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老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复习,迎接历史中考呢?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方法:一是提纲挈领,构建历史知识框架;二是紧扣时事热点和周年历史进行专题复习;三是在解题训练中加强方法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答题习惯;四是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消除学生的视听觉疲劳。
关键词: 历史框架 专题复习 方法指导 教学形式
历史复习课难上,因为历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内容的繁杂和考点的广博。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复习阶段又是决定考试成绩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在这一阶段总感到不知所措,或是被动地听课做题,或是漫无目的地翻课本、做模拟,往往是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考试成绩却不佳。复习是一个艰苦的再认识过程,也是一个艰难的再提高过程,要想在短促而又有限的复习中提高效率,我认为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纲挈领,构建历史知识框架
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之一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繁多,弄不清来龙去脉,像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因此,教师要注重揭示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学会从诸多历史现象中理出知识线索。如何提高学生把握历史线索的能力呢?书前面的“目录”就是全书的纲和领,我们通过仔细研读,认真领会其内涵,就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我们以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近代化探索这一单元学习为例,此章节出现在教材第二单元,中国的近代化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的情况下,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主动向西方学习,将自己融入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之中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过程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四目内容。这四则内容从表面上看是按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仔细推敲,这四者间是层层深入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器物;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经济政治体制;新文化运动则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思想,四者前后互为因果。理清了这层关系,才能说从整体上把握了这段历史。复习中,我们就要注重抓住教材中各单元的纲目,纲举目张,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搭建起历史知识的框架,这样使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二、紧扣时事热点和周年历史进行专题复习
近年来各地中考历史试卷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中考命题不回避时政热点问题。试题关注现实,不回避热点和焦点问题。考题的设置往往是既注重课本的基础知识,又注重与时政热点的渗透、融合,体现了一定的基础性和综合性。因此,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对周年历史和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的史实都要高度重视。这也是我们进行专题复习的目的所在。可是在专题复习过程中,教师若仅仅只是把教材中涉及的相关知识点收集罗列在一起就完了的话,学生很难提高认识水平。如何在复习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呢?首先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一些隐性的知识,使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向深处发展。其次要引导学生区分易混淆的知识点。在复习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同类或相近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区分其异同点,从而提高对历史的准确把握和正确认识能力。例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发了我们对其的关注,因此我们列专题复习日本的相关历史。在复习时,必然会提到对日本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两次改革——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仔细分析,就能发现其最大不同就是前者是向中国隋唐学习,后者是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两者的共性是都对日本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此外,我们还可把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做对比,探究其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这样的复习就不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学生在这种分析比较中历史思维的能力会得以逐步提高。
三、在解题训练中加强方法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由于初中历史长期处于副科的地位,学生缺少应有的重视。平时学生答题训练很少,大都缺少答题经验,因此要想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首先是审题方法的指导,通过指导来提高学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的挖掘加工能力。例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所以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因为A:战争性质相同,B战争目的相同,C战争对象相同,D战争结果相同。这是一道选择题。通过审题,我们知道其考查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被称为鸦片战争的继续的原因,其实质就是考查学生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的掌握情况。这就是题目隐含的条件,抓住这一关键点,题目就能迎刃而解。教师通过习题讲解,使学生逐渐形成抓问题内藏的关键点的思维习惯,解题能力就能获得提高。其次是指导学生养成反思答题过程的习惯。主要是反思答题是否正确、全面,以此来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缜密性、辩证性和创造性。历史试卷从总体上看有选择题和终合题两种题型,终合题往往是学生丢分很严重的地方。遗漏、答不全或答非所问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使学生减少这种失分现象?反思答题过程是一个很好的思维方式。如安徽2011年中考历史卷中有一问题:【对话与合作的时代】2010年11月17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对华铜版纸反倾销反补贴案税令,美海关将从税令公布之日起开始对华输美铜版纸产品征反倾销反补贴税。(3)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摩擦与分歧?请写出你的建议。(2分)这道题学生很可能一时冲动,写出断绝往来、停止贸易往来等的建议,但是反过来想想,就能从“对话与合作的时代”这个小标题中找到解题思路。
四、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消除学生的视听觉疲劳
复习课不是重复课,因此我们要尽量避免把复习课上成单一的背诵课或做题训练课。首先,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要高于普通的新授课。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既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又要着眼于提高与升华;既要有基础知识的复习,又要有拓展延伸。适当提升复习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其次,教师要善于标新立异,给学生施以新异刺激,以激发学生的复习热情。比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侵略与反侵略时,我们用多媒体把帝国主义四次侵华和中国人民的反抗的相关知识要点以表格比较的形式呈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就能加深学生对此重点知识的印象。在复习教学中,习题训练是少不了的,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对抗比赛,抢答或一问一答甚至生发问师回答等多种形式来增强复习课效果。
