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家校共育,不应忽略班级文化的建设。家校共育的起点是信任,班主任要成为家庭教育的同行者,家长要成为学校教育的合伙人。唯有如此,班级文化建设才能为学生成长助力,为班集体注入活力。
[关键词] 家校共育;八大文化;班级文化建设
教育,是协同性非常强的一个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无不参与其间,并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共同责任。家庭教育,是一种科学的、理智的教育行为,需要进行合情合理地规划。班级文化建设,离不开家校共育,让学校主导,让社会参与,也让每一位家长真正成为教育合伙人。
一、互信文化——相看两不厌
互信文化,是家校两方协同一致、彼此支持、相互信任的合作文化。互信是家校共育的基础,而目前仍存在着一些令人忧虑的家校不合作现象:部分家长认为学校没有承担起教育孩子的全部责任;学校认为部分家长轻易否定老师的教学,对孩子的教育有明显的托付心态。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岂能是水火不容的关系?
教师与家长之间教育理念不同,产生思想的碰撞,实属正常,这就需要引导老师、家长们说出来,共同关注孩子的格局和未来。家长要相信班主任的专业力,班主任要相信家长的支持力,共迎家校共育的春天。
二、书香文化——至真须读书
书香文化,是亲子相伴共读,一起成长的家庭悦读文化。家庭教育容易缺乏专业性,部分父母的教育理念还停留于凭感觉、随大流的摇摆状态,缺乏稳定的教育思想与方法,缺少一贯性和长远眼光。另外,不少父母提供无条件的爱让孩子有安全感,但这并不能让孩子的成长一切顺利。
孩子出现问题,可能不是因为态度,而是其他原因。家长不要一味责怪孩子,要想办法和孩子一起进行时间管理,规划学习和生活。共创幸福的学习型家庭,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笔者设计了“新手家长亲子共读每日打卡表”,要求家长每天和孩子一起阅读15分钟,并坚持一学年;读书时不玩手机,不看电视,把阅读时长记录在表格中,有心的家长还可以记录阅读的书目及页码。另外,笔者不定期地举办家庭教育在线微讲座,要求全家一起收看,集体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家长和孩子接收的信息是一致的,信息对称了,教育就少了内耗,避免了因父母意见不一致导致的子女无所适从。
三、愿景文化——君子当自强
愿景文化,是家校共同设计的、告诉孩子“将走向哪里”的远景文化。班级建设之初,要进行目标管理,家校步调一致,才能化解教育矛盾,形成教育共识。为此,笔者为每个年级制定了家校共育的措施。一二年级:诵读经典和读整本书成为常态,每个孩子读书不少于50册;劳动、运动成为家庭作业的一部分。三年级:举办一次亲子“育德运动会”,感受亲情,学会互助;举行集体十周岁成长仪式,感受生长,学会感恩。四年级:人人会洗衣、做饭,能烧出四菜一汤。五年级:开展一次班级旅学活动;人均读书累计不少于200册,编辑一本学生习作集。六年级:举办一场与经典诵读相关的展示活动,制作一本毕业纪念册。
通过建立目标的愿景文化,让学生、家长和教师都有目标可循,每个人都为学生成长而共同努力。
四、展示文化——勤耕方寸间
展示文化,是开辟亲子活动阵地,汇学识、展才艺的自我展示文化。班级文化建设以提高学生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为出发点,而展示文化是打造班级软文化的核心阵地,制度的形成、文化的熏陶、心灵的共鸣,都是在此阵地营造的。
笔者在班级设置“课前3分钟”“班级讲坛”,让学生说说成语、讲讲诗词、谈谈名著等,给学生自信表达的机会。(1)有主题。“课前3分钟”,学生结合所读书目、个人经历等设计内容,进行3分钟的演讲;“班级讲坛”,一个学期一个主题,如一年级的“我来讲成语故事”,二年级的“我说唐诗宋词”等,人人参与。(2)有準备。内容的选择、课件的演示、台词的撰写、声音的控制,乃至与学生间的互动,都要做充分的准备。(3)形式多样化。除了口述,还有视频、文艺表演、诗歌朗诵、知识竞答等,形式不单一,学生的创意不断。
家校共育最见成效的是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这样的展示文化,从学生的展示发展到家长的论坛。家长论坛每两年轮流一次,既发挥家长的专长,又让他们体谅学校教育的不易。
五、奖惩文化——润物细无声
奖惩文化,是依据班规,以持续改善、比学赶帮为奖惩机制的班级管理文化。据心理学分析,一种行为只有让人得到好处,这种行为才能得到强化,并保存下来;没有好处的行为是很难保持的。建设班级文化,让学生展现才华,需要发挥班级奖惩文化的魅力。
