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5例误诊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i_f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5例带状疱疹中,男3例,女2例,年龄31~61岁,发病时间3~10天。
  临床表现:①本组5例,均以疼痛为首发症状。2例為头痛,1例为腹痛,1例为肩膀痛,1例为胸痛。②皮疹出现晚且不明显,来院时,3例无皮疹,2例为不典型皮疹,皮疹数量只有2~4个,且不是典型的水痘。③没有其他伴随症状。④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3例为正常,2例略高。头痛者有1例行头颅CT检查正常,肩膀痛及胸痛者做局部X线检查为正常,腹痛者行腹部B超及肝肾功能检查正常。
  误诊情况:1例诊断为上感,1例诊断为病毒性脑膜炎,1例诊断为肩周炎,1例诊断为胸膜炎,1例诊断为肾绞痛。误诊时间3~10天。其中3例为外院误诊。
  
  结 果
  确诊后均予阿昔洛韦0.25g,每日1次静脉滴注,3日后,改为口服阿昔洛韦0.2g,每日4次。在治疗3日后,患者疼痛已基本缓解,1周后痊愈。
  
  讨 论
  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以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泡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以后病毒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当机体受到某种剌激(如受凉、疲劳、创伤、肿瘤、病后虚弱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出疹时,受累的皮肤节段有针刺感或烧灼痛,或有瘙痒,感觉过敏。有的在2~4天后才出现皮疹。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病程一般2~3周,老年人为3~4周。皮疹未出现前易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尿路结石、阑尾炎等混淆[1]
  误诊原因分析:①对带状疱疹的认识不足。因为成人的带状疱疹发病和其他内科疾病比较相对要少,不是常见病,当患者只有疼痛而不出现皮疹时,大家首先考虑到的是常见病,往往忽略带状疱疹的诊断。②没有对患者进行全面分析。没有在接疹的第一时间内为患者进行积极鉴别,而是在第一诊断治疗无效时,才开始考虑其他相关疾病。③思路单一、狭隘,查体不够仔细。我们在诊断腹部带状疱疹这1例患者用了最长的时间为10天。该患者是外出旅游时出现右中腹部疼痛,且疼痛有阵发加剧的情况,当时曾被考虑为肾结石,经B超检查后除外。一直予抗生素及止痛治疗,效果不佳。1周后来我院时仍腹痛,各项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考虑为肾绞痛。第10天出现不明显皮疹2个,遂诊断为带状疱疹,予阿昔洛韦治疗后,症状缓解,皮疹消失。还有1例左肩膀痛者,也是用了近10天时间才确诊。该患者就诊时,首先考虑心绞痛,做心电图排除后,又考虑为肩周炎,并予理疗及抗炎治疗效果不佳。在我处门诊就诊时,查体时发现患者右侧胸壁数个结痂疱疹,立即诊断为带状疱疹,并使用阿昔洛韦治疗,症状很快缓解。
  体会:以上5例带状疱疹误诊资料显示,在没有出现皮疹的时间段是最易误诊的阶段。患者在皮肤科以外的科室就诊,疼痛是主诉,大家往往考虑的是常见的疼痛,或是能危及生命的疼痛,而很少想到带状疱疹。要减少误诊,首先应对患者做全面分析,认真体检,认真进行鉴别诊断。同时还要告知患者,在就诊过程中身体的任何变化都要及时向医师报告,这也有利于及时更正错误。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主编.皮肤性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9-60.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探讨Reiter综合征患者的病因学特点及治疗。方法:对24例Reiter综合征的症状产生进行分析,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查到淋球菌4例,用头孢曲松钠封闭治愈。对尿道前列腺炎症状,大腿内收肌腱鞘炎、关节痛、包皮炎等,分别中西药治疗而痊愈。结论:Reiter综合征可能是因急性淋菌性尿道前列腺炎初期末得到正确诊断和治疗,病损蔓延发展造成全身感染。许多器官产生病变。因此在治疗淋病同时还要
期刊
摘 要 目的:应用宫血宁汤辅助治疗早期妊娠流产。方法:对60例49天内早期妊娠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结果:治疗组完全流产56例(96.6%),不全流产4例(4.1%);对照组完全流产38例(72.1%),不全流产22例(29.1%),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平均停经时间45.01±6.25天,对照组平均停经时间46.2
