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怕通报,就怕见报”,是人们对新闻舆论监督作用和影响力的生动描述。
这是因为,表达意见、引导舆论,是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之一。而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介对社会权力和公共事务中的偏差现象和行为,进行报道和评论的一种倾向性传播活动。它是公众意见的媒体表达,是现代传播条件下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是新闻媒体的一项基本功能,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神圣职责。
作为安徽农村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报纸,《安徽日报农村版》多年来一直坚持“帮农民说话,为农民维权”,建设性地进行舆论监督报道,受到广大读者好评,并多次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批示和表扬,多篇报道和内参等稿件得到省领导的批示。该报专辟维权热线和《维权周刊》,每期有四五篇舆论监督稿件,且均为点名到姓的批评,其监督力度之大、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在省内媒体中实属少见。多年来,这些报道基本没有失实,没有惹来“官司”,与此同时,却得到了满墙的读者致谢锦旗,稿件先后17次获得“安徽新闻奖”;《维权周刊》主打栏目《记者调查》全部是记者深入乡村一线采写的独家报道、调查式报道,被评为“安徽新闻名栏目”和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新闻名栏目”。
这些,都得益于本报多年来一直确立并持之以恒坚持的舆论监督报道方略。
一、编辑部克服思想认识障碍、操作层面障碍,确立以舆论监督报道服务读者的办报思想
本报在创办之初,报社领导和编辑部就清醒认识到,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其鲜明的党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群众性原则、战斗性原则,都明确了本报的社会功能,即要动员和依靠群众、读者办报,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通过正面表扬和揭露批评报道,起到扶正祛邪,引导舆论的作用。
同时,重视舆论监督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开展舆论监督是党报的一项重要职能,历史上我党多位领导人对舆论监督工作都曾做过不同角度的诠释和论述,都旗帜鲜明的支持社会主义新闻媒体要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工作。没有舆论监督,作为安徽省委党报的农村版,也就失去了權威性。积极开展新闻舆论监督既是新闻媒体的一项基本功能,也是报纸自身发展的需要。
而我省广大农村地区正值“农业后税费时代”的新时期,出现了一些热点问题,如涉农补贴和惠农政策在基层执行中走样问题,农民建房乱收费问题,新农合新农保参保率问题,集体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补偿标准问题,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大跃进”问题,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等,这些新的热点问题的出现,都需要为“三农”服务的媒体通过新闻舆论监督工作,通过媒体和读者的互动,让人民群众通过这一渠道参与国家政策法规的讨论,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提出各种意见,有效地监督各级权力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作为一种政策检验机制,新闻舆论监督还有利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断修正与完善,对政策起着检验与校正的作用。
虽然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有着各种各样的难度,上至报社主要领导、下至维权周刊编辑部采编人员,都将要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稍有处置不当,即会带来无法预料的结局,但报社领导和编辑部采编人员还是顶住压力,克服思想认识上的障碍,多次沟通思想,开会讨论,认识到《安徽日报农村版》是《安徽日报》在农村的延伸,而基层和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在正确处理好坚持正面宣传与加强舆论监督关系的基础上,该报明确办报宗旨之一:帮农民说话,为农民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当好农民的代言人。在编辑思想上明确:批评报道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坚持和改进的问题。
