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项目课程中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来源 :中小学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hiliangze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相比较以往教学中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学生填鸭式地学,教师的耐心逐渐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不断消解,而项目课程呈现全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了教与学的单向关系,实现交互、融合,有助于教师在全新的课程生态下得到充分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 项目课程;教师;教师成长
  一、项目课程的内涵及教学价值
  1.概念解读
  项目课程,又称为STEM课程。它是一种随机课程,是学生围绕一日生活中某个感兴趣的话题或问题,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开展的一系列探究式学习。核心理念是孩子作为课程的发起者和研究者,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而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和引导。这与当前的主题课程有着天壤之别。项目课程的生成性及预设性、动态性及开放性、合作性及探索性极大地冲击了现有的课程体系。
  2.课程的教学价值
  项目课程的开展真正做到了解放教师,以往的课程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课”的形式存在,注重五大领域学科知识的“传授”,教师只是知识的“传输者”。而现在,在项目课程中教师对课程有了自主权,教师真正成为孩子学习的支持者,教师创设开放、合作、真实的学校环境,在生成课程的构建中发挥支持作用。解放儿童,在项目课程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他们是生活和学习的主人。解放了课程,所有的课程不再一成不变,而是完全能来源于儿童的兴趣点,真正做到了课程服务于孩子的成长。
  二、项目课程实施中实现教师成长的策略
  教师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随着孩子的脚步开展了项目课程,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除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提升,教师也有了自己的成长策略。
  1.学会反思
  现实生活中有语言领悟能力较迟缓的孩子,以往我们只能耐着性子引导,在挫败中带着孩子接近目标,这样的现实无疑加快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遇到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首先要反思: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对活动是否感兴趣?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样的活动前反思是活动有效开展的保证。以往的课程模式,不需要去思考学生,只要进行填鸭式教学,而项目课程的开展模式却截然相反。项目课程是以学生的问题或兴趣为起点,在探究过程中尊重个体差异。项目课程的开展和进行都来源于学生自身,在活动中他们的兴趣点被充分挖掘,全身心投入活动中,避免了教师机械式指导。因此,在项目课程开展前,教师要学会反思,立足孩子的需求,激发孩子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并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反思,是专业教师成长的核心内容。反思充斥着整个课程体系:课程前要会接纳新课程理念并反思学生对活动的兴趣,课程后反思学生在课程中的成长,最后,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在以往的课程体系中,我们总是觉得“不放心”,怕孩子“吃不饱”,五大领域的活动内容总是强硬地塞给他们,却没有分析和思考他们愿不愿意、开不开心,没有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在这样的课程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减退,教师的教学越来越模式化。项目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给了教师一个思考的平台,真正体现了“反思性实践”理念,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我们开始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理念。于此,项目课程打开了全新的教育思路,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智慧策略,使得反思指导更有目标性,对学生的评价更具针对性。
  2.学会观察
  项目课程的特点就是孩子的自主探索,活动内容都由他们自主生成。这样的活动模式改变了教师在前学生在后的局面。而这样的局面就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我们无法预料孩子的探索方向是什么,兴趣点是什么。这样的课程模式打乱了教师把控的“稳定”步伐。因此,在孩子的探索过程中,教师要进行专注的观察,观察他们的兴趣点是什么。这是教师生成教学活动的依据。同时,要把孩子的兴趣点和国家指导性文件相结合,准确地把握孩子的发展目标,观察他们所要探索的是什么,进而提供必要的支持,以促进他们深度思考能力的发展。
  在项目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观察,通过管住嘴、管住手,以敏锐的眼光去观察,用心去判断。在孩子的活动过程中乱指导会干扰他们的学习,因而不干扰也是一种反向指导。在观察过程中,当孩子出现困难时不要着急去“帮助”,而要给他们自我探索、自我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机会,相信他们通过不断尝试可以实现目标。教师不以自己主观想法随意指导和介入他们的活动,而是提供更深入探究的新颖材料,让他们愉快、自信地投入到活动中去,让他们在直接体验和感受中获得深度感知。
  3.学会分析
  学生可能会在当前活动进行的某一阶段停滞不前,探究不能深入或就此中断。这时,教师必须观察并分析,依据他们的探究情况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向他们提出促进活动深入开展的开放性、挑战性问题,引发深度学习。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善思精神,以促自主学习发生。
  在“蚊子来了”课程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观察寻找蚊子的藏匿地点,动手制作了不同的驱蚊材料,和同伴一起编排了蚊子舞蹈。当很多活动结束后,他们的探索开始停滞不前,有的似乎开始放弃“蚊子的故事”。这个时候,教师开始向他们提问:你们有办法抓住蚊子?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一下打开了孩子新的思路。他们开始探索不同的抓蚊子的方法,有的尝试用甜食抓,有的用网兜抓,有的徒手抓,他们为各自的途径努力着。项目课程的本身就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师尽力去分析和理解他们的行为,并有效地支持他们的学习。分析的目的就是用精准的理论去指导实践,让探索行为更具价值体系。
  4.学会评价
  评价是实现真探究的有效策略。评价可以是儿童自评、儿童互评以及教師评价等多种形式。自评、互评让孩子相互学习,拓展思维,教师只是仔细倾听他们对话,观察他们的行为,并从中获得反馈信息,发现活动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后续活动的开展。教师评价是指教师评价自身的教育行为及对学生的指导是否得当,教师的教育理念决定着儿童教育的方向和效果。不管是何种评价,我们都应该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结果。
