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君主专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457—6241(2009)11—0067—02
做历史老师,喜欢读本专业的书。在我所读的史学著作中,能让我反复阅读,而每读必有所获的,首推钱穆先生所著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以下简称《得失》)。作者在书中臧否制度,评点得失,条分缕析,多为真知灼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打破了过去的通史模式,把古代史分布在3本书5个模块中,显得有些“散”。因为“系统性”的缺失,就不容易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脉络。读《得失》一书既可以补充我们的知识,拓展视野,又可以作为教学参考,借以引导学生建立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尤其是从中学习分析评价政治制度的态度与方法。
对于如何看待政治制度,《得失》一书以辩证的观点贯穿始终。“任何一制度,绝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弊而判定。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一般来说,一项制度皆因时势需要而产生,在初创时期往往会促进历史的发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演进,时势新需要的出现又会使它可能阻碍社会的进步,比如隋唐时期的科举选官制,做官开始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只需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的考试即可。这一制度扩大了选官范围,有利于下层庶族地主参与政治,也基本可以使有才之士脱颖而出,提高统治阶级的素质,大体上说比以前是进步的。但是到明清时期,随着皇权的加强,其逐渐演变皇帝控制社会思想的得力工具,八股取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学术丧失活力。但这却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时代发展的使然。
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历史制度,是钱先生的又一个方法。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横向来说,各项制度之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的系统。隋唐时期,随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原有的九品中正制已不能适应扩大的政府机构对于增加官员的需求,科举制度随之形成。宋代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官僚机构大大增加,科举的科目和录取人数也相应增加,因而更加完善科举制度的具体规范,此时科举制度得到较大的发展,比如出现了糊名的制度。明清两代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不仅废除了丞相制度,更有科举上的八股取士,文化上的“文字狱”,外交上的闭关锁国。某一项制度发生变化,可能会影响到全局。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从纵向来看,概括来讲说就是历代制度皆有其产生的渊源,绝非凭空创立。这就要求教师更好的掌握历代制度的发展脉络,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以此来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理解,否则,仅钻研于断代,很难深刻认识各项制度的精要,也难以站在文明的高度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另外,《得失》一书也纠正了我们一些传统看法。我们总是简单地讲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但是历史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唐中宗“斜封墨敕”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按唐制,每遇到中央颁布诏敕,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的场所称为“政事堂”,此即政府的最高机构。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此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唐中宗不经过两省径自封拜官职,毕竟心怯,自己觉得难为情,所以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唐中宗的意思很明显:这道命令是皇上我自个儿下的,没经过中书门下两省,你们通融通融给我落实算了。这就是“斜封墨敕”。在当时被大书特书,所以流传至今。这个例子,说明中国传统政治不全由皇帝专制,也不能说中国人绝无法制观念。所以,钱先生说:“从秦到清两千年,我们对以往的传统政治,至少不能很简单的说它是专制政治了。”这对历史教师亦是一个警醒。从思维特点看,我们容易被一些传统性看法左右,而忽视探究其背后蕴含的真相。其实,对学术保持适度的怀疑、批判是必要的。对于某些问题,教师还是需要进行一番探究和考察,如此,也有利于教师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把握。
从书中还可以看到,钱先生对先民怀有崇高的敬意!钱先生在赞美先民智慧的时候可谓不惜笔墨。请看以下几句话:“汉代政治风气,极敦厚,极笃实”。“罗马帝国灭亡了,以后就再没有罗马。唐室覆亡以后,依然有中国,有宋有明有现代,一样是中国。这也便是唐代之伟大远超过罗马的所在,更是它远超过世界其他一切以往的伟大国家之所在。”“无论如何,考试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制度。直到晚清,西方人还知采用此制度来弥缝他们政党选举制之偏陷。”“中国政治比西方先进步,这是历史事实,不是民族夸大”。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民族、对家国由衷的自豪感。
当然,书中也有个别偏激甚至错误的观点。作者认为省市区的“省”字,“根本是一个不祥的名称,最好以后能在新的地方政治区域之划分下把这字革除,再不沿袭!”这就近乎迷信了。其实,省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单位,仅仅是一个名称而已,不必赋予其特殊含义。
《得失》一书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来叙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于世界政治文明的贡献。试想,当今世界上又有哪一国曾有过如我国一样辉煌的历史?又有哪一国在政治制度上曾有过如我国一样的建树?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不能人为地割断历史!也不应一味的讲求与外国接轨,应该在好好研究本国历史的基础上慎重的继承、借鉴与发展。这或许是“一生都在为故国招魂”的钱先生写此书的愿景。
1986年,92岁生辰时,钱先生讲最后一课,告别杏坛。最后他对学生的赠言是:“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自1949年离开大陆,直到殁去,钱穆终未回乡。但是,他的思想,在今天仍然照拂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457—6241(2009)11—0067—02
