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们所倡导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从形式入手,探究形式是如何承载或表达意义的;语文教师都达成了共识,即语文教学需要恢复“原生态”,在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揣摩语言方面狠下工夫。《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儿》一课条理清晰,如何成功选准文本中的教学点,运用简约平实的方法,体现语文的特质,我作了以下尝试。
一、直奔主题有效铺垫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许多语文教师想尽办法追求一个巧妙的开头。其实语文课堂的开场与这一句话所表达的意义不尽相同。教学,在某种程度上需要追求一种平实的效果。
课始我就揭示课题,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中的爱因斯坦。学生知道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发现了相对论等。接着教师补充一些爱因斯坦在科学方面的资料,师生共享资源后请学生谈谈爱因斯坦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阅读交流。最后教师向学生质疑:简简单单的一个“和”字就把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小女孩联系了起来,是什么事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爱因斯坦还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如此,师生一起走进课文。
这是最没有“花样”的开头了。但教师关注学生的求知心理,关注教学的实质,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以两个人的名字为题目的写人文章,因此,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突出一个“和”字,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也潜在的对学生进行文章选题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开场开门见山,简约有实效。
二、咀嚼文字有效感悟
本课生字词的教学可谓精心。教师把本课的生字词分组出示:“一撮、趿拉、踱步”,“蓄着、撞着”,“衣衫不整、一塌糊涂”,其中第一组为生僻又需要单独理解的词语,第二组为需正确区分的多音字,第三组是需熟练掌握的四字成语。通过分组的形式,大大提高了词语教学的效率。
数量词的教学可谓用心。写人的文章必定要欣赏其外貌描写的妙处。教学中,教师抓住本课中的“五个一”来帮助学生体会老人的衣衫不整:“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引读后,教师直接点拨学生“五个一”用得简练准确,把老人衣衫不整的样子写出来了。然后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眼前浮现一位不修边幅的老人形象。最后由这“五个一”延伸出去,找找还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看出生活上老人不注意打理,从而学会抓住细节有效理解。
动词的教学可谓匠心。课堂上教师抓住以下两组动词进行教学:第一组“撞—遇—等待”,这三个动词分别出现在两人三次相遇中,教师巧妙地抓住了这三次不同的场景,突出了小女孩的冒失,两人相遇的偶然,以及爱因斯坦的诚意;第二组“摊—耸—冲—做”,是他们第二次相遇时爱因斯坦听完小女孩的批评后的一系列动作,在俏皮的背后透射出的正是他的伟大之处:不拘小节、平易近人、虚心好学。这两组动词贯穿全文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人物的品质,选得巧,教得妙。
课堂上教师选准关键词理解文本,与文本产生共鸣;借助咀嚼关键词学会遣词的重要性,长此以往,语言文字会在学生的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用好文字便会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
三、注重写法有效迁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要凭借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等。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学习写作。因此,教学中要努力凸显文本的表达方式,强化鲜明的写作特色,要读懂“写什么”,更要研究“怎么写”。
这篇课文通过对爱因斯坦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方面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是学生利用文本学习写人方法的好范例。课堂上,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进行外貌描写。在学习反映爱因斯坦不注意穿着的外貌描写(上述提过的“五个一”)后,学习描写第三天两人相见的段落,课文仅用“他整个变了一个人”一笔带过。教师指导学生仿照上文也用上“几个一”来具体说一说他衣衫整洁的外貌,学生观察后发现了一头整齐的头发、一身笔挺的西装、一个黑色的领结、一双锃亮的皮鞋等等,简洁准确。然后指导学生按从上到下、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来观察和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学以致用。
当然,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对话来展现人物鲜明个性的写作方法。教学完这篇课文,可以设计写作场景仿照练写人物的对话;也可以让学生转换角色做小女孩,采用日记的形式,把小女孩和爱因斯坦相处的快乐时光记录在日记里。引导学生写的时候注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的描写。通过挖掘阅读课文中的习作资源,让学生模仿迁移,增加写作实践的机会,无疑是一条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从而真正落实“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责编陈剑平)
