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互动,经济,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17-0045-05
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程卷第41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赋分虽然只有12分,但难度大,能力要求高。原题如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发达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
——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说明:此题没有参考答案。
一、从历史课程角度赏析本题
本题要求从材料所给的观点中选择一种或两种,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论述,实质是要求学生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而不是以条理化的形式写答案。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并认为该观点主要体现了新课程渗透的全球史观,即要求学生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解析近代西方崛起的原因。我之所以认为本题第二种观点主要考查全球史观,基本理由是:全球史观主张:“全球史家要从全球视角,而非以西欧或欧洲或欧美为中心的视角,用多元的价值观客观、公正、平等地研究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物种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不允许将任何民族或任何文明的经历只当作边缘的无意义的东西加以排斥”。“全球史是由众多大规模的复杂运动过程中的互动影响而最终造成的……它不仅要关注各个国家和社会的历史,也要关注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人类各区域文明之间交往互动的重要意义和地位……‘互动’才是全球史的核心概念”。试题材料所述第二种观点明确表述:“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西方崛起……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这恰恰符合全球史观的上述主张。以全球史观的立场,以史论结合的方式答题,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材料中提示的“科学技术、航海、贸易”等角度,结合自己知道的知识,论证近代西方崛起的原因。这主要包括:中国的火药于12、13世纪传至阿拉伯国家,然后由阿拉伯人传至欧洲,把封建骑士阶层炸得粉碎(马克思语);中国的罗盘、指南针于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人阿拉伯,然后传人欧洲,促进了近代欧洲新航路的开辟;中国的印刷术西传促进了近代西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和大众文化的发展。这三项中国的发明改变了全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培根语)。此外,近代阿拉伯人、传教士在促进东方商品、东方先进文化的西传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述仅仅是从历史课程角度赏析第二种观点。为了深化历史教学,拓展历史视野,还应从学术角度认识近代西方崛起的原因。
二、从学术角度赏析本题
以全球史观看近代西方的崛起,其主要归因于西方与非西方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及生态文明方面的“互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互动”主要体现在西方文明对非西方文明各种优秀物质资源、技术、精神和制度的创造性吸收或掠夺;生态文明的“互动”主要体现在文明间疾病、物种的传播及影响。
1、对非西方物质文明的吸收。这里的物质文明主要包括先进技术和经济资源两方面。
就技术而言:近代西方崛起的第一个阶段——新航路开辟的成功。所有促进中世纪(末期)航海革命的重大技术——指南针、地图、船尾舵、方形船体、纬度表、多桅杆体系和斜挂三角帆——都是中国人或伊斯兰中东发明和完善的。而且,印度、中国、非洲特别是伊斯兰科学(尤其是天文学和数学)的发展进步以及阿拉伯罗盘的改良,都确保了航海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随后在东方全球化下通过阿拉伯人和“信仰喇嘛教的被贩卖的塔塔尔奴隶”传播到欧洲,从而促进了所谓的欧洲海航大发现。此外,中世纪(末期)欧洲的纺织业、造纸业、炼糖和钢铁生产(或许还有钟表制造业)都有赖于东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近代西方崛起的第二个阶段是英国工业革命。有学者认为:“英国农业和工业革命所依赖的大多数重大的科学技术都是中国发明的,并通过全球许多商业路线进行传播。这些技术包括播种机、马拉锄、曲辕铁铧犁、旋转风扬机、作物轮种法、煤和鼓风机、钢铁生产技术(转炉炼钢法)、棉纺技术、运河及水闸技术、关键性的蒸汽机技术等”。英国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专家李约瑟也持相同观点,他说:“机械钟表制造技术、拱桥和铁索桥技术、深井钻探技术、造船中的密封舱技术等也是从古代中国吸收并创造性地加以改造利用的。”