做历史老师,喜欢读本专业的书。在我所读的史学著作中,能让我反复阅读,而每读必有所获的,首推钱穆先生所著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以下简称《得失》)。作者在书中臧否制度,评点得失,条分缕析,多为真知灼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打破了过去的通史模式,把古代史分布在3本书5个模块中,显得有些“散”。因为“系统性”的缺失,就不容易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脉络。读《得失》一书既可以补充我们的知识,拓展视野,又可以作为教学参考,借以引导学生建立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尤其是从中学习分析评价政治制度的态度与方法。
对于如何看待政治制度,《得失》一书以辩证的观点贯穿始终。“任何一制度,绝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弊而判定。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一般来说,一项制度皆因时势需要而产生,在初创时期往往会促进历史的发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演进,时势新需要的出现又会使它可能阻碍社会的进步,比如隋唐时期的科举选官制,做官开始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只需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的考试即可。这一制度扩大了选官范围,有利于下层庶族地主参与政治,也基本可以使有才之士脱颖而出,提高统治阶级的素质,大体上说比以前是进步的。但是到明清时期,随着皇权的加强,其逐渐演变皇帝控制社会思想的得力工具,八股取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学术丧失活力。但这却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时代发展的使然。
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历史制度,是钱先生的又一个方法。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横向来说,各项制度之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的系统。隋唐时期,随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原有的九品中正制已不能适应扩大的政府机构对于增加官员的需求,科举制度随之形成。宋代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官僚机构大大增加,科举的科目和录取人数也相应增加,因而更加完善科举制度的具体规范,此时科举制度得到较大的发展,比如出现了糊名的制度。明清两代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不仅废除了丞相制度,更有科举上的八股取士,文化上的“文字狱”,外交上的闭关锁国。某一项制度发生变化,可能会影响到全局。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从纵向来看,概括来讲说就是历代制度皆有其产生的渊源,绝非凭空创立。这就要求教师更好的掌握历代制度的发展脉络,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以此来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理解,否则,仅钻研于断代,很难深刻认识各项制度的精要,也难以站在文明的高度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另外,《得失》一书也纠正了我们一些传统看法。我们总是简单地讲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但是历史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唐中宗“斜封墨敕”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按唐制,每遇到中央颁布诏敕,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的场所称为“政事堂”,此即政府的最高机构。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此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唐中宗不经过两省径自封拜官职,毕竟心怯,自己觉得难为情,所以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唐中宗的意思很明显:这道命令是皇上我自个儿下的,没经过中书门下两省,你们通融通融给我落实算了。这就是“斜封墨敕”。在当时被大书特书,所以流传至今。这个例子,说明中国传统政治不全由皇帝专制,也不能说中国人绝无法制观念。所以,钱先生说:“从秦到清两千年,我们对以往的传统政治,至少不能很简单的说它是专制政治了。”这对历史教师亦是一个警醒。从思维特点看,我们容易被一些传统性看法左右,而忽视探究其背后蕴含的真相。其实,对学术保持适度的怀疑、批判是必要的。对于某些问题,教师还是需要进行一番探究和考察,如此,也有利于教师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把握。
从书中还可以看到,钱先生对先民怀有崇高的敬意!钱先生在赞美先民智慧的时候可谓不惜笔墨。请看以下几句话:“汉代政治风气,极敦厚,极笃实”。“罗马帝国灭亡了,以后就再没有罗马。唐室覆亡以后,依然有中国,有宋有明有现代,一样是中国。这也便是唐代之伟大远超过罗马的所在,更是它远超过世界其他一切以往的伟大国家之所在。”“无论如何,考试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制度。直到晚清,西方人还知采用此制度来弥缝他们政党选举制之偏陷。”“中国政治比西方先进步,这是历史事实,不是民族夸大”。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民族、对家国由衷的自豪感。
当然,书中也有个别偏激甚至错误的观点。作者认为省市区的“省”字,“根本是一个不祥的名称,最好以后能在新的地方政治区域之划分下把这字革除,再不沿袭!”这就近乎迷信了。其实,省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单位,仅仅是一个名称而已,不必赋予其特殊含义。
《得失》一书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来叙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于世界政治文明的贡献。试想,当今世界上又有哪一国曾有过如我国一样辉煌的历史?又有哪一国在政治制度上曾有过如我国一样的建树?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不能人为地割断历史!也不应一味的讲求与外国接轨,应该在好好研究本国历史的基础上慎重的继承、借鉴与发展。这或许是“一生都在为故国招魂”的钱先生写此书的愿景。
1986年,92岁生辰时,钱先生讲最后一课,告别杏坛。最后他对学生的赠言是:“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自1949年离开大陆,直到殁去,钱穆终未回乡。但是,他的思想,在今天仍然照拂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