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网络自媒体为大批热点词句的诞生与更新迭代孕育了条件。汉语热点词句往往能反映人们的价值观和当下的社会问题,也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要对中国热点词句进行较为确切的翻译,并呈现其语用意义,有时需要直译,有时需要意译,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达到语用等同的翻译目的,而要实现语用等同的效果,在翻译时需要特别注意语境、文化因素。本文从语用翻译的综观视角出发,结合语境、文化、语用语言等效与社交语用等效对汉语热点词句的翻译进行探析。
关键词:语用学 热点词句 翻译
语用翻译作为将语用学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的新兴学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洞见与分析视角。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语用翻译的研究范围和对象不断增加,包括文学翻译、名称翻译、双关翻译、新闻翻译、口译等。我国学者对对语用翻译的研究从最初的理论引进逐渐发展为如今的实际应用和实证研究,从语用学的各个角度进行翻译研究,为很多具体的翻译现象提供合理的解释并提出了翻译时应采用的技巧。如:赵湘(2006)的“中英标识语的文化差异与语用翻译”[1],邓隽(2019)的语用综观视域下《丰乳肥臀》英译研究[2]等。回顾现有研究,对汉语热点词句的语用翻译研究比较罕见。中国热点词句常用常新,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扩充。对于汉语热点词句翻译的探索与分析有利于英语爱好者学习双语文化,也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一.语用翻译的理论基础及内容简介
Newmark曾经指出翻译理论源自比较语言学。在语言学领域,翻译是语义学的一个方面,即所有的语义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使用的特殊情况,又与语用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语用学与翻译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前者研究语言使用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而非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其侧重点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和理解的话语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后者则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3],强调的是语言间的转换问题。
从重视语言结构的分析到关注语言的使用,语言研究历经了漫长曲折的过程。由于索绪尔和乔姆斯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深刻影响,语言使用相关的研究曾一度未能获得应有的重视。Morris及其他西方哲学家如Carnap、Austin、Searle、Grice等进一步明确了语用研究的对象,促进了语用学理论的发展[4]。随后,言语行为理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等语用学理论日益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并形成了自身发展的轨迹,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发现语用学的实用价值并将其应用于与语言有关的各项研究。随着语用学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层层渗透,语用翻译应运而生。
语用翻译是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实践问题,即运用语用学理论去解决翻译操作中所涉及的理解和重构、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原作语用意义(pragmatic force)的传达及其在译作中的得失等方面的问题。作为一种等效翻译观,语用翻译强调在话语层面上,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分别研究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的翻译问题,这实际上也就是语用翻译要遵循的原则[5]。语用语言等效翻译指译者在正确充分理解作者或说话人如何以言行事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并在译文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原文内容表达出来;社交语用等效翻译则指译者要在了解两种不同语言社会、文化背景和准确理解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原文提供的语境,让读者领会原作。在翻译实践中,很难区分语用语言和社会语用这两种等效,这时可不必拘泥于求得一种等效,而只须着重表达原作的意向或语用用意。
二.语用学视域下汉语热点词句的英译探析
汉语热点词句往往是对当下社会问题、人们的价值观的反映,也是外国友人了解中国的窗口。要对中国热点词句进行较为确切的翻译,并呈现其语用意义,有时需要释译,有时需要增词或减词,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达到语用等同的翻译目的。因此,在翻译时要特别考虑语境、文化层面的因素。下文将以语用翻译的综观视角,从語境、文化、语用语言等效与社交语用等效等方面对汉语热点词句的翻译进行探析。(文中例子与译文部分摘自中国网、英语点津网)
例1:改善民生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Advancing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grams to safeguard and improve living standards),其中的“改善民生”深入人心。由于该表述所指的意义不具有唯一性,所以不符合语义翻译的原则,因此就必须要探寻词句所处的语境,了解“民生”的具体含义。民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包括历史观层面的问题。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而此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谓的“民生”是狭义上的概念,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是发挥好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即:要在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同时对特殊困难人群进行特殊扶持和救助,守住他们生活的底线。这与译文“living standards”(人民生活水平)还是有差异的。政府改善的应该是人民的生活状况、条件、生存环境,而living standard(required, expected, accepted level of quality)更像一个指标,会随着人民基本生活状况的改善而自然而然的提高。
再看“面对困难,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群众关切的事情要努力办好。”(Despite the difficulties we face, we must unfailingly meet the basic living needs of our people and address issues of public concern.)中“民生的底线”与人民生活总体状况的概念是不一致的,而译文依旧与前文“民生”的译文一样是“living standards”,不免让人疑惑。译者面对涉及国家的政策的翻译首先要深刻了解各种政策法规的具体内容及内涵意义,其次要结合原文的具体语境,最后落实到文本翻译,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源语、目标语相关联。 例2:摆地摊
