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与社会课堂散发出“历史味”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什么学科的课堂,就要有什么样的学科味道,历史与社会学科尤其如此。作者认为一节有历史味道的历史与社会课应该包含:生动的历史情境、启发思维的问题和人文素养教育。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学科 “历史味” 历史情境 启发思维 人文素养教育
  从新课程改革起步开始,课程改革自上而下全面全力推进,新的理念模式层出不穷目不暇接,课程改革和课堂改革实践活动如火如荼。但在应试教育影响下,部分老师为了追求升学率,更倾向于“一支粉笔满堂灌,读后练上几套卷”的做法。什么学科的课堂,就要有什么样的学科味道,历史与社会学科尤其如此。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在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过程中,注重帮助学生更为理性、更有智慧地认识人类的历史和生活的环境。”“本课程把社会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看待,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使学生纵向了解人类社会的进程,横向了解社会生活的内容,通过这种学习,认识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打下基础。”[1]由此,笔者认为一节有历史味道的历史与社会课应该包含:生动的历史情境、启发思维的问题和人文素养教育。
  有人认为,把历史课上得很形象,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就是历史的味道。也有老师认为历史味道必须有丰富的史料,挖掘历史的内涵,探究历史的实质。笔者认为这些观点都是正确的。历史与社会课堂要让学生掌握真切的历史知识,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知识体系,体会历史知识的厚重与博大精深。历史知识浩瀚无垠,薄薄的历史与社会教材无法穷其所有,只能撷取精华中的精华,而“真真切切”是最起码的要求。教师应始终给予学生真切的历史知识,才有可能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价值取向。“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历史与社会课就是能够把过去的现实客观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认识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典章制度等”[1]。例如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及汴河两岸的风格,展示了当时都市的生活风貌,为后人提供了北宋都市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人物及生活习俗方面的形象资料。在上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这一课时,要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图的内容,结合前面学过的宋元社会生活和文化,体会和品味宋朝都市生活的情趣。另外,在学习官渡之战一节中,曹操以少胜多,统一了北方,总结取得胜利的原因:依靠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礼贤下士的美德。有一学生询问,他说看过小说《三国演义》,书中的曹操是个妒贤嫉能、多疑奸诈的人。在课堂上,我们分组讨论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为什么不同?激烈讨论后得出结论:三国故事有真有假,小说以史实为基础,但加入许多虚构成分。而真实的历史中,曹操是一个有才能、有德行的政治家。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史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达到学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的目的。
  提问既是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更是教学中最常用的启发形式。设问启发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设问要尽可能地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例如,教学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可以这样设问:中国共产党成立具备了哪些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如何?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什么意义?有时也可以用反问形式设问,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例如教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鸦片战争的烽烟》时,可以问学生: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是不是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从而启发学生思考,归纳出鸦片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大门,把中国变为原料的供给地和商品的市场。设问启发时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难易适度;要面向全体学生,启发每位学生思考。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评价,或鼓励,或予以补充。
  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要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应该讲解透彻。如分析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若单独设问,则学生兴趣很难提高,可设计以下历史情境:出示第五次反“围剿”前国民党政权和苏区控制的国土、人口、拥有的兵力、军事策略的对比表。就战争开始后,假设一方是红军的指挥者李德,另一方是蒋介石,进行模拟指挥(主要是策略)并谈感想。这样不但课堂气氛活跃,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求异探究的空间。于是有学生提出败因主要是中共的军事策略错误;也有学生认为主要是红军的综合实力不如国民党;还有人认为主要是国民党的持久战消耗了我们的人力、物力等。由此形成新问题,于是学生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有更深入理解。这种讲解使学生对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有整体概念,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讲授历史知识必须与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讲知识而不培养能力,又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脱离知识,而应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贯彻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由此可看出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好的设问可以起到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是一门承载人文素养教育功能的基础性教育科目,对学生有人格养成与文化熏陶的基础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发掘教材,积极营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感悟。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首先是爱国主义的弘扬、民族自豪感的激发。在教学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的时候,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放映了一部抗战题材的电影《南京!南京!》,意在导引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性与破坏性,以及抗日战争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结束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贡献,以激发学生确立为民族、为国家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感。《历史与社会》课的教育意义于无声之中渗透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田。
  “读史使人明智,本来历史学科就蕴含着独特、丰富的教育功能,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打造具有历史味的课堂,发挥以史为鉴的育人功能”[3]。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为研究人类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包含许多鲜活的富有个性的历史人物,蕴藏非常丰富的做人道理,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其思想,感受具体的人文精神的熏陶,从中学会做人,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市场经济、法制社会、多元文化、信息网络、机遇挑战等,要求人的素质中具有更多现代因子。因此,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应具有“现代视角”,具有“前瞻性”。只有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而认识现实,学生才会真切感悟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和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热爱历史与社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学好历史与社会这门课。
  学生要中考,但不能成为考试的机器。历史与社会课堂要激发学生成长的动力,成为提升学生素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场所。所以,历史与社会教师应运用有效手段和方式,展现历史与社會课堂生命的活力。活的历史,才是有味道的历史。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张迎迎.心灵兴的对话,让历史课上出历史的味道.
  [3]张振兴.让历史课堂更具有历史味.
其他文献
摘 要: 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看,“翻转课堂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策略,它可以有效实现对师生角色的重新分配,并促使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时间。鉴于此,本文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的视角,着眼于课前、课堂、课后三个层面,从多方面探索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Java网络编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翻转课堂教学 Java网络编程教学 教学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它有效的推翻了以往那种“教
摘 要: 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与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而小学正处于学习的黄金阶段,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展开快乐而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 寓教于乐 巧妙导入 多样教学 科学评价  寓教于乐、乐中求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兴趣是最好老师,兴趣可以推动学生产生内在的学
摘 要: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学主体,而是政治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实现学习上的学以致用,教师要做到以生为本,将探究式教学引入高中政治教学,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政治素养才会有所提高,学生才会成为高中政治教学课堂的主人。本文以如何有效地开展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为主要内容进行相应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探究式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是人类
摘 要: 将政治教学融入生活因素,有利于提高教学成效,教师要正确认识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积极意义,从多个方面着手推动这项工作,切实提升教学成效。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重点抓住四个方面:首先是在政治教学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内心的正能量;其次是在政治教学中开展做人的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再次,政治教学可以帮助消除学生和长辈的代沟;最后,教师要借助政治教学强化学生的法纪教育。  关键词: 初中政治
《庄子·秋水》曾记载了庄子和惠子在濠水之桥上游玩时富有机智的辩论。庄子看到水里的鱼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庄子说:“是鱼之乐也(这是鱼儿的快乐)!”惠子反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儿的快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两位先哲以其睿智的辩才在为自己辩论,同时他们智慧的言辩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我们不能
一  对于实习老师来说,实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就是听课,听课之后必然会评课,怎样评好一节课呢?对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只有懂得怎样评好一节课了,才能上好一节课。在实习过程中,我在不断的听课过程中进行自我总结,同时我不断请教经验丰富的教师关于如何评好一节课有哪些方法,因此,在实习结束时,我结合自己的实习经历总结了评课时应注意的原则。  (一)客观公正原则  评课就要从教师教课的实际课
摘 要: 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无味的现象,本文提出愉悦教学方法以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总结了愉悦教学的基本特点“新、活、悦、实”,并分析了具体方法。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愉悦教学 教学方法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改变方法单一、枯燥无味的现象,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许多学生“不喜欢思想品德课”,他们认为是死记硬背的学科,听不听课无关紧要,老师讲解让人乏味,无兴趣。针对这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