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人心者莫大于情”,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是提高語文教学效果的最佳手段之一。忽视了情感教育,“情”“理”则无处渗透,创造力、想象力也就无从谈起。
一、新时代情感教育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特别重视情感教育的作用,在我国古代,孔子就有丰富的情感教育思想,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治学分为“知学、好学、乐学”三个层次,把充满情感的“乐学”放在治学的最高境界上。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仁人志士也有过不少关于情感教育思想的精辟论断,如北宋的张载、程颢,近代的梁启超、蔡元培、陶行知等都提出了符合情感教育思想的“乐学”和“愉快教育”等现代的新的教育观念。
创设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有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坚信情感教育对学生智慧和全面发展的作用,他大声疾呼:“我一千次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因此,只有重视情感教育,使人的情感层面在教育的影响下,才能达到最佳教育状态。
苏霍姆林斯基还认为,学生精神世界的最复杂的那些过程中,属于首要地位的是个人信念的形成过程。而认识转化为信念,并不是靠行为的频繁重复完成的,只有行为能给孩子带来正义感,能使他激动,能使他心灵产生快乐感和兴奋,在振奋精神的作用下,才能转化为信念,可以说动之以情是教育最基本的规律。
目前,教育部已把情感教育目标列为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前言中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全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依据这一精神,语文课程除了应重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母语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及健全的人格,换句话说,也就是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其中就蕴含着情感的因素。因此,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情感感受机会,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在语文教学中贯穿情感教育
(一)从思想内容入手培养学生情感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大量能培养学生情感、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文章。这些作品都饱蘸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其艺术魅力光芒四射。
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真实生动地表现了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胸怀,通过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让人信服: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文章用志愿军战士可歌可泣的事迹和崇高精神感染和教育学生,用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及崇高的思想品质熏陶学生。
语文教学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育学生情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质和审美情操,发展健康个性,并逐步养成健全人格的独特使命。我们要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就要赋予他们精深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又要充实他们美好的心灵和崇高的感情。而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忽视了情感和审美教育,只仅仅把它当作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工具,这样一来,就将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将学生禁锢在课堂里,孤立的拆字解句,割断了语言学习和生活的联系,把一篇篇优秀的充满色彩的课文肢解开来,既不能晓之以理,又不能动之以情,干瘪枯燥,味同嚼蜡,阅读教学非对一篇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进行分析不可,文言文非逐句翻译不可,现代文或文言文非讲文体、语法等知识不可,作文教学非按写作知识系统安排不可。
在这里,我并不是说主题思想,写作特点,文体语法知识等等不该讲,有时不仅该讲,甚至不妨大讲,但若变成篇篇文章都按部就班地讲,就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负担。让学生感到的只是枯燥乏味,这就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激情,更别说体会文章的美。为了应付各类考试,把语文课上成词汇课、习题课,这无形地把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审美因素排斥出去。具有强烈感情的语文文学一旦离开情感的土壤,就变成了一个一个的语言符号,学生也就无法领会这些语言的精妙优美之处,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成为学识空疏,思想惰怠的庸才。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渗进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陶冶情趣,提升审美的能力。
(二)从诵读入手培养学生情感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达到知识的传授和情感陶冶的浑然一体呢?除了上述的从教材的思想内容上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外,还可以从诵读课文入手培养情感。《春》:“咏物生情”咏就是朗诵。吟咏背诵,不但能博闻强识,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文章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三)从课前导语入手培养学生情感
在新课开始前的导语中,教师可依据所教课文的情感因素,或谈话,或质疑,或讲小故事,或诵读诗词,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蕴含的情感之中。如讲授《神奇的极光》一课时,可这样引入新课:“自然界有许许多多神奇的现象,如头顶上的阴晴雷电,脚底下的地震火山,还有潮起潮落,极光等等,在远古,人们赋予了它们各种神奇传说。到了今天,科学技术使一个个美的传说表现出新的内涵,同学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听了这样的介绍,学生们的情绪肯定会为之一振,也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来学习自认为枯燥的说明文,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忽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和审美教育,知识将是一片“散沙”,作为一个教育者,不掌握驾驭学生情感的技巧,不善于使用情感艺术,不可能是一个优秀教育实践者。“没有水就不会有鱼,没有情就不会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让我们荡起情感教育的双浆,带着学生驶向成功的彼岸。