这是因为农村版的新闻报道,毫无疑义地既要宣传正面,又要适当地揭露反面,做到有扬有弃。社会主义社会,积极、光明是主流,消极、阴暗面是支流。这个客观现实,决定了我们的新闻报道要以正面宣传为主,同时进行适当的批评和揭露。而正面宣传也好,批评报道也好,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保护正面、支持正面、宣扬正面、扩大正面。
由此,农村版报社领导班子和编辑部采编人员在扫清思想认识上的障碍、统一认识之后,还从具体采编制度流程等操作层面上扫清有可能影响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障碍,为保证报道真实公正客观,明确采编版块与经营部门分离,采编人员不承担任何广告经营任务和报纸发行任务,同时在采编制度、措施和审查流程上建章立制,保证新闻舆论监督报道能顺利进行。
二、维权路上新闻批评打头阵, 实施“适时、适量、适宜”报道策略
新闻舆论监督离不开批评性报道,但决不仅仅是批评性报道。这是因为一般说来,弘扬真善美和批评假恶丑,是新闻舆论监督的两种主要形式。批评和否定假恶丑,即是对真善美的褒奖和肯定。作为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手段,新闻批评是新闻媒体一种锐利的思想武器。特别是作为《安徽日报农村版》,其开展的新闻批评性报道在广大农村地区更具影响力和战斗力。
《安徽日报农村版》维权周刊编辑部在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工作中,确立了以新闻批评性报道打头阵,注重实施“适时、适量、适宜”的报道策略。
第一、“适时”开展新闻批评报道
这是农村版维权周刊采编人员首要关注并竭力做到的一点。
所谓新闻批评的“适时”,即新闻批评要适合一定时期的客观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形势,根据当前社会生产生活中出现的不良倾向和焦点问题而开展。因为只有和一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或群众、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相配合,和当前在基层普遍出现的现象相结合,才可以取得较好的监督效果。这也是古人所说的“文章合为时而作”。
如2009年,我省多地农民投诉,高速公路和高铁工程屡屡非法占用耕地当做施工临时用地,复垦不到位或不复垦,导致耕地无法耕种,农民土地权益受损。当时,随着我省重点交通工程不断上马,这种问题成为了一类现象,非常普遍。维权周刊记者王明存将这一问题写成内参稿件,得到时任省委书记王金山的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批示,省政府两位副省长跟踪关注,要求有关部门拿出解决的办法。2010年,省国土厅于出台了《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强临时用地管理的通知》,对临时用地审批、使用期限、土地复垦等进一步进行了规范。对此,维权周刊2010年6月1日刊发《本报反映问题引起省领导关注——我省临时用地立新规》稿件,对“通知”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又如2004年春节前夕,维权版面重点报道的长丰县农民卖粮打白条问题,得到时任省农发行行长肇玉奇、省粮食局长桂梅生的高度重视,省粮食局、省农发行紧急行动调拨资金,赶在春节前一周内兑现农民手中白条3891万元,省粮食局调查组还邀请本报记者一起现场监督基层粮食部门兑现白条。
上述两个成功的新闻批评报道案例,就因为刊发的时机恰逢其时,得到了有关领导和读者大众的关注,问题很快得到解决,监督效果良好。
第二、“适量”开展新闻批评报道
过犹不及,编辑部意识到,新闻批评稿件发表的数量要根据批评的过程和客观效果进行适当的控制。如果数量过多,不仅批评的直接效果不好,还会使群众产生“形势一片黑暗”的错觉和误解。这就要求批评要抓住典型,还要与表扬相间进行,因为正面报道本身也是对错误、缺点和落后的一种反差极强的反衬、批评和鞭策。
如:从2011年11月至2012年2月,在党的十八大将要胜利召开前的这一段时间,对各级政府和新闻媒体而言,做好信访工作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安徽日报农村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直面“农村信访”这个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周密策划,多点部署,展开多方位、多角度的连续报道,充分发挥党报媒体的喉舌作用。就已经刊发的6篇报道看,有反面典型报道《上访接你回 问题不解决 定远池河镇农民为一口塘上访八年无结果》,有仗义执言鼓励农民维权的负面报道《农家女:请挺起腰杆维权》,有为上访农民支招的《给上访户的几点提醒》,同时也有正面典型报道《用心 用情 依法——望江县长岭镇干部化解信访案件的诀窍》,《心系群众就会赢得理解——推荐几个信访难题解决实例》,还有深度思考的报道《“上访专业户”是怎样“炼”成的?》。在这里,媒体没有过多的聚焦农村信访的负面和焦点问题,没有过多的刊发新闻批评报道,而是采取了“适量”的策略来处理舆论监督报道,同时用充分的笔墨,推荐做好信访工作的正面典型事例和做法经验,其中《心系群众就会赢得理解》,梳理了7起信访难题得到成功“消化”的案例,推荐给基层政府领导和从事信访维稳工作的读者做示范、参考;《用心 用情 用法》则聚焦微观层面,详细介绍了望江县长岭镇干部化解信访案件的“诀窍”,可以说是真心为基层干部服务,为地方政府分了忧。
