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时代的精神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g2009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对话——一种全新的教学精神,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一种全新的教学追求。对话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师生对话是根本的;对话中的“独白”是不折不扣的对话。经典的“独白”犹如画龙点睛、锦上添花。
  关键词:对话 精神 有感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9期的卷首刊登了编辑部的一篇短文——《对话是一种精神》。读后,我打开电脑,通过百度搜索有关“对话”的专著、论文,了解和拜读了王尚文的《语文教学对话论》、孙建军的《语文对话教学》、孙建锋的《小学语文:享受对话教学》、黄福艳刊登在《语文建设》上的《关于语文对话教学的再思考》、浙江丽水学院人文学院方相成的《论对立统一张力下的语文对话教学设计》、《走出语文对话教学的误区》、《语文教学对话的起点、过程与目标》、福建省厦门市民立小学张小黎《对话教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等,感触颇多。
  感触一: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
  文章开篇就说:“‘对话’不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人类存在的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精神,根据哲学范畴来理解,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如奥林匹克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而在当今我国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中,急需对话精神,呼唤着对话精神。正如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的:“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因此,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发扬对话精神,开展好真正的对话教学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对话——一种全新的教学精神,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一种全新的教学追求。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发扬这种精神、这种理念,才会有潜能开发、精神唤醒、独特性彰显、主体性弘扬,才会有怦然心动、浮想联翩、悠然心会。
  感触二:师生对话是根本。
  短文中指出:“语文教育的对话主要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自我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等。其中最根本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师生对话是师生之间蕴含着教育性的互相倾听和言说,是师生精神的相互碰撞的过程,是师生共享世界的过程。”对话教学让师生之间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概括起来说,也就是我国语文教育家汪广仁所说的:“在平等中对话,在对话中共享。”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我——它”关系,而是一种“我——你”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真诚的“友谊”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对话必须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民主、平等,是对话的第一法则。教与学是民主的,教师与学生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对话不应只是话语形式上的对答,而应是民主平等关系的确立,是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沟通和彼此的接纳。对话意味着互动,意味着参与,意味着建构,意味着师生共同进步。二是要善于、乐于倾听。传统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倾听教师”,对话教学强调的是由“学生倾听教师”转为“教师倾听学生”。正如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在《静悄悄的革命》一文中指出的一样:“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现代心理学家们认为:倾听,不论是倾听他人或者接受他人的倾听,在人际关系中都是极为重要的,人际交往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倾听。教师倾听学生,是一种心灵的对话,倾听的过程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和欣赏,无形之中给学生勇气和信心。教师不仅要乐于倾听,更要善于倾听。要借助言语的引导,真正听出学生讲述的事实,所体验的情感,所持有的观念等,听出“言外之意”、“话外之音”。
  感触三:独白是对话吗?
  短文中明确指出:“无论是问答、讨论,还是倾听、独白,都是对话。”
  在《百度文库》《浅谈“独白与对话”》一文中对“独白”是这样下定义和解释的:“独白是一个人用排除其他人打断的可能的形式来说话。……在独白中,表达者认为自我意识是完整自足的,将他者‘物化’为被动的,没有自主意识的客体,表达者用自己的意志去统一、同化他者。”
