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看书多美啊,不招人烦也不给人添乱,得的东西还都是自己的。”
2012年1月,时任三联韬奋书店总经理的翟德芳发了一条微博,称当年三联韬奋书店利润仅为36万元,这还是在母公司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免收房租的情况下获得的。
这家1400平方米的书店位于中国美术馆东侧,于1996年开业,初名“北京三联韬奋图书中心”,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投资兴建。说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则要提到生活书店。而提到生活书店,则要提到1925年10月创办的生活周刊社。1932年7月,在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的基础上,“生活出版合作社”成立,对外称生活书店,不仅发行该社书刊,还为读者代办外版书刊,其宗旨和《生活》周刊一脉相承——竭诚为读者服务,邹韬奋的这句话如今依然可以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的门口看到。
因局势动荡,生活书店总店从上海一路迁至武汉、重庆,在1930至1940年代,出版了许多有价值的图书、期刊,不但在重庆、成都、桂林、西安、昆明等地设立了五十多处分店,还设立香港、新加坡兩处海外分店。1941年后,生活书店迁往香港,1948年,生活书店和另外两家书店完成合并,正式组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经过十几年独立经营,在邹韬奋的主持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成为当时中国进步出版事业的一面旗帜,在出版界、读书界拥有了极高的声誉。
正因传承了生活书店的传统,三联韬奋书店更像是一个传播新锐思想文化的阵地。可想而知,翟德芳的这条微博,令人大跌眼镜。有人评论:“三十多万利润大概就等于倒几车皮的煤。不能让三联这样的书店赚得多一点儿,有什么资格去谈文化软实力?”
三联韬奋书店的自救自此开始。2010年,雕刻时光咖啡馆进驻三联韬奋书店二楼,并开始引进文创产品。一度令很多读者担心这是“向市场屈服”,曾有人戏称,三联韬奋书店正在转型为“三联咖啡馆”“三联杂货铺”。
但这些评论没有影响书店改革的步伐。2014年4月8日,三联韬奋书店开始试营业24小时“不打烊”模式,4月23日正式24小时营业。尽管有人质疑这是仿照台湾诚品书店的模式,在寒冷的北方是否能够适应。但作为北京乃至全国第一家24小时书店,它吸引了三百多家媒体前来报道。当年,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全年利润直接多了一个零,310万元。
2018年年底,在一个寒冷的深夜,我们走进了三联韬奋书店的三里屯店。这家24小时书店于2018年世界读书日开业,店内设计灵感源自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据报道称,装修时将店面地基整体下挖,在其中开辟出了一道高低错落的路径,象征知识文化中的蜿蜒之旅——书山行旅。但徜徉书山行旅之前,我们也有疑问,已经临近春节,零下十几度的气温里,究竟什么样的人会在深夜书店看书呢?
事实上,看书的人还真不少。他们来自全囯,乃至全球各地,在深夜、在蜿蜒的书路之中,完成着各自相同或不同的抵达。
艺考女生自述
今晚是我第四次和画室老师请假来书店通宵了。
最近临近各个美院校考,画室里和我一样来北京集训的同学压力都挺大的。我的一个舍友,画画比我用功,压力太大,又想家,经常遇到一点儿小事就像个孩子一样哇哇大哭。不过,我挺羡慕她能够发泄出来,大哭一场感觉好受多了。我的解压方法不是哭,而是像今晚一样,觉得心烦不想待在画室里,就跑来书店通宵了。
心烦是因为不知道报什么学校,有的学校我们河北籍考生报不了,有的学校艺考时间撞车。我喜欢南方,现在只报了广州美术学院,过两天去沈阳参加广美的校考。但只报一个学校肯定不行,我本来还报了中国美术学院,报名费都交了,爸爸觉得杭州太远,不舍得让我去。
虽然还是没有想好,但来书店待一晚,感觉心情平静多了。上次通宵时状态最好,因为书能看得进去了,后半夜困了就坐这里睡一会儿。等明天五六点钟天亮了,我再转两趟地铁回画室继续画画。
看书大爷自述
我从小就在北京,经常在北京城里转转,北京好多书店我都去过,这家店最大的好处就是夜里特安静,能看进去书。我没别的爱好,就爱看书和电影。电影喜欢看爱国的,像《长征》之类的。书是各种类型都看,今晚看的是徐皓峰的《刀背藏身》。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看书多美啊,不招人烦也不给人添乱,得的东西还都是自己的。以前白天看书,现在基本都是晚上看,从夜里12点到凌晨5点也没几个小时,然后回家睡会儿,白天再去跑业务卖助听器。我喜欢自由,固定工作对我约束太多。我现在每天过得挺舒心的。
新闻专业研究生自述
我从武汉来北京参加一个论坛,晚上在三里屯吃完饭就来了三联韬奋书店。这家店和武汉书店最大的不同是深夜依然有这么多人在看书学习,身在其中都感觉不到现在已经快凌晨1点了。
