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课程中实验材料的合理选择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27-A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目前,实验探究是小学科学探究中的主要方式。合适的科学实验材料是顺利进行实验活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它的有效选择往往会影响学生的探究过程,影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形成。那么如何合理地对小学科学实验中的材料进行选择呢?本文就实验中材料的选择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是安全性。对于小学生来说,手脑配合的机能不是很完善,会使得他们在操作仪器设备的时候有些力不从心,安全是必须优先考虑的因素。
  例如《哪杯水更热》一课中,课前为学生准备两杯温度差不多的热水时,教师需提前调配好冷热水的比例,不能太热,以免烫伤学生的手。再如《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一课中,探究固体受热时会怎样实验时,要用到小铁球。连接铁球的材料必须是受热不易断裂的铁丝或铁链等,而且要有一定的长度。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才会避免学生用酒精灯加热铁球时发生意外情况。还有一些日常实验中教师应时刻注意的问题:比如,实验中需切割时,应避免用锋利的小刀,而改用较安全的剪刀等。教师应时刻把安全意识放在首位,这样既能保证学生们的人身安全,也能保证实验的顺利开展。
  二是典型性。随着科学教师对实验的日益重视,许多教师常常陷入一种误区。有些实验课,总是想方设法、绞尽脑汁去收集更多的实验材料,以期达到给人感觉准备充足的一堂课,但课上实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过多的实验材料会使得教学活动时间紧张,导致学生所获取的感性知识,来不及思考上升为理性知识。教师应当精选最能达到预期实验效果的典型性材料,增强实验效果。
  如《温度计的秘密》一课,为了更好地突破“一般情况下,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个重难点。我课前精心选择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典型液体:水、酱油、醋、果汁。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探究,又能让学生较容易地对液体从个体认识上升到整体认识。
  三是生活性。《课标》中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探究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物品、熟悉的环境、熟悉的生活中选择实验材料。尤其对于执教三年级上学期的教师来说,准备实验材料时,更应该注重材料的生活性。因为三年级的孩子刚接触科学,对这一学科比较陌生。教师如果能多从学生们的身边发掘实验材料,学生会潜意识中感觉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当科学家的梦想也不是那么遥远。这也会极大地提高孩子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
  在《我们周围的动植物》一课中,需要课前引导学生去观察、查阅、记录身边的动植物。我在课前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校园里、校园所在的小区里都有哪些植物?它们的名称,它们的特点是什么?再收集一些它们的落叶,以便于课上展示。在校园的什么地方能观察到蚂蚁?还能在哪些角落里发现哪些昆虫?这些昆虫又都有什么特点?当然,教师更应该充分准备好了这些材料,做到课上交流中能适时地引导、组织和总结,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是操作性。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较弱,实验技能也尚未熟练。实验教学中,教师准备的材料应便于学生操作、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在简单的实验操作中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如《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这个实验中,教材中提示学生将钩码挂在橡皮筋下,用直尺分别测量钩码放入水中前和放入水中后橡皮筋的长度。通过对比来证明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用这几种实验材料,学生很难通过实验操作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一是如果橡皮筋弹性不够好,钩码在水中和空气中橡皮筋长度变化不明显,无法进行对比。二是即使橡皮筋的弹性足够好,学生很难准确测量出钩码在空气中和水中橡皮筋的对比长度。要么由于学生手颤抖,皮筋上下乱动;要么前后两次直尺测量的位置不对,甚至测量出在水中比在空气中的长度还长。我在执教本课时,采用的材料是钩码和改进的测力计(把一张画有刻度的小纸条贴在1N条形盒测力计)。这样既降低了操作难度,又便于学生观察钩码放入水中前后刻度的变化。
  五是直观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决定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远不如成人。因此,教师应选择直观性较强的实验材料,方便学生观察。通过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来促进理性分析、概括和提炼。
  以《植物的茎》一课为例,本课中为了便于学生直观地观察到茎是怎样运输水分的。在学生课前准备实验材料时,我提示他们要把植物的茎插入带颜色的水中。课上学生将各自准备好的茎切开时,很惊奇地发现茎内有一条或红、或蓝等颜色的管状线路。借助这条直观的线路,我很容易地引导学生得出茎的作用。再比如《声音的产生》一课,主要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为了便于学生能直观地观察到声音产生时物体的振动,除了让学生观察将振动的音叉放入水中这个常规实验,我还特意准备了一个旧式音响喇叭。将喇叭接入电脑播放音乐后,我在平放的喇叭上撒上一些黄豆。学生们惊奇地发现,随着音乐声音的高低不同,喇叭上的黄豆也高高低低地跳着舞,而音乐声音一停止,黄豆的“舞蹈”也随之停止。学生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很容易想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实验材料的选择需要对以上几条作具体分析、综合应用,尽量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合适的材料,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促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切实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翻开报纸,收听广播,“现场新闻”日渐多起来,其报道面之广,写作形式之活,内容之丰,令人欣喜。这些被读者誉为“又鲜又活”的短新闻,再现了各行各业广大群众在四化建设伟业中
三、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拓宽思维领域空间 “变”,要以唯物辩证法的立场、方法去把握。是以退求变、以静求变;还是以进求变、以动求变,这要从运动中去考察。作为记者,不是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的新闻事业也出现健康发展的新格局。科技新闻的改革也在向纵深发展。 当前“科教兴国”已被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总结以往科技宣传的经验,分析存
1993年冬,我有幸去美国探亲、旅游,住了一年半时间,这期间除到十几个城市、名胜之地观光外,大部分时间住在纽约。出于一个老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习惯,每到一地总喜欢多看看,多问
6集电视系列片《西部口岸》,是新疆电视台国际部和自治区对外开放办公室联合组成的摄制组,在年轻的女编导马焰的带领下完成的。它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反映了新疆主要口
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广阔无边,文献资料浩如烟海,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全读了都印在脑海里。更何况世上没有生而知之者,渊博知识的获得,只能靠在工作、学习中日积月累,
优秀的小说、戏剧、电影读后(看后)很受感动,那是因为它们在表现主题时有自己独特的创见性。新闻摄影报道的是新闻,作者首先通过对事物的了解,然后以熟练的技能,把事物或人的
现代汉语中的词类问题一直倍受争议,而词类的本质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之一。站在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立场上,词类就是根据词的全部分布划分出来的类,词类就是分布类,者成了普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