就经济资源而言:“近代欧洲人利用了:(1)他们从美洲掠夺来的金钱;(2)他们在对美洲和非洲的生产与进出口中获得的利润以及他们在这些过程中在欧洲的投资所获得的利润;(3)他们用美洲白银货币和他们所获得的利润买到了进入亚洲财富的资格……如果没有这些白银——以及如果没有这些白银在欧洲造成的劳动分工和利润——欧洲人就根本不能在亚洲市场的竞争中插入一脚,甚至连一个脚趾也插不进来……这是从需求的一面来看欧洲人在亚洲的生意。从供给方面看,欧洲人掌握的美洲金钱使他们能够购买用亚洲的劳动和资源所生产出的实用商品。这些商品不仅促进了欧洲的消费和投资,而且减轻了欧洲的资源压力。从资本积累来看,1500年到1800年,欧洲殖民掠夺的总值为10亿英镑金币,其中尽在1750年到1800年间,英国就从印度掠夺了1亿到1.5亿英镑金币。这批资本的流入即便不能说是英国新工业革命的全部资本,至少也促进了英国对新工业革命的投资,尤其在蒸汽机和纺织技术方面的投资。”
2、对非西方精神、制度文明的吸收。这主要体现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
就文艺复兴运动而言:众所周知,文艺复兴复兴的并不是纯粹的古希腊文艺,而是经中东伊斯兰文明保存、杂糅和发展,并再次传回欧洲 的新文艺。“‘它(新文艺)充斥着东方的影响因素’。在9世纪初期,阿拔斯第七王朝哈里发阿尔——马蒙(al-Mamun)就在巴格达建立了‘智慧之馆’。在那里,希腊作品——特别是托勒密、阿基米德和欧几里德的作品被翻译成了阿拉伯文。但是阿拉伯学者也从波斯、印度以及中国吸收了大量的医学、数学、哲学、神学、文学和诗歌方面的成就。然后,他们在犹太科学家和翻译家的帮助下,创造了一种新的知识体系,这不仅仅是对希腊知识的简单吸收,也是对希腊思想的批判继承,同时使他们在新的方向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个过程说明了这样的事实:巴格达处在全球经济的中心,它不仅接受了新的亚洲思想,而且对其重新改造,然后传播到伊斯兰教的西班牙地区并渐渐被译成拉丁文在意大利盛行。”此外,“中东地区发明的合伙制、合同、支票、汇票、货币交换、对贸易和投资的有息贷款、合同法及合理的会计制度等也传到意大利并被创造性地吸收。”
就启蒙运动而言:“中国的思想格外重要。它对欧洲思想的影响涉及政府管理、道德哲学、艺术风格(如洛可可式)、服饰、装饰、壁画、园艺、政治经济、茶艺及其他许多方面。欧洲启蒙运动和中国思想之间的联系,最终通过人的理性是万物的中心这一共同信念联结了起来……欧洲的许多启蒙思想家如蒙田、马勒伯朗士、莱布尼茨、伏尔泰、魁奈、休谟和亚当·斯密对‘理性方式’的偏爱皆来自于中国。”例如:“莱布尼茨就接受了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主思想,赞扬中国关于改朝换代和禅让的主张,认为它们是民主的精华。在此基础上,莱布尼茨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建议实行‘开明君主专制制度’。他还从儒家的‘民无恒产则无恒心’的思想中受到启发,提出广泛开展社会慈善事业,搞好社会公共福利,以求得社会安定的主张。”此外,伏尔泰的“开明君主专制”思想、魁奈的“重农主义”、“自由放任”(无为)等思想都分别受到了中国政治制度和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伏尔泰曾说:人类的智慧不可能创建出比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为优良的政治组织形式了。
3、生态文明互动的影响。这主要体现于东方“黑死病”的西传与欧美物种交流及疾病的传播。
就“黑死病”(有时又被称作鼠疫)而言:“黑死病基本上可以肯定源自蒙古”。在商业贸易交往中,鞑靼人从蒙古人那里染上了鼠疫。1346年,鞑靼人与热那亚人在对克里米亚东海岸的卡法城(现今费奥多西亚)的争斗中,鞑靼人无法攻克该城,于是将鼠疫患者的尸体放在机械投掷装置上抛入卡法城内。热那亚人出于对尸体的好奇心而染上鼠疫并大量死亡。幸存者无法再坚守下去,于是放弃城堡从水路逃离至意大利西北部的热那亚港,到港时,幸存者不足起船时的1%。这种“逃离”实质上就是鼠疫的扩散过程,它先从意大利蔓延,接着传遍欧洲,结果导致1348~1349年间2000万人的死亡,约占当时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该次事件被称为“黑色死亡”。欧洲的鼠疫断断续续地延续到19世纪。这对近代西方崛起的直接影响,就是促进了旧的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圈地运动的兴起。以英国最为典型,黑死病导致包括封建主在内的大量人口死亡,这本身就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基础的削弱。人口大量死亡导致大量荒地出现,封建主为了奢侈生活不得不把大量土地租给农奴耕种以获得包括货币在内的收益。