷于消费,这不仅仅单纯满足大学生的物质追求,同时在消费过程中人文素质的塑造,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使得大学生形成爱慕虚荣的人格特征(魏一,2009)。
3.就业压力的影响
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数字充分说明了现在大学生将面对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同时大学生在择业方面形成了典型的趋鹜行为的择业决策心理,所谓的趋鹜行为是指一种有意识地模仿别人决策的心理,普遍出现在经济生活中(赵平,2009),于是造成大学生在择业方面的人文素质的缺失。
四、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对策
(一)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环境。
各高校要加强以人文素质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王凤梅,2008),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由于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资源,因此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自信专注的校风、一丝不苟的教风,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加强领导,完善机制(顾明远,2009)。大学生在校期间自由安排的时间很充分,高校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开设“第二课堂”,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讲课,学生自己参与。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办各个分院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节,活动的内容可以是有关人文知识的讲座、竞赛、游戏、演讲、文艺演出等。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感受到人文就在身边,以此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培养人文教育的环境。
(二)增设人文课程,加强课堂人文教育。
仅仅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是远远不够的,高校还应增设一些人文类的课程或者是加强课堂中的人文教育。人文类课程,如文学欣赏、老子孔子的思想研究、历史哲学,等等,可以直接向学生讲授人文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识和人文行为给予指导,以此达到让学生更加重视人文类课程的目的。专业基础课比较多的学校,可以采取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内容(于伟峰,2009)的办法,要采取这一办法,还要先加强师资队伍的人文教育,让教师高尚的师德和丰富的人文知识在专业课讲授时也影响学生。
(三)提高学生培养自己人文素质的意识。
大学生要明确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校园的文化与老师的讲授是帮助我们提高人文素质的推动力,只有我们先增强学习和提高人文素质方面的意识,才能事半功倍。要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增加自己对人文知识的了解,学习历史,以史为鉴;要主动弥补自己人文方面的不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精神,吃苦耐劳,磨炼自己的意志;要积极地去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正确地处理各种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石亚军.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王新陆.大力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高教研究社,2007.
[3]刘冬宁.新时期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延边党校学报,2010.
[4]陆志华.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与途径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2010.
[5]黄玉莉.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培育[J].教育探索,2006.
关键词: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现状 缺失原因 提高对策
一、人文素质的基本概念
(一)人文及人文素质。
人文的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人文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籍《易经》:“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王新陆,2007)人文素质则是人文的具体化。人文素质主要包含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和遵循人文精神四方面。人文知识是指人类历史领域的基本知识。大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了解历史,以史为鉴,才可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建设。人文思想是人文知识的支撑。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他的思想境界,他的思想境界决定了他的人生高度。因此,大学生应该充分理解自己民族的人文思想,用自己的思想去指导实践。人文方法是指在人文思想指导下,实践中产生的方式、方法。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最核心的部分,它关系到一个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
人文素质的形成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人文素质主要包括思想品位、专业素养、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品位分为爱国主义思想和人文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是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爱国对每个人的要求也不一样。对21世纪的大学生而言,爱国主义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爱国,更要付诸行动。人文主义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主义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同时也可以学会如何尊重人。专业素养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大学生要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争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建树。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符合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帮助大学生认清自我,端正价值取向。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一)对文素质教育类课程不够重视。
受应试教育体制和观念的影响,学生往往过于重视专业课成绩,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类的课程。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内容和学科性质上看,本身属于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可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大学生抱着考试能通过就好的心态去上这门课,上课的时候并不认真,课后也从来不会去理睬这门课。其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提升人文素质是非常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忠诚祖国、奉献社会、立志图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品质等。这与思想政治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涵一致(刘冬宁,2010)。
