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我听了一位教师所执教的网络环境下的习作课《校园里的菊花》。这位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尤其是他自己做的“走进菊花的世界”这个专题网站,不仅有大量的文字资料,还有展示各种菊花的精美图片。上课伊始,学生纷纷展示自己课外在校园观察的成果,有的描述了菊花的形状,有的介绍菊花生长的环境。学生们甚至发现,种菊花的盆是瓦制的,很是粗糙,泥土也是跟田野里的一样,没什么特别,但学生透过花盆与泥土的细微处看到一种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接着,教师带着学生浏览专题网站“走进菊花的世界”。学生一下子被里面精美的图片以及优美的文字吸引住了。教师随即提出网上学习的要求,学生兴奋地欣赏各种图片与文字。当教师让学生再次用自己的话描述校园里的菊花时,学生汇报的内容已与上课开始时有了很大的区别——校园成了菊花的海洋,各种名菊云集于此,蜂飞蝶舞,满眼盛景,美不胜收。课堂的气氛很是活跃,但是真实的校园没有了,简陋的瓦盆没有了。孩子们用网站优秀例文中的优美句段来描述校园中的菊花,这样一来,虽然校园变美了,但失去了本真的面貌。
网络环境下的习作教学以其表达的多样性、选材的广泛性、创作的快捷性、评改的及时性,深受广大语文教师的青睐。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如果我们稍有不慎,便会误入歧途。
“校园里的菊花”属于纪实性的习作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观察植物、描写植物的方法,关注观察的过程与收获(包括菊花的特征及自己的情感体验等)。上述案例中,教师能利用网络为学生习作服务,固然能够丰富学生对菊花的体验,但导之不慎,便使本应写实的作文失去了真实的面孔。
一、失真,习作成了复制的机械产品
真实的校园菊花哪儿去了?我们不妨找找原因。
原因之一:网络图片使学生的记忆混淆。专题网站是教师课前完成的,网上所展示的也是教师从互联网上下载的经过艺术处理后的图片和文字。这些信息与学生亲自观察到的校园里的菊花都不一样。对于一般人而言,漂亮的东西容易引起注意。加上小学生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更容易产生偏爱,因此,本来脑海中那些直观的印象,很快就被眼前这些精彩纷呈的图片所取代。
原因之二:机械地搬迁与复制网上文字片段。课后,我询问了几名学生:“你们觉得自己写的是校园里的菊花吗?”他们笑说:有些是,有些不是。一学生说:“老师说过,读了一篇好的作文,要善于吸收里面的好词好句,并能在自己的作文里灵活运用。今天,我运用了那些优秀作文里的好词好句,把校园里的菊花写得更美了。”孩子显然很自豪。其实,他并不懂得什么是“吸收”、什么是“灵活运用”。如果长此下去,作文变成机械的抄袭与拼凑,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
二、本真,习作是个体的精神产品
习作是极富个性的精神产品。习作教学必须追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不拘形式地描述自己的感知体验;用自己的个性语言,书写自己的情感思想。用儿童天真、稚朴、自然的语言,写出童心、童趣,使内在真实的感情与外在自然的语言表达一致。网络完全可以为学生再现真实的生活情境服务,为学生叙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服务。
来自网络的优秀作文,其实也是作者个体生活体验的真实反映,只不过这些文章所表现的生活与中小学生的生活有距离,只能作为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方式的范文,不能当做生活的简单复制。同读一篇故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学生受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等的影响,眼中、心中呈现的菊花具有不同形象。如何用好这些本真的例文为学生展现真实的生活服务,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
三、归真,还习作以生命的灵性
1.再现真实的观察过程,还学生以真实的体验
真实的观察带来真切体验和真情实感。网络多媒体技术能够再现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反复观察中加深印象。网络多媒体所具有的特殊功能,也能为学生观察细节提供方便。如,展示菊花的特写镜头或图片,为学生观察花瓣的数量、每一片花瓣的形状以及花瓣细微的色泽变化提供了方便;播放菊花开放的慢镜头,为学生观察花开这一瞬间完成的变化过程,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视觉感受。这也要求我们教师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能跟随着学生进行追踪拍摄工作,记录学生观察的视野,再在课堂上将其回放,这样留给学生的才是符合他们所见、所闻、所想的切身体验。
