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的一个下午,台湾东华大学302教室传来《诗经》名篇《蒹葭》的诵读声,讲台上站着一位戴着圆框眼镜的老人,目光微微发怔,看向教室后方。这门课叫“中西诗学比较”,是诗人杨牧从美国华盛顿大学退休后,回到故乡花莲的第一堂课。
也许是因为作品没有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杨牧在大陆的知名度远不如余光中、席慕蓉等诗人,但事实上,他在华语文学圈地位崇高,身兼诗人、散文家、翻译家与学者多重身份,作品被译为英、韩、德、法、日、瑞典、荷兰等文字,是近年来被认为最接近诺贝尔文学奖的台湾作家。
今年3月13日,杨牧在台北一家医院去世。
杨牧本名王靖献,生于1940年的台湾,16岁开始写诗,20岁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水之湄》,名字出自《诗经·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年轻的杨牧有时会显出落寞的神情,行事颇有魏晋之风。中学时他曾专门请半天假去海边透气,请假条上事由一栏只写了“苦闷”两个字。
后来,聂华苓夫妇到台湾寻找年轻诗人,加入他们在爱荷华大学的创作班。杨牧很快决定远赴美国,此后又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比较文学,开始了人生和诗歌创作的新阶段。
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此起彼伏的反越战、学生运动与嬉皮风潮,对整个文艺界而言,既是重锤洗礼,也是灵感源泉。杨牧自然也受此影响。1972年的一天,他開着一部破破烂烂的车子,到华盛顿州看海。在海边,他住了一晚,太平洋的海水让他想起家乡花莲,“花莲地震多,台风多,可是海啸到底是什么,新闻很少播,海啸成为我从小的幻想,这种观念被我写进诗歌里”。
在一整晚的胡思乱想后,那首著名的《瓶中稿》诞生了。这一年,他把笔名从“叶珊”改为“杨牧”。一个彻底的浪漫主义者,从此有了更多的社会介入与向往。
2011年,介绍台湾文学家的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上映。杨牧部分的拍摄,本以其作品《一首诗的完成》为题,但他认为自己的创作尚未“完成”,于是更名为《朝向一首诗的完成》。“并不是我要作诗,而是因为我受了山、水、云彩、海等的感染,觉得自己需要接近大自然。”2013年,杨牧来到北京大学,面对学生们的提问,如此阐述自己的写作缘起。
一年后,杨牧的文学自传《奇来前书》与《奇来后书》在大陆正式出版,前者以少年时光为线索,探索山林乡野和海洋声籁;后者从18岁之后写起,以学院时光——东海、爱荷华、华盛顿、东华等大学,串联起置身其间的人情社会与文化圈层。
奇莱,是台湾中央山脉中段的山峦名,位于杨牧的故乡花莲。他的一生,曾以诗为凭借,参与社会活动,体验生息,却始终维持艺术家的理想,不被浩荡浊流所吞噬;也曾以诗为凭借,在世界文坛独树一帜,追寻诗、美和爱的踪迹,却始终不因声名的喧嚣,扰动内在的生命节奏。
舞台宽广,他好似站在奇莱山中,默默凝视着岛内的喧嚣、世界的波涌,眼里始终是太平洋的风和玉山的雪。
也许是因为作品没有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杨牧在大陆的知名度远不如余光中、席慕蓉等诗人,但事实上,他在华语文学圈地位崇高,身兼诗人、散文家、翻译家与学者多重身份,作品被译为英、韩、德、法、日、瑞典、荷兰等文字,是近年来被认为最接近诺贝尔文学奖的台湾作家。
今年3月13日,杨牧在台北一家医院去世。
杨牧本名王靖献,生于1940年的台湾,16岁开始写诗,20岁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水之湄》,名字出自《诗经·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年轻的杨牧有时会显出落寞的神情,行事颇有魏晋之风。中学时他曾专门请半天假去海边透气,请假条上事由一栏只写了“苦闷”两个字。
后来,聂华苓夫妇到台湾寻找年轻诗人,加入他们在爱荷华大学的创作班。杨牧很快决定远赴美国,此后又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比较文学,开始了人生和诗歌创作的新阶段。
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此起彼伏的反越战、学生运动与嬉皮风潮,对整个文艺界而言,既是重锤洗礼,也是灵感源泉。杨牧自然也受此影响。1972年的一天,他開着一部破破烂烂的车子,到华盛顿州看海。在海边,他住了一晚,太平洋的海水让他想起家乡花莲,“花莲地震多,台风多,可是海啸到底是什么,新闻很少播,海啸成为我从小的幻想,这种观念被我写进诗歌里”。
在一整晚的胡思乱想后,那首著名的《瓶中稿》诞生了。这一年,他把笔名从“叶珊”改为“杨牧”。一个彻底的浪漫主义者,从此有了更多的社会介入与向往。
2011年,介绍台湾文学家的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上映。杨牧部分的拍摄,本以其作品《一首诗的完成》为题,但他认为自己的创作尚未“完成”,于是更名为《朝向一首诗的完成》。“并不是我要作诗,而是因为我受了山、水、云彩、海等的感染,觉得自己需要接近大自然。”2013年,杨牧来到北京大学,面对学生们的提问,如此阐述自己的写作缘起。
一年后,杨牧的文学自传《奇来前书》与《奇来后书》在大陆正式出版,前者以少年时光为线索,探索山林乡野和海洋声籁;后者从18岁之后写起,以学院时光——东海、爱荷华、华盛顿、东华等大学,串联起置身其间的人情社会与文化圈层。
奇莱,是台湾中央山脉中段的山峦名,位于杨牧的故乡花莲。他的一生,曾以诗为凭借,参与社会活动,体验生息,却始终维持艺术家的理想,不被浩荡浊流所吞噬;也曾以诗为凭借,在世界文坛独树一帜,追寻诗、美和爱的踪迹,却始终不因声名的喧嚣,扰动内在的生命节奏。
舞台宽广,他好似站在奇莱山中,默默凝视着岛内的喧嚣、世界的波涌,眼里始终是太平洋的风和玉山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