(二)对人文知识的掌握不够。
现在,我们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一个阶段。企业需要的往往是能为它创造经济利益的人才。所以,学生受到的教育往往是根据社会或市场的需求来定的,忽视了人文知识方面的教育。在对身边的一些大学生进行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现代大学生对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道德知识等知之甚少。他们普遍表现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艺术修养不够,有的甚至在写作中错字连篇。
(三)高校的校园人文环境存在不足。
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具有很强的功用,它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然而,高校的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高校的人文景观建设和环境建设并没有起到激发学生爱校、护校情感和促使学生自觉地学习的作用。又如,高校的校风、学风建设也有不足,许多学生懒于学习,沉迷游戏,学习态度不端正。以上种种现象都表明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存在不足。
三、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
(一)自身原因。
上世纪50年代,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政府对高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明确以削减综合性高校、发展理工科专门学院为方针,而此方针使得中国高等教育呈现文理分驰、重工轻文的片面发展和结构失衡(杨东平,1995),从而致使大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探索和学习少之又少。这是学校教育的缺失。同时,我国教育领域近20年来以考试为中心,给大学生戴上了无形的枷锁,形成了“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教育教学模式,重视“智”的培养,而忽视了“德”的教育(黄玉莉,2006),因此出现了“道德滑坡”、“人文精神失落”等现象。
(二)社会原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正如马克思所说:“有竞争就必然可以带动生产力快速发展,有竞争就必然存在不正当行为!”因此,与诚信背道而驰的不正当行为在越演愈烈,从而整个社会出现诚信危机,并逐渐渗透到大学生身上,影响到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2.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
伴随着世界多极化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多元发展,各种思想体系互相碰撞,随之产生的社会思潮必定会影响到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社会思潮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反映一定的民族、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利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都是社会思潮的产物。例如消费主义思潮,缺乏批判意识地沉迷于消费,这不仅仅单纯满足大学生的物质追求,同时在消费过程中人文素质的塑造,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使得大学生形成爱慕虚荣的人格特征(魏一,2009)。
3.就业压力的影响
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数字充分说明了现在大学生将面对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同时大学生在择业方面形成了典型的趋鹜行为的择业决策心理,所谓的趋鹜行为是指一种有意识地模仿别人决策的心理,普遍出现在经济生活中(赵平,2009),于是造成大学生在择业方面的人文素质的缺失。
四、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对策
(一)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环境。
各高校要加强以人文素质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王凤梅,2008),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由于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资源,因此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自信专注的校风、一丝不苟的教风,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加强领导,完善机制(顾明远,2009)。大学生在校期间自由安排的时间很充分,高校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开设“第二课堂”,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讲课,学生自己参与。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办各个分院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节,活动的内容可以是有关人文知识的讲座、竞赛、游戏、演讲、文艺演出等。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感受到人文就在身边,以此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培养人文教育的环境。
(二)增设人文课程,加强课堂人文教育。
仅仅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是远远不够的,高校还应增设一些人文类的课程或者是加强课堂中的人文教育。人文类课程,如文学欣赏、老子孔子的思想研究、历史哲学,等等,可以直接向学生讲授人文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识和人文行为给予指导,以此达到让学生更加重视人文类课程的目的。专业基础课比较多的学校,可以采取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内容(于伟峰,2009)的办法,要采取这一办法,还要先加强师资队伍的人文教育,让教师高尚的师德和丰富的人文知识在专业课讲授时也影响学生。
(三)提高学生培养自己人文素质的意识。
大学生要明确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校园的文化与老师的讲授是帮助我们提高人文素质的推动力,只有我们先增强学习和提高人文素质方面的意识,才能事半功倍。要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增加自己对人文知识的了解,学习历史,以史为鉴;要主动弥补自己人文方面的不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精神,吃苦耐劳,磨炼自己的意志;要积极地去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正确地处理各种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石亚军.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王新陆.大力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高教研究社,2007.
[3]刘冬宁.新时期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延边党校学报,2010.
[4]陆志华.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与途径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2010.
[5]黄玉莉.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培育[J].教育探索,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