一次,我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的一串红。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对一串红周围的蚂蚁产生了兴趣,并就“蚂蚁为什么喜欢一串红”展开了研究。这是课堂生成的问题,是学生兴趣所在。我用数码摄像机在追踪拍摄的过程中,记录下学生观察研究的过程。回到教室输入计算机后,生成为课堂教学的媒体资源。进行具体的习作方式指导时,当有学生谈到这一问题,我当即播放该视频:放大的慢镜头清晰真实地再现了蚂蚁进入一串红喇叭状花内,停留在花蕊上吸食花蜜的情景,以及学生在花前用眼观花、用嘴尝花时的观察行为。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还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点击播放视频,一边观看一边写。在学生上交的作文里,有许多学生写到了这一情景。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呀,花瓣上爬动的黑色小东西是什么?蚂蚁!‘蚂蚁怎么会到这上面来?’‘我尝过,一串红的花是甜的。’是吗?听同学这么一说,我们都情不自禁地做起小蜜蜂来了,早把老师说的不能损坏校园里花草树木的话,忘到了九霄云外。”虽然此片段篇幅不长,但富有生活意趣,足以体现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新的发现,我们也能从字里行间读出学生的兴奋与自豪。这一切是我们单纯从网络上收集不到的。
2.加强例文赏析,使学生习得写作的方法,抒写自我的灵性
如何科学地利用好范文,使其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语言,为抒发自我的情感服务?
对于来自网络的他人作品,教师要进行认真地筛选。只有具有典型意义的,才能作为学生习作的范文,绝不能“拾到篮里都是菜”。赏析的过程,不仅仅是对文字优劣的品析,更重要的是写作方式的品评。让学生懂得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展示事物的本质,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赏析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先多读几遍,在教师的引导下重点赏析优美词句和片段。学生在横向阅读比较中会很容易了解范文的写作特色,并在潜意识中掌握“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这一写作要领。
文章是否具有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否能够体现真实的生活。只有真实的,才是有生命的。即使是想象类的科幻作品,也是建立在真实世界里人们各种生活需求基础上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网络时代,更加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写“真文”、做“真人”。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市平阴县实验小学)
网络环境下的习作教学以其表达的多样性、选材的广泛性、创作的快捷性、评改的及时性,深受广大语文教师的青睐。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如果我们稍有不慎,便会误入歧途。
“校园里的菊花”属于纪实性的习作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观察植物、描写植物的方法,关注观察的过程与收获(包括菊花的特征及自己的情感体验等)。上述案例中,教师能利用网络为学生习作服务,固然能够丰富学生对菊花的体验,但导之不慎,便使本应写实的作文失去了真实的面孔。
一、失真,习作成了复制的机械产品
真实的校园菊花哪儿去了?我们不妨找找原因。
原因之一:网络图片使学生的记忆混淆。专题网站是教师课前完成的,网上所展示的也是教师从互联网上下载的经过艺术处理后的图片和文字。这些信息与学生亲自观察到的校园里的菊花都不一样。对于一般人而言,漂亮的东西容易引起注意。加上小学生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更容易产生偏爱,因此,本来脑海中那些直观的印象,很快就被眼前这些精彩纷呈的图片所取代。
原因之二:机械地搬迁与复制网上文字片段。课后,我询问了几名学生:“你们觉得自己写的是校园里的菊花吗?”他们笑说:有些是,有些不是。一学生说:“老师说过,读了一篇好的作文,要善于吸收里面的好词好句,并能在自己的作文里灵活运用。今天,我运用了那些优秀作文里的好词好句,把校园里的菊花写得更美了。”孩子显然很自豪。其实,他并不懂得什么是“吸收”、什么是“灵活运用”。如果长此下去,作文变成机械的抄袭与拼凑,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
二、本真,习作是个体的精神产品
习作是极富个性的精神产品。习作教学必须追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不拘形式地描述自己的感知体验;用自己的个性语言,书写自己的情感思想。用儿童天真、稚朴、自然的语言,写出童心、童趣,使内在真实的感情与外在自然的语言表达一致。网络完全可以为学生再现真实的生活情境服务,为学生叙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服务。
