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众所周知,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都各不相同,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上的差异,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更是如此,数学的学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都各不相同,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分层教学的教学策略能够很好地运用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去。文章基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实践。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2-0176-01
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能顾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以下,本文将详细阐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策略:
一、对学习基础进行分层
教师在开始数学的教学活动之前,应该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进行分层,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分层备课。教师可以一开始用一场摸底测试来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但是前提是测试的难度要适中,符合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然后,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定位学生的数学基础,再根据不同层次的水平,将学生进行分层。但是,并不意味着只是简单地将学生分成优、中、差几个等级,分层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寻求一种最适合的学习模式,激励学生进步,弥补自身的不足,增强学习的自信和成就感。分层之后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备课,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案。
比如说,在学习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混合运算》时,需要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知道正确的运算顺序,学习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两步试题。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就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对数字运算规律掌握得比较牢固,相应地在运算过程中可能会运用到一些运算技巧,使运算更加简便,那么,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一部分学生设计相应难度较大的计算题练习,对这类学生来说也会更加富有挑战性;那么对于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来说,只需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就可以,题目设计不需要太多變化,能够让学生熟练运用计算规律就好。如此以来,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都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二、对学习目标进行分层
在了解了学生的数学基础进行分组之后,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学要求是不相同的。基础好的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强,能够较容易地接受新知识,并且十分善于运用数学知识;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可能思维比较局限,通过不断地模仿学习解题思路。自然对这两类的学生我们不能够设置同样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标准,如果只考虑基础一般的同学,那基础较好的同学将难以得到提升,并且会逐渐失去兴趣,这样的数学学习不具有挑战性;如果只考虑基础好的学生,那么基础一般的同学将无法跟上教学进度,很可能逐渐失去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对两类学生分别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才能够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比如说,在学习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倍数和因数》时,基础一般的学生则只需要能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基础较好的同学则需要熟练掌握相关的方法论,并且还需要记住常见数字的因数和倍数。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课堂游戏,给每一个学生的座位编序号,然后宣布游戏内容:①座位号是5的倍数,②座位号是36的因数,③座位号是48的因数,④座位号是1的倍数……看谁反应较快。
三、对学习方法进行分层
在学习方法方面也会有所区别,普通的学生作业练习应该以课内习题为主,教师应该更多地去为他们讲解和巩固基础知识;而基础好的同学,在完成书本的学习之外。课后练习更加应该注重课外拓展,采取自由式的作业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实践性。
比如说,在学习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对于基础一般的同学,要考虑到他们的几何思维能力,采用比较形象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用可以观察到的实物来进行知识讲解,运用数学模型来让学生形象地体会平行四边形的稳定性,纸质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形可以剪切拼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其面积的计算公式;而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则可以在学习完基础知识之后,做一些公式应用的练习,设计一些组合图形,让学生观察图形,寻找解决问题的角度,锻炼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况且分层教学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来,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习进步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张玉峰.浅论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兴趣的培养与发展[J].新课程(下),2014(08).
[2]王娟.综合评价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育探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6(06).
[3]汤胜国.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思维与智慧,2016(26).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2-0176-01
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能顾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以下,本文将详细阐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策略:
一、对学习基础进行分层
教师在开始数学的教学活动之前,应该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进行分层,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分层备课。教师可以一开始用一场摸底测试来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但是前提是测试的难度要适中,符合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然后,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定位学生的数学基础,再根据不同层次的水平,将学生进行分层。但是,并不意味着只是简单地将学生分成优、中、差几个等级,分层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寻求一种最适合的学习模式,激励学生进步,弥补自身的不足,增强学习的自信和成就感。分层之后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备课,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案。
比如说,在学习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混合运算》时,需要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知道正确的运算顺序,学习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两步试题。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就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对数字运算规律掌握得比较牢固,相应地在运算过程中可能会运用到一些运算技巧,使运算更加简便,那么,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一部分学生设计相应难度较大的计算题练习,对这类学生来说也会更加富有挑战性;那么对于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来说,只需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就可以,题目设计不需要太多變化,能够让学生熟练运用计算规律就好。如此以来,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都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二、对学习目标进行分层
在了解了学生的数学基础进行分组之后,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学要求是不相同的。基础好的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强,能够较容易地接受新知识,并且十分善于运用数学知识;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可能思维比较局限,通过不断地模仿学习解题思路。自然对这两类的学生我们不能够设置同样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标准,如果只考虑基础一般的同学,那基础较好的同学将难以得到提升,并且会逐渐失去兴趣,这样的数学学习不具有挑战性;如果只考虑基础好的学生,那么基础一般的同学将无法跟上教学进度,很可能逐渐失去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对两类学生分别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才能够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比如说,在学习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倍数和因数》时,基础一般的学生则只需要能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基础较好的同学则需要熟练掌握相关的方法论,并且还需要记住常见数字的因数和倍数。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课堂游戏,给每一个学生的座位编序号,然后宣布游戏内容:①座位号是5的倍数,②座位号是36的因数,③座位号是48的因数,④座位号是1的倍数……看谁反应较快。
三、对学习方法进行分层
在学习方法方面也会有所区别,普通的学生作业练习应该以课内习题为主,教师应该更多地去为他们讲解和巩固基础知识;而基础好的同学,在完成书本的学习之外。课后练习更加应该注重课外拓展,采取自由式的作业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实践性。
比如说,在学习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对于基础一般的同学,要考虑到他们的几何思维能力,采用比较形象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用可以观察到的实物来进行知识讲解,运用数学模型来让学生形象地体会平行四边形的稳定性,纸质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形可以剪切拼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其面积的计算公式;而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则可以在学习完基础知识之后,做一些公式应用的练习,设计一些组合图形,让学生观察图形,寻找解决问题的角度,锻炼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况且分层教学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来,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习进步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张玉峰.浅论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兴趣的培养与发展[J].新课程(下),2014(08).
[2]王娟.综合评价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育探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6(06).
[3]汤胜国.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思维与智慧,20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