笔者特意刻制了班章,印制了奖状,对学生的优秀表现予以肯定。给认真听课的学生颁发“学会倾听”证书,给爱发言的孩子颁发“学会表达”证书,背古诗词、古文、读书达到一定数量,也会颁发相应的证书。另外,对学业出色的学生,颁发独家制作的“学习之星”奖牌,并写上一段颁奖词。
想获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孩子的成长最具说服力。当学生在某一阶段达成目标时,除了颁发相应的证书,还会邀请家长参与颁奖仪式,见证孩子的成长。这个学生、老师和家长三方建立情感链接的仪式,是班级文化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也是孩子成长所必需的。
班级还制定了《学生校内惩戒规则》:“开具错误行为告知单→静坐反思5分钟→取消一次课间活动→背诵古诗词一首→收回奖状一张”等,在征求家长的意见后实行,颇有成效。
六、评语文化——贤才添雅趣
评语文化,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记录学生每一个高光时刻,形成私人定制特色的评价文化。同样的孩子,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家庭文化,养出来的孩子是不一样的。
笔者创作的班歌《凤栖梧》,将每一个学生的姓名及日常,写成歌词评语,用班歌的曲谱唱,以此激励士气。
用评语描写出学生彼此间的不同,会激起学生追求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样的新型评语,就是换一种方式与学生、家长交流。一个班,6年,12个学期,12种方式,600余则评语,宋词、相声、藏头诗、山东快书、小古文等,这样的评语文化,能让学生记一辈子。 七、督学文化——正己以化人
督学文化,是家长与老师以平等的身份沟通探讨,共同破解班级教育难题的家校协同文化。最好的教育方法,不是说给孩子听的,而是做给孩子看的。家长督学,成为家校共育成效新的增长点,也是班级文化深化的切入点。
每月,家长和班主任交流两次班级学习状态、家长教育状态,家长参与学生活动一次,听老师开课一节,和学困生家长交流一次,检查学生行为规范一次,给班级提出建议一条等。这样的督学,家长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参与班级管理,充分发挥各自特长,为班级献计献策,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
发现学困生苗头后,老师首要的就是找家长。第一次找家长一定要有仪式感,班主任和“督学们”一起准备好孩子的作业本、课堂表现照片等,约好时间,请家长到校。正式的邀约、准确的表达、有效的策略,家长自然十分信任班主任。
班级秩序的建立、班级运行规则的构建、班级奖惩制度的建设,因为有了“督学们”的参与,成功为班级价值认同和品质提升做好了环境铺垫。
八、爱心文化——厚德以载物
爱心文化,是以爱为核心,以“日行一善”“月行一事”等为行动准则的学生育德文化。爱天下,方为大爱。“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爱心文化,一是爱语,語言上不说伤害别人的话;二是给予,行为上真诚付出。
如“日行一善”,要求学生每天做一件好事。排课桌、捡纸屑、劝阻奔跑的孩子,这种举手之劳的感觉一定是知足而美好的。“早上好!妈妈,一天开心哟!”“晚上好!爸爸,您辛苦了!”这种晨省昏定的仪式感,就是最好的家庭文化。吃饭时,孩子的第一块菜夹给家中的长者;一名学生的腿受伤了,班级成立互助小组,扶助她上下楼;将废纸一张一张积攒起来,变卖后购置一些书本,捐给留守儿童。诸如此类,一点一滴的善,使博爱之心在班级文化的熏陶下悄然滋生。
在拍学生集体照时,笔者发现大部分孩子不会笑,面部肌肉不会向上运动。于是,爱心教育的第一课——“笑起来真好看”应运而生。一周的时间,不用讲任何道理,家长和孩子一起做,一起裂唇露牙,为人处世的观念变了,行为也就慢慢随之改变。
总之,家校共育不只是好看的花瓶,班级文化不再只有光鲜的外衣,它们会内化为每一名学生的信仰,并逐渐沉淀为一种集体人格。这将是一个班级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苗宁,宫琳.给您一只金手指——父母教子百问百答[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04).
[2]刘良华.新父母学校:刘良华家庭教育讲演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7).