不过要说在书店印象最深的事,通常还是看到书中某一段正好契合自己当时内心感受的文字,今晚在这我看到了——弗洛伊德《释梦》里的“歌德的诗句在此联想的基础上有了新意——你给了我们生命,你使这些可怜的家伙犯罪”。
可能因为最近的采访经历以及读到的新闻故事让我有了这方面的感触。我从本科到研究生读的都是新闻专业,前几年忙着跑采访,现在忙着毕业论文。学新闻让我变得更加敏感,更加多愁善感,对周围的人和事更有同情心,所以平时还是喜欢看治愈一点的书,生活已经那么苦了,众生皆苦,读书还是读治愈系的吧。
大一女孩自述
我不喜欢特别热闹的场合,学校经常有社团活动或者同学聚餐,但我就喜欢一个人,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昨天上午期末考试最后一门考完,下午我就临时决定来北京玩。没想晚上住宿的问题,住青旅太贵了,听说清华大学有通宵自习室,又担心自己没学生证进不去,在知乎上发现有24小时书店,感觉还是书店比较有安全感,就来这边过夜,打算天亮去天安门看完升旗再回天津。
我原以为这家书店晚上会像我们学校图书馆一样没什么人,我就随便坐坐熬过一个晚上,没想到大家看书都很认真,氛围特别好,好像看书已经是他们的日常习惯了。我也赶紧找本书坐下看,希望去天安门之前能看完几个短篇小说。
夜班店员自述
我大学读的是博物馆学专业,对口工作不好找。辞掉上一份工作后,有一段时间暂时没工作也没什么事做,看到三联韬奋书店在招聘夜班店员,我就来应聘了。晚上9点到第二天上午9点是夜班的工作时间——整理书架、拆书、订号,中间每个店员可以轮流休息俩小时。白天回家我有另一份教辅书籍的兼职编辑工作,因为不用坐班,时间宽松一些。
白天的书店我也见过,相比还是对深夜时分的顾客印象更深刻,那些总在深夜来书店的人身上多少带点流浪气质,每个人都挺特别的。
(摘自金城出版社《书访:独立书店瞰北京》 作者:慕月 刘二囍 本文作者:慕月 采访:杜伊凡)
2012年1月,时任三联韬奋书店总经理的翟德芳发了一条微博,称当年三联韬奋书店利润仅为36万元,这还是在母公司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免收房租的情况下获得的。
这家1400平方米的书店位于中国美术馆东侧,于1996年开业,初名“北京三联韬奋图书中心”,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投资兴建。说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则要提到生活书店。而提到生活书店,则要提到1925年10月创办的生活周刊社。1932年7月,在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的基础上,“生活出版合作社”成立,对外称生活书店,不仅发行该社书刊,还为读者代办外版书刊,其宗旨和《生活》周刊一脉相承——竭诚为读者服务,邹韬奋的这句话如今依然可以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的门口看到。
因局势动荡,生活书店总店从上海一路迁至武汉、重庆,在1930至1940年代,出版了许多有价值的图书、期刊,不但在重庆、成都、桂林、西安、昆明等地设立了五十多处分店,还设立香港、新加坡兩处海外分店。1941年后,生活书店迁往香港,1948年,生活书店和另外两家书店完成合并,正式组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经过十几年独立经营,在邹韬奋的主持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成为当时中国进步出版事业的一面旗帜,在出版界、读书界拥有了极高的声誉。
正因传承了生活书店的传统,三联韬奋书店更像是一个传播新锐思想文化的阵地。可想而知,翟德芳的这条微博,令人大跌眼镜。有人评论:“三十多万利润大概就等于倒几车皮的煤。不能让三联这样的书店赚得多一点儿,有什么资格去谈文化软实力?”
三联韬奋书店的自救自此开始。2010年,雕刻时光咖啡馆进驻三联韬奋书店二楼,并开始引进文创产品。一度令很多读者担心这是“向市场屈服”,曾有人戏称,三联韬奋书店正在转型为“三联咖啡馆”“三联杂货铺”。
但这些评论没有影响书店改革的步伐。2014年4月8日,三联韬奋书店开始试营业24小时“不打烊”模式,4月23日正式24小时营业。尽管有人质疑这是仿照台湾诚品书店的模式,在寒冷的北方是否能够适应。但作为北京乃至全国第一家24小时书店,它吸引了三百多家媒体前来报道。当年,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全年利润直接多了一个零,310万元。
2018年年底,在一个寒冷的深夜,我们走进了三联韬奋书店的三里屯店。这家24小时书店于2018年世界读书日开业,店内设计灵感源自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据报道称,装修时将店面地基整体下挖,在其中开辟出了一道高低错落的路径,象征知识文化中的蜿蜒之旅——书山行旅。但徜徉书山行旅之前,我们也有疑问,已经临近春节,零下十几度的气温里,究竟什么样的人会在深夜书店看书呢?