如此,农奴就渐渐变成了租地农场主,租地农场主为了减少劳力成本、扩大土地收益,于是把土地圈起来养羊,历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便由此开展起来,这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进而为近代西方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就欧美物种交流和疾病的传播而言:美国知名的全球史学家克罗斯比认为:近代欧洲的崛起,其主要征服武器是旧欧洲的生态优势,主要指欧洲人本身及其带往美洲地区的所有生物构成的“混成生物群”,而不是火枪和来复枪等技术优势。原因是:一方面殖民者带来的植物(包括牧草和农作物)和食草动物(包括牲畜)在美洲地区得到协调发展,为他们把美洲变成欧洲的物质来源场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殖民者带来的疾病包括天花、麻疹、水痘、百日咳、斑疹伤害症、伤寒症、淋巴腺鼠疫、霍乱、猩红热、疟疾、白喉和流感等,致使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当时欧洲人已经初步具备了这些疾病的抗体,而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几乎没有抵抗力),彻底毁坏了当地的传统文人政治体制。这是欧洲人大量成功移民到美洲建立殖民地并把它变成欧洲崛起所需物质资源来源的关键。
此外,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和马铃薯等作物也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促进了欧洲物种的丰富和物质力量的积累。
由上可知:以全球史观看,近代西方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文明间互动的结果。但是我们在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时,“不能从规避一种偏颇而走向另一种偏颇”,近代西方的崛起不仅仅是横向文明间互动的结果,它也是西方文明本身纵向积累并发展的结果。例如:西方人自古希腊、罗马就开始的民主、法治传统、西方人自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和探索精神,民族君主国的兴起、基督教伦理所塑造的资本主义精神等都是西方文明本身的特征。
总之,近代西方的崛起是文明纵向生产力和文明横向交往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给中学教师的启示
启示一:中学老师面临巨大的“阅读危机”。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阅读专业书籍才有可能扩展知识面,提升思考力,才有可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我们很多同行都有一种“懒惰心态”,以为只要把课本教完就可以了,专业阅读和研究是专家们的事情。这样不能提高专业水平。除了静下心来阅读与思考,别无他途。
关于此题,笔者推荐几本很实用的著作,与同行们分享。周谷城著《世界通史》和陈衡哲著《西洋史》,这两部书是中国人自己写得很具有“全球史风范”的通史教材。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英国学者约翰·霍布森的《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和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的《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这三部书的特点是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互动角度阐述全球史观。美国学者威廉·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美国学者克罗斯比的《生态帝国主义:900-1900年欧洲的生物扩张》(英文版),这两部书的特点是从生态文明间互动的角度阐述全球史观。
启示二:中学老师面临的“史观危机”。很多中学老师上了十几年的历史课,但若问他的历史观是什么?他可能“不知道”。对此笔者深有体会,特别是在一些教研较弱的地方。怎么办呢?中学老师必须在阅读中有意识地树立自己的历史观,并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不同的史观阐释同一历史事件。这里的“史观”主要指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革命史观等。例如:对于本题“西方的崛起”,除了用上述的全球史观进行阐释外,还可以用现代化史观进行阐释。这主要包括近代西方政治上的民主化、法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市场化和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人文化;文化上的大众化、人性化;知识上的科学化等,这些都是“近代西方崛起”的重要原因。如此,一本中学历史教材就不是被老师们“念完”,而是渐渐地被“念透”,老师和学生的“史识”及“史智”能力也必然随之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我想,新课程所要求的“专家型”、“研究型”教师,大概也就是这样形成的。
综上所述,此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给中学老师的“阅读”和“史观”提出了挑战,是一道难得的、少见的好题,值得赏析。