期刊
資料与方法  2004~2006年流行性感冒100例,男55例,女45例;年龄16~45岁。所有病例均为流行性感冒流行季节发病,出现高热、寒战、头痛、肌痛及全身不适等。其中伴咳嗽30例(胸片未见异常),腹泻26例。查体:精神欠佳,咽部充血。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不高,淋巴细胞正常或不同程度增高。病毒分离:从病人鼻咽部分泌物分离到流感病毒。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性别、年
期刊
例1:患儿,女,5岁,汉族,于2006年4月22日因“间断性发热20余天,伴轻咳”入院。入院前20天因受凉出现发热,测体温38℃,无寒战、惊厥,伴轻咳,无痉咳、鼻塞、流涕、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有皮疹及膝关节疼痛,发热时出现,热退消失。曾在本乡卫生院输液2天体温渐平稳,停药5天后再次出现发热,又继续输液治疗8天,体温仍不平稳,故收入院。否认家族传染性遗传性及先天性疾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6℃,脉
期刊
患者,女,28岁,因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增多3年入院。入院前1个多月患者宫颈管后壁有新生物,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入院时妇科检查:外阴已产式,阴道通畅,宫颈轻度糜烂;子宫后位,约50天孕大小,欠活动,双附件增厚。B超示:子宫前后径4cm,内膜厚0.2cm。行子宫及右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及邻近组织部分切除。  肉眼检查:宫底肌壁部分区域质软,界不清,肌壁间见2个直视约1cm及0.7
期刊
资料与方法  2003年5月~2006年7月收治右半结肠癌致急性阑尾炎3例,其中术中发现回盲部肿物1例,另2例均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先急诊行阑尾切除,二次手术诊断2例。患者男2例,女1例;年龄54~62岁,平均58.6岁;均因急性右下腹疼痛伴恶心、呕吐,低热,早期有反复稀便伴排便次数增多,白细胞轻度增高,其中黏液便1例,腹部均可触及明显包块。  诊治情况:第1例患者因术前诊断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术中见
期刊
患者,男,20岁。主因右膝部间歇性疼痛2年余,加重2周为主诉,于2005年8月16日收住入院。入院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部(-),脊椎无后突及侧突畸形,右膝部略肿胀,皮温正常,外形较左髌骨增大,髌骨研磨试验、按压试验阳性,右膝关节伸屈活动不受限,但活动时疼痛明显,浮髌征(-)。X线显示,右髌轻度膨胀,呈网格状骨质破坏,且骨质明显疏松。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无异常,血沉2mm/小时,碱性磷酸
期刊
资料与方法  本组共7例,男6例,女1例,年龄26~65岁,平均41岁,因泌尿系感染或呼吸道感染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3~7天,6例发生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1例于停藥3天后发生。使用抗生素:头孢哌酮钠3例,头孢曲松钠2例,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头孢唑啉钠各1例,剂量为成人常规量。饮酒后0.5~1小时发病,其中饮白酒4例(50~100ml),饮啤酒2例(500~750ml),饮红酒1例(约50ml),
期刊
幽门移位临床较为少见,文献见有报道者也以移位于胃体者为多。笔者近2年曾检出先天性幽门移位2例,均移位于胃角。  例1:患者,男,54岁,农民,自幼经常呕吐,上腹部胀痛反复发作。10年前患“慢性胆囊炎”、“腰肌劳损”,近年来吞咽困难,泛酸,恶心,呕吐清水涎沫,伴胸痛。查体:心肺正常,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B超示肝、脾、胰无异常,慢性胆囊炎。胸透:心肺无异常。胃镜见距门齿30cm以下食管黏膜见
期刊
例1:患者,男,5个月,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生后无窒息史,生后2个月发育正常,第3个月开始出现双下肢活动减少,并蔓延至双上肢;肌力、肌张力逐渐减弱,并进行性加重,双下肢肌力Ⅰ~Ⅱ级,双上肢肌力Ⅲ级;头不能直立,肋间肌麻痹,腹式呼吸明显,智力发育正常。在北京儿童医院确诊为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5个月时因合并肺炎死于我院。  例2:患者,女,4个月,第2胎第2产,足月顺产,生后无窒息史,与例1是同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