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墨海传承艺术 博采众长领悟精髓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zhe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书法艺术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新的“书法热”正在兴起。据了解,目前全国各级书法家协会会员以及书法爱好者,人数以千万计。那么,书法艺术在我州的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大理的书家们又当如何将书法艺术发扬光大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采访了三位书法家:
  杜武:大理州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梅家红:大理州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州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主任;
  杜洋:大理州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州书协教育培训委员会主任。
  杨磊:几位都是大理州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在省州书法界有一定知名度。当前,书法艺术进入到了一个非常活跃的时期,书法创作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精品力作不断涌现。那么,我们州的书法界是怎样一个状况呢?
  杜武:在州文联和州书协的共同努力下,大理州书法家协会目前的在册会员有200多名,其中有9人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我们大理的书法创作水平在全省是名列前茅的,横向来比,昆明除外,就是大理和曲靖了。创作能力和技法表现上,我们的会员有一定的水平。全体会员团结协作,积极向传统学习,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使大理的书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近几年,州书协积极组织会员参加国家、省、州各级书法展活动,尤其在省级书展上,大理的成绩很不错。去年12月参加全省首届临书展,我州就有21人入选。
  梅家红:这几年,我州参加省、州乃至全国书展的作品越来越多,特别是年轻人投稿热情很高。比如去年省书协举办的“全省首届青少年书法大赛”、“首届临书展”等展览,我州不仅送展作品多而且入选件数也多。这充分说明,大理有着一支非常有潜力的书法人才队伍。作为国粹之一的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能在我们少数民族地区被群众广泛热爱,是件可喜的事。
  杨磊:那么我们州书法协会会员的年龄结构如何呢?年轻人在里面担当什么样的角色?
  杜武:中青年是主力。近几年,大理书法界涌现出了一大批新人,许多青年在省展上崭露头角,还有许多人加入了省书协。
  梅家红:从送交我们州书协的作品情况来看,热爱书法的人越来越多了,而且很多年轻人都在认真研习传统碑帖。
  杨磊:加入省书协需要什么条件?
  杜武:加入省书协必须有两次以上作品或论文入展入选省书协举办的展览活动。
  杨磊:书法起源于中原,大理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书法有基础吗?
  梅家红:有。大理虽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但自古以来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人才辈出。在书法艺术领域,曾有享誉全国的书法大家,比如:明代担当、清代赵藩、民国周钟岳、现代孙太初和杜乙简等。他们的书法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这意味着大理是蕴育艺术人才的一方水土。改革开放以来,大理的书法事业不断得到发展,爱好书法和加入各级书协的人正在不断增多。
  杜洋:大理文化底蕴深厚,群众对书法喜欢的程度高,作者的创作形式丰富。
  杨磊:有这样好的基础,为什么大理书法在云南的地位一直占不到第一呢?
  梅家红:大理的基础很好,但要提升档次那可不是说提就能提的。
  杜洋:虽然书协会员数量多,但水平高的还是较少。可能云南地处偏僻,与发达地区交流少,对书法界一些新的创作思维和好的书风接受得比较晚。
  杨磊:从书协整体而言,要改变这种状况,重拾大理书法辉煌,应当做些什么?
  梅家红: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与外界,特别是文化发达地区相比,我们的书法水平还较为落后。改变这种局面,除了靠书法作者孜孜不倦地探索学习外,还要靠有关方面营造环境,创造条件。比如多组织鼓励书协会员、书法爱好者外出进修学习、参观展览。通过广泛交流学习,切实拓宽大理书家的眼界,提高书家素质,提升队伍的整体水平。
  杜洋:书协要多组织会员与外界交流,积极参加各级书协举办的学术交流和创作活动。书法作品好不好,拿到展览大厅里一比就知道了。所以,多参加交流活动和各级书展对书家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书家发觉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完善、纠正。同时,本级书协会员之间也要加强互相交流,互相点评、互相学习。
  杨磊:大理州书协的这方面工作做得如何呢?
  杜武:近年来,我州与书法相关的展览活动开展得比较多,对促进大理书法发展起到了不少作用。一些文化传媒公司也做了许多推介活动,对书法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梅家红:州书协曾邀请省书协、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专家来讲课,也曾派出部分书家前往昆明等地培训学习。
  杨磊:听说书法艺术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点,地区与地区的书风不一样,自成一派。那么大理属于哪“派”呢?
  杜武:大理各种书法人才都有,正所谓百花齐放。
  杜洋:大理书法风格不明显。
  杨磊:没有自己的地域特点,是好事还是坏事?
