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一种语文素养,是从长期的规范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中学生处在母语学习的“黄金阶段”,必须培育学生的语感。叶圣陶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敏锐的感觉。”吕叔湘也特别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文学大家们都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感,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进行语感实践,训练语感。
“训练”可分为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实践。教师在主阵地“课堂”中注重指导,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地进行实践。通过一定的语言环境和生活情境,教师和学生在不断的指导和实践中,必然获得语感美。
第一,教师要训练学生语感。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教师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去创造教学环境,经常地对学生进行有意的培养,经常拿出范文让学生进行品读,并要引导学生去说。俗话说:“要能游泳,必须下水。”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才能不断地强化语感。教师通过范读,把语感传给学生,强调、语气、轻重缓急的处理等无不传递着语感。如果学生对课文的某字、词、句、段不理解时,教师带着强烈的语感范读,学生从老师们范读的语气、语调中理解课文,就会迅速得到启迪,进而领悟其义。例如:“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对这句话学生开始并未引起注意,经老师把重音一读,学生立即领悟了话中之话。
第二,抓朗读、背诵,让学生习得语感。语感是自己的语感,语感的获得主要靠学生自己的实践。经常朗读规范的语言作品,不仅要理解文意,还要对语法规则、修辞手段、表现方法等进行领会,领会了,则会以一定的形式固定下来。朗读越多,所得的感悟也就越多,语感也就越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同样的言语作品,就能迅速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了,语感也就发挥作用了。语感如鞋在脚,大小自知,所以文章必须自己读,别人是替代不了的。诵读是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出文章的精彩所在,让学生从主观上对文章消化吸收,进而在不知不觉中通过诵读把课文中的精彩字、词、句、段落变成自己的东西。
第三,抓语境,生活是学生的最大课堂。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已经形成的愛好、性格特点以及语言感受能力。叶圣陶认为:“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如果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这就说明,我们应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生活中的文字,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笔下的生活情景,或者补充文章的实际内容,或者揣摩作者的感受等等,以此来比较自己的语感与作者的感悟。若能领悟,也就吃透文章的旨意了。
第四,抓点拨,指导学生品味感。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揣摩文章的重点字、词、句,力求究其义蕴。如朱自清《春》描写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可启迪学生琢磨:小草为什么是“钻”出地面?用“长、冒、冲”行不行?为什么又是“偷偷地”?换成“悄悄地、慢慢地”好不好?“嫩嫩、绿绿”改为“嫩绿”不是更简练吗?只要老师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语感操练”,就能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感。其次,要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扩展教材内容。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由街灯想到明星,由明星想到天上的街市,进而想到天河中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表明了作者对光明未来及自由幸福的执着追求,语感与美感交融。再次,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由词而句,由句而段,由段而篇,获得文章整体的语感。如体味文章的立意新,构思巧,技法美等。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实践,重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重视语感教学并不等于惟语感论,不要把语感教学与语文教学混为一谈,语感教学只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方面,尤其是不能把语感教学与语文知识教学对立起来。应既学言语,又学语言;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语感的感悟到语文知识的升华,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训练”可分为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实践。教师在主阵地“课堂”中注重指导,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地进行实践。通过一定的语言环境和生活情境,教师和学生在不断的指导和实践中,必然获得语感美。
第一,教师要训练学生语感。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教师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去创造教学环境,经常地对学生进行有意的培养,经常拿出范文让学生进行品读,并要引导学生去说。俗话说:“要能游泳,必须下水。”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才能不断地强化语感。教师通过范读,把语感传给学生,强调、语气、轻重缓急的处理等无不传递着语感。如果学生对课文的某字、词、句、段不理解时,教师带着强烈的语感范读,学生从老师们范读的语气、语调中理解课文,就会迅速得到启迪,进而领悟其义。例如:“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对这句话学生开始并未引起注意,经老师把重音一读,学生立即领悟了话中之话。
第二,抓朗读、背诵,让学生习得语感。语感是自己的语感,语感的获得主要靠学生自己的实践。经常朗读规范的语言作品,不仅要理解文意,还要对语法规则、修辞手段、表现方法等进行领会,领会了,则会以一定的形式固定下来。朗读越多,所得的感悟也就越多,语感也就越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同样的言语作品,就能迅速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了,语感也就发挥作用了。语感如鞋在脚,大小自知,所以文章必须自己读,别人是替代不了的。诵读是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出文章的精彩所在,让学生从主观上对文章消化吸收,进而在不知不觉中通过诵读把课文中的精彩字、词、句、段落变成自己的东西。
第三,抓语境,生活是学生的最大课堂。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已经形成的愛好、性格特点以及语言感受能力。叶圣陶认为:“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如果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这就说明,我们应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生活中的文字,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笔下的生活情景,或者补充文章的实际内容,或者揣摩作者的感受等等,以此来比较自己的语感与作者的感悟。若能领悟,也就吃透文章的旨意了。
第四,抓点拨,指导学生品味感。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揣摩文章的重点字、词、句,力求究其义蕴。如朱自清《春》描写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可启迪学生琢磨:小草为什么是“钻”出地面?用“长、冒、冲”行不行?为什么又是“偷偷地”?换成“悄悄地、慢慢地”好不好?“嫩嫩、绿绿”改为“嫩绿”不是更简练吗?只要老师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语感操练”,就能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感。其次,要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扩展教材内容。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由街灯想到明星,由明星想到天上的街市,进而想到天河中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表明了作者对光明未来及自由幸福的执着追求,语感与美感交融。再次,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由词而句,由句而段,由段而篇,获得文章整体的语感。如体味文章的立意新,构思巧,技法美等。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实践,重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重视语感教学并不等于惟语感论,不要把语感教学与语文教学混为一谈,语感教学只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方面,尤其是不能把语感教学与语文知识教学对立起来。应既学言语,又学语言;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语感的感悟到语文知识的升华,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会逐步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