“适量”的报道策略让这组正面、负面稿件织成了一张周密而温馨的网,说理充分,示例明白,使基层政府领导干部和农民兄弟可读可思可学,彰显了媒体责任,凸显了大局意识,在完善社会管理的关键环节上为政府分了忧,为百姓支了招,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第三、“适宜”开展新闻批评报道
这是指新闻批评报道的内容必须同新闻媒介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上的特点相适应,亦即批评内容必须具有普遍关注性和可供公开传播的特性。同时还要求批评的内容具有新闻宣传的典型性和紧迫性。
如:2008年前后,省政府在全省农村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旨在解决农民看不起病问题。可在推行的前两年,很多农民不愿参保,甚至退保。在这种情况下,《安徽日報农村版》介入调查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维权热线通过接访群众,安排记者采访调查了两个典型问题并予以曝光:《阜阳杨楼孜镇部分农民为何要求“退保”?镇卫生院一医生披露“内幕”——高价医药费吓退“参合”农民》(2008年3月18日),《明光市鲁山乡卫生院开假处方假发票——帮“病人”套取新农合资金》(2008年5月27日)。杨楼孜卫生院套取新农合资金的报道,引起安徽省政府时任副省长的重视,颍东区卫生局对此进行了查处。最终,卫生院院长被免职,套取的资金被追回。鲁山卫生院套取新农合资金的报道得到了省卫生厅重视,厅长对报道作出批示,省卫生厅新农合办公室会同滁州市卫生局联合成立调查组赴明光调查。最终,鲁山卫生院四名领导、医生被追究刑责,分别判了有期徒刑。
三、推行“群众办报”路线,利用多种新闻舆论监督手段,介入生活生产领域,给读者提供全方位维权服务,凸显服务读者情怀
新闻批评报道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对广大干群工作的引导指导作用,不亚于“一石激起千层浪”,会在短时间内放射能量解决存在的“肿瘤”问题,但在更多的时间和大多数情况下,新闻舆论监督工作需要“细水长流”,是潜移默化的持久性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安徽日报农村版》如何满足新闻受众的需要?这就需要该报在办报工作中大力推行“群众办报”路线,依靠读者办报,满足读者需要,利用多种新闻舆论监督手段,介入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领域,全方位为他们服务。特别是来自群众和读者的要求和建议,凡是合理的,媒体应予以支持,并且认真负责地向有关部门反映,进而敦促和协助有关部门办理、答复和解决。对于因种种原因一时办不到和不能解决的事情和问题,新闻单位应协同有关部门答复。对于那些不合理的要求、意见等,媒体同有关部门均应认真、客观、耐心地进行解释、说服和教育。对那些具有全局性、倾向性的问题,凡是适于公开传播的,新闻机构应主动核对落实,或者予以报道。对那些虽然具有全局性但不适合公开传播的重要事件和问题,新闻单位应以“内参”形式转给有关部门处理。
按照上述工作思路,《安徽日报农村版》维权周刊在四个版面和栏目设置上,几乎都是与读者和受众互动的栏目。如《记者调查》栏目,侧重新闻批评报道,民情热线版的《热点话题》、《有事您说话》、《帮您忙》、《情感援助》,消费版的《百姓维权故事》、《消费聚焦》、《曝光台》,法治版的《本期关注》、《新法解读》、《家庭与法》、《以案释法》等栏目,基本上覆盖了农村受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述栏目,在每年的读者问卷调查中都得到了较好的评价。其中《记者调查》栏目去年获评“安徽新闻名栏目”,《有事您说话》获评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新闻名栏目”。
尤其是《有事您说话》和《帮您忙》栏目,侧重反映日常生产生活中农民受众提出的问题,并对问题解疑释惑,公开见报后还能起到宣传、解释和教育的作用。就是这样的小稿件虽然字数不多,多在一二百字、二三百字,很多农村受众反映的也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陈年旧事,处理起来较棘手,需花费大量时间,找相关人员核实情况,且难成稿,尽管如此,维权周刊记者长年来还是能做到热心、耐心、诚心地给受众解答解决问题。