  杜武:不形成地域特点也没什么坏处,只要潜心研习仍然能出好作品。
  杜洋:既是好事,又是坏事。没有地域特点,就没有地域影响力,这不利于书家的发展。但是,没有特定风格的约束,创作路子就宽,就可以百花齐放。
  杨磊:都说书法靠的是“苦练”,书法要成家,没有几十年的磨砺是不行的。但是为什么,有的人苦练一辈子,都没有作品得过奖?
  杜武:书法讲究一个“活”字,要把字写得活,必须要有灵气、才气和胆气。灵气、才气、胆气从哪里来?从广闻博见中来,从深厚的学养中来。
  有两个方面的要素是必须要具备的:一是渊博的学识,二是扎实的基本功。书法艺术要传承文化,如果没有文化,书法就毫无意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书法家必须要有比较渊博的学识和比较全面的修养,因此要一方面加强艺术理论的学习,强化对古典文学、美学、哲学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加强基础技法的训练,多临贴,多临古人的贴,“碑帖之中精习笔墨,厚积而发借古开今”,才会锤炼出水滴石穿的功力。只有这样,才能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梅家红: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表现一种独特的东方美、抽象美。我理解的书法就是线条艺术,线条需要个性,点划间要融入书家的思想感情,要让线条显现生命力。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大理就成立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大理分校”,校长是杜乙简先生,书法教员由我州知名书法家谢长辛、王永祥、孙祖德、李德光等老师担任。学员很多,教学氛围浓厚,还经常在工人俱乐部(现在的人民公园)办展览。当时,我刚从大理师范毕业,经常到工人俱乐部去看展览,在教室外听老师讲课。回到宿舍后,我就拿出纸笔模仿老师和一些学员所写的字,其中,我特别喜欢李德光老师的字。觉得李老师的字写出他刚正不阿的个性,浑厚有力,磊落大方。我用了很长时间模仿学习,到后来,周围的朋友都说我写的字很像李老师的字。之后,我终于有幸得到李德光老师的当面指导。他告诉我,学习书法要在传统基础上表现自我,先要学习古人,然后再向周围的人学习,最终要表达自己的真性情。一席话让我豁然开朗,从此,我开始认真研习传统碑帖。
  我曾在第二届全国中青展上拿过奖,得奖的那幅作品有点“怪”。前年,参加省书协组织的活动,观展第九届国展。其中有一件得一等奖的作品让我印象深刻,这件作品写的是颜体,但他的颜体与我们平时看到的不同,字里还融进了草书、行书的理念,作品看上去非常的生动和另类。近几年,从全国展得奖的情况来,我认为,书法作品的评判开始渐侧重于“个性”。
  随着书法爱好的普及,会“写字”的人越来越多,把一种字体练规范了,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如果只追求规范的话,大家的字都写得千篇一律,书法还能称之为艺术吗?
  杜洋:不管学什么字体,必须要眼光高。也就是说,临贴要向古人学习,要追唐前。学书法必须要深入传统,这样的字才有根,有出处。眼高手低并不怕,怕的是眼低手也低,只有习得古人书法之精髓,才能在书法作品上有更深的造诣。
  杜洋:一件作品出来,不是简单的写,要有很长时间的准备,书韵、章法等都要经反复地设计。这样才能跟别人不同,有视觉冲击力,可读性强。同时,写书法要有个人感情色彩,在此基础上写出的作品,各个人的状态不同,写出的作品也必定不同。
  杨磊:刚才提到个性,所谓个性是什么呢?讲求个性,是否还需苦练呢?
  梅家红:举几个通俗例子吧:同属唐代楷书,有“颜筋柳骨”之别,颜字丰腴而柳字刚劲,这就是个性;宋朝皇帝宋徽宗书法纤细端庄,点划精到这也是个性,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金农的楷书就像用排笔写成一样,而且字形长条横粗竖细很有意思,这也是个性。书法是需要个性,需要风格的。但个性风格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杜武:正所谓“从技入道”。有个性的作品,加上高超的技法,才会有好的艺术品位和层次。“先无我,才能做到有我”,只有基础技法过硬,才能出书韵,渐渐地才会形成自己的个性。想仅仅经过三五年就成家,是不可能的事。我练书法已经练了三十多年了。
  杨磊:当前全国风气都在复古,那么,复古是否意味着不创新呢?如果要创新,创新跟复古是否矛盾呢?
