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巧识“米”体验促思考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g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因知识抽象程度较高,使得难度大。这个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实践操作,在体验中促进数学思考。数学思考是一个过程,是创造机会让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亦是培养学生“四能”的过程,即让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笔者以北师大版二上“1米有多长”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做法。
  一、引——在认知冲突中激发需求
  低年级数学模型的建立,是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在模型建立的初期,学生必然要经历认知上的冲突,才会产生学习需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前面已经学习过长度单位“厘米”,对厘米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具备了简单度量的基本能力,并建立了一定的空间表象。而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其实已经有了“用尺子进行测量”的初步经验。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层面来说,经验并不代表真正掌握,很多学生对米只有一种模糊认识,只是因为身边确实存在米。因此,根据低年级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心态和心理规律,以及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我们必须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有了厘米后,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米”,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有立足点。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什么是米,为什么需要米。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
  课程一开始,笔者先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让学生重温已学的厘米知识,唤醒学生已有的对厘米的认知,明白厘米通常是用来测量较短物体的单位。让学生再现厘米表象、复习测量方法。在激活长度单位表象的同时,引入测量小活动——运用长为1厘米的小棒测量一条较长的红绸绳。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在以“小单位量大物体”的探究中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体会到用厘米来测量类似红绸绳这样的较长物体时比较麻烦。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自然而然地触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有没有更大的长度单位更适合,量红绸绳更快?这就顺利引出了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這种在动手操作的体验中产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更大长度单位”的思考,产生了学习“米”的心理需求。
  二、学——在实践活动中丰富认知
  实践活动的组织,并非随意而为,需要教师运用科学、适当的教学方法,对每一环节加以精心设计,以保证每一次课堂组织的实践探究活动都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同时,要激发学生数学思考的热情,也要求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乐趣。
  学习米,重点要让学生经历发现米的活动,引发高质量的学习思考。1米的实际长度有多少,学生对此很难有一个准确地把握,长度观念的建立,无法靠教师传递。数学思考的形成,只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获取、累积。
  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如“连一连”“比一比”“想一想”等,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用脑思考,并与同桌交流合作,利用多种感知体验,丰富了自身对米的认知。“连一连”活动,笔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件中呈现数轴1厘米、1厘米增加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有效地让学生在头脑中快速建立起1厘米和1米之间的联系。“比一比”活动,笔者让学生横放1米直尺,用手比一比,感受1米有多长;竖放1米直尺,比一比1米在自己身高中的位置,感受1米有多高;借助横比与竖比,把“身体尺”与1米相结合,学生对1米的感受更加深刻。“想一想”活动,笔者让学生闭眼想象1米有多长,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把手里的1米、身上的1米转化为心里的1米,这种内化是对学生数学思考的促进。
  通过多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的过程,对米的感受逐步趋于精确、变得敏锐,在实践活动中真正体验并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三、用——在生活经验中应用拓展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知识的广泛应用中,能逐步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把握数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充分感受数学学科的本质,把科学形态的知识转化成教育形态的知识。为此,笔者设计了“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
  在“找一找”的活动中,笔者让学生找出教室或家里长度、宽度、高度为1米的物体。学生跃跃欲试,反馈:“椅子靠背的高度大约是1米”“电视屏幕的长度大约是1米”“黑板的宽度大约是1米”“家里放玩具的箱子宽大约是1米”等学生通过前文所述的“比一比”活动,将1米藏到两手之间,藏到身体中,又通过这样的“找一找”,将1米藏到身边的物体中。这样一来,将1米这个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的长度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具体可见的物体,加深了学生对1米实际长度的切身体验,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学生通过有效的数学思考,也真正把1米用到了身边的事物中,对1米的认知也进一步加深了。
  在“量一量”活动中,学生已经知道,像红绸绳这样较长的物体我们要用米作为单位来进行测量。测量结束,笔者询问学生:“说说这次测量和刚才有什么不同吗?”学生说:“因为我们选对了工具,所以之前(第一次用1厘米作为长度单位)量得很慢,现在(用1米作为长度单位)很快,之后,笔者再次强调工具的选择、测量的方法及合作的重要性等。这样学生不仅学在课堂,更学在课外。同时,练习中笔者也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不仅让学生又一次真正体验到用米作为度量单位带来的便捷性,还发展了学生根据物体长度的大小合理选择恰当单位的思考能力。
