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好的教师不应该只是告诉学生思考是结论,而应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及提高智慧的诀窍,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着意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和能力。自主学习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在一定方向的指导下,通过独立阅读教材进行感知和思考来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学习过程。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原理、结论与典型事例相结合,通俗易懂,可读性强,这就为课堂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主动进取的精神,求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多年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1 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2 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例如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材料,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材料、确定主题,如“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二、学生独立阅读是自主学习的中心环节
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教师讲课的真谛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即引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自己的思维和实践去掌握知识。教师要在平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培训,提出学习要求,创造自学条件。比如向学生提供自学提纲,或要求学生找出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划出不理解或有怀疑的问题,还可以出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对信息较好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做自学笔记。教师要通过指导阅读教材,指导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在学生独立阅读时,教师还应巡视课堂,关注全体学生,了解学习情况,进行必要检查,收集学生疑难,对自主学习好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保证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具体操作分为两个环节,即小组讨论和大组交流。小组讨论就是在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抓住各种感兴趣的“热点”,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围绕讨论题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其他人倾听,形成信息的多向传递,畅所欲言,民主讨论,取长补短,集思广益。通过讨论,让学生辨别是非,做出选择,得出结论,既有“动力”又有“压力”地读书、思考;即解决应该怎样认识问题,更要学会如何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应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让学生扬长避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从而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教师在讨论中要巡回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及时引导,注意发现对立面,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小组交流时每个小组由前后四人组成,并进行具体分工,如要有人记录发音以及讨论结果,对讨论的结论进行加工,小组讨论往往会流于形式,热热闹闹走过场。
大组交流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先由某一组的代表在全班发言,汇报该组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由其他小组做出评价和补充;再由各自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问进行讨论、解答。在集体性质的争论中发展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增长新知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
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点、难点时,由于对学生的潜力估计不足,教师讲道理多,而学生说得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
对此,笔者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1 教会学生“看”书
基于政治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中考发展的趋势,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想生在阅读时,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有哪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 教会学生提问
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地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学生在政治协商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学会提问。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报纸上的时事,都可以成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教会学生答题
政治学科的中考命题,题型多样,既有选择题,又有辨析题、分析题。各类试题,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现,有的以漫话、图表的形式出现。纵观近几年政治学科的中考情况,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会获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过多。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1 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2 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例如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材料,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材料、确定主题,如“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二、学生独立阅读是自主学习的中心环节
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教师讲课的真谛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即引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自己的思维和实践去掌握知识。教师要在平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培训,提出学习要求,创造自学条件。比如向学生提供自学提纲,或要求学生找出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划出不理解或有怀疑的问题,还可以出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对信息较好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做自学笔记。教师要通过指导阅读教材,指导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在学生独立阅读时,教师还应巡视课堂,关注全体学生,了解学习情况,进行必要检查,收集学生疑难,对自主学习好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保证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具体操作分为两个环节,即小组讨论和大组交流。小组讨论就是在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抓住各种感兴趣的“热点”,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围绕讨论题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其他人倾听,形成信息的多向传递,畅所欲言,民主讨论,取长补短,集思广益。通过讨论,让学生辨别是非,做出选择,得出结论,既有“动力”又有“压力”地读书、思考;即解决应该怎样认识问题,更要学会如何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应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让学生扬长避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从而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教师在讨论中要巡回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及时引导,注意发现对立面,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小组交流时每个小组由前后四人组成,并进行具体分工,如要有人记录发音以及讨论结果,对讨论的结论进行加工,小组讨论往往会流于形式,热热闹闹走过场。
大组交流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先由某一组的代表在全班发言,汇报该组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由其他小组做出评价和补充;再由各自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问进行讨论、解答。在集体性质的争论中发展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增长新知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
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点、难点时,由于对学生的潜力估计不足,教师讲道理多,而学生说得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
对此,笔者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1 教会学生“看”书
基于政治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中考发展的趋势,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想生在阅读时,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有哪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 教会学生提问
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地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学生在政治协商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学会提问。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报纸上的时事,都可以成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教会学生答题
政治学科的中考命题,题型多样,既有选择题,又有辨析题、分析题。各类试题,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现,有的以漫话、图表的形式出现。纵观近几年政治学科的中考情况,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会获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过多。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