  杜武:复古并不是要放弃创新,两者是不矛盾的。现代书法,要用一种比较现代的形式尽可能把传统的精神和风韵体现出来。现在的书法形式发生很大变化,但不管形式怎么变,最终还是要体现古典的精髓。对于一位书法艺术的探索者来说,要想使书法艺术有真正的创新和发展,就必须继承传统书法精髓,去粗取精,再以技艺和学养,从形式和内涵两个角度塑造自我艺术风格。
  杜洋:书法不象绘画,没有东西可以借鉴,只能靠临贴、临碑来吸收好的经验和方法。对传统认识深度不够,创作就不会走远。但如果不进行创新,书法就没有发展。当前书法讲究精致和视觉冲击力,这就要求书家要锐意创新。但话又说回来,要创新,还是应先老老实实走进传统,研究传统。有了扎实的传统基础后,“创新”自然摆在面前。
  杨磊:“创新不易”,这是许多人练习书法时遇到的问题。而与发达地区相比,创新似乎也是目前大理书法发展的一个瓶颈。如果要突破这个瓶颈,应如何做呢?
  杜武:这又回到原来的话题。要强调的是创新并不等于放弃基本功的锤炼。所以,要创新首先还是要有扎实传统技法。如果不重视向传统学习,不多向古人学习,不多临贴,技法没有书法古典精髓,何谈创新?二要系统深入地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领略深,审美的眼光就高,眼界高了,就知道如何在作品中表现。否则,连什么好什么不好都不知道,何谈创新?三是要努力提高品位,书家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写出的作品要尽可能地写法高、气息好,这样基础上的创新才会被人接受。
  梅家红:相对来说,我们还是交流不够。很多作者并不满足于现状,但苦于没有路子,没有机会向高手求教。这些年,我外出参观了几次国展,深受教育。虽然展出的所有作品在书本上、网络上都能看到,但作品的神韵只有亲临现场才能感受真切。九届国展上,有件获一等奖隶书作品非常惹眼,整个作品差点挂满一个展面,作品字数仅20多字,每字有一尺多大小,字字漆黑发亮,远观神采飞扬,近看笔画线条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在作品前,你完全可以想像作者在创作时的状态,也才能够体会得到用笔用墨的丰富变化。
  杜洋:向全国创作理念、形式优秀的作品学习很重要,这样能拓宽自己的书路。大理的人才很多,关键是不仅要走自己的路,而且要关注别人。同时,我觉得多举办培训班,也是提高创新能力的一种办法。
  多与外界交流,积极参加各级书协举办的学术交流和创作活动。
  梅家红:培训学习很重要。
  杜武:书法界近几年的发展很快,变化也快。书法家不能闭门造车,要时时注意书法的新动向,明辨是非,把优秀的东西吸收进来。当前是信息时代,获取信息条件好,资源丰富,我们应当利用信息工具加强研习,向古人学、向今人学。厚积薄发,创新才会自然而来。
  杨磊:任何一种艺术被群众广为接受和喜爱,才会具有长久生命力。刚才几位都提到大理书法的基础很好,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充分利用这个基础,挖掘更多的书法人才,使书法队伍更加壮大呢?
  梅家红:据了解,在书法发展比较发达的地区,书法市场比较繁荣,各种活动的场馆建设也比较到位,而我们现在缺乏的就是诸如美术馆之类的场所。有了专门的场所,对于提升文化强州品牌有好处,更重要的是可以收藏古今书画家优秀作品,可以很好地开展各种书画展览活动,包括承办省级甚至国家级展览活动,这样一来,老百姓才会有更多机会接受书画艺术,见多识广了,眼光自然也高,审美水平也就不断提高,人才就会济济。现在谈书法与过去不同,书法已渐渐淡出实用而走向纯艺术领域,但是喜欢书法的人却越来越多,书法热不断兴起,大理也如此。
  责任编辑 左家琦
其他文献
鱼的眼泪流在水里,水的眼泪流在心里,而珍珠,却依然苦痛着没有流泪的记忆。   ——题 记    1  柳依依走出学校大门的时候,太阳刚刚在黛色的山峦上探出了头。金色的霞光有些干燥,炫目,尖利地刺痛了她的眼睑。她想用手中的课本遮住脸,却突然想起“老班”的那句话:“迎着太阳/留给世界一个苍凉的背影/你的心/就永远盛满阳光!”她感到一丝细致的痛,转过身,沿着弯弯曲曲的河岸向西走去。高三没有了休息,就连周
期刊