[责任编辑:任世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17-0045-05
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程卷第41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赋分虽然只有12分,但难度大,能力要求高。原题如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发达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
——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说明:此题没有参考答案。
一、从历史课程角度赏析本题
本题要求从材料所给的观点中选择一种或两种,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论述,实质是要求学生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而不是以条理化的形式写答案。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并认为该观点主要体现了新课程渗透的全球史观,即要求学生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解析近代西方崛起的原因。我之所以认为本题第二种观点主要考查全球史观,基本理由是:全球史观主张:“全球史家要从全球视角,而非以西欧或欧洲或欧美为中心的视角,用多元的价值观客观、公正、平等地研究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物种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不允许将任何民族或任何文明的经历只当作边缘的无意义的东西加以排斥”。“全球史是由众多大规模的复杂运动过程中的互动影响而最终造成的……它不仅要关注各个国家和社会的历史,也要关注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人类各区域文明之间交往互动的重要意义和地位……‘互动’才是全球史的核心概念”。试题材料所述第二种观点明确表述:“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西方崛起……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这恰恰符合全球史观的上述主张。以全球史观的立场,以史论结合的方式答题,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材料中提示的“科学技术、航海、贸易”等角度,结合自己知道的知识,论证近代西方崛起的原因。这主要包括:中国的火药于12、13世纪传至阿拉伯国家,然后由阿拉伯人传至欧洲,把封建骑士阶层炸得粉碎(马克思语);中国的罗盘、指南针于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人阿拉伯,然后传人欧洲,促进了近代欧洲新航路的开辟;中国的印刷术西传促进了近代西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和大众文化的发展。这三项中国的发明改变了全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培根语)。此外,近代阿拉伯人、传教士在促进东方商品、东方先进文化的西传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述仅仅是从历史课程角度赏析第二种观点。为了深化历史教学,拓展历史视野,还应从学术角度认识近代西方崛起的原因。
二、从学术角度赏析本题
以全球史观看近代西方的崛起,其主要归因于西方与非西方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及生态文明方面的“互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互动”主要体现在西方文明对非西方文明各种优秀物质资源、技术、精神和制度的创造性吸收或掠夺;生态文明的“互动”主要体现在文明间疾病、物种的传播及影响。
1、对非西方物质文明的吸收。这里的物质文明主要包括先进技术和经济资源两方面。
就技术而言:近代西方崛起的第一个阶段——新航路开辟的成功。所有促进中世纪(末期)航海革命的重大技术——指南针、地图、船尾舵、方形船体、纬度表、多桅杆体系和斜挂三角帆——都是中国人或伊斯兰中东发明和完善的。而且,印度、中国、非洲特别是伊斯兰科学(尤其是天文学和数学)的发展进步以及阿拉伯罗盘的改良,都确保了航海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随后在东方全球化下通过阿拉伯人和“信仰喇嘛教的被贩卖的塔塔尔奴隶”传播到欧洲,从而促进了所谓的欧洲海航大发现。此外,中世纪(末期)欧洲的纺织业、造纸业、炼糖和钢铁生产(或许还有钟表制造业)都有赖于东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近代西方崛起的第二个阶段是英国工业革命。有学者认为:“英国农业和工业革命所依赖的大多数重大的科学技术都是中国发明的,并通过全球许多商业路线进行传播。这些技术包括播种机、马拉锄、曲辕铁铧犁、旋转风扬机、作物轮种法、煤和鼓风机、钢铁生产技术(转炉炼钢法)、棉纺技术、运河及水闸技术、关键性的蒸汽机技术等”。英国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专家李约瑟也持相同观点,他说:“机械钟表制造技术、拱桥和铁索桥技术、深井钻探技术、造船中的密封舱技术等也是从古代中国吸收并创造性地加以改造利用的。”
