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书法艺术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新的“书法热”正在兴起。据了解,目前全国各级书法家协会会员以及书法爱好者,人数以千万计。那么,书法艺术在我州的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大理的书家们又当如何将书法艺术发扬光大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采访了三位书法家:
杜武:大理州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梅家红:大理州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州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主任;
杜洋:大理州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州书协教育培训委员会主任。
杨磊:几位都是大理州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在省州书法界有一定知名度。当前,书法艺术进入到了一个非常活跃的时期,书法创作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精品力作不断涌现。那么,我们州的书法界是怎样一个状况呢?
杜武:在州文联和州书协的共同努力下,大理州书法家协会目前的在册会员有200多名,其中有9人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我们大理的书法创作水平在全省是名列前茅的,横向来比,昆明除外,就是大理和曲靖了。创作能力和技法表现上,我们的会员有一定的水平。全体会员团结协作,积极向传统学习,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使大理的书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近几年,州书协积极组织会员参加国家、省、州各级书法展活动,尤其在省级书展上,大理的成绩很不错。去年12月参加全省首届临书展,我州就有21人入选。
梅家红:这几年,我州参加省、州乃至全国书展的作品越来越多,特别是年轻人投稿热情很高。比如去年省书协举办的“全省首届青少年书法大赛”、“首届临书展”等展览,我州不仅送展作品多而且入选件数也多。这充分说明,大理有着一支非常有潜力的书法人才队伍。作为国粹之一的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能在我们少数民族地区被群众广泛热爱,是件可喜的事。
杨磊:那么我们州书法协会会员的年龄结构如何呢?年轻人在里面担当什么样的角色?
杜武:中青年是主力。近几年,大理书法界涌现出了一大批新人,许多青年在省展上崭露头角,还有许多人加入了省书协。
梅家红:从送交我们州书协的作品情况来看,热爱书法的人越来越多了,而且很多年轻人都在认真研习传统碑帖。
杨磊:加入省书协需要什么条件?
杜武:加入省书协必须有两次以上作品或论文入展入选省书协举办的展览活动。
杨磊:书法起源于中原,大理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书法有基础吗?
梅家红:有。大理虽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但自古以来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人才辈出。在书法艺术领域,曾有享誉全国的书法大家,比如:明代担当、清代赵藩、民国周钟岳、现代孙太初和杜乙简等。他们的书法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这意味着大理是蕴育艺术人才的一方水土。改革开放以来,大理的书法事业不断得到发展,爱好书法和加入各级书协的人正在不断增多。
杜洋:大理文化底蕴深厚,群众对书法喜欢的程度高,作者的创作形式丰富。
杨磊:有这样好的基础,为什么大理书法在云南的地位一直占不到第一呢?
梅家红:大理的基础很好,但要提升档次那可不是说提就能提的。
杜洋:虽然书协会员数量多,但水平高的还是较少。可能云南地处偏僻,与发达地区交流少,对书法界一些新的创作思维和好的书风接受得比较晚。
杨磊:从书协整体而言,要改变这种状况,重拾大理书法辉煌,应当做些什么?
梅家红: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与外界,特别是文化发达地区相比,我们的书法水平还较为落后。改变这种局面,除了靠书法作者孜孜不倦地探索学习外,还要靠有关方面营造环境,创造条件。比如多组织鼓励书协会员、书法爱好者外出进修学习、参观展览。通过广泛交流学习,切实拓宽大理书家的眼界,提高书家素质,提升队伍的整体水平。
杜洋:书协要多组织会员与外界交流,积极参加各级书协举办的学术交流和创作活动。书法作品好不好,拿到展览大厅里一比就知道了。所以,多参加交流活动和各级书展对书家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书家发觉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完善、纠正。同时,本级书协会员之间也要加强互相交流,互相点评、互相学习。
杨磊:大理州书协的这方面工作做得如何呢?
杜武:近年来,我州与书法相关的展览活动开展得比较多,对促进大理书法发展起到了不少作用。一些文化传媒公司也做了许多推介活动,对书法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梅家红:州书协曾邀请省书协、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专家来讲课,也曾派出部分书家前往昆明等地培训学习。
杨磊:听说书法艺术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点,地区与地区的书风不一样,自成一派。那么大理属于哪“派”呢?
杜武:大理各种书法人才都有,正所谓百花齐放。
杜洋:大理书法风格不明显。
杨磊:没有自己的地域特点,是好事还是坏事?
杜武:不形成地域特点也没什么坏处,只要潜心研习仍然能出好作品。
杜洋:既是好事,又是坏事。没有地域特点,就没有地域影响力,这不利于书家的发展。但是,没有特定风格的约束,创作路子就宽,就可以百花齐放。
杨磊:都说书法靠的是“苦练”,书法要成家,没有几十年的磨砺是不行的。但是为什么,有的人苦练一辈子,都没有作品得过奖?