在抗战时的滇缅公路上,怒江惠通桥、澜沧江功果桥、备胜江上的备胜桥和漾濞江上的漾濞桥,雄踞生命线的咽喉地带,可谓“毁一桥而足以断一线”,皆为世界熟知。但是,在祥云清华洞西的溪沟河上,还有一座石拱桥,其作用同样可列入滇缅公路英雄桥的行列。这就是大白桥。  大白桥横跨清华洞以西发源于祥云县九顶山的溪沟河上。九顶山是大理地区除点苍山、博南山、无量山以外的另一块高地,是金沙江、红河与澜沧江的分水岭。按照“河
期刊
大理  大理,这座镶嵌于云南之南的明珠  让我如何才能表达出你的美——  比蓝天更蓝的蓝  比海洋更美的美  似一朵刚被唤醒的春天  似一滴滋润生命的水滴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如何才能描绘出你的美呢?  我不知道,但我却知道  在与你相遇的那一刻  你就已夺我心魄,让我懂得了  任何语言的苍白与无力  让我,忘了自己    大理的云  在大理,傍晚时分,暮色苍茫  一朵云,不知是什么
期刊
彝族是虎的民族,彝语称虎为“罗”,彝族人自称“罗罗拔”,即虎的民族。虎舞是为纪念彝祖和图腾的舞蹈,是彝族虎图腾崇拜的“活化石”。虎舞分为母虎舞和公虎舞。母虎舞又叫“十二兽舞”,彝家人自称“罗嫫捏姿”,早于公虎舞,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宝华镇虎街村。  在无量山和哀牢山中间,南涧县宝华镇虎街村山神庙中的《母虎日历碑》,是彝族十月太阳历、十二属相轮回纪日的最早记录。虎街村山神庙的正壁的上端绘
期刊
曾经我有一所房子   它在高黎贡山之巅   汹涌的怒江从脚下奔流   腾冲,火山热海就在身后   往南一步,就跨入了异域   午夜   我听到了松山战役密集的枪声   龙陵城里的警戒钟一直在回响   那翡翠的光芒   放大了掠夺者的目光   指路碑,成了墓志铭   鲜红的箭头,指向了走夷方的不归路   他们,真诚地说,和我们走吧!   往南走   那里有无尽的林木  
期刊
本来计划是去周城的,不过,最终,还是去了无为寺。  去周城,是要坐车的,而LULU,一个辞掉英语老师工作的年轻女孩,更希望去一个能步行就到达的地方。她和雅君(美国加州的女孩,也是独自来大理小住的,她们同岁,二十三岁)都接受走路去赏景,所以,我又为什么要拒绝呢?  那么,让我们步行去无为寺吧。即使我们三个从来没去过无为寺,连具体地理方位也不清楚,路线也不清楚,但是,有什么关系呢?我只知道,无为寺在大
期刊
呼吸急迫 长剑驱赶往复的晨昏  时光之流如此湍急 锵然有声  清澈的溪水 向湖面奔突 漫涌  宽阔的湖面洄游云与天的暗影    一缕清烟 升起一个同样的清晨  一簇清烟 缭绕一个同样的黄昏  所有的清烟 在那个不远的高处  阅尽凡常日子中的犬吠鸡鸣  并且凡常地向炊烟汇拢  向缓慢移动的云朵汇拢    于是 世界缓慢了下来  流水开始在清静的庭院漫流 廻转  于是大青树枝繁叶茂 巨大如罩  遮盖了
期刊
黎小鸣,1965年7月生于云南永胜县,当过教师、记者、编辑。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大家》、《作家》、《钟山》、《今天》等刊物发表小说。著有长篇小说《橡皮泥》,中短篇小说《在水边眺望爱情》、《艳歌行》、《世事如棋》、《鸟群》、《追击》等。现居昆明。    1982年9月——1984年7月,整整两年时光里,我有幸在苍山下洱海畔求学,听风赏雪,读月观花。这是我最美丽的人生时段之一
期刊
大理,神话般的家园  我陪远方的客人  坐上洱海一号游船  神游洱海  碧波撩拂着心境  海风飘扬着兴奋  客人由衷的赞叹  哟,大理  神话般的家园    汽笛长鸣 碧波如绸  苍山十九峰是十九支神奇的彩笔  蘸着十八条甜蜜的溪水  书写着风花雪月动人的传说  滋润着白族儿女清脆豪放的嗓子  唱得金花花哟遍地开    茶马古道是亚洲文化的长廊  嘹亮的口哨传递着爱情的悠扬  月儿弯弯小河淌水  
期刊
狗 妹     小村小。   全村二十来户彝家竟没个厕所,各家养了几条吃屎狗,内急了,便跑进后阴沟或地边栅栏下,嗷嗷唤狗,大肆方便。   小村是小,小到不论哪家娃打架打伤了、哪家田里地里庄稼被哪家牲口吃了、踏平了,或是哪家的猫抬了哪家的腊肠、哪家的老鼠药闹死了哪家的猪、羊,当事主妇只需怒气冲冲站在村头“无名高地”——土包上鸡啦驴啦……拍屁股大骂一通,保准全村震得鸡飞狗跳人心惶惶。   小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