(作者:安徽日报农村版维权周刊主编)
这是因为,表达意见、引导舆论,是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之一。而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介对社会权力和公共事务中的偏差现象和行为,进行报道和评论的一种倾向性传播活动。它是公众意见的媒体表达,是现代传播条件下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是新闻媒体的一项基本功能,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神圣职责。
作为安徽农村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报纸,《安徽日报农村版》多年来一直坚持“帮农民说话,为农民维权”,建设性地进行舆论监督报道,受到广大读者好评,并多次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批示和表扬,多篇报道和内参等稿件得到省领导的批示。该报专辟维权热线和《维权周刊》,每期有四五篇舆论监督稿件,且均为点名到姓的批评,其监督力度之大、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在省内媒体中实属少见。多年来,这些报道基本没有失实,没有惹来“官司”,与此同时,却得到了满墙的读者致谢锦旗,稿件先后17次获得“安徽新闻奖”;《维权周刊》主打栏目《记者调查》全部是记者深入乡村一线采写的独家报道、调查式报道,被评为“安徽新闻名栏目”和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新闻名栏目”。
这些,都得益于本报多年来一直确立并持之以恒坚持的舆论监督报道方略。
一、编辑部克服思想认识障碍、操作层面障碍,确立以舆论监督报道服务读者的办报思想
本报在创办之初,报社领导和编辑部就清醒认识到,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其鲜明的党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群众性原则、战斗性原则,都明确了本报的社会功能,即要动员和依靠群众、读者办报,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通过正面表扬和揭露批评报道,起到扶正祛邪,引导舆论的作用。
同时,重视舆论监督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开展舆论监督是党报的一项重要职能,历史上我党多位领导人对舆论监督工作都曾做过不同角度的诠释和论述,都旗帜鲜明的支持社会主义新闻媒体要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工作。没有舆论监督,作为安徽省委党报的农村版,也就失去了權威性。积极开展新闻舆论监督既是新闻媒体的一项基本功能,也是报纸自身发展的需要。
而我省广大农村地区正值“农业后税费时代”的新时期,出现了一些热点问题,如涉农补贴和惠农政策在基层执行中走样问题,农民建房乱收费问题,新农合新农保参保率问题,集体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补偿标准问题,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大跃进”问题,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等,这些新的热点问题的出现,都需要为“三农”服务的媒体通过新闻舆论监督工作,通过媒体和读者的互动,让人民群众通过这一渠道参与国家政策法规的讨论,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提出各种意见,有效地监督各级权力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作为一种政策检验机制,新闻舆论监督还有利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断修正与完善,对政策起着检验与校正的作用。
虽然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有着各种各样的难度,上至报社主要领导、下至维权周刊编辑部采编人员,都将要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稍有处置不当,即会带来无法预料的结局,但报社领导和编辑部采编人员还是顶住压力,克服思想认识上的障碍,多次沟通思想,开会讨论,认识到《安徽日报农村版》是《安徽日报》在农村的延伸,而基层和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在正确处理好坚持正面宣传与加强舆论监督关系的基础上,该报明确办报宗旨之一:帮农民说话,为农民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当好农民的代言人。在编辑思想上明确:批评报道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坚持和改进的问题。
