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发展就是自我实现,就是自我在其构成的各个关系网中的自我完善。人本主义代表弗罗姆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就在于实现了人们从‘消极意义的自由’(仅仅是摆脱了外在的束缚)向‘积极意义的自由’(以‘自我活动’为特征,即自主地,自由地从事各种活动)的过渡,使理智和情感得到协调发展,使人的聪明才智和全部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真正具备了‘生产性的性格’(即创造性、爱心等)。”由此,自我发展是由外而转变成内的一种精神提炼,一种修养,再由这种内在的动力推动创造性活动的开展。而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也强调人的自我发展是一种内在的修养,意即通过精神的提炼,突出道德追求的自觉和自为性,最终实现人格的完善,实现自我发展。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积极的、进步的道德理念,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荣辱观是传统美德中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对今天正确处理义与利、公与私、精神荣誉与物质利益等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达到内在的精神提炼,从而最终实现人格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一个人的荣辱观与人的自我发展关系密切,特别是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起到
重要作用。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良性的指引方向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与西方等发达国家的交往已越来越多,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与道德情操遇到了较大的冲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多数大学生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有远大的目标,有着良好的情操,善恶分明,立场坚定,自尊、自重、自强。但是,在校大学生仍然存在诸如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分离,是非、美丑、善恶界限混淆,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明显,信仰与理想观念淡漠,个人主义意识较重,追求知识的兴趣下降,有些人做了错事、坏事一点也不感到羞愧,甚至还会寻找各种理由来为自己辩护,有的则根本不需要理由,肆无忌惮等不良心理状态。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在新的时代下,没有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重视起来。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新的时代发展条件下重新提出和强调的,是传统道德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新概括。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新的继承和发展。客观存在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道德的建设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有助于大学生改造世界观、端正人生观、完善价值观;有利于每个社会成员感受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教化,风清气正,尊荣弃耻,人心思进,见贤思齐。“八荣八耻”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树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行为准则,形成了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构建和谐社会,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紧迫性。要紧紧围绕这个时代主题,转变思想观念,更新价值评判标准,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规范并和谐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关系。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社会公民群体意识,特别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意识。因此,在新的发展时期内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之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提高其自身素质,为其人格的完美塑造,实现自我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导,为自我发展指向了正确的方向。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
自我发展是由外而内的精神提炼,是对事物形成的正确认识的发展过程。大学处在制度等级台阶的最高层面,社会对大学生有特殊的要求和期望,大学生担负着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开发人的内在能量、铸造健全人格的崇高使命。由此,大学生应该是德、智、体、美在个人身上和谐统一的表现,首先应具备健全的人格,其中道德人格是构成健全人格的首要部分。良好的道德人格可以为大学生远离低级庸俗、心存纯洁高远,从而正确对待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利益关系提供保证。而荣辱观是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体现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是一个人看待自己行为和评价他人行为的基本准则,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基本内容。古人曰:“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一个人只有知荣辱、懂荣辱,才能在行为上做到有选择、有取舍,但人的荣辱羞耻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学习、教育、认知的过程逐步形成的,亦是人的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知耻,是人性的标志。凡心理正常的人都希望得到荣誉,免除耻辱,这是人的一种特有的精神需要,产生于人的社会本性之中。正如孔子在《论语》中说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一个社会来说,民若无耻,只靠政治与法律的手段,难以实现社会控制;民若知耻,就会明德、达礼、知过、改过,进而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违背社会各种规范。可见,国民的知耻与无耻,对社会秩序与安定至关重要。人生活于社会之中,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他需要人群。交往和社会的接纳与肯定,这种社会现实必然形成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群体的某种期待心理。每个人都有自尊的需要,因而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或社会的褒奖;每个人都有自爱的需要,因而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或社会的尊重与爱护;每个人都有自处的需要,因而都希望得到他人与社会的肯定与支持。追求荣誉,排拒耻辱,是人所具有的积极向上的力量。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不管是在校追求知识,陶冶情操,还是将来走向社会,知耻,都应该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种道德品质。通过一定的知耻教育,不断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现实生活中分辨各种是非、善恶的能力,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能够知错、改错,能够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约束,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学会如何做事,更有利于大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在现实生活中,荣誉感和耻辱感是人的两种重要的道德情感,它们之间不仅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和一致性,而且往往共同发挥着调控人行为的作用。荣誉感和耻辱感相互联结,推动人走向善良和美好。孔子说过,“知耻近乎于勇。”知道耻辱,对自己不光彩的行为感到惭愧和不安,从根本上说是对荣誉的一种肯定和对耻辱的一种否定,孕育着向上的可能。假如一个人没有荣誉感和耻辱感,丝毫不念及自己思想行为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意义,不把自己当人看,那么这种人不仅不会产生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心理意识与行为,也不会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与道德情感。可见,有无荣誉感和耻辱感,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人格能否确立,更关系到民族、国家的荣辱和盛衰。通过开展知耻教育,引导广大学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首先让自己懂得什么是耻,什么是荣,能够明辨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应该放弃和反对的,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认定标准和价值尺度。然后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向,以便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价值目标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学生中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可见,荣辱观是大学生塑造完美人格的必要程序,是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使得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多元性、多变性越来越突出。因此,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必须结合实际,常抓不懈。在方法上可以采取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多种形式进行。
