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是一門以实验为主自然科学,同学们都觉得物理是中学阶段最难学的一门学科。从本质上讲,教师教学思想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效率的提高,都离不开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进行分析,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活动中揭示出产生困难的原因极其表现形式,从而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依据。
关键词:好奇心 求知欲 心理定势 抽象思维 观察能力
机械记忆 理解记忆
【中图分类号】G633.7
一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表现
1 好奇心、求知欲与兴趣。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许多物理概念,规律都是通过实验获得的。教师的演示实验,能大大满足学生的强烈的心里需求。
2 积极的心理定势,有助于物理学习的正向迁移。调查中发现因感知材料的影响,不同学生思维方式不同。一部分学生常常用持有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对于现象的观察带有片面性,抓不住事物的本质。这种心理定势为他们学习物理设置了障碍,使他们感到物理难学。由此可见,积极的心理定势,有助于物理学习的正向迁移,使学生感到物理好学,愿意去学。
3.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缺乏主动、自觉的学习精神。调查中发现,有些同学在物理学习中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其表现为:教师讲讲,他就听听,上课精神溜号,观察实验看看热闹,完成作业得过且过,缺乏主动,自觉地学习精神。这部分学生虽是少数,但起着消极的作用。
二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形成过程
1.从物理感觉到物理知觉。感觉是认识的初级形式,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它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分析大量的物理现象及物理实验的验证,才能使其感知主体,形成对物理过程的整体认识。
2.从物理知觉到物理表象。知觉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初步分析和综合的结果,是感觉与思维之间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学习中从各种物理现象、实验中,通过分析总结出的概念和规律是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物理表象。物理表象虽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但它仍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仍是事物的直观特征的反映,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继而形成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渡和桥梁。
3.从物理表象到抽象思维。对于物理现象,实验直接概括形成的物理表象,是以感觉和知觉为基础,属于非本质的东西。很多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仅靠物理表象是不行的,还需揭示其本质,抓住本质的东西,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和规律。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形成过程,凭感知人们认为有力作用,物体就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静止。但究其本质原来运动的物体,停止一切外力后会怎样呢?至于这种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研究,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
前面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分析了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形成过程,那么对于不同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哪些心理特点呢?
经心理调查,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主要有:
1.观察特点。调查中有的学生写到:几乎每次演示实验,我都瞪大眼睛,希望能看到鲜明的、生动的、不寻常的物理现象。并想亲手做一做。初中生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对观察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
就观察而言,有的学生是有目的、自觉的,能从观察现象中发现个别特征,而且能将这些个别特征同微小的物理变化联系起来。但也有些学生出于好奇,只停留在表象的观察上,只是看热闹,并不认真思考。为使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在教学中就要时刻注意引导与培养。
2 记忆特点。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其记忆特点是由好奇心、求知欲、探索心等心理因素决定的。表现在对于感兴趣的物理概念、规律愿意记忆,积极记忆,而对那些缺乏实验,枯燥的抽象思维形成的物理概念、规律则不愿记忆或机械记忆。因此,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他们由形象记忆转化为抽象记忆,或由机械记忆转化为理解记忆,这是非常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记忆方法。
3.情感特点。初中学生还未脱单纯稚气的童趣,他们易感情用事,与教师关系融洽的学生,多数偏爱你所教的学科,用他们的话说:“要不对不起老师”。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应注意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关系,亲近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当学生把你当做朋友时,就能较自然地过渡到喜欢你所教的学科,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概括特点。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往往抓住的是不同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和非本质的属性而不能把物理现象共同属性抽象出来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物理现象抓住本质,揭示出共同属性,以培养概括能力。
5.注意力特点。心理研究表明,单调而毫无变化的连续性活动,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即使是比较脆弱的刺激、若突然发生变化,也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很多教师会有这样的体会:往往一节课前半段注意力比后半段好,那么如何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呢?本人认为,教学中不能长时间地采用单一的教学,要不断改进教学手段,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尽可能地让学生对教学过程感兴趣,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好奇心 求知欲 心理定势 抽象思维 观察能力
机械记忆 理解记忆
【中图分类号】G633.7
一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表现
1 好奇心、求知欲与兴趣。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许多物理概念,规律都是通过实验获得的。教师的演示实验,能大大满足学生的强烈的心里需求。
2 积极的心理定势,有助于物理学习的正向迁移。调查中发现因感知材料的影响,不同学生思维方式不同。一部分学生常常用持有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对于现象的观察带有片面性,抓不住事物的本质。这种心理定势为他们学习物理设置了障碍,使他们感到物理难学。由此可见,积极的心理定势,有助于物理学习的正向迁移,使学生感到物理好学,愿意去学。
3.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缺乏主动、自觉的学习精神。调查中发现,有些同学在物理学习中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其表现为:教师讲讲,他就听听,上课精神溜号,观察实验看看热闹,完成作业得过且过,缺乏主动,自觉地学习精神。这部分学生虽是少数,但起着消极的作用。
二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形成过程
1.从物理感觉到物理知觉。感觉是认识的初级形式,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它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分析大量的物理现象及物理实验的验证,才能使其感知主体,形成对物理过程的整体认识。
2.从物理知觉到物理表象。知觉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初步分析和综合的结果,是感觉与思维之间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学习中从各种物理现象、实验中,通过分析总结出的概念和规律是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物理表象。物理表象虽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但它仍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仍是事物的直观特征的反映,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继而形成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渡和桥梁。
3.从物理表象到抽象思维。对于物理现象,实验直接概括形成的物理表象,是以感觉和知觉为基础,属于非本质的东西。很多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仅靠物理表象是不行的,还需揭示其本质,抓住本质的东西,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和规律。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形成过程,凭感知人们认为有力作用,物体就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静止。但究其本质原来运动的物体,停止一切外力后会怎样呢?至于这种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研究,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
前面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分析了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形成过程,那么对于不同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哪些心理特点呢?
经心理调查,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主要有:
1.观察特点。调查中有的学生写到:几乎每次演示实验,我都瞪大眼睛,希望能看到鲜明的、生动的、不寻常的物理现象。并想亲手做一做。初中生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对观察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
就观察而言,有的学生是有目的、自觉的,能从观察现象中发现个别特征,而且能将这些个别特征同微小的物理变化联系起来。但也有些学生出于好奇,只停留在表象的观察上,只是看热闹,并不认真思考。为使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在教学中就要时刻注意引导与培养。
2 记忆特点。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其记忆特点是由好奇心、求知欲、探索心等心理因素决定的。表现在对于感兴趣的物理概念、规律愿意记忆,积极记忆,而对那些缺乏实验,枯燥的抽象思维形成的物理概念、规律则不愿记忆或机械记忆。因此,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他们由形象记忆转化为抽象记忆,或由机械记忆转化为理解记忆,这是非常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记忆方法。
3.情感特点。初中学生还未脱单纯稚气的童趣,他们易感情用事,与教师关系融洽的学生,多数偏爱你所教的学科,用他们的话说:“要不对不起老师”。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应注意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关系,亲近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当学生把你当做朋友时,就能较自然地过渡到喜欢你所教的学科,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概括特点。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往往抓住的是不同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和非本质的属性而不能把物理现象共同属性抽象出来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物理现象抓住本质,揭示出共同属性,以培养概括能力。
5.注意力特点。心理研究表明,单调而毫无变化的连续性活动,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即使是比较脆弱的刺激、若突然发生变化,也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很多教师会有这样的体会:往往一节课前半段注意力比后半段好,那么如何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呢?本人认为,教学中不能长时间地采用单一的教学,要不断改进教学手段,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尽可能地让学生对教学过程感兴趣,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