摆地摊是一种经济形式。地摊贩卖的物品类型纷繁复杂,比如小吃、服装、生活用品、二手物品。自新冠疫情以来,经济形势愈加严峻,旅游业、服务业、餐饮业等行业都屡屡受挫。国家正是想通过“地摊经济”来刺激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考察其渊源可追溯至古罗马时期罗马城中大型的露天跳蚤市场(flea market),它的名气甚至超过了罗马古城中的一些千年古迹,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直至现代,国外路边的烧烤摊、小吃摊也非常常见。比如在波兰的中央广场、荷兰的广场及火车站附近,悉尼的唐人街都有非常多的小摊贩。在澳洲,有一种称为“Suitcase Rummage”的地摊形式,人们可以在网站预定摊位,一个摊位可以带三个suitcase,然后将贩卖的东西装进手提箱里,去到固定的地点,打开手提箱就可以开始贩卖。关于摊位,在英文中有这三种说法:stand、stall、booth。结合中外文化背景,摆地摊即管理一个摊位、让摊位运作起来的意思,可以译为run a stall。
例3:锤子
这里的锤子不同于日常使用得工具,而是四川方言常用词。2013年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中高志强在洪水中救出被困群众30余名,因救人过程凶险妻子心疼道:“关你球事!”高志强答得干脆:“你晓得个锤子!”将四川话锤子带向全国,成为了汉语热词。锤子的使用范围广,意义丰富,在不同的语境下表达的语用效力也不同。而“锤子”一词由于带有方言特色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词,因此,对该词语的翻译要挖掘其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效力,使英语读者或听话人具有和汉语读者或听话人具有相似的感受。此句中的“你晓得个锤子”可以译为“You know what!”
在“锤子!哪个喝了老子的可乐?”中,“锤子”表示情绪的发泄,是一种不满和对喝了自己可乐的人的提醒或告诫。可译为:Damn it!在其他语境中其内涵与译文又会有很大不同。
汉语热点词句的出现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有着它特有的语言特色和语用意义,生动形象而又简洁明了,能够最大限度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网络加速了语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成为展现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热点词句的翻译也显得尤为重要。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语用翻译研究的是译文、译者、受众之间的关系,综合考虑了交际者之间的语言认知意义的传递过程,旨在能够让交际双方建立起良好的认知关联,保持语言在传递过程中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翻译工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确保来自不同文化、历史和语境背景的交际双方能够准确完整地理解对方真正的意图。因此语用翻译在把中国热点词句转换成英语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如何综合运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准确辨析原文语言自身的同一性和使用语言主体所处的具体语境信息,不断推进翻译实践的发展值得进一步探索與研究。
参考文献
[1]邓隽.语用综观视域下《丰乳肥臀》英译研究[J].上海翻译,2019(05):73-77.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3]莫爱屏.翻译研究的语用学路径[J].中国外语,2011(3):88-95.
[4]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3):286-294.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
关键词:语用学 热点词句 翻译
语用翻译作为将语用学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的新兴学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洞见与分析视角。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语用翻译的研究范围和对象不断增加,包括文学翻译、名称翻译、双关翻译、新闻翻译、口译等。我国学者对对语用翻译的研究从最初的理论引进逐渐发展为如今的实际应用和实证研究,从语用学的各个角度进行翻译研究,为很多具体的翻译现象提供合理的解释并提出了翻译时应采用的技巧。如:赵湘(2006)的“中英标识语的文化差异与语用翻译”[1],邓隽(2019)的语用综观视域下《丰乳肥臀》英译研究[2]等。回顾现有研究,对汉语热点词句的语用翻译研究比较罕见。中国热点词句常用常新,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扩充。对于汉语热点词句翻译的探索与分析有利于英语爱好者学习双语文化,也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一.语用翻译的理论基础及内容简介
Newmark曾经指出翻译理论源自比较语言学。在语言学领域,翻译是语义学的一个方面,即所有的语义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使用的特殊情况,又与语用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语用学与翻译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前者研究语言使用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而非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其侧重点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和理解的话语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后者则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3],强调的是语言间的转换问题。
从重视语言结构的分析到关注语言的使用,语言研究历经了漫长曲折的过程。由于索绪尔和乔姆斯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深刻影响,语言使用相关的研究曾一度未能获得应有的重视。Morris及其他西方哲学家如Carnap、Austin、Searle、Grice等进一步明确了语用研究的对象,促进了语用学理论的发展[4]。随后,言语行为理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等语用学理论日益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并形成了自身发展的轨迹,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发现语用学的实用价值并将其应用于与语言有关的各项研究。随着语用学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层层渗透,语用翻译应运而生。
