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语堂翻译美学观在其译作中的应用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zhou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林语堂为我国翻译理论研究与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将翻译视作为一种对跨语言的和谐之美的追求,在其翻译作品中“神、气、形、意、韵”美时有浮现。本文将通过对林语堂翻译作品《声声慢》进行赏析来浅谈其翻译美学观在其诗歌翻译中的应用,以便更深层次地理解并学习林语堂的翻译理念。
  【关键词】林语堂 翻译 美学观 《声声慢》
  一、前言
  《论翻译》是林语堂最系统,最全面的论述翻译理论的著作,在文章中他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译者是翻译的审美主体,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处于中枢地位。要做到艺术上的成功就必须满足忠实、通顺、美三个标准。美又分为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形美。
  而中国古代诗歌讲究韵味、意境和韵律,在翻译时很难做到对其风格验证的重现,因为不仅要做到忠实原文,还得展现其形美,体现其神美。得益于从小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环境中长大,对中西方文化和语言美学的深刻理解以及其本身深厚的文学功底,林语堂在翻译中就将“五美”应用得十分到位,这一点在《声声慢》中表现尤为明显。
  二、林语堂美学思想在其译作《声声慢》中的应用
  《声声慢》是李清照用在抒写对亡夫的怀念与自己孤单凄凉的境况的词,词人押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变舒缓为急促,变哀婉为凄厉,全词有一种深深的沉郁凄婉的愁绪。林语堂在翻译时也很好的兼顾了忠实通顺与美,并且将原文那种哀怨体现得淋漓尽致。下面就重点来看一下其译文中“美”的应用。
  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译文:
  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The weather, now warm, now cold, makes it harder than ever to forget! How can a few cups of thin wine bring warmth against the chilly winds of sunset? I recognize the geese flying overhead:my old friends, bring not the old memories back!
  譯文中开头连用了七个“so”加上以“d”开头的词,中文意思“暗淡,漆黑,压抑,无聊,潮湿难耐,一片死寂”,与原文开头的叠词相对应,且以凄清萧索,万木萧条的景象烘托出凄惨悲切的心境,读起来徘徊低迷,婉转凄楚,余味无穷,当真是将翻译的神美,形美与音美发挥到了极致。“thin wine”和“chilly wind”也将原文的“淡酒”与“急风”传神的表达出来,特别是“chilly”一词又何尝不是为了称托词人内心的凄凉呢。最后一句“却是旧时相识”,林语堂译为“bring not the old memories back”,如果用一句诗来形容此句的妙处,我想是译者突出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无奈吧。
  原文: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Let fallen flowers lie where they fall. To what purpose and for whom should I decorate? By the window shut, guarding it alone, to see the sky has turned to black! And the drizzle on the kola nut keeps on droning:pit-a-pat, pit-a-pat! Is this the kind of mood and moment to be expressed by one word “sad”?
  从林语堂“to what purpose and for whom should I decorate? ”一句翻译可以看出他对原词背景的理解透彻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悉。中国古代有“女为悦己者容”一说,此译文就体现了这点,因为李清照写这首词时丈夫已故,那么她还有什么理由,又为谁而打扮呢?“by the window”不仅是守着窗儿,还传达出倚靠的神韵,表现出词人百无聊奈,只等天黑的寂寞。在林语堂的译本中,还有一大妙处就是对“点点滴滴”的翻译,“pit-a-pat,pit-a-pat”,不仅读起来音律非常美,而且让人联想到两句诗:“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与“雨打芭蕉叶带愁”,同时伤感,愁绪万缕,相当传神的展现出淅淅沥沥的无边细雨如愁,下的人心更烦的画面。最后一个简单的“sad”作为全词收尾,没有对比,没有渲染,简单直白,反而让人觉得更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这一段翻译中“五美”的应用也随处可见。
  就全篇译文来看,林语堂所用的意象“thin wine” “chilly wind”“fallen flower”等都是表现愁苦凄凉的事物,与原文表达的意境相符。再读一遍译文会发现,林语堂版的《声声慢》也是如此朗朗上口,引人发愁,相比原词别有一番韵味。
  三、结语
  由以上对《声声慢》林语堂译本的赏析,不难发现,林语堂的译作中处处承载着其翻译美学思想。在“脚踏中西文化”的支撑下,林语堂以其对两种文化,两种语言的出神入化的运用与完美把握,使他在翻译方面的成就受到中西方广泛认可,在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意义重大。对林语堂译作进行研究分析,对于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其翻译理论作用非凡。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论翻译[M].商务印书馆,1984.
  [2]苟文蓉.林语堂翻译作品之“性灵”美学思想探微[J].考试周刊,2013:23-25.
  [3]江震龙.林语堂的“性灵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3).
其他文献
当前,行政事业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趋势决定了行政事业审计的内容、重点必须跟上改革的步伐,符合时代要求.rn加强宏观性审计rn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
中国尚未建立和正式确立看守所场域中的民商事会见制度。基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权的需要,应当本着刑事诉讼的信息控制、安全和人权保障原则,建构包含实体法内容和程序
齐鲁石化两任董事长涉嫌贪污受贿rn中国石化齐鲁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002)爆出大面积腐败.2004年1月,前任(1998年至2002年)董事长王延康因贪污受贿被开除党籍、撤销行政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几千年来社会发展的普遍定律,也要求我们在经济合作中,必须坚持生态保护这一基本原则.rn目前,我国已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签署
期刊
审计组网模式的研究是开展计算机联网审计的基础.面对被审计单位纷繁复杂的信息化环境,审计如何组网,才能高效、快捷地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分析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从
一、法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比较  在汉语和法语中,动物习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即便是同一种动物的习语,也有基本对应、部分对应,还有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文化含义,但有时,两种不同动物的习语却能表达出差不多的文化内涵。那么,我们就通过一些具体实例来比较一下两国动物习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1.相同的动物,相同的文化内涵。  (1)狗。在中法两国文化中,“狗”有忠实、值得信赖的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旅游时间成为一种国际化的产业,旅游景点的英语翻译也发展成为一种跨文化交际,在翻译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充分考虑文化差异的因素,确保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能够更容易地了解景点的文化内涵和旅游景点的详细信息。跨文化意识在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运用还能够帮助游客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和景点相关的事件和人物,传递本民族的文化。本文具体介绍了跨文化意识在景点翻译中的详细运用,希望能有所帮助。
【摘要】归化和异化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领域。一般认为,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表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本文将对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和归化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英语翻译 文化因素 异化 归化  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
【Abstract】A Letter to Lord Chesterfield, by Samuel Johnson, was written for an attack to Lord Chesterfield’s recommendation of Johnson’s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Johnson wrote this famous
【摘要】广告语言独特的词汇特色和修辞特色体现了广告语言所蕴涵的深厚文化底蕴。广告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沟通作用。  【关键词】广告语言 文化 修辞 翻译  语言是文化载体,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广告语言作为现代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文化交际中传播信息的工具,其作用在当今社会更不可低估。研究英语广告语言的特点和翻译技巧对探讨语言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