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很多教育专家和一线高中语文教师也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着。但他们大都侧重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却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背诵。教师在教学中对于背诵的要求逐渐淡化,似乎背诵就是“死记硬背”,认为这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高,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其实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笔者认为,无论从应对考试还是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角度来看,背诵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背诵能力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要能力
如今的高考语文试卷十分重视背诵能力的考查,只不过考查的形式分为直接考查和间接考查。例如字音和字形辨析,就是直接考查学生对字音和字形的识记能力。又如成语辨析,成语的运用基本上也是对成语含义的识记和常见用法的识记。最后是名句填空,这更是对学生背诵能力的考查。
除此之外,其他的考查都间接地检验了学生的背诵能力。例如病句辨析,除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感外,还考查了对六种常见病句类型的识记;语言运用题尽管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但是最基本的能力考查仍是背诵能力。比如仿写,如果没有平时积累的素材,即使题目读得再明白,也无从下笔。
文言文阅读中,关于实词和虚词的考查,如果学生平时没有牢固记忆实词和虚词的常见义项和用法,那么在考试中根本无法做到知识的灵活迁移和举一反三。文言翻译题中考查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也是建立在背诵基础上的知识迁移。古典诗词鉴赏中对于常见的表现手法以及诗词中常见的情感都要靠背诵识记,只有在牢靠的背诵基础上才能做到理解并灵活运用。现代文阅读是整卷中考查理解能力最明显的一项,但仍然离不开背诵,阅读题型中涉及的常见表现手法肯定需要牢记,常见的答题模式以及阅读时的一些鉴赏思维模式都需要平时扎实的背诵积累。最后是作文,作文要想写好,不是简单地知道一些写作技巧就行的,最关键的是要有丰富的素材积累,而这些更离不开学生平时的背功。
二、背诵是语文学习的起点
小学语文学习最初是从背诵开始的,从最初的字、词、句到段和篇,小学生就是在一遍遍的背诵中逐渐对语言文字有进一步的感知和理解的。但是到了初中和高中,我们的语文学习却渐渐远离了背诵,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不断的讲解和引导、是教师语重心长的叮嘱:“学语文一定要理解,千万不要死记硬背,否则你的语文成绩一定无法提高。”再加上本来背诵就是很枯燥的事情,致使学生谈“背”色变,甚至以“背”为耻。我认为,背诵应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技能,是语文学习的起点,只有背诵才能规范学生的语言,使其把握那些经典范文的思想精髓,才能领会语文作为文学艺术的魅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就是背诵的重要性。
三、背诵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其思维能力
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很不感兴趣,究其原因,就是很难和教师所讲的知识达成共鸣。之所以不能形成共鸣,主要就是学生平时背诵积累的语文知识太少了。很多时候,学生对于一些知识仅仅知道一些皮毛,不求甚解,因为语文知识不同于理化知识,不懂就意味着不会解题。很多学生不能很准确地牢记这些知识,当教师讲到这些知识的时候,他们因为没有充分的储备而不能和教师产生知识共鸣。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失去兴趣。
如果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能做到对要掌握的知识烂熟于心,那么就会和教师产生知识的共鸣,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同时,背诵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达思维的前提是丰富的知识积累,而丰富的知识积累主要靠的就是背诵。一个人知识积累得越多,其思维面就越宽,思维的复杂度就越高,思维能力也就相应越强。
四、背诵能够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现在很多学生特别害怕写作文,主要原因是缺乏大量的素材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素材,其实就是对材料的整理加工,并最终熟记于心。一旦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进而产生综合效应,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而加强背诵就是一种积累的好方法。
五、背诵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整合。语文素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就是文化素养。背诵对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大量的背诵能够培养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是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的前提。另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大量的语言文字素材以及丰富的阅读技巧、方法和阅读经验基础之上的,而所有的这些必须要靠背诵牢记于心。一个人只有储备的知识多了,然后才能被灵活运用。
目前,在语文学习中加强人文素养主要是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不是靠教师空泛的分析和学生的题海练习,而是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学生阅读并背诵经典的过程,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通过背诵,对文本就有一个感性的积累,远远超过教师肢解的分析。通过大量的背诵积累,这些人类最好的精神食粮就会渗透到学生的血液、心灵之中,滋养他们,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下深厚的底子。
背诵既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能力。而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淡化背诵,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只要把高考规定考查的篇目背会就行。而且现在更加功利,对于高考要求背诵的篇目也采取“投机取巧”的办法,只画经典名句背诵,把经典的篇目全肢解掉了,学生很难通过整篇诵读经典去感受其思想的精髓。试问,长此以往,学生怎么可能有经典文化的积累?又如何提高人文素养?现在高中语文课本对于选用的经典诗、词、文,也只是要求有选择地背诵。我认为,这些导向都是不对的,学生不仅要背诵古典诗文,还要背诵现代文中的经典句、段甚至全篇。教师还要有相应的检查手段。总之,我们应让背诵成为语文学习的常态。
