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b1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中耗时最多的就是阅读教学,而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增加文学素养的重要渠道。但对有效性进行分析时存在一部分问题,原因在于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存在一定的问题,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形式主义严重,对相关的知识了解过少,使学生在阅读时有所偏离。因此,“文本细读”作为对文本分析的重要方法,是进行阅读改革的一项有效尝试。其目的是“从阅读教学出发,服务于阅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结伴而行”,文本细读能让学生养成阅读素养,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断创新,初中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存在一些偏差,过于看重语文知识中字词句等方面的知识,再加上应试教育深入人心,常常以客观、公式化的回答代替文本分析,以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代替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使阅读教学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导致学生对文本阅读的不重视,更加阻止了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以文本为垫脚石,帮助学生感悟文本的思想内容和人物情感,使学生通过体会文本的人物故事,进而提升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孙绍振教授曾说过,在学生学习阅读的阶段,文本细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但它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只有细读了文本,才能真正地了解文章的优美以及语句本身所带有的灵性。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阅读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文本阅读上面先下功夫,教师对文本的阅读深度和目标决定了学生阅读的方向和水平。因此,教师要利用科学的办法去解读文本,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等合理地组织实施教学,这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保证。例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师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去了解文本,尤其是对文言文的解读,因为文言文本身就存在一些较为复杂的字句,所以教师就要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从这篇文章中,学生不仅要懂得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还要懂得做人要有自知之明,说话要讲究方法。这样,学生就会以文本为中心,对文本进行多方面的理解,從而更深刻地体验阅读的精髓。所以,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文本细读能力,就一定要构建全新的阅读观。
  文本细读,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文章的内在精神,并且要对语句进行透彻的分析,应该是在把握文本表面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层次品味的一种学习方法。从面到点,再由点到面,将学生培养成好思考、重细节、有耐心的阅读者。细节往往是文章的精髓,它的存在给文章带来了无穷的魅力,让学生从文本细节中仔细揣摩言语的美,使学生跟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将自己的灵魂融入到作品中。例如,九年级语文下册王鼎钧的《那树》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人类在得到树的馈赠后又将树砍伐的过程,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树的悲惨命运的惋惜之情,并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相处的复杂关系。文章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方法,以叙事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在文本的细节上,“那”字是学生阅读的重要问题之一,学生看到“那”字,应该在脑袋里打上一个问号:为什么不用“这”呢?学生分析后认为,用“那”字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合情合理的:一是因为树已经被砍伐了,是事件的回首;二是树已经在人的生活中消失了,是属于空间理念。所以,从“那”能看到很多细节问题,根据这类细节问题,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针对文章中出现的“那”字,找一找这篇文章中是否存在与之对应的总结句?学生经过寻找,不难发现“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这句总结性的话语,而文末简单的言语正是描述了人们对“那树”已经模糊的记忆。显然“那”字是这篇文章的突破口,让学生对“那”字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就会从中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性格以及感情等主要内容。这样以文本为面,以字词为点,进行剖析,能使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细节间的相互联系,使文章的构造更加的明了。
  实际上,文本细读还有很多策略可寻,教师结合文本,科学地选择战略,营造恰当的情境,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言,体味文本的结构和深沉含义,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如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才会收到异于传统教学的特殊效果,绽放别样的精彩。
其他文献
新课标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发展学生的个性  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即人们依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对青少年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课堂上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正确关系。”语文综合性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课堂也变得更加开放而丰富多彩。 一、
期刊
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认为: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尤其重要。  作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一、素材积累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感染渗透  赞科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
期刊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整体素养,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和本质上来看,青年教师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他们思想敏税、刻苦耐劳
期刊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这一部分有如下原文:“现代文阅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3题9分;文学类文本阅读,3题14分;实用类文本阅读,3题12分。”这个修订内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核心素养“审美鉴赏”的培养,必然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既然文本类阅读必考,教师和学生就应该高度重视,从不同的层面去研读、去解密,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
期刊
语文,是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载体,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息息相关。语文学科的学习,也是小学至大学各科学习的基础。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是学习生涯的重中之重。把握好了课堂,也才把握住了根本所在。重视课堂学习,首先就是要做好课前预习。课文的预习,常规的做法就是通读。在读的过程中,要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要专注,要勾画,要标注。  到了初高中,除了朗读课文,如果要讲求速度,最好就改为默读。只有读得快,才能读得多
期刊
自从和王馨瑶做了同桌以后,我可真是压力巨大。  她扎了一条马尾辫,总是在我身旁甩来甩去的,两条长长的浓眉就像毛笔勾画了一般。配上一副认真读书的架势,显得那么神气十足。每次只要冲我一副“官腔”,我就知道我要“倒霉”了。  她是我们组的女生组长,在我眼里,她就是“将军”,我们是“小兵”,小兵必须服从将军的指挥和命令,否则就是被扣分。一向胆小如鼠的我从不敢违反纪律,所以每次都是小心翼翼的。  她负责全班
期刊
星期天上午,我打开书柜想找一本书来读。可是书柜由于长期不整理,原先归好类的书,现在有的插在最上层,有的插在二三层,有的横躺着,有的斜放着,虽说不太乱,却不好找书。我的作业已经做完了,何不把书柜整理一下呢?  想到這里,我按照顺序,把一摞摞书抱下来。因为书太多,若两三本一起拿,要花不少时间,于是我一口气抱了十几本书,一手在下面托,一手在上边扶,两只手忙不过来,就把书靠在胸前,用下巴顶住书,再轻轻地把
期刊
讨论是践行新课改的重要学习方式,但讨论常常十分费时,效果又不好。其原因自然不是讨论这种学习方式不对,而是没有用好讨论这种方式。如何发挥讨论的最大效益呢? 一、要有合适的问题  一节课任务多,时间紧,讨论费时,所以,教师一定要精选讨论问题。怎样的问题适合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呢?  1.能落实学习目标、重难点的问题。  一篇课文,除了基础知识,总有好些问题,但并非所有问题都一定要讨论,只有真正能落实学习目
期刊
一、关于作文中的“任务”  对“任务驱动型作文”,不同的语文教师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以前的作文比如说就事论理的作文也是有任务的,记叙文也是有任务的,因为除了给定作文材料,都有写作要求。如何认识“任务驱动型作文”中“任务”呢?这里的任务指的是具体的写作任务,而不是一般的写作要求。以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一卷材料作文为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因父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