这是因为农村版的新闻报道,毫无疑义地既要宣传正面,又要适当地揭露反面,做到有扬有弃。社会主义社会,积极、光明是主流,消极、阴暗面是支流。这个客观现实,决定了我们的新闻报道要以正面宣传为主,同时进行适当的批评和揭露。而正面宣传也好,批评报道也好,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保护正面、支持正面、宣扬正面、扩大正面。
由此,农村版报社领导班子和编辑部采编人员在扫清思想认识上的障碍、统一认识之后,还从具体采编制度流程等操作层面上扫清有可能影响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障碍,为保证报道真实公正客观,明确采编版块与经营部门分离,采编人员不承担任何广告经营任务和报纸发行任务,同时在采编制度、措施和审查流程上建章立制,保证新闻舆论监督报道能顺利进行。
二、维权路上新闻批评打头阵, 实施“适时、适量、适宜”报道策略
新闻舆论监督离不开批评性报道,但决不仅仅是批评性报道。这是因为一般说来,弘扬真善美和批评假恶丑,是新闻舆论监督的两种主要形式。批评和否定假恶丑,即是对真善美的褒奖和肯定。作为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手段,新闻批评是新闻媒体一种锐利的思想武器。特别是作为《安徽日报农村版》,其开展的新闻批评性报道在广大农村地区更具影响力和战斗力。
《安徽日报农村版》维权周刊编辑部在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工作中,确立了以新闻批评性报道打头阵,注重实施“适时、适量、适宜”的报道策略。
第一、“适时”开展新闻批评报道
这是农村版维权周刊采编人员首要关注并竭力做到的一点。
所谓新闻批评的“适时”,即新闻批评要适合一定时期的客观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形势,根据当前社会生产生活中出现的不良倾向和焦点问题而开展。因为只有和一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或群众、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相配合,和当前在基层普遍出现的现象相结合,才可以取得较好的监督效果。这也是古人所说的“文章合为时而作”。
如2009年,我省多地农民投诉,高速公路和高铁工程屡屡非法占用耕地当做施工临时用地,复垦不到位或不复垦,导致耕地无法耕种,农民土地权益受损。当时,随着我省重点交通工程不断上马,这种问题成为了一类现象,非常普遍。维权周刊记者王明存将这一问题写成内参稿件,得到时任省委书记王金山的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批示,省政府两位副省长跟踪关注,要求有关部门拿出解决的办法。2010年,省国土厅于出台了《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强临时用地管理的通知》,对临时用地审批、使用期限、土地复垦等进一步进行了规范。对此,维权周刊2010年6月1日刊发《本报反映问题引起省领导关注——我省临时用地立新规》稿件,对“通知”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又如2004年春节前夕,维权版面重点报道的长丰县农民卖粮打白条问题,得到时任省农发行行长肇玉奇、省粮食局长桂梅生的高度重视,省粮食局、省农发行紧急行动调拨资金,赶在春节前一周内兑现农民手中白条3891万元,省粮食局调查组还邀请本报记者一起现场监督基层粮食部门兑现白条。
上述两个成功的新闻批评报道案例,就因为刊发的时机恰逢其时,得到了有关领导和读者大众的关注,问题很快得到解决,监督效果良好。
第二、“适量”开展新闻批评报道
过犹不及,编辑部意识到,新闻批评稿件发表的数量要根据批评的过程和客观效果进行适当的控制。如果数量过多,不仅批评的直接效果不好,还会使群众产生“形势一片黑暗”的错觉和误解。这就要求批评要抓住典型,还要与表扬相间进行,因为正面报道本身也是对错误、缺点和落后的一种反差极强的反衬、批评和鞭策。
如:从2011年11月至2012年2月,在党的十八大将要胜利召开前的这一段时间,对各级政府和新闻媒体而言,做好信访工作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安徽日报农村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直面“农村信访”这个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周密策划,多点部署,展开多方位、多角度的连续报道,充分发挥党报媒体的喉舌作用。就已经刊发的6篇报道看,有反面典型报道《上访接你回 问题不解决 定远池河镇农民为一口塘上访八年无结果》,有仗义执言鼓励农民维权的负面报道《农家女:请挺起腰杆维权》,有为上访农民支招的《给上访户的几点提醒》,同时也有正面典型报道《用心 用情 依法——望江县长岭镇干部化解信访案件的诀窍》,《心系群众就会赢得理解——推荐几个信访难题解决实例》,还有深度思考的报道《“上访专业户”是怎样“炼”成的?》。在这里,媒体没有过多的聚焦农村信访的负面和焦点问题,没有过多的刊发新闻批评报道,而是采取了“适量”的策略来处理舆论监督报道,同时用充分的笔墨,推荐做好信访工作的正面典型事例和做法经验,其中《心系群众就会赢得理解》,梳理了7起信访难题得到成功“消化”的案例,推荐给基层政府领导和从事信访维稳工作的读者做示范、参考;《用心 用情 用法》则聚焦微观层面,详细介绍了望江县长岭镇干部化解信访案件的“诀窍”,可以说是真心为基层干部服务,为地方政府分了忧。