夏光清 江苏省南京市江浦实验小学教师。曾获南京市“行知教学奖”,南京市首届德育工作带头人,省班主任国培计划培训专家。
[关键词] 家校共育;八大文化;班级文化建设
教育,是协同性非常强的一个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无不参与其间,并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共同责任。家庭教育,是一种科学的、理智的教育行为,需要进行合情合理地规划。班级文化建设,离不开家校共育,让学校主导,让社会参与,也让每一位家长真正成为教育合伙人。
一、互信文化——相看两不厌
互信文化,是家校两方协同一致、彼此支持、相互信任的合作文化。互信是家校共育的基础,而目前仍存在着一些令人忧虑的家校不合作现象:部分家长认为学校没有承担起教育孩子的全部责任;学校认为部分家长轻易否定老师的教学,对孩子的教育有明显的托付心态。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岂能是水火不容的关系?
教师与家长之间教育理念不同,产生思想的碰撞,实属正常,这就需要引导老师、家长们说出来,共同关注孩子的格局和未来。家长要相信班主任的专业力,班主任要相信家长的支持力,共迎家校共育的春天。
二、书香文化——至真须读书
书香文化,是亲子相伴共读,一起成长的家庭悦读文化。家庭教育容易缺乏专业性,部分父母的教育理念还停留于凭感觉、随大流的摇摆状态,缺乏稳定的教育思想与方法,缺少一贯性和长远眼光。另外,不少父母提供无条件的爱让孩子有安全感,但这并不能让孩子的成长一切顺利。
孩子出现问题,可能不是因为态度,而是其他原因。家长不要一味责怪孩子,要想办法和孩子一起进行时间管理,规划学习和生活。共创幸福的学习型家庭,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笔者设计了“新手家长亲子共读每日打卡表”,要求家长每天和孩子一起阅读15分钟,并坚持一学年;读书时不玩手机,不看电视,把阅读时长记录在表格中,有心的家长还可以记录阅读的书目及页码。另外,笔者不定期地举办家庭教育在线微讲座,要求全家一起收看,集体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家长和孩子接收的信息是一致的,信息对称了,教育就少了内耗,避免了因父母意见不一致导致的子女无所适从。
三、愿景文化——君子当自强
愿景文化,是家校共同设计的、告诉孩子“将走向哪里”的远景文化。班级建设之初,要进行目标管理,家校步调一致,才能化解教育矛盾,形成教育共识。为此,笔者为每个年级制定了家校共育的措施。一二年级:诵读经典和读整本书成为常态,每个孩子读书不少于50册;劳动、运动成为家庭作业的一部分。三年级:举办一次亲子“育德运动会”,感受亲情,学会互助;举行集体十周岁成长仪式,感受生长,学会感恩。四年级:人人会洗衣、做饭,能烧出四菜一汤。五年级:开展一次班级旅学活动;人均读书累计不少于200册,编辑一本学生习作集。六年级:举办一场与经典诵读相关的展示活动,制作一本毕业纪念册。
通过建立目标的愿景文化,让学生、家长和教师都有目标可循,每个人都为学生成长而共同努力。
四、展示文化——勤耕方寸间
展示文化,是开辟亲子活动阵地,汇学识、展才艺的自我展示文化。班级文化建设以提高学生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为出发点,而展示文化是打造班级软文化的核心阵地,制度的形成、文化的熏陶、心灵的共鸣,都是在此阵地营造的。
笔者在班级设置“课前3分钟”“班级讲坛”,让学生说说成语、讲讲诗词、谈谈名著等,给学生自信表达的机会。(1)有主题。“课前3分钟”,学生结合所读书目、个人经历等设计内容,进行3分钟的演讲;“班级讲坛”,一个学期一个主题,如一年级的“我来讲成语故事”,二年级的“我说唐诗宋词”等,人人参与。(2)有準备。内容的选择、课件的演示、台词的撰写、声音的控制,乃至与学生间的互动,都要做充分的准备。(3)形式多样化。除了口述,还有视频、文艺表演、诗歌朗诵、知识竞答等,形式不单一,学生的创意不断。
家校共育最见成效的是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这样的展示文化,从学生的展示发展到家长的论坛。家长论坛每两年轮流一次,既发挥家长的专长,又让他们体谅学校教育的不易。
五、奖惩文化——润物细无声
奖惩文化,是依据班规,以持续改善、比学赶帮为奖惩机制的班级管理文化。据心理学分析,一种行为只有让人得到好处,这种行为才能得到强化,并保存下来;没有好处的行为是很难保持的。建设班级文化,让学生展现才华,需要发挥班级奖惩文化的魅力。