一、新时代情感教育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特别重视情感教育的作用,在我国古代,孔子就有丰富的情感教育思想,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治学分为“知学、好学、乐学”三个层次,把充满情感的“乐学”放在治学的最高境界上。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仁人志士也有过不少关于情感教育思想的精辟论断,如北宋的张载、程颢,近代的梁启超、蔡元培、陶行知等都提出了符合情感教育思想的“乐学”和“愉快教育”等现代的新的教育观念。
创设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有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坚信情感教育对学生智慧和全面发展的作用,他大声疾呼:“我一千次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因此,只有重视情感教育,使人的情感层面在教育的影响下,才能达到最佳教育状态。
苏霍姆林斯基还认为,学生精神世界的最复杂的那些过程中,属于首要地位的是个人信念的形成过程。而认识转化为信念,并不是靠行为的频繁重复完成的,只有行为能给孩子带来正义感,能使他激动,能使他心灵产生快乐感和兴奋,在振奋精神的作用下,才能转化为信念,可以说动之以情是教育最基本的规律。
目前,教育部已把情感教育目标列为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前言中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全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依据这一精神,语文课程除了应重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母语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及健全的人格,换句话说,也就是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其中就蕴含着情感的因素。因此,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情感感受机会,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在语文教学中贯穿情感教育
(一)从思想内容入手培养学生情感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大量能培养学生情感、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文章。这些作品都饱蘸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其艺术魅力光芒四射。
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真实生动地表现了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胸怀,通过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让人信服: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文章用志愿军战士可歌可泣的事迹和崇高精神感染和教育学生,用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及崇高的思想品质熏陶学生。
语文教学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育学生情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质和审美情操,发展健康个性,并逐步养成健全人格的独特使命。我们要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就要赋予他们精深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又要充实他们美好的心灵和崇高的感情。而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忽视了情感和审美教育,只仅仅把它当作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工具,这样一来,就将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将学生禁锢在课堂里,孤立的拆字解句,割断了语言学习和生活的联系,把一篇篇优秀的充满色彩的课文肢解开来,既不能晓之以理,又不能动之以情,干瘪枯燥,味同嚼蜡,阅读教学非对一篇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进行分析不可,文言文非逐句翻译不可,现代文或文言文非讲文体、语法等知识不可,作文教学非按写作知识系统安排不可。
在这里,我并不是说主题思想,写作特点,文体语法知识等等不该讲,有时不仅该讲,甚至不妨大讲,但若变成篇篇文章都按部就班地讲,就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负担。让学生感到的只是枯燥乏味,这就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激情,更别说体会文章的美。为了应付各类考试,把语文课上成词汇课、习题课,这无形地把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审美因素排斥出去。具有强烈感情的语文文学一旦离开情感的土壤,就变成了一个一个的语言符号,学生也就无法领会这些语言的精妙优美之处,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成为学识空疏,思想惰怠的庸才。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渗进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陶冶情趣,提升审美的能力。
(二)从诵读入手培养学生情感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达到知识的传授和情感陶冶的浑然一体呢?除了上述的从教材的思想内容上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外,还可以从诵读课文入手培养情感。《春》:“咏物生情”咏就是朗诵。吟咏背诵,不但能博闻强识,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文章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三)从课前导语入手培养学生情感
在新课开始前的导语中,教师可依据所教课文的情感因素,或谈话,或质疑,或讲小故事,或诵读诗词,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蕴含的情感之中。如讲授《神奇的极光》一课时,可这样引入新课:“自然界有许许多多神奇的现象,如头顶上的阴晴雷电,脚底下的地震火山,还有潮起潮落,极光等等,在远古,人们赋予了它们各种神奇传说。到了今天,科学技术使一个个美的传说表现出新的内涵,同学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听了这样的介绍,学生们的情绪肯定会为之一振,也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来学习自认为枯燥的说明文,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忽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和审美教育,知识将是一片“散沙”,作为一个教育者,不掌握驾驭学生情感的技巧,不善于使用情感艺术,不可能是一个优秀教育实践者。“没有水就不会有鱼,没有情就不会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让我们荡起情感教育的双浆,带着学生驶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