1.举办有关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多种专题讲座。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专题讲座与社会现状、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从而认识到在当前社会加强荣辱观的必要性。
2.充分利用班会、党团活动、学生会活动、黑板报等空间,组织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党团活动、学生会活动、黑板报等空间是调动学生活动积极性的重要场所,党团总支与各班级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自主性,以定期举办相关的讨论或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荣辱观教育,既可行而且会有实效的。
3.增开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相关的课程诸如民族精神学等,作为文理工科的必修课,深化荣辱观的教育。特别是对理工科的大学生来说,因为受所学专业的限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新思考和再认识迫在眉睫。这种课程的开设在有的高校已经开设并取得一定成效,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因此,对一个大学生来说,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不仅关系到他的一生发展,而且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在大学阶段,我们除了要向他们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尤其是荣辱观教育,这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开展荣辱教育,不仅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荣誉感,养成理性的、自主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各种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的分辨力,有利于大学生自觉地趋荣避辱,减少或杜绝大学生中各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事情发生,而且更有利于大学生走出校门踏入社会以后自身的健康发展。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健康发展发挥着榜样和示范作用。如果知耻之德在国民中能够成为人的一种自我意识,那么这种精神动力应会转化成民族的凝聚力,激励着人们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用自己的行动促进民族的复兴和祖国的富强。
总之,大学生要有正确的荣辱观和健全人格,自觉在行动上明耻自警,洁身自爱,绝不做有损于正义、有昧于良心、有辱于人格的事。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既是向国家输送高质量人才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将来能和谐地融入主流社会、真正地担当起社会栋梁的角色的需要。大学生,高品位文化的继承者,受“四育”陶冶的社会精英,国家更美好的前景靠他们去开创,先进文化的熊熊圣火靠他们去传递,一切非理性、非人道等现象靠他们去清除。
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在这样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生是否能够有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对于其人生道路的选择,对于其最终能否实现自身的价值,能否达到自我发展,实现自我完善,能否在自身修养上实现最终的升华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积极的、进步的道德理念,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荣辱观是传统美德中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对今天正确处理义与利、公与私、精神荣誉与物质利益等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达到内在的精神提炼,从而最终实现人格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一个人的荣辱观与人的自我发展关系密切,特别是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起到
重要作用。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良性的指引方向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与西方等发达国家的交往已越来越多,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与道德情操遇到了较大的冲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多数大学生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有远大的目标,有着良好的情操,善恶分明,立场坚定,自尊、自重、自强。但是,在校大学生仍然存在诸如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分离,是非、美丑、善恶界限混淆,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明显,信仰与理想观念淡漠,个人主义意识较重,追求知识的兴趣下降,有些人做了错事、坏事一点也不感到羞愧,甚至还会寻找各种理由来为自己辩护,有的则根本不需要理由,肆无忌惮等不良心理状态。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在新的时代下,没有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重视起来。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新的时代发展条件下重新提出和强调的,是传统道德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新概括。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新的继承和发展。客观存在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道德的建设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有助于大学生改造世界观、端正人生观、完善价值观;有利于每个社会成员感受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教化,风清气正,尊荣弃耻,人心思进,见贤思齐。“八荣八耻”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树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行为准则,形成了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构建和谐社会,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紧迫性。要紧紧围绕这个时代主题,转变思想观念,更新价值评判标准,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规范并和谐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关系。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社会公民群体意识,特别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意识。因此,在新的发展时期内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之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提高其自身素质,为其人格的完美塑造,实现自我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导,为自我发展指向了正确的方向。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