笔者特意刻制了班章,印制了奖状,对学生的优秀表现予以肯定。给认真听课的学生颁发“学会倾听”证书,给爱发言的孩子颁发“学会表达”证书,背古诗词、古文、读书达到一定数量,也会颁发相应的证书。另外,对学业出色的学生,颁发独家制作的“学习之星”奖牌,并写上一段颁奖词。
想获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孩子的成长最具说服力。当学生在某一阶段达成目标时,除了颁发相应的证书,还会邀请家长参与颁奖仪式,见证孩子的成长。这个学生、老师和家长三方建立情感链接的仪式,是班级文化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也是孩子成长所必需的。
班级还制定了《学生校内惩戒规则》:“开具错误行为告知单→静坐反思5分钟→取消一次课间活动→背诵古诗词一首→收回奖状一张”等,在征求家长的意见后实行,颇有成效。
六、评语文化——贤才添雅趣
评语文化,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记录学生每一个高光时刻,形成私人定制特色的评价文化。同样的孩子,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家庭文化,养出来的孩子是不一样的。
笔者创作的班歌《凤栖梧》,将每一个学生的姓名及日常,写成歌词评语,用班歌的曲谱唱,以此激励士气。
用评语描写出学生彼此间的不同,会激起学生追求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样的新型评语,就是换一种方式与学生、家长交流。一个班,6年,12个学期,12种方式,600余则评语,宋词、相声、藏头诗、山东快书、小古文等,这样的评语文化,能让学生记一辈子。 七、督学文化——正己以化人
督学文化,是家长与老师以平等的身份沟通探讨,共同破解班级教育难题的家校协同文化。最好的教育方法,不是说给孩子听的,而是做给孩子看的。家长督学,成为家校共育成效新的增长点,也是班级文化深化的切入点。
每月,家长和班主任交流两次班级学习状态、家长教育状态,家长参与学生活动一次,听老师开课一节,和学困生家长交流一次,检查学生行为规范一次,给班级提出建议一条等。这样的督学,家长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参与班级管理,充分发挥各自特长,为班级献计献策,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
发现学困生苗头后,老师首要的就是找家长。第一次找家长一定要有仪式感,班主任和“督学们”一起准备好孩子的作业本、课堂表现照片等,约好时间,请家长到校。正式的邀约、准确的表达、有效的策略,家长自然十分信任班主任。
班级秩序的建立、班级运行规则的构建、班级奖惩制度的建设,因为有了“督学们”的参与,成功为班级价值认同和品质提升做好了环境铺垫。
八、爱心文化——厚德以载物
爱心文化,是以爱为核心,以“日行一善”“月行一事”等为行动准则的学生育德文化。爱天下,方为大爱。“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爱心文化,一是爱语,語言上不说伤害别人的话;二是给予,行为上真诚付出。
如“日行一善”,要求学生每天做一件好事。排课桌、捡纸屑、劝阻奔跑的孩子,这种举手之劳的感觉一定是知足而美好的。“早上好!妈妈,一天开心哟!”“晚上好!爸爸,您辛苦了!”这种晨省昏定的仪式感,就是最好的家庭文化。吃饭时,孩子的第一块菜夹给家中的长者;一名学生的腿受伤了,班级成立互助小组,扶助她上下楼;将废纸一张一张积攒起来,变卖后购置一些书本,捐给留守儿童。诸如此类,一点一滴的善,使博爱之心在班级文化的熏陶下悄然滋生。
在拍学生集体照时,笔者发现大部分孩子不会笑,面部肌肉不会向上运动。于是,爱心教育的第一课——“笑起来真好看”应运而生。一周的时间,不用讲任何道理,家长和孩子一起做,一起裂唇露牙,为人处世的观念变了,行为也就慢慢随之改变。
总之,家校共育不只是好看的花瓶,班级文化不再只有光鲜的外衣,它们会内化为每一名学生的信仰,并逐渐沉淀为一种集体人格。这将是一个班级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苗宁,宫琳.给您一只金手指——父母教子百问百答[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04).
[2]刘良华.新父母学校:刘良华家庭教育讲演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7).
夏光清 江苏省南京市江浦实验小学教师。曾获南京市“行知教学奖”,南京市首届德育工作带头人,省班主任国培计划培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