  黄福艳在其《关于语文对话教学的再思考》一文中是这样解释“独白”的:“独白是不是对话?大多数人认为对话是互动、交往的教学,而不是单向独白。因此课堂上教师不敢有丝毫的独白,生怕被冠以‘话语霸权’的帽子。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读。教师在知识水平、思想深度和情感体验等方面比学生高一个层次,对文本的理解比学生更成熟,更具有权威性。只要这种权威不演化为‘话语霸权’,不是作为唯一的标准直截了当地呈现出来强制学生认同,那么,即便是独白,只要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促发学生的接受动机,也没有什么不可以。虽然是独白的形式,但实质是对话的理念和精神。因此,不能简单地认定独白就不是对话。”
  一篇网文——《语文需要“对话”也离不开“独白”》中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给‘独白’留一点空间,有的课一旦有了‘独白’就会激情四溢,有的课一旦有了‘独白’就会余味无穷,有的课一旦有了‘独白’就会生动传神,就会刻骨铭心,成为人一生的美好记忆。”
  浙江师大王尚文教授对对话中的“教”、“独白”也有一段解释:“对话型教学对传统的训诲型、传授型教学,不是简单的否定、断然的拒绝,而是积极的扬弃。换言之,对话型教学不是完全颠覆传统的‘教’,不是要完全改变传统‘教’的形式,不是没有‘教’,而是要勇于‘教’,善于‘教’。只不过在‘教’的实质和内容上,对话型教学较之训诲型、传授型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由此可见,对话中的“独白”有别于传统的训诲型、传授型教学中的“话语霸权”,是不折不扣的对话。经典的“独白”犹如画龙点睛、锦上添花。它与“倾听”一样重要,只不过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
  参考书目: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孙建军.语文对话教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黄福艳.关于语文对话教学的再思考.语文建设,2010,(4).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作者邮编:341600;信箱:1648179013@qq.com)
其他文献
我们的课程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广西区高中课改学科教学指导组近150位专家一直在思索的问题。近日,在桂林召开的第三届中欧基础教育课程发展论坛(以下简称中欧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带来的一些新观点和新理念,让参与制订广西高中课改教学指导意见的专家很受启发,并将这些新理念渗透到广西高中课改的教学指导意见中。  广西课改遇上“及时雨”  广西是全国最后一个进入课改区的,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覃艳娟认为,
在《外国名著五十篇阅读与赏评》中,主编郭定国曾对《项链》里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做出这样的评价:“一个不自量力追求享受、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典型形象。”  林亚光之语亦大同小异:“这篇小说反映了金钱世界降临到小人物头上的悲剧,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理,表达了作者对奢靡庸俗的上流社会的反感。”  不得不承认,莫泊桑对玛蒂尔德的讽刺和嘲笑态度在小说中是显而易见的。但认同之外,也颇怀疑它不够全面深入,
“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  然而在长期应试教育的驱使下,我们有些时候心里不免急功近利的片面认
学生常常报怨自己总是“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实际上是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做到“耳、眼、口、手、脑”同时使用。多年的教学实验证明,正确记笔记及使用笔记能有效改变上述情况。作为教师,如何有目的地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呢?  一、让学生明确课堂笔记应该记录的内容  1、教师板书的内容;  2、要记老师总结后的要点,如表格、概念的延展等;  3、课堂上的典型例题;  4、课堂上自己没听懂的地
主要人物:  栗栗:一个曾经不爱吃饭的小姑娘  其他人物: 妈妈, 小蚂蚁  【幕启。画外音:“ 栗栗, 栗栗, 慢点跑!” 】  【小姑娘栗栗跑上, 边跑边东躲西藏。妈妈系着围裙, 端着饭碗追上。】  妈妈:( 累得直喘)栗栗.. 你.. 你这孩子, 跑.. 跑什么啊?  栗栗:( 噘着嘴)我最不喜欢吃饭了。  妈妈:你看, 今天做了你最爱吃的菜。来, 吃几口!  栗栗:不行, 吃饭就不能玩啦!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意和行为水平,促进学生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那么,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  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开放轻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环境,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要学会心理
核心提示:据英国《每日邮报》3月15日报道,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澳大利亚女子菲奥娜·格雷姆(Fiona Graham)是世界上第一位接受全面培训的白人日本艺妓。深爱日本文化的她还给自己起了日文名“纱幸”(Sayuki)。  据悉,格雷姆自15岁第一次跟随学校的交流项目到达日本,就爱上了日本文化,在一所日本学校读完高中又进入庆应义塾大学(Keio University)就读,最后在牛津大学获得了
5月16日下午,复旦大学投毒案受害人黄洋终因多脏器衰竭,离开了人世。  下毒,一个常在小说、电影里出现的词汇。但当它在生活中出现,而且还发生在同窗之间的时候,让人不禁感叹,生活的戏剧化令人瞠目。  害死同窗的事情并非个案:前有朱令案,后有马加爵案,今又有复旦医科的投毒案。俗话说“见面三分情”,何况朝夕相处的同窗。有什么深仇大恨,至于让一个高学历的科研人员向自己的室友下此毒手?这是两个精英人才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