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的要求。它对阅读教学作出了“质”的规定。它明确说明,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必须达成的目标之一。事实上,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仅仅是教学的目标之一,而且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手段。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地去读、去感悟,就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从而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下面,笔者就自己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的感受,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感悟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让学生得到多层次的提升。
一、情境感知,丰富情感铺垫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该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由于本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初,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都比较少,这给学生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针对这一情况,我在课前五分钟互动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周恩来一生从“少年时代刻苦学习”,到“满怀救国抱负出国留学”,到“出生入死干革命”,再到“当上国务院总理后的鞠躬尽瘁”等几个重要时期的感人事迹,以“记忆力大比拼”的游戏方式组织学生抢答。这样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周恩来一生是怎样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斗的,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紧接着,我在上课伊始又播放了一段视频资料,展现20世纪初贫穷落后的中国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的画面,及帝国主义的铁蹄踏进中国之后,怎样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掳掠、为非作歹的情景。让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同时受到冲击,激起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当时中国的贫穷与落后以及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这样,教师通过两个教学环节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对时代背景、人物情况都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情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作了情感上的铺垫。
二、循果溯因,直揭情感主旨
“教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由于本课的课题直接道出了事情的结果,因此,教学本文时我采用“变序法”。在读课题后直接从结果入手,导入到课文最后一段(第三大段)问: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少年周恩来是怎样回答的?四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再加上这部分内容较浅白,所以教学这一大段时,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运用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等不同形式,一遍遍地反复地诵读这部分内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告诉我们:“语文要读、读、反复地读。”通过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反复读,在读中体验出情感,在读中体会到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从而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情感主旨。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返回去学习课文第一、二大段,让学生追根求源,寻找少年周恩来立下这个伟大志向的原因。此时,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完全被调动起来了,个个兴趣盎然地开始了对课文第一、二大段的探究性学习。
三、品味词句,把握情感脉搏
在课文第一、二大段的教学中,我首先出示问题一: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大段,找出促使少年周恩来立下这一伟大志向的原因。学生借助已有的阅读能力,很快就通过自学找到了答案(促使少年周恩来立下伟大志向的原因——中华不振)。接着,再提出问题二:请同学们细读这部分内容,用笔画出让你体会到“中华不振”的词句。先自己反复品读,用心体会,再与同学合作交流,你是怎样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中华不振”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这一环节我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反复“自读——品味——感悟”,真正做到像大教育家朱熹所说的“读而不解则思,思而不解则读”。结果,在随后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讨论时发现,学生通过反复品读,基本上能抓住一些关键词句体会出词句中所蕴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并从中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如有的从“衣衫褴褛”体会到中国妇女的贫穷;有的从“得意扬扬”体会到洋人在租界里的气焰嚣张;有的通过一个“则”字把妇女与洋人的行为联系起来,并进行了对比,激起了对侵略者的满腔愤怒;有的从一句短短的反问句——“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深深体会到当时围观的中国人的无奈与懦弱……学生在仔细品味这一系列词句中,无不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的“中华不振”,体会到当时周恩来内心的愤怒,于是真正领悟到了少年周恩来为何小小年纪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远大的志向。至此,学生进一步把握了文章的情感脉搏。
四、延伸拓展,提升情感体验
课末,我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图片,展现新中国在国防、政治、经济、交通、体育等方面的辉煌成就,并阐明这都是因为有了像周恩来这样的老一辈革命先烈从小立下伟大志向并努力奋斗的结果。紧接着,再出示梁启超的《中国少年说》,让学生一遍遍地诵读,在慷慨激昂的诵读声中感悟到少年肩上责任之重大,从而激发学生树立起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此时,学生个个情绪高涨,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这不仅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目标,而且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提升了情感体验。
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感悟,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但可以落实新课标的要求,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责编陈剑平)
一、情境感知,丰富情感铺垫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该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由于本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初,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都比较少,这给学生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针对这一情况,我在课前五分钟互动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周恩来一生从“少年时代刻苦学习”,到“满怀救国抱负出国留学”,到“出生入死干革命”,再到“当上国务院总理后的鞠躬尽瘁”等几个重要时期的感人事迹,以“记忆力大比拼”的游戏方式组织学生抢答。这样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周恩来一生是怎样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斗的,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紧接着,我在上课伊始又播放了一段视频资料,展现20世纪初贫穷落后的中国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的画面,及帝国主义的铁蹄踏进中国之后,怎样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掳掠、为非作歹的情景。让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同时受到冲击,激起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当时中国的贫穷与落后以及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这样,教师通过两个教学环节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对时代背景、人物情况都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情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作了情感上的铺垫。
二、循果溯因,直揭情感主旨
“教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由于本课的课题直接道出了事情的结果,因此,教学本文时我采用“变序法”。在读课题后直接从结果入手,导入到课文最后一段(第三大段)问: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少年周恩来是怎样回答的?四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再加上这部分内容较浅白,所以教学这一大段时,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运用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等不同形式,一遍遍地反复地诵读这部分内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告诉我们:“语文要读、读、反复地读。”通过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反复读,在读中体验出情感,在读中体会到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从而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情感主旨。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返回去学习课文第一、二大段,让学生追根求源,寻找少年周恩来立下这个伟大志向的原因。此时,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完全被调动起来了,个个兴趣盎然地开始了对课文第一、二大段的探究性学习。
三、品味词句,把握情感脉搏
在课文第一、二大段的教学中,我首先出示问题一: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大段,找出促使少年周恩来立下这一伟大志向的原因。学生借助已有的阅读能力,很快就通过自学找到了答案(促使少年周恩来立下伟大志向的原因——中华不振)。接着,再提出问题二:请同学们细读这部分内容,用笔画出让你体会到“中华不振”的词句。先自己反复品读,用心体会,再与同学合作交流,你是怎样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中华不振”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这一环节我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反复“自读——品味——感悟”,真正做到像大教育家朱熹所说的“读而不解则思,思而不解则读”。结果,在随后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讨论时发现,学生通过反复品读,基本上能抓住一些关键词句体会出词句中所蕴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并从中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如有的从“衣衫褴褛”体会到中国妇女的贫穷;有的从“得意扬扬”体会到洋人在租界里的气焰嚣张;有的通过一个“则”字把妇女与洋人的行为联系起来,并进行了对比,激起了对侵略者的满腔愤怒;有的从一句短短的反问句——“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深深体会到当时围观的中国人的无奈与懦弱……学生在仔细品味这一系列词句中,无不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的“中华不振”,体会到当时周恩来内心的愤怒,于是真正领悟到了少年周恩来为何小小年纪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远大的志向。至此,学生进一步把握了文章的情感脉搏。
四、延伸拓展,提升情感体验
课末,我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图片,展现新中国在国防、政治、经济、交通、体育等方面的辉煌成就,并阐明这都是因为有了像周恩来这样的老一辈革命先烈从小立下伟大志向并努力奋斗的结果。紧接着,再出示梁启超的《中国少年说》,让学生一遍遍地诵读,在慷慨激昂的诵读声中感悟到少年肩上责任之重大,从而激发学生树立起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此时,学生个个情绪高涨,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这不仅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目标,而且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提升了情感体验。
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感悟,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但可以落实新课标的要求,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