“适量”的报道策略让这组正面、负面稿件织成了一张周密而温馨的网,说理充分,示例明白,使基层政府领导干部和农民兄弟可读可思可学,彰显了媒体责任,凸显了大局意识,在完善社会管理的关键环节上为政府分了忧,为百姓支了招,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第三、“适宜”开展新闻批评报道
这是指新闻批评报道的内容必须同新闻媒介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上的特点相适应,亦即批评内容必须具有普遍关注性和可供公开传播的特性。同时还要求批评的内容具有新闻宣传的典型性和紧迫性。
如:2008年前后,省政府在全省农村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旨在解决农民看不起病问题。可在推行的前两年,很多农民不愿参保,甚至退保。在这种情况下,《安徽日報农村版》介入调查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维权热线通过接访群众,安排记者采访调查了两个典型问题并予以曝光:《阜阳杨楼孜镇部分农民为何要求“退保”?镇卫生院一医生披露“内幕”——高价医药费吓退“参合”农民》(2008年3月18日),《明光市鲁山乡卫生院开假处方假发票——帮“病人”套取新农合资金》(2008年5月27日)。杨楼孜卫生院套取新农合资金的报道,引起安徽省政府时任副省长的重视,颍东区卫生局对此进行了查处。最终,卫生院院长被免职,套取的资金被追回。鲁山卫生院套取新农合资金的报道得到了省卫生厅重视,厅长对报道作出批示,省卫生厅新农合办公室会同滁州市卫生局联合成立调查组赴明光调查。最终,鲁山卫生院四名领导、医生被追究刑责,分别判了有期徒刑。
三、推行“群众办报”路线,利用多种新闻舆论监督手段,介入生活生产领域,给读者提供全方位维权服务,凸显服务读者情怀
新闻批评报道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对广大干群工作的引导指导作用,不亚于“一石激起千层浪”,会在短时间内放射能量解决存在的“肿瘤”问题,但在更多的时间和大多数情况下,新闻舆论监督工作需要“细水长流”,是潜移默化的持久性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安徽日报农村版》如何满足新闻受众的需要?这就需要该报在办报工作中大力推行“群众办报”路线,依靠读者办报,满足读者需要,利用多种新闻舆论监督手段,介入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领域,全方位为他们服务。特别是来自群众和读者的要求和建议,凡是合理的,媒体应予以支持,并且认真负责地向有关部门反映,进而敦促和协助有关部门办理、答复和解决。对于因种种原因一时办不到和不能解决的事情和问题,新闻单位应协同有关部门答复。对于那些不合理的要求、意见等,媒体同有关部门均应认真、客观、耐心地进行解释、说服和教育。对那些具有全局性、倾向性的问题,凡是适于公开传播的,新闻机构应主动核对落实,或者予以报道。对那些虽然具有全局性但不适合公开传播的重要事件和问题,新闻单位应以“内参”形式转给有关部门处理。
按照上述工作思路,《安徽日报农村版》维权周刊在四个版面和栏目设置上,几乎都是与读者和受众互动的栏目。如《记者调查》栏目,侧重新闻批评报道,民情热线版的《热点话题》、《有事您说话》、《帮您忙》、《情感援助》,消费版的《百姓维权故事》、《消费聚焦》、《曝光台》,法治版的《本期关注》、《新法解读》、《家庭与法》、《以案释法》等栏目,基本上覆盖了农村受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述栏目,在每年的读者问卷调查中都得到了较好的评价。其中《记者调查》栏目去年获评“安徽新闻名栏目”,《有事您说话》获评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新闻名栏目”。
尤其是《有事您说话》和《帮您忙》栏目,侧重反映日常生产生活中农民受众提出的问题,并对问题解疑释惑,公开见报后还能起到宣传、解释和教育的作用。就是这样的小稿件虽然字数不多,多在一二百字、二三百字,很多农村受众反映的也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陈年旧事,处理起来较棘手,需花费大量时间,找相关人员核实情况,且难成稿,尽管如此,维权周刊记者长年来还是能做到热心、耐心、诚心地给受众解答解决问题。
(作者:安徽日报农村版维权周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