一、直奔主题有效铺垫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许多语文教师想尽办法追求一个巧妙的开头。其实语文课堂的开场与这一句话所表达的意义不尽相同。教学,在某种程度上需要追求一种平实的效果。
课始我就揭示课题,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中的爱因斯坦。学生知道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发现了相对论等。接着教师补充一些爱因斯坦在科学方面的资料,师生共享资源后请学生谈谈爱因斯坦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阅读交流。最后教师向学生质疑:简简单单的一个“和”字就把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小女孩联系了起来,是什么事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爱因斯坦还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如此,师生一起走进课文。
这是最没有“花样”的开头了。但教师关注学生的求知心理,关注教学的实质,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以两个人的名字为题目的写人文章,因此,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突出一个“和”字,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也潜在的对学生进行文章选题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开场开门见山,简约有实效。
二、咀嚼文字有效感悟
本课生字词的教学可谓精心。教师把本课的生字词分组出示:“一撮、趿拉、踱步”,“蓄着、撞着”,“衣衫不整、一塌糊涂”,其中第一组为生僻又需要单独理解的词语,第二组为需正确区分的多音字,第三组是需熟练掌握的四字成语。通过分组的形式,大大提高了词语教学的效率。
数量词的教学可谓用心。写人的文章必定要欣赏其外貌描写的妙处。教学中,教师抓住本课中的“五个一”来帮助学生体会老人的衣衫不整:“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引读后,教师直接点拨学生“五个一”用得简练准确,把老人衣衫不整的样子写出来了。然后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眼前浮现一位不修边幅的老人形象。最后由这“五个一”延伸出去,找找还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看出生活上老人不注意打理,从而学会抓住细节有效理解。
动词的教学可谓匠心。课堂上教师抓住以下两组动词进行教学:第一组“撞—遇—等待”,这三个动词分别出现在两人三次相遇中,教师巧妙地抓住了这三次不同的场景,突出了小女孩的冒失,两人相遇的偶然,以及爱因斯坦的诚意;第二组“摊—耸—冲—做”,是他们第二次相遇时爱因斯坦听完小女孩的批评后的一系列动作,在俏皮的背后透射出的正是他的伟大之处:不拘小节、平易近人、虚心好学。这两组动词贯穿全文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人物的品质,选得巧,教得妙。
课堂上教师选准关键词理解文本,与文本产生共鸣;借助咀嚼关键词学会遣词的重要性,长此以往,语言文字会在学生的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用好文字便会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
三、注重写法有效迁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要凭借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等。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学习写作。因此,教学中要努力凸显文本的表达方式,强化鲜明的写作特色,要读懂“写什么”,更要研究“怎么写”。
这篇课文通过对爱因斯坦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方面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是学生利用文本学习写人方法的好范例。课堂上,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进行外貌描写。在学习反映爱因斯坦不注意穿着的外貌描写(上述提过的“五个一”)后,学习描写第三天两人相见的段落,课文仅用“他整个变了一个人”一笔带过。教师指导学生仿照上文也用上“几个一”来具体说一说他衣衫整洁的外貌,学生观察后发现了一头整齐的头发、一身笔挺的西装、一个黑色的领结、一双锃亮的皮鞋等等,简洁准确。然后指导学生按从上到下、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来观察和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学以致用。
当然,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对话来展现人物鲜明个性的写作方法。教学完这篇课文,可以设计写作场景仿照练写人物的对话;也可以让学生转换角色做小女孩,采用日记的形式,把小女孩和爱因斯坦相处的快乐时光记录在日记里。引导学生写的时候注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的描写。通过挖掘阅读课文中的习作资源,让学生模仿迁移,增加写作实践的机会,无疑是一条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从而真正落实“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