语用翻译是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实践问题,即运用语用学理论去解决翻译操作中所涉及的理解和重构、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原作语用意义(pragmatic force)的传达及其在译作中的得失等方面的问题。作为一种等效翻译观,语用翻译强调在话语层面上,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分别研究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的翻译问题,这实际上也就是语用翻译要遵循的原则[5]。语用语言等效翻译指译者在正确充分理解作者或说话人如何以言行事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并在译文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原文内容表达出来;社交语用等效翻译则指译者要在了解两种不同语言社会、文化背景和准确理解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原文提供的语境,让读者领会原作。在翻译实践中,很难区分语用语言和社会语用这两种等效,这时可不必拘泥于求得一种等效,而只须着重表达原作的意向或语用用意。
二.语用学视域下汉语热点词句的英译探析
汉语热点词句往往是对当下社会问题、人们的价值观的反映,也是外国友人了解中国的窗口。要对中国热点词句进行较为确切的翻译,并呈现其语用意义,有时需要释译,有时需要增词或减词,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达到语用等同的翻译目的。因此,在翻译时要特别考虑语境、文化层面的因素。下文将以语用翻译的综观视角,从語境、文化、语用语言等效与社交语用等效等方面对汉语热点词句的翻译进行探析。(文中例子与译文部分摘自中国网、英语点津网)
例1:改善民生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Advancing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grams to safeguard and improve living standards),其中的“改善民生”深入人心。由于该表述所指的意义不具有唯一性,所以不符合语义翻译的原则,因此就必须要探寻词句所处的语境,了解“民生”的具体含义。民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包括历史观层面的问题。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而此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谓的“民生”是狭义上的概念,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是发挥好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即:要在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同时对特殊困难人群进行特殊扶持和救助,守住他们生活的底线。这与译文“living standards”(人民生活水平)还是有差异的。政府改善的应该是人民的生活状况、条件、生存环境,而living standard(required, expected, accepted level of quality)更像一个指标,会随着人民基本生活状况的改善而自然而然的提高。
再看“面对困难,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群众关切的事情要努力办好。”(Despite the difficulties we face, we must unfailingly meet the basic living needs of our people and address issues of public concern.)中“民生的底线”与人民生活总体状况的概念是不一致的,而译文依旧与前文“民生”的译文一样是“living standards”,不免让人疑惑。译者面对涉及国家的政策的翻译首先要深刻了解各种政策法规的具体内容及内涵意义,其次要结合原文的具体语境,最后落实到文本翻译,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源语、目标语相关联。 例2:摆地摊
摆地摊是一种经济形式。地摊贩卖的物品类型纷繁复杂,比如小吃、服装、生活用品、二手物品。自新冠疫情以来,经济形势愈加严峻,旅游业、服务业、餐饮业等行业都屡屡受挫。国家正是想通过“地摊经济”来刺激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考察其渊源可追溯至古罗马时期罗马城中大型的露天跳蚤市场(flea market),它的名气甚至超过了罗马古城中的一些千年古迹,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直至现代,国外路边的烧烤摊、小吃摊也非常常见。比如在波兰的中央广场、荷兰的广场及火车站附近,悉尼的唐人街都有非常多的小摊贩。在澳洲,有一种称为“Suitcase Rummage”的地摊形式,人们可以在网站预定摊位,一个摊位可以带三个suitcase,然后将贩卖的东西装进手提箱里,去到固定的地点,打开手提箱就可以开始贩卖。关于摊位,在英文中有这三种说法:stand、stall、booth。结合中外文化背景,摆地摊即管理一个摊位、让摊位运作起来的意思,可以译为run a stall。
例3:锤子
这里的锤子不同于日常使用得工具,而是四川方言常用词。2013年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中高志强在洪水中救出被困群众30余名,因救人过程凶险妻子心疼道:“关你球事!”高志强答得干脆:“你晓得个锤子!”将四川话锤子带向全国,成为了汉语热词。锤子的使用范围广,意义丰富,在不同的语境下表达的语用效力也不同。而“锤子”一词由于带有方言特色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词,因此,对该词语的翻译要挖掘其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效力,使英语读者或听话人具有和汉语读者或听话人具有相似的感受。此句中的“你晓得个锤子”可以译为“You know what!”
在“锤子!哪个喝了老子的可乐?”中,“锤子”表示情绪的发泄,是一种不满和对喝了自己可乐的人的提醒或告诫。可译为:Damn it!在其他语境中其内涵与译文又会有很大不同。
汉语热点词句的出现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有着它特有的语言特色和语用意义,生动形象而又简洁明了,能够最大限度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网络加速了语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成为展现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热点词句的翻译也显得尤为重要。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语用翻译研究的是译文、译者、受众之间的关系,综合考虑了交际者之间的语言认知意义的传递过程,旨在能够让交际双方建立起良好的认知关联,保持语言在传递过程中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翻译工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确保来自不同文化、历史和语境背景的交际双方能够准确完整地理解对方真正的意图。因此语用翻译在把中国热点词句转换成英语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如何综合运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准确辨析原文语言自身的同一性和使用语言主体所处的具体语境信息,不断推进翻译实践的发展值得进一步探索與研究。
参考文献
[1]邓隽.语用综观视域下《丰乳肥臀》英译研究[J].上海翻译,2019(05):73-77.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3]莫爱屏.翻译研究的语用学路径[J].中国外语,2011(3):88-95.
[4]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3):286-294.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