  在项目课程中,由于能力的差异,对同一事物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存在差异。因此,不能“用一根标尺衡量所有的人的学习”,对孩子的指导也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尊重个体差异、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比如,通过一系列层次不同的问题可以激发孩子的思维,让他们通过自评和互评,学会肯定自己、肯定同伴,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依据。当教师越来越了解孩子时,才能进行与现实相吻合的实践指导。总之,项目课程帮助教师改变了“一刀切”的指导模式,全方位、立体化地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在解读他们实践行为的过程中,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调整自身的教学实践,从而建构起实践知识。
  项目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位”的理念,开启了认知新旅程,在课程中收获了成长。对话式的师生互动循环体系中,老师、孩子逐渐形成了一个拥有共同价值观的共同体,共同享受探索的喜悦,也共享发展的成就,这样的局面就是教育的真谛。作为教师,要耐心等待,细心观察,仔细分析孩子的行为,给予孩子准确的评价。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勤学善思,不断成长。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课堂已经逐渐从传统知识能力教学转移到情感教学,作为历史课堂载体的历史教材也在不断丰富与修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提到历史核心素养的概念,五大核心素养开始逐渐取代三维目标,在历史教学中地位越来越重要。2020年版新课程标准在2017版新课标的原有基础上再次进行了修订,增加了英雄人物、民族气节、英雄气概等相关内容,在学生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的
摘 要: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带有深刻的时代印记。它记录着中国共产党成立、壮大的历程,对还原中国近现代历史面貌、教育青年学子具有积极作用。有鉴于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资源,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讲好中国故事。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分析归纳红色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所起到的价值作用;二是描述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表现和趋势;三是建构红色文化资源运
摘 要:契丹辽文化遗产资源在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包括遗址资源、墓葬资源、建筑资源、科技资源等方面。如何对这些遗产资源进行利用,近而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是当前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从辽代文化遗产资源的特征入手,分析内蒙古辽代文化遗产资源的创新与利用途径。   关键词:内蒙古;辽文化资源;利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
摘 要:檄文作为一种实用性文书,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具有震慑敌人、提升士气、为己方的军事行动提供道德依据和正当性的巨大作用。檄文通常在军事行动展开之前先行传至天下,担负着抢占道德制高点,在道德上压制敌人,以便扰乱敌方的任务。檄文作为军事文书,基本符合军事行动服从于政治利益的规律,而抢占道德制高点,则是在政治斗争当中占据先机的关键点。   关键词:檄文;道德;制高点;军事文书   中图分类号:G206;
摘 要:鄂尔多斯高原在战国时期处于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的冲突地带。秦国为了防御游牧民族,开始在此修筑长城。到了西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地区形成了完善的长城防御体系。鄂尔多斯高原的战国秦汉长城,在中原王朝向鄂尔多斯高原扩张的过程当中,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对此地的人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人口的迁徙和分布上:因长城防御体系的修筑与维护的需求、边塞郡县等定居点的设立,中原王朝向
班级文化是班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的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通过认真总结、系统思考、深入理解进行探索,让班级文化服务于班级的建设和发展,让班级文化将硬管理和软建设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校园内汇聚了越来越多的青年一代,这在改善教育环境的同时也为学校的管理带来新的挑战。近年频发的高校公共危机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高校公共危机事件应对处理工作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公共危机事件应对处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入手,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深入探讨公共危机事件下增强大
摘 要:《宋诗选注》作为钱钟书选编并注解的宋诗集,对于研究宋诗、“钱学”有着重要意义。选目所体现的“六不选”原则,极具个人风格的注解为学界所关注研究。选目几经删落修改,也被广为讨论。围绕着《宋诗选注》长时段的褒贬争议,可能并不仅仅是《宋诗选注》本身的问题,更多的应该是学术生态与学林心态的折射。   关键词:《宋诗选注》;钱钟书;宋诗;“六不选”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公众考古教育作为公众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考古学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基于对安徽大学本科生公众考古问卷调查,探讨新形势下高校公众考古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公众考古教育在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加强组织力度,完善专业课程体系,重视公共通识教育,丰富公众考古活动等对于推进我国高校公众考古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当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对班级管理的优化,以提升育人品质。培养高中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领者,要结合基础学情创新班级管理模式。本文从民主决策、优化班级制度,精细管理、规范学生言行,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强调实践、深化育人内涵四方面,对如何优化班级管理、提升育人品质展开探讨。  [关键词] 高中德育;班级管理;育人品质  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