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跟全国的专职心理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很多学校的学生及老师都会遭遇类似的问题和困境。因此,每期我们将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咨询案例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老师和同学们提供帮助。
蕊蕊是一名重点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她聪明伶俐,喜欢模仿,人称“小人精”。爸爸妈妈都是教师,懂得不少家庭教育的原理——尊重孩子,自己选择。
蕊蕊从小到大报过不少兴趣班,都是自己看见别人学了,自己“喜欢”的。可是每个兴趣班学习的时间都不长,刚开始热情高涨,但老师要求严格,或者要完成任务时,蕊蕊就开始“厌烦”,打退堂鼓了。
一开始,父母想着,估计是孩子还没有找到真正的兴趣吧,可是,钢琴、小提琴、围棋、书法……一个个的兴趣“消失”了,爸爸终于忍不住了,要求孩子必须学习羽毛球,不能再这样一味地“遵从”她自己的意愿。但蕊蕊不听从,反对爸爸的意见,觉得自己正在追寻“梦想”,正在寻找自己的“兴趣”,爸爸焦虑不安,对自己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怀疑。
一、兴趣,一时兴起
案例中的蕊蕊是活在“自由世界”里的。蕊蕊家的教养方式则是以孩子的自主选择为中心,不给孩子任何约束,完全按照孩子自己的喜好与意愿来选择兴趣班,于是一直在“兴趣”中努力找寻,最终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到底是什么。这样的教育方式看似是对孩子的“尊重”,其实质是“放纵”。“尊重”应是基于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上,家长科学有效地积极引导,而不是放任不管,让孩子无目标地自由选择。小学四年级的蕊蕊,正处于青春期萌芽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身体上的半成熟感与心理上的成人感之间的矛盾。孩子想要成为“小大人”,但由于心智不成熟,还没有自我决定的能力,需要家长科学有效地引导。案例中,看似家长遵从孩子的选择,其实是放纵孩子。由于孩子没有目标和方向性,最终在兴趣中迷失了自己。
兴趣的培养绝不仅是为了孩子长大后有一技之长,重要的是在兴趣培养的过程中,锻炼孩子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和主动投入的专注力。这种优秀品质的培养,对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以及自信心及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蕊蕊一时兴起,追求兴趣学习中的新鲜感,遇到困难就放弃,缺乏做事的持续性和专注力,如果将这样的态度迁移到学习上或以后的工作中,是缺乏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及主动投入的专注力的,对自信心及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极其不利。
二、如何找到兴趣所在
蕊蕊为何一直在“寻找”兴趣?究其原因,是孩子自己不能清楚客观地认识自我,不知道自己的优势智能是什么。家长不了解孩子,主要是不清楚孩子的兴趣、性格、能力、特长、优势等。有两点建议可供参考:
一是家长应充分了解孩子,共同探索“我是谁”。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得出,每个人的智能发展是有差异的,八种智能的侧重不同,比如,有些孩子有音乐天赋,有些孩子运动能力较强,有些孩子内敛文静,能沉下心做研究,有些孩子善于表达,爱交际等等。因此,家长首先应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引导孩子全面认识自己,在兴趣、性格与能力之间匹配,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能力,并将优势能力发挥到极致,成为自己的一技之长。
二是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家长应客观认识孩子的各方面优势与不足,弄清孩子内心需求和教育发展方向后,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信心,不能将自己所谓的 “不足”或“遗憾”强加在孩子身上。
此外,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与困难。如果家长一味地指责,就会使孩子丧失信心,看不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因此,家长要及时肯定孩子的努力付出,接受他们的畏难情绪,感同身受理解孩子此时此刻的心情,并给予他们爱的鼓励,陪伴孩子一起理性分析问题。
三、提升自我效能感水平,将兴趣坚持到底
自我效能感是指孩子对这件事情是否能获得成功的主观预期,也就是对这件事情能否获得成功的一种事先判断。影响因素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事情的难易程度,二是孩子的自信心及成就感。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上成功的可能性比自我效能感水平低的人高,我们该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呢?