就经济资源而言:“近代欧洲人利用了:(1)他们从美洲掠夺来的金钱;(2)他们在对美洲和非洲的生产与进出口中获得的利润以及他们在这些过程中在欧洲的投资所获得的利润;(3)他们用美洲白银货币和他们所获得的利润买到了进入亚洲财富的资格……如果没有这些白银——以及如果没有这些白银在欧洲造成的劳动分工和利润——欧洲人就根本不能在亚洲市场的竞争中插入一脚,甚至连一个脚趾也插不进来……这是从需求的一面来看欧洲人在亚洲的生意。从供给方面看,欧洲人掌握的美洲金钱使他们能够购买用亚洲的劳动和资源所生产出的实用商品。这些商品不仅促进了欧洲的消费和投资,而且减轻了欧洲的资源压力。从资本积累来看,1500年到1800年,欧洲殖民掠夺的总值为10亿英镑金币,其中尽在1750年到1800年间,英国就从印度掠夺了1亿到1.5亿英镑金币。这批资本的流入即便不能说是英国新工业革命的全部资本,至少也促进了英国对新工业革命的投资,尤其在蒸汽机和纺织技术方面的投资。”
2、对非西方精神、制度文明的吸收。这主要体现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
就文艺复兴运动而言:众所周知,文艺复兴复兴的并不是纯粹的古希腊文艺,而是经中东伊斯兰文明保存、杂糅和发展,并再次传回欧洲 的新文艺。“‘它(新文艺)充斥着东方的影响因素’。在9世纪初期,阿拔斯第七王朝哈里发阿尔——马蒙(al-Mamun)就在巴格达建立了‘智慧之馆’。在那里,希腊作品——特别是托勒密、阿基米德和欧几里德的作品被翻译成了阿拉伯文。但是阿拉伯学者也从波斯、印度以及中国吸收了大量的医学、数学、哲学、神学、文学和诗歌方面的成就。然后,他们在犹太科学家和翻译家的帮助下,创造了一种新的知识体系,这不仅仅是对希腊知识的简单吸收,也是对希腊思想的批判继承,同时使他们在新的方向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个过程说明了这样的事实:巴格达处在全球经济的中心,它不仅接受了新的亚洲思想,而且对其重新改造,然后传播到伊斯兰教的西班牙地区并渐渐被译成拉丁文在意大利盛行。”此外,“中东地区发明的合伙制、合同、支票、汇票、货币交换、对贸易和投资的有息贷款、合同法及合理的会计制度等也传到意大利并被创造性地吸收。”
就启蒙运动而言:“中国的思想格外重要。它对欧洲思想的影响涉及政府管理、道德哲学、艺术风格(如洛可可式)、服饰、装饰、壁画、园艺、政治经济、茶艺及其他许多方面。欧洲启蒙运动和中国思想之间的联系,最终通过人的理性是万物的中心这一共同信念联结了起来……欧洲的许多启蒙思想家如蒙田、马勒伯朗士、莱布尼茨、伏尔泰、魁奈、休谟和亚当·斯密对‘理性方式’的偏爱皆来自于中国。”例如:“莱布尼茨就接受了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主思想,赞扬中国关于改朝换代和禅让的主张,认为它们是民主的精华。在此基础上,莱布尼茨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建议实行‘开明君主专制制度’。他还从儒家的‘民无恒产则无恒心’的思想中受到启发,提出广泛开展社会慈善事业,搞好社会公共福利,以求得社会安定的主张。”此外,伏尔泰的“开明君主专制”思想、魁奈的“重农主义”、“自由放任”(无为)等思想都分别受到了中国政治制度和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伏尔泰曾说:人类的智慧不可能创建出比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为优良的政治组织形式了。
3、生态文明互动的影响。这主要体现于东方“黑死病”的西传与欧美物种交流及疾病的传播。
就“黑死病”(有时又被称作鼠疫)而言:“黑死病基本上可以肯定源自蒙古”。在商业贸易交往中,鞑靼人从蒙古人那里染上了鼠疫。1346年,鞑靼人与热那亚人在对克里米亚东海岸的卡法城(现今费奥多西亚)的争斗中,鞑靼人无法攻克该城,于是将鼠疫患者的尸体放在机械投掷装置上抛入卡法城内。热那亚人出于对尸体的好奇心而染上鼠疫并大量死亡。幸存者无法再坚守下去,于是放弃城堡从水路逃离至意大利西北部的热那亚港,到港时,幸存者不足起船时的1%。这种“逃离”实质上就是鼠疫的扩散过程,它先从意大利蔓延,接着传遍欧洲,结果导致1348~1349年间2000万人的死亡,约占当时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该次事件被称为“黑色死亡”。欧洲的鼠疫断断续续地延续到19世纪。这对近代西方崛起的直接影响,就是促进了旧的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圈地运动的兴起。以英国最为典型,黑死病导致包括封建主在内的大量人口死亡,这本身就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基础的削弱。人口大量死亡导致大量荒地出现,封建主为了奢侈生活不得不把大量土地租给农奴耕种以获得包括货币在内的收益。如此,农奴就渐渐变成了租地农场主,租地农场主为了减少劳力成本、扩大土地收益,于是把土地圈起来养羊,历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便由此开展起来,这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进而为近代西方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就欧美物种交流和疾病的传播而言:美国知名的全球史学家克罗斯比认为:近代欧洲的崛起,其主要征服武器是旧欧洲的生态优势,主要指欧洲人本身及其带往美洲地区的所有生物构成的“混成生物群”,而不是火枪和来复枪等技术优势。