复习阶段很多学生热衷于猜题押题,这是考试一大忌。我们在复习课中要做的就是指导学生狠抓基础,查漏补缺,提高能力,这才是中考取得优胜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历史框架 专题复习 方法指导 教学形式
历史复习课难上,因为历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内容的繁杂和考点的广博。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复习阶段又是决定考试成绩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在这一阶段总感到不知所措,或是被动地听课做题,或是漫无目的地翻课本、做模拟,往往是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考试成绩却不佳。复习是一个艰苦的再认识过程,也是一个艰难的再提高过程,要想在短促而又有限的复习中提高效率,我认为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纲挈领,构建历史知识框架
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之一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繁多,弄不清来龙去脉,像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因此,教师要注重揭示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学会从诸多历史现象中理出知识线索。如何提高学生把握历史线索的能力呢?书前面的“目录”就是全书的纲和领,我们通过仔细研读,认真领会其内涵,就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我们以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近代化探索这一单元学习为例,此章节出现在教材第二单元,中国的近代化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的情况下,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主动向西方学习,将自己融入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之中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过程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四目内容。这四则内容从表面上看是按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仔细推敲,这四者间是层层深入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器物;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经济政治体制;新文化运动则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思想,四者前后互为因果。理清了这层关系,才能说从整体上把握了这段历史。复习中,我们就要注重抓住教材中各单元的纲目,纲举目张,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搭建起历史知识的框架,这样使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二、紧扣时事热点和周年历史进行专题复习
近年来各地中考历史试卷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中考命题不回避时政热点问题。试题关注现实,不回避热点和焦点问题。考题的设置往往是既注重课本的基础知识,又注重与时政热点的渗透、融合,体现了一定的基础性和综合性。因此,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对周年历史和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的史实都要高度重视。这也是我们进行专题复习的目的所在。可是在专题复习过程中,教师若仅仅只是把教材中涉及的相关知识点收集罗列在一起就完了的话,学生很难提高认识水平。如何在复习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呢?首先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一些隐性的知识,使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向深处发展。其次要引导学生区分易混淆的知识点。在复习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同类或相近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区分其异同点,从而提高对历史的准确把握和正确认识能力。例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发了我们对其的关注,因此我们列专题复习日本的相关历史。在复习时,必然会提到对日本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两次改革——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仔细分析,就能发现其最大不同就是前者是向中国隋唐学习,后者是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两者的共性是都对日本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此外,我们还可把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做对比,探究其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这样的复习就不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学生在这种分析比较中历史思维的能力会得以逐步提高。
三、在解题训练中加强方法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由于初中历史长期处于副科的地位,学生缺少应有的重视。平时学生答题训练很少,大都缺少答题经验,因此要想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首先是审题方法的指导,通过指导来提高学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的挖掘加工能力。例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所以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因为A:战争性质相同,B战争目的相同,C战争对象相同,D战争结果相同。这是一道选择题。通过审题,我们知道其考查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被称为鸦片战争的继续的原因,其实质就是考查学生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的掌握情况。这就是题目隐含的条件,抓住这一关键点,题目就能迎刃而解。教师通过习题讲解,使学生逐渐形成抓问题内藏的关键点的思维习惯,解题能力就能获得提高。其次是指导学生养成反思答题过程的习惯。主要是反思答题是否正确、全面,以此来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缜密性、辩证性和创造性。历史试卷从总体上看有选择题和终合题两种题型,终合题往往是学生丢分很严重的地方。遗漏、答不全或答非所问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使学生减少这种失分现象?反思答题过程是一个很好的思维方式。如安徽2011年中考历史卷中有一问题:【对话与合作的时代】2010年11月17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对华铜版纸反倾销反补贴案税令,美海关将从税令公布之日起开始对华输美铜版纸产品征反倾销反补贴税。(3)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摩擦与分歧?请写出你的建议。(2分)这道题学生很可能一时冲动,写出断绝往来、停止贸易往来等的建议,但是反过来想想,就能从“对话与合作的时代”这个小标题中找到解题思路。
四、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消除学生的视听觉疲劳
复习课不是重复课,因此我们要尽量避免把复习课上成单一的背诵课或做题训练课。首先,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要高于普通的新授课。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既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又要着眼于提高与升华;既要有基础知识的复习,又要有拓展延伸。适当提升复习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其次,教师要善于标新立异,给学生施以新异刺激,以激发学生的复习热情。比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侵略与反侵略时,我们用多媒体把帝国主义四次侵华和中国人民的反抗的相关知识要点以表格比较的形式呈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就能加深学生对此重点知识的印象。在复习教学中,习题训练是少不了的,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对抗比赛,抢答或一问一答甚至生发问师回答等多种形式来增强复习课效果。
复习阶段很多学生热衷于猜题押题,这是考试一大忌。我们在复习课中要做的就是指导学生狠抓基础,查漏补缺,提高能力,这才是中考取得优胜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