一是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学习本应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是主动、乐意探索新鲜事物的过程。但有些家长用物质奖励、金钱鼓励的方式抹杀了孩子本应主动求知、积极探索的学习动机。因此,家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转变孩子的学习动机,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责任。家长要转变教育激励方式,将物质奖励转变成精神奖励,一次肯定(朋友圈的点赞)、一个拥抱(爱的温暖)、一次同伴支持(孩子同伴的赞赏)等等,这些精神上的支持会不断激发孩子主动求知的学习欲望。
二是肯定孩子的已有成绩。肯定孩子,肯定孩子的成绩,就是肯定孩子的付出与努力,说明家长是有效陪伴孩子的,是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如何积极有效地肯定?这不仅是一句“你很棒”“你很优秀”,这是结果赞美,是浅层次的鼓励和肯定,对学龄前孩子也许有用,但对于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孩子,效果不大。家长可以这样做:其一,家长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尊重孩子取得的成绩;其二,家长应更在意孩子努力的过程而不是事情的结果;其三,与孩子共同分析成功的关键点以及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種活动的心理倾向。如何发现兴趣,需要家长科学引导孩子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智能;而如何将兴趣发展成为志趣,这需要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和主动投入的专注力。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且可以相伴一生的兴趣。
蕊蕊是一名重点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她聪明伶俐,喜欢模仿,人称“小人精”。爸爸妈妈都是教师,懂得不少家庭教育的原理——尊重孩子,自己选择。
蕊蕊从小到大报过不少兴趣班,都是自己看见别人学了,自己“喜欢”的。可是每个兴趣班学习的时间都不长,刚开始热情高涨,但老师要求严格,或者要完成任务时,蕊蕊就开始“厌烦”,打退堂鼓了。
一开始,父母想着,估计是孩子还没有找到真正的兴趣吧,可是,钢琴、小提琴、围棋、书法……一个个的兴趣“消失”了,爸爸终于忍不住了,要求孩子必须学习羽毛球,不能再这样一味地“遵从”她自己的意愿。但蕊蕊不听从,反对爸爸的意见,觉得自己正在追寻“梦想”,正在寻找自己的“兴趣”,爸爸焦虑不安,对自己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怀疑。
一、兴趣,一时兴起
案例中的蕊蕊是活在“自由世界”里的。蕊蕊家的教养方式则是以孩子的自主选择为中心,不给孩子任何约束,完全按照孩子自己的喜好与意愿来选择兴趣班,于是一直在“兴趣”中努力找寻,最终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到底是什么。这样的教育方式看似是对孩子的“尊重”,其实质是“放纵”。“尊重”应是基于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上,家长科学有效地积极引导,而不是放任不管,让孩子无目标地自由选择。小学四年级的蕊蕊,正处于青春期萌芽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身体上的半成熟感与心理上的成人感之间的矛盾。孩子想要成为“小大人”,但由于心智不成熟,还没有自我决定的能力,需要家长科学有效地引导。案例中,看似家长遵从孩子的选择,其实是放纵孩子。由于孩子没有目标和方向性,最终在兴趣中迷失了自己。
兴趣的培养绝不仅是为了孩子长大后有一技之长,重要的是在兴趣培养的过程中,锻炼孩子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和主动投入的专注力。这种优秀品质的培养,对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以及自信心及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蕊蕊一时兴起,追求兴趣学习中的新鲜感,遇到困难就放弃,缺乏做事的持续性和专注力,如果将这样的态度迁移到学习上或以后的工作中,是缺乏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及主动投入的专注力的,对自信心及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极其不利。
二、如何找到兴趣所在
蕊蕊为何一直在“寻找”兴趣?究其原因,是孩子自己不能清楚客观地认识自我,不知道自己的优势智能是什么。家长不了解孩子,主要是不清楚孩子的兴趣、性格、能力、特长、优势等。有两点建议可供参考:
一是家长应充分了解孩子,共同探索“我是谁”。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得出,每个人的智能发展是有差异的,八种智能的侧重不同,比如,有些孩子有音乐天赋,有些孩子运动能力较强,有些孩子内敛文静,能沉下心做研究,有些孩子善于表达,爱交际等等。因此,家长首先应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引导孩子全面认识自己,在兴趣、性格与能力之间匹配,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能力,并将优势能力发挥到极致,成为自己的一技之长。
二是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家长应客观认识孩子的各方面优势与不足,弄清孩子内心需求和教育发展方向后,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信心,不能将自己所谓的 “不足”或“遗憾”强加在孩子身上。
此外,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与困难。如果家长一味地指责,就会使孩子丧失信心,看不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因此,家长要及时肯定孩子的努力付出,接受他们的畏难情绪,感同身受理解孩子此时此刻的心情,并给予他们爱的鼓励,陪伴孩子一起理性分析问题。
三、提升自我效能感水平,将兴趣坚持到底
自我效能感是指孩子对这件事情是否能获得成功的主观预期,也就是对这件事情能否获得成功的一种事先判断。影响因素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事情的难易程度,二是孩子的自信心及成就感。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上成功的可能性比自我效能感水平低的人高,我们该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呢?
一是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学习本应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是主动、乐意探索新鲜事物的过程。但有些家长用物质奖励、金钱鼓励的方式抹杀了孩子本应主动求知、积极探索的学习动机。因此,家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转变孩子的学习动机,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责任。家长要转变教育激励方式,将物质奖励转变成精神奖励,一次肯定(朋友圈的点赞)、一个拥抱(爱的温暖)、一次同伴支持(孩子同伴的赞赏)等等,这些精神上的支持会不断激发孩子主动求知的学习欲望。
二是肯定孩子的已有成绩。肯定孩子,肯定孩子的成绩,就是肯定孩子的付出与努力,说明家长是有效陪伴孩子的,是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如何积极有效地肯定?这不仅是一句“你很棒”“你很优秀”,这是结果赞美,是浅层次的鼓励和肯定,对学龄前孩子也许有用,但对于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孩子,效果不大。家长可以这样做:其一,家长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尊重孩子取得的成绩;其二,家长应更在意孩子努力的过程而不是事情的结果;其三,与孩子共同分析成功的关键点以及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種活动的心理倾向。如何发现兴趣,需要家长科学引导孩子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智能;而如何将兴趣发展成为志趣,这需要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和主动投入的专注力。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且可以相伴一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