参考资料:
1.邓文彬《“背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科教新报》2010年第9期。
2.赵黎明、赵秀山《简论中学语文教学中背诵的教育功能》,《教育科学》2001年第3期。
一、背诵能力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要能力
如今的高考语文试卷十分重视背诵能力的考查,只不过考查的形式分为直接考查和间接考查。例如字音和字形辨析,就是直接考查学生对字音和字形的识记能力。又如成语辨析,成语的运用基本上也是对成语含义的识记和常见用法的识记。最后是名句填空,这更是对学生背诵能力的考查。
除此之外,其他的考查都间接地检验了学生的背诵能力。例如病句辨析,除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感外,还考查了对六种常见病句类型的识记;语言运用题尽管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但是最基本的能力考查仍是背诵能力。比如仿写,如果没有平时积累的素材,即使题目读得再明白,也无从下笔。
文言文阅读中,关于实词和虚词的考查,如果学生平时没有牢固记忆实词和虚词的常见义项和用法,那么在考试中根本无法做到知识的灵活迁移和举一反三。文言翻译题中考查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也是建立在背诵基础上的知识迁移。古典诗词鉴赏中对于常见的表现手法以及诗词中常见的情感都要靠背诵识记,只有在牢靠的背诵基础上才能做到理解并灵活运用。现代文阅读是整卷中考查理解能力最明显的一项,但仍然离不开背诵,阅读题型中涉及的常见表现手法肯定需要牢记,常见的答题模式以及阅读时的一些鉴赏思维模式都需要平时扎实的背诵积累。最后是作文,作文要想写好,不是简单地知道一些写作技巧就行的,最关键的是要有丰富的素材积累,而这些更离不开学生平时的背功。
二、背诵是语文学习的起点
小学语文学习最初是从背诵开始的,从最初的字、词、句到段和篇,小学生就是在一遍遍的背诵中逐渐对语言文字有进一步的感知和理解的。但是到了初中和高中,我们的语文学习却渐渐远离了背诵,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不断的讲解和引导、是教师语重心长的叮嘱:“学语文一定要理解,千万不要死记硬背,否则你的语文成绩一定无法提高。”再加上本来背诵就是很枯燥的事情,致使学生谈“背”色变,甚至以“背”为耻。我认为,背诵应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技能,是语文学习的起点,只有背诵才能规范学生的语言,使其把握那些经典范文的思想精髓,才能领会语文作为文学艺术的魅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就是背诵的重要性。
三、背诵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其思维能力
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很不感兴趣,究其原因,就是很难和教师所讲的知识达成共鸣。之所以不能形成共鸣,主要就是学生平时背诵积累的语文知识太少了。很多时候,学生对于一些知识仅仅知道一些皮毛,不求甚解,因为语文知识不同于理化知识,不懂就意味着不会解题。很多学生不能很准确地牢记这些知识,当教师讲到这些知识的时候,他们因为没有充分的储备而不能和教师产生知识共鸣。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失去兴趣。
如果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能做到对要掌握的知识烂熟于心,那么就会和教师产生知识的共鸣,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同时,背诵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达思维的前提是丰富的知识积累,而丰富的知识积累主要靠的就是背诵。一个人知识积累得越多,其思维面就越宽,思维的复杂度就越高,思维能力也就相应越强。
四、背诵能够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现在很多学生特别害怕写作文,主要原因是缺乏大量的素材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素材,其实就是对材料的整理加工,并最终熟记于心。一旦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进而产生综合效应,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而加强背诵就是一种积累的好方法。
五、背诵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整合。语文素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就是文化素养。背诵对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大量的背诵能够培养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是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的前提。另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大量的语言文字素材以及丰富的阅读技巧、方法和阅读经验基础之上的,而所有的这些必须要靠背诵牢记于心。一个人只有储备的知识多了,然后才能被灵活运用。
目前,在语文学习中加强人文素养主要是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不是靠教师空泛的分析和学生的题海练习,而是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学生阅读并背诵经典的过程,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通过背诵,对文本就有一个感性的积累,远远超过教师肢解的分析。通过大量的背诵积累,这些人类最好的精神食粮就会渗透到学生的血液、心灵之中,滋养他们,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下深厚的底子。
背诵既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能力。而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淡化背诵,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只要把高考规定考查的篇目背会就行。而且现在更加功利,对于高考要求背诵的篇目也采取“投机取巧”的办法,只画经典名句背诵,把经典的篇目全肢解掉了,学生很难通过整篇诵读经典去感受其思想的精髓。试问,长此以往,学生怎么可能有经典文化的积累?又如何提高人文素养?现在高中语文课本对于选用的经典诗、词、文,也只是要求有选择地背诵。我认为,这些导向都是不对的,学生不仅要背诵古典诗文,还要背诵现代文中的经典句、段甚至全篇。教师还要有相应的检查手段。总之,我们应让背诵成为语文学习的常态。
参考资料:
1.邓文彬《“背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科教新报》2010年第9期。
2.赵黎明、赵秀山《简论中学语文教学中背诵的教育功能》,《教育科学》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