原因是:一方面殖民者带来的植物(包括牧草和农作物)和食草动物(包括牲畜)在美洲地区得到协调发展,为他们把美洲变成欧洲的物质来源场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殖民者带来的疾病包括天花、麻疹、水痘、百日咳、斑疹伤害症、伤寒症、淋巴腺鼠疫、霍乱、猩红热、疟疾、白喉和流感等,致使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当时欧洲人已经初步具备了这些疾病的抗体,而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几乎没有抵抗力),彻底毁坏了当地的传统文人政治体制。这是欧洲人大量成功移民到美洲建立殖民地并把它变成欧洲崛起所需物质资源来源的关键。
此外,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和马铃薯等作物也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促进了欧洲物种的丰富和物质力量的积累。
由上可知:以全球史观看,近代西方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文明间互动的结果。但是我们在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时,“不能从规避一种偏颇而走向另一种偏颇”,近代西方的崛起不仅仅是横向文明间互动的结果,它也是西方文明本身纵向积累并发展的结果。例如:西方人自古希腊、罗马就开始的民主、法治传统、西方人自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和探索精神,民族君主国的兴起、基督教伦理所塑造的资本主义精神等都是西方文明本身的特征。
总之,近代西方的崛起是文明纵向生产力和文明横向交往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给中学教师的启示
启示一:中学老师面临巨大的“阅读危机”。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阅读专业书籍才有可能扩展知识面,提升思考力,才有可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我们很多同行都有一种“懒惰心态”,以为只要把课本教完就可以了,专业阅读和研究是专家们的事情。这样不能提高专业水平。除了静下心来阅读与思考,别无他途。
关于此题,笔者推荐几本很实用的著作,与同行们分享。周谷城著《世界通史》和陈衡哲著《西洋史》,这两部书是中国人自己写得很具有“全球史风范”的通史教材。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英国学者约翰·霍布森的《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和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的《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这三部书的特点是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互动角度阐述全球史观。美国学者威廉·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美国学者克罗斯比的《生态帝国主义:900-1900年欧洲的生物扩张》(英文版),这两部书的特点是从生态文明间互动的角度阐述全球史观。
启示二:中学老师面临的“史观危机”。很多中学老师上了十几年的历史课,但若问他的历史观是什么?他可能“不知道”。对此笔者深有体会,特别是在一些教研较弱的地方。怎么办呢?中学老师必须在阅读中有意识地树立自己的历史观,并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不同的史观阐释同一历史事件。这里的“史观”主要指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革命史观等。例如:对于本题“西方的崛起”,除了用上述的全球史观进行阐释外,还可以用现代化史观进行阐释。这主要包括近代西方政治上的民主化、法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市场化和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人文化;文化上的大众化、人性化;知识上的科学化等,这些都是“近代西方崛起”的重要原因。如此,一本中学历史教材就不是被老师们“念完”,而是渐渐地被“念透”,老师和学生的“史识”及“史智”能力也必然随之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我想,新课程所要求的“专家型”、“研究型”教师,大概也就是这样形成的。
综上所述,此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给中学老师的“阅读”和“史观”提出了挑战,是一道难得的、少见的好题,值得赏析。
[责任编辑:任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