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标准鼓励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立足于学科自身特征与学生生活情况,科学设计教学环节与内容,促使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继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角度,分析了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4-210
引言: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唤醒学生思维意识的催化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理解数学课标要求,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以及积极的学习态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意义
1.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专注能力较差,尤其是面临自己并不感兴趣的知识或者内容时,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就会出现开小差走神等情况,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而数学这门课程本身就较为抽象,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的难度较大。如果一味地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则是将学生处于某种情境中,对知识进行探讨和分析,在无形中就调动了学生的某种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这门课程奠定了基础。
2.有利于帮助小学生突破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知识
每一门学科都包含着一些重难点知识,而在学习这些重难点知识时,只有深入的分析才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突破,提高学习的质量。问题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是基于学生以及重难点知识合理创设的一种情境。基于问题的引导,逐步让学生对一些无法通过表面直观理解的知识进行分解和突破,在无形中就提高了小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程度,增强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优化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策略
1.基于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帮助。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主要是黑板、粉笔、教师,教学全程都是教师在教授,学生在讲台下听,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极低。而融入信息技术之后,课堂中便增加了多媒体。多媒体本身就具备图像、声音等功能,其符合了小学生的兴趣特征。基于该多媒体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为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这一节课程时,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要求学生掌握加减的意义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在低年龄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已经融入了一些简单数字的加减法,学生对该知识也有了浅显的印象。在开始这节课程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在电影院中一个售货员在卖票,其中上午买票45张,下午卖了52张。基于这个情境,学生已经将自己置于售货员的身份,接着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请问售货员一天共卖了多少张?这个问题非常的简单,售货员一天卖出的电影票数则是上午票数加上下午票数,45+52=97张,随后教师需要以问题引导学生,假设一天售货员卖了97张电影票,上午卖了45张,请问下午卖了多少张呢?这是一种问题的转换,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加减法各个数字之间存在的关系,基于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继而促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规律。
2.合理运用新旧知识构建问题情境
众所周知,新知识不是凭空产生的,通常与旧知识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新知识的学习必须建立已掌握的旧知识基础上,因此,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旧知识的巩固和学习中,经过一步一步地深化和演变,从而引入新知识,这样有利于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新旧知识,完成对有效问题情境的构建,这样一来,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已经学过知识的巩固和学习,另一方面,更好地实现了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深度。比如,在讲解《梯形》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说:“同学们,这节课的重点是求解梯形的面积,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解和三角形面积的求解,那么如何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对梯形的面积进行求解呢,大家可以举手回答。”这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提示下,很容易就能找到求解梯形面积的思路,有的同学会说:“先将梯形分割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再分别求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将它们的面积进行相加,就可以求出梯形的面积。”另一个同学会说:“可以将所要求解面积的梯形旁边拼上相同的梯形,这样一来,就可以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就是梯形的面积。”学生们积极思考,发散思维,把新旧知识进行结合来解决问题,如此不仅能对旧知识更加牢固地掌握,还能对新知识进行进一步地理解和加深认知,同时对于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起着重要作用。
3.通过生活实际构建问题情境
数学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因此,从实际生活中引出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数学教师在构建有效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要有效地结合小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将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互结合,能有效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例如,数学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可以构建一个这样的问题情境:“某某超市尺子的单价是5元钱,圆珠笔的单价是2元钱,雨伞的单价是20元钱,文具枪的单价是25元钱,如果老师的身上带了50元钱,需要买两支圆珠笔,一把雨伞和一个玩具枪,同学们算一下,老师带的50元钱够不够,不够的话差多少?”教师通过这样地连续提问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找到解决途径获得答案。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同时锻炼了学生进行自主独立思考的能力,为数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结论: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结合实际生活案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提升问题情境创设的实效性,以此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
[1]邹景贵.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1):240.
[2]劉忠阳.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索[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3,2(09):49-53.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4-210
引言: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唤醒学生思维意识的催化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理解数学课标要求,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以及积极的学习态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意义
1.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专注能力较差,尤其是面临自己并不感兴趣的知识或者内容时,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就会出现开小差走神等情况,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而数学这门课程本身就较为抽象,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的难度较大。如果一味地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则是将学生处于某种情境中,对知识进行探讨和分析,在无形中就调动了学生的某种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这门课程奠定了基础。
2.有利于帮助小学生突破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知识
每一门学科都包含着一些重难点知识,而在学习这些重难点知识时,只有深入的分析才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突破,提高学习的质量。问题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是基于学生以及重难点知识合理创设的一种情境。基于问题的引导,逐步让学生对一些无法通过表面直观理解的知识进行分解和突破,在无形中就提高了小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程度,增强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优化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策略
1.基于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帮助。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主要是黑板、粉笔、教师,教学全程都是教师在教授,学生在讲台下听,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极低。而融入信息技术之后,课堂中便增加了多媒体。多媒体本身就具备图像、声音等功能,其符合了小学生的兴趣特征。基于该多媒体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为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这一节课程时,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要求学生掌握加减的意义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在低年龄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已经融入了一些简单数字的加减法,学生对该知识也有了浅显的印象。在开始这节课程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在电影院中一个售货员在卖票,其中上午买票45张,下午卖了52张。基于这个情境,学生已经将自己置于售货员的身份,接着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请问售货员一天共卖了多少张?这个问题非常的简单,售货员一天卖出的电影票数则是上午票数加上下午票数,45+52=97张,随后教师需要以问题引导学生,假设一天售货员卖了97张电影票,上午卖了45张,请问下午卖了多少张呢?这是一种问题的转换,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加减法各个数字之间存在的关系,基于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继而促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规律。
2.合理运用新旧知识构建问题情境
众所周知,新知识不是凭空产生的,通常与旧知识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新知识的学习必须建立已掌握的旧知识基础上,因此,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旧知识的巩固和学习中,经过一步一步地深化和演变,从而引入新知识,这样有利于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新旧知识,完成对有效问题情境的构建,这样一来,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已经学过知识的巩固和学习,另一方面,更好地实现了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深度。比如,在讲解《梯形》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说:“同学们,这节课的重点是求解梯形的面积,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解和三角形面积的求解,那么如何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对梯形的面积进行求解呢,大家可以举手回答。”这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提示下,很容易就能找到求解梯形面积的思路,有的同学会说:“先将梯形分割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再分别求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将它们的面积进行相加,就可以求出梯形的面积。”另一个同学会说:“可以将所要求解面积的梯形旁边拼上相同的梯形,这样一来,就可以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就是梯形的面积。”学生们积极思考,发散思维,把新旧知识进行结合来解决问题,如此不仅能对旧知识更加牢固地掌握,还能对新知识进行进一步地理解和加深认知,同时对于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起着重要作用。
3.通过生活实际构建问题情境
数学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因此,从实际生活中引出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数学教师在构建有效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要有效地结合小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将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互结合,能有效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例如,数学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可以构建一个这样的问题情境:“某某超市尺子的单价是5元钱,圆珠笔的单价是2元钱,雨伞的单价是20元钱,文具枪的单价是25元钱,如果老师的身上带了50元钱,需要买两支圆珠笔,一把雨伞和一个玩具枪,同学们算一下,老师带的50元钱够不够,不够的话差多少?”教师通过这样地连续提问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找到解决途径获得答案。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同时锻炼了学生进行自主独立思考的能力,为数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结论: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结合实际生活案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提升问题情境创设的实效性,以此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
[1]邹景贵.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1):240.
[2]劉忠阳.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索[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3,2(09):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