来自网络的优秀作文,其实也是作者个体生活体验的真实反映,只不过这些文章所表现的生活与中小学生的生活有距离,只能作为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方式的范文,不能当做生活的简单复制。同读一篇故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学生受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等的影响,眼中、心中呈现的菊花具有不同形象。如何用好这些本真的例文为学生展现真实的生活服务,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
三、归真,还习作以生命的灵性
1.再现真实的观察过程,还学生以真实的体验
真实的观察带来真切体验和真情实感。网络多媒体技术能够再现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反复观察中加深印象。网络多媒体所具有的特殊功能,也能为学生观察细节提供方便。如,展示菊花的特写镜头或图片,为学生观察花瓣的数量、每一片花瓣的形状以及花瓣细微的色泽变化提供了方便;播放菊花开放的慢镜头,为学生观察花开这一瞬间完成的变化过程,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视觉感受。这也要求我们教师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能跟随着学生进行追踪拍摄工作,记录学生观察的视野,再在课堂上将其回放,这样留给学生的才是符合他们所见、所闻、所想的切身体验。
一次,我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的一串红。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对一串红周围的蚂蚁产生了兴趣,并就“蚂蚁为什么喜欢一串红”展开了研究。这是课堂生成的问题,是学生兴趣所在。我用数码摄像机在追踪拍摄的过程中,记录下学生观察研究的过程。回到教室输入计算机后,生成为课堂教学的媒体资源。进行具体的习作方式指导时,当有学生谈到这一问题,我当即播放该视频:放大的慢镜头清晰真实地再现了蚂蚁进入一串红喇叭状花内,停留在花蕊上吸食花蜜的情景,以及学生在花前用眼观花、用嘴尝花时的观察行为。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还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点击播放视频,一边观看一边写。在学生上交的作文里,有许多学生写到了这一情景。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呀,花瓣上爬动的黑色小东西是什么?蚂蚁!‘蚂蚁怎么会到这上面来?’‘我尝过,一串红的花是甜的。’是吗?听同学这么一说,我们都情不自禁地做起小蜜蜂来了,早把老师说的不能损坏校园里花草树木的话,忘到了九霄云外。”虽然此片段篇幅不长,但富有生活意趣,足以体现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新的发现,我们也能从字里行间读出学生的兴奋与自豪。这一切是我们单纯从网络上收集不到的。
2.加强例文赏析,使学生习得写作的方法,抒写自我的灵性
如何科学地利用好范文,使其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语言,为抒发自我的情感服务?
对于来自网络的他人作品,教师要进行认真地筛选。只有具有典型意义的,才能作为学生习作的范文,绝不能“拾到篮里都是菜”。赏析的过程,不仅仅是对文字优劣的品析,更重要的是写作方式的品评。让学生懂得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展示事物的本质,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赏析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先多读几遍,在教师的引导下重点赏析优美词句和片段。学生在横向阅读比较中会很容易了解范文的写作特色,并在潜意识中掌握“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这一写作要领。
文章是否具有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否能够体现真实的生活。只有真实的,才是有生命的。即使是想象类的科幻作品,也是建立在真实世界里人们各种生活需求基础上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网络时代,更加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写“真文”、做“真人”。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市平阴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