自我发展是由外而内的精神提炼,是对事物形成的正确认识的发展过程。大学处在制度等级台阶的最高层面,社会对大学生有特殊的要求和期望,大学生担负着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开发人的内在能量、铸造健全人格的崇高使命。由此,大学生应该是德、智、体、美在个人身上和谐统一的表现,首先应具备健全的人格,其中道德人格是构成健全人格的首要部分。良好的道德人格可以为大学生远离低级庸俗、心存纯洁高远,从而正确对待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利益关系提供保证。而荣辱观是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体现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是一个人看待自己行为和评价他人行为的基本准则,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基本内容。古人曰:“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一个人只有知荣辱、懂荣辱,才能在行为上做到有选择、有取舍,但人的荣辱羞耻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学习、教育、认知的过程逐步形成的,亦是人的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知耻,是人性的标志。凡心理正常的人都希望得到荣誉,免除耻辱,这是人的一种特有的精神需要,产生于人的社会本性之中。正如孔子在《论语》中说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一个社会来说,民若无耻,只靠政治与法律的手段,难以实现社会控制;民若知耻,就会明德、达礼、知过、改过,进而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违背社会各种规范。可见,国民的知耻与无耻,对社会秩序与安定至关重要。人生活于社会之中,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他需要人群。交往和社会的接纳与肯定,这种社会现实必然形成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群体的某种期待心理。每个人都有自尊的需要,因而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或社会的褒奖;每个人都有自爱的需要,因而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或社会的尊重与爱护;每个人都有自处的需要,因而都希望得到他人与社会的肯定与支持。追求荣誉,排拒耻辱,是人所具有的积极向上的力量。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不管是在校追求知识,陶冶情操,还是将来走向社会,知耻,都应该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种道德品质。通过一定的知耻教育,不断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现实生活中分辨各种是非、善恶的能力,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能够知错、改错,能够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约束,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学会如何做事,更有利于大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在现实生活中,荣誉感和耻辱感是人的两种重要的道德情感,它们之间不仅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和一致性,而且往往共同发挥着调控人行为的作用。荣誉感和耻辱感相互联结,推动人走向善良和美好。孔子说过,“知耻近乎于勇。”知道耻辱,对自己不光彩的行为感到惭愧和不安,从根本上说是对荣誉的一种肯定和对耻辱的一种否定,孕育着向上的可能。假如一个人没有荣誉感和耻辱感,丝毫不念及自己思想行为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意义,不把自己当人看,那么这种人不仅不会产生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心理意识与行为,也不会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与道德情感。可见,有无荣誉感和耻辱感,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人格能否确立,更关系到民族、国家的荣辱和盛衰。通过开展知耻教育,引导广大学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首先让自己懂得什么是耻,什么是荣,能够明辨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应该放弃和反对的,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认定标准和价值尺度。然后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向,以便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价值目标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学生中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可见,荣辱观是大学生塑造完美人格的必要程序,是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使得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多元性、多变性越来越突出。因此,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必须结合实际,常抓不懈。在方法上可以采取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多种形式进行。
1.举办有关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多种专题讲座。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专题讲座与社会现状、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从而认识到在当前社会加强荣辱观的必要性。
2.充分利用班会、党团活动、学生会活动、黑板报等空间,组织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党团活动、学生会活动、黑板报等空间是调动学生活动积极性的重要场所,党团总支与各班级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自主性,以定期举办相关的讨论或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荣辱观教育,既可行而且会有实效的。
3.增开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相关的课程诸如民族精神学等,作为文理工科的必修课,深化荣辱观的教育。特别是对理工科的大学生来说,因为受所学专业的限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新思考和再认识迫在眉睫。这种课程的开设在有的高校已经开设并取得一定成效,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因此,对一个大学生来说,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不仅关系到他的一生发展,而且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在大学阶段,我们除了要向他们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尤其是荣辱观教育,这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开展荣辱教育,不仅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荣誉感,养成理性的、自主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各种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的分辨力,有利于大学生自觉地趋荣避辱,减少或杜绝大学生中各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事情发生,而且更有利于大学生走出校门踏入社会以后自身的健康发展。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健康发展发挥着榜样和示范作用。如果知耻之德在国民中能够成为人的一种自我意识,那么这种精神动力应会转化成民族的凝聚力,激励着人们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用自己的行动促进民族的复兴和祖国的富强。
总之,大学生要有正确的荣辱观和健全人格,自觉在行动上明耻自警,洁身自爱,绝不做有损于正义、有昧于良心、有辱于人格的事。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既是向国家输送高质量人才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将来能和谐地融入主流社会、真正地担当起社会栋梁的角色的需要。大学生,高品位文化的继承者,受“四育”陶冶的社会精英,国家更美好的前景靠他们去开创,先进文化的熊熊圣火靠他们去传递,一切非理性、非人道等现象靠他们去清除。
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在这样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生是否能够有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对于其人生道路的选择,对于其最终能否实现自身的价值,能否达到自我发展,实现自我完善,能否在自身修养上实现最终的升华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