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活动的实质是一种人类沟通交流的活动,而课堂教学更是师生实现教学沟通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它不应是静态的、单纯追求唯一教学目标的单向传授过程,而应是一个通过有效沟通,师生共同发现问题、直面问题、共同探索和发掘解决途径,达到知识内在生成的动态过程。由有效沟通达到知识生成,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要使它在实践中摆脱形式主义,需要我们努力探索有效的课堂沟通策略。
一、课堂沟通要用心沟通,关注学生生命存在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沟通的首要立足点。学生只有因被尊重而自主自愿地投入教学活动中,不因年龄、知识、权威等方面的不足而产生被控制感和无助感,才能焕发出持久的学习热情和积极的学习体验。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存在,把学生当成是平等沟通交流的对象。如要注意表达方式,多用请求少用命令,多用建议少用主张。真正的沟通交流理应是双向的,当教师希望激发学生情感体验时,首先应开诚布公地表达自我情感,这样既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又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如在讲授《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一课时,教学设计往往会从学生畅谈自己心中的理想导入课程,但实际上对于十四五岁处于敏感青春期的学生而言,要在四五十人的班集体中敞开心扉谈论自己的理想并非那么容易。学生要么不愿多谈,要么随便敷衍应付。几次下来,笔者发现与其逼着学生讲他们的理想,笔者更愿意与他们分享笔者自己的理想,以一个过来人的姿态讲述自己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活理想。此刻总能发现学生的眼神变了,因为在他们面前的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而是一个与之分享个人心情的朋友。这样后面的整节课就变得顺理成章,学生在自然放松的环境中接受了教师传授的知识。
二、课堂沟通要善问善听
传统课堂往往只针对教材中的目标设计,具有一定的控制性,因此学生的应答也就显得机械和呆板。而生成性的解答一定要来自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学生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述。思品课既是学科课程,也是初中德育教育的重要基地。教师需要将教材中抽象的伦理道德转为学生可具体看到的现实个体问题,通过鲜明形象的感化,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了解社会,树立真、善、美的情感,再外化为自己的言行,直至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在课堂上,运用假设性问题推动的沟通,创设各种与生活有关的自我扩展问题情境,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道德情感。如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喜欢与学生一同探讨时下热门话题,如“小悦悦”事件、“彭宇案”甚至是当年的“艳照门”。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心社会。在讨论的过程中笔者一般不预设立场,甚至有些时候会提出与学生观点或媒体主流观点相对立的观点,引导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更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道德悖论选择,在答案讨论中使学生的健康人格、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这时候也许最终答案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师生沟通、生生沟通的过程中,教育目标已经达成。
三、课堂沟通要提高沟通技巧,提升课堂影响力
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就是在弹性的教学预设前提下,师生自主构建的教学活动。这使教学过程变得一切皆有可能。教师在预设时,不可能穷尽种种变化。对于未知的变化,容易使人产生恐惧,这也是很多教师不愿意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原因。但只要通过提升沟通技巧,将这些变化变成有效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则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的影响力和教学效率。这些课堂上“新鲜”生成的教育资源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沟通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提升沟通技巧,从沟通引向探索,使讨论沟通真正变成思维的碰撞和交锋,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如在讲授《男生女生》一课时,笔者刚说完本节标题,一个平时爱捣乱的男生就接了一句——“幸福一生”,顿时全体学生哄然大笑,并个个摆出要看好戏的样子,等着看“捣蛋鬼”如何被笔者收拾。等学生笑声渐小时,笔者却出乎大家意外地引述该生的戏言:“男生女生,幸福一生。说得太好了。我们生活正是由两性共同组成的……”利用学生自己的话作为本节课的导入,不着痕迹地化解了课堂的尴尬,同时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思考两性关系。其他学生看到连“捣蛋”的话也不会引来教师的否定,就更大胆地畅所欲言了。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比笔者的预设还好。