  引、学、用,三个层面的操作,三种不同的体验,三次阶梯式发展,由操作体验引发动态思考,学生经历了“矛盾—找寻—验证”的数学思考过程。因为操作体验让教学更具有形象性,因为操作体验让思考更具有价值,也因为操作体验让学生找到了对1米的深刻认知。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第五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由福建教育出版社与台北教育大学联合举办的第六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数学专场),于2018年10月27至28日在福州隆重举行。来自海峡两岸教育界的知名专家、学者与教师代表齐聚福州仓山小学,围绕“基于儿童视角,拓展学生思维”的活动主题,展开深入、多样的学术交流。本届研讨活动呈现如下特点。  一、课堂信息让儿童喜闻乐见  课堂教学是以班级为单位,全体师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期刊
【編者按】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十分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从三年级起安排了略读课文,形成了精读教学、略读教学和课外阅读这样“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完整体系。如何准确把握“三位一体”体系中略读课文的性质特点,上出略读课文的特色,充分发挥略读课文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作用?本专辑将对此进行探讨,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
期刊
一、建立研训保障机制,确保研训质量  学校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制度保障机制、政策激励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和教师专业成长记录制。第一,把教师专业成长“十个一”作为学科教研要求的模块之一。“十個一”是指:每位教师每学年要有一个研究主题;每周在备课组内做一次教学反思;每月展示一个典型案例;每学期提交一份最满意的教学设计;每学期上一节校级以上的研讨课;每学期完成一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或教学金点子;每学期制作一个
期刊
一所学校的教师队伍素质,决定着学校发展的“下限”,管理者如何激发教师队伍的潜能,决定着学校发展的“上限”。笔者所在的学校——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二附小”)较为特殊:一是教师队伍年轻化;二是生源复杂化,90%以上的生源来自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然而,就是这样一所“不被看好”的学校,短短四年间,在教育教学质量和师生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究其根本,是学校在“人”的
期刊
《义务教育語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呼唤着学生习作的真情表达,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只有这样,才能出现具有学生个性的习作。然而目前学生习作“失真”的不少,主要表现为:胡编乱造、故意拔高、七拼八凑、套话连篇等等。如何促进学生的真情表达、个性化表达?途径是很多的,笔者以为,评价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个途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从评价入手,促进学生的真情表达,做了如下
期刊
信息化社会的今天,电子传媒正越来越广泛地替代纸质传媒的功能,各种音像符号也已逐步挤占了人们的业余生活空间。虽然学生进入了一个更为多彩且独享的电子空间,可以从中获取极为庞大的生活与学习信息,但是弊端也彻底显现:对课文不甚感兴趣,对教师布置的课外阅读书目也有一定抵触。如何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能否巧妙利用电子设备的优势,有效帮助语文教学实现自身目的?可以说,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调整“师”与“生”、“
期刊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小学三、四年级是承前启后的阶段,该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其数学认知水平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这种情况下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他们今后的个人素养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亦明确指出:“教学中应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因此,笔者结
期刊
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强调数学问题要从具体情境中来,数学教学要富有趣味性。诚然,情境数学与趣味数学相较于传统数学教学能够让学生学得有趣、学有所益,但我们还应思考:这样的教学带给学生的学习力持久吗?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影响永久吗?当学生忘记了相关的知识后留下的应该是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的理性精神。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的课堂需要“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这也正是核心
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的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又要让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尤其重要。笔者结合自己对理性思维的思考,将课题“讲道理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和数学课堂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有效地提高学生理性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本文以人教版四下“轴对称”一课教学为例。  一
期刊
阅读之于母语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将全面铺开使用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也再次强调了课外阅读在母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可教材提供的文本毕竟有限。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使学生真正会读呢?众所周知,现在我们的大环境已经开始重视课外阅读,但学生的阅读能力却未见提升。“快餐式阅读”“功利性阅读”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占的比例较大。所以,笔者认为,小学生阅读应得法于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