事实上,看书的人还真不少。他们来自全囯,乃至全球各地,在深夜、在蜿蜒的书路之中,完成着各自相同或不同的抵达。
艺考女生自述
今晚是我第四次和画室老师请假来书店通宵了。
最近临近各个美院校考,画室里和我一样来北京集训的同学压力都挺大的。我的一个舍友,画画比我用功,压力太大,又想家,经常遇到一点儿小事就像个孩子一样哇哇大哭。不过,我挺羡慕她能够发泄出来,大哭一场感觉好受多了。我的解压方法不是哭,而是像今晚一样,觉得心烦不想待在画室里,就跑来书店通宵了。
心烦是因为不知道报什么学校,有的学校我们河北籍考生报不了,有的学校艺考时间撞车。我喜欢南方,现在只报了广州美术学院,过两天去沈阳参加广美的校考。但只报一个学校肯定不行,我本来还报了中国美术学院,报名费都交了,爸爸觉得杭州太远,不舍得让我去。
虽然还是没有想好,但来书店待一晚,感觉心情平静多了。上次通宵时状态最好,因为书能看得进去了,后半夜困了就坐这里睡一会儿。等明天五六点钟天亮了,我再转两趟地铁回画室继续画画。
看书大爷自述
我从小就在北京,经常在北京城里转转,北京好多书店我都去过,这家店最大的好处就是夜里特安静,能看进去书。我没别的爱好,就爱看书和电影。电影喜欢看爱国的,像《长征》之类的。书是各种类型都看,今晚看的是徐皓峰的《刀背藏身》。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看书多美啊,不招人烦也不给人添乱,得的东西还都是自己的。以前白天看书,现在基本都是晚上看,从夜里12点到凌晨5点也没几个小时,然后回家睡会儿,白天再去跑业务卖助听器。我喜欢自由,固定工作对我约束太多。我现在每天过得挺舒心的。
新闻专业研究生自述
我从武汉来北京参加一个论坛,晚上在三里屯吃完饭就来了三联韬奋书店。这家店和武汉书店最大的不同是深夜依然有这么多人在看书学习,身在其中都感觉不到现在已经快凌晨1点了。
不过要说在书店印象最深的事,通常还是看到书中某一段正好契合自己当时内心感受的文字,今晚在这我看到了——弗洛伊德《释梦》里的“歌德的诗句在此联想的基础上有了新意——你给了我们生命,你使这些可怜的家伙犯罪”。
可能因为最近的采访经历以及读到的新闻故事让我有了这方面的感触。我从本科到研究生读的都是新闻专业,前几年忙着跑采访,现在忙着毕业论文。学新闻让我变得更加敏感,更加多愁善感,对周围的人和事更有同情心,所以平时还是喜欢看治愈一点的书,生活已经那么苦了,众生皆苦,读书还是读治愈系的吧。
大一女孩自述
我不喜欢特别热闹的场合,学校经常有社团活动或者同学聚餐,但我就喜欢一个人,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昨天上午期末考试最后一门考完,下午我就临时决定来北京玩。没想晚上住宿的问题,住青旅太贵了,听说清华大学有通宵自习室,又担心自己没学生证进不去,在知乎上发现有24小时书店,感觉还是书店比较有安全感,就来这边过夜,打算天亮去天安门看完升旗再回天津。
我原以为这家书店晚上会像我们学校图书馆一样没什么人,我就随便坐坐熬过一个晚上,没想到大家看书都很认真,氛围特别好,好像看书已经是他们的日常习惯了。我也赶紧找本书坐下看,希望去天安门之前能看完几个短篇小说。
夜班店员自述
我大学读的是博物馆学专业,对口工作不好找。辞掉上一份工作后,有一段时间暂时没工作也没什么事做,看到三联韬奋书店在招聘夜班店员,我就来应聘了。晚上9点到第二天上午9点是夜班的工作时间——整理书架、拆书、订号,中间每个店员可以轮流休息俩小时。白天回家我有另一份教辅书籍的兼职编辑工作,因为不用坐班,时间宽松一些。
白天的书店我也见过,相比还是对深夜时分的顾客印象更深刻,那些总在深夜来书店的人身上多少带点流浪气质,每个人都挺特别的。
(摘自金城出版社《书访:独立书店瞰北京》 作者:慕月 刘二囍 本文作者:慕月 采访:杜伊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