没有沟通的课堂是乏味的,缺乏生成的课堂是低效的。由有效沟通达到知识生成的课堂是师生探究悟性、丰满人性、和谐发展的需要,更应是我们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实现教育理想的努力方向。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课堂沟通要用心沟通,关注学生生命存在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沟通的首要立足点。学生只有因被尊重而自主自愿地投入教学活动中,不因年龄、知识、权威等方面的不足而产生被控制感和无助感,才能焕发出持久的学习热情和积极的学习体验。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存在,把学生当成是平等沟通交流的对象。如要注意表达方式,多用请求少用命令,多用建议少用主张。真正的沟通交流理应是双向的,当教师希望激发学生情感体验时,首先应开诚布公地表达自我情感,这样既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又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如在讲授《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一课时,教学设计往往会从学生畅谈自己心中的理想导入课程,但实际上对于十四五岁处于敏感青春期的学生而言,要在四五十人的班集体中敞开心扉谈论自己的理想并非那么容易。学生要么不愿多谈,要么随便敷衍应付。几次下来,笔者发现与其逼着学生讲他们的理想,笔者更愿意与他们分享笔者自己的理想,以一个过来人的姿态讲述自己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活理想。此刻总能发现学生的眼神变了,因为在他们面前的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而是一个与之分享个人心情的朋友。这样后面的整节课就变得顺理成章,学生在自然放松的环境中接受了教师传授的知识。
二、课堂沟通要善问善听
传统课堂往往只针对教材中的目标设计,具有一定的控制性,因此学生的应答也就显得机械和呆板。而生成性的解答一定要来自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学生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述。思品课既是学科课程,也是初中德育教育的重要基地。教师需要将教材中抽象的伦理道德转为学生可具体看到的现实个体问题,通过鲜明形象的感化,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了解社会,树立真、善、美的情感,再外化为自己的言行,直至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在课堂上,运用假设性问题推动的沟通,创设各种与生活有关的自我扩展问题情境,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道德情感。如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喜欢与学生一同探讨时下热门话题,如“小悦悦”事件、“彭宇案”甚至是当年的“艳照门”。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心社会。在讨论的过程中笔者一般不预设立场,甚至有些时候会提出与学生观点或媒体主流观点相对立的观点,引导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更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道德悖论选择,在答案讨论中使学生的健康人格、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这时候也许最终答案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师生沟通、生生沟通的过程中,教育目标已经达成。
三、课堂沟通要提高沟通技巧,提升课堂影响力
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就是在弹性的教学预设前提下,师生自主构建的教学活动。这使教学过程变得一切皆有可能。教师在预设时,不可能穷尽种种变化。对于未知的变化,容易使人产生恐惧,这也是很多教师不愿意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原因。但只要通过提升沟通技巧,将这些变化变成有效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则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的影响力和教学效率。这些课堂上“新鲜”生成的教育资源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沟通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提升沟通技巧,从沟通引向探索,使讨论沟通真正变成思维的碰撞和交锋,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如在讲授《男生女生》一课时,笔者刚说完本节标题,一个平时爱捣乱的男生就接了一句——“幸福一生”,顿时全体学生哄然大笑,并个个摆出要看好戏的样子,等着看“捣蛋鬼”如何被笔者收拾。等学生笑声渐小时,笔者却出乎大家意外地引述该生的戏言:“男生女生,幸福一生。说得太好了。我们生活正是由两性共同组成的……”利用学生自己的话作为本节课的导入,不着痕迹地化解了课堂的尴尬,同时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思考两性关系。其他学生看到连“捣蛋”的话也不会引来教师的否定,就更大胆地畅所欲言了。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比笔者的预设还好。
没有沟通的课堂是乏味的,缺乏生成的课堂是低效的。由有效沟通达到知识生成的课堂是师生探究悟性、丰满人性、和谐发展的需要,更应是我们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实现教育理想的努力方向。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