杜武:书法讲究一个“活”字,要把字写得活,必须要有灵气、才气和胆气。灵气、才气、胆气从哪里来?从广闻博见中来,从深厚的学养中来。
有两个方面的要素是必须要具备的:一是渊博的学识,二是扎实的基本功。书法艺术要传承文化,如果没有文化,书法就毫无意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书法家必须要有比较渊博的学识和比较全面的修养,因此要一方面加强艺术理论的学习,强化对古典文学、美学、哲学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加强基础技法的训练,多临贴,多临古人的贴,“碑帖之中精习笔墨,厚积而发借古开今”,才会锤炼出水滴石穿的功力。只有这样,才能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梅家红: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表现一种独特的东方美、抽象美。我理解的书法就是线条艺术,线条需要个性,点划间要融入书家的思想感情,要让线条显现生命力。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大理就成立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大理分校”,校长是杜乙简先生,书法教员由我州知名书法家谢长辛、王永祥、孙祖德、李德光等老师担任。学员很多,教学氛围浓厚,还经常在工人俱乐部(现在的人民公园)办展览。当时,我刚从大理师范毕业,经常到工人俱乐部去看展览,在教室外听老师讲课。回到宿舍后,我就拿出纸笔模仿老师和一些学员所写的字,其中,我特别喜欢李德光老师的字。觉得李老师的字写出他刚正不阿的个性,浑厚有力,磊落大方。我用了很长时间模仿学习,到后来,周围的朋友都说我写的字很像李老师的字。之后,我终于有幸得到李德光老师的当面指导。他告诉我,学习书法要在传统基础上表现自我,先要学习古人,然后再向周围的人学习,最终要表达自己的真性情。一席话让我豁然开朗,从此,我开始认真研习传统碑帖。
我曾在第二届全国中青展上拿过奖,得奖的那幅作品有点“怪”。前年,参加省书协组织的活动,观展第九届国展。其中有一件得一等奖的作品让我印象深刻,这件作品写的是颜体,但他的颜体与我们平时看到的不同,字里还融进了草书、行书的理念,作品看上去非常的生动和另类。近几年,从全国展得奖的情况来,我认为,书法作品的评判开始渐侧重于“个性”。
随着书法爱好的普及,会“写字”的人越来越多,把一种字体练规范了,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如果只追求规范的话,大家的字都写得千篇一律,书法还能称之为艺术吗?
杜洋:不管学什么字体,必须要眼光高。也就是说,临贴要向古人学习,要追唐前。学书法必须要深入传统,这样的字才有根,有出处。眼高手低并不怕,怕的是眼低手也低,只有习得古人书法之精髓,才能在书法作品上有更深的造诣。
杜洋:一件作品出来,不是简单的写,要有很长时间的准备,书韵、章法等都要经反复地设计。这样才能跟别人不同,有视觉冲击力,可读性强。同时,写书法要有个人感情色彩,在此基础上写出的作品,各个人的状态不同,写出的作品也必定不同。
杨磊:刚才提到个性,所谓个性是什么呢?讲求个性,是否还需苦练呢?
梅家红:举几个通俗例子吧:同属唐代楷书,有“颜筋柳骨”之别,颜字丰腴而柳字刚劲,这就是个性;宋朝皇帝宋徽宗书法纤细端庄,点划精到这也是个性,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金农的楷书就像用排笔写成一样,而且字形长条横粗竖细很有意思,这也是个性。书法是需要个性,需要风格的。但个性风格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杜武:正所谓“从技入道”。有个性的作品,加上高超的技法,才会有好的艺术品位和层次。“先无我,才能做到有我”,只有基础技法过硬,才能出书韵,渐渐地才会形成自己的个性。想仅仅经过三五年就成家,是不可能的事。我练书法已经练了三十多年了。
杨磊:当前全国风气都在复古,那么,复古是否意味着不创新呢?如果要创新,创新跟复古是否矛盾呢?
杜武:复古并不是要放弃创新,两者是不矛盾的。现代书法,要用一种比较现代的形式尽可能把传统的精神和风韵体现出来。现在的书法形式发生很大变化,但不管形式怎么变,最终还是要体现古典的精髓。对于一位书法艺术的探索者来说,要想使书法艺术有真正的创新和发展,就必须继承传统书法精髓,去粗取精,再以技艺和学养,从形式和内涵两个角度塑造自我艺术风格。
杜洋:书法不象绘画,没有东西可以借鉴,只能靠临贴、临碑来吸收好的经验和方法。对传统认识深度不够,创作就不会走远。但如果不进行创新,书法就没有发展。当前书法讲究精致和视觉冲击力,这就要求书家要锐意创新。但话又说回来,要创新,还是应先老老实实走进传统,研究传统。有了扎实的传统基础后,“创新”自然摆在面前。
杨磊:“创新不易”,这是许多人练习书法时遇到的问题。而与发达地区相比,创新似乎也是目前大理书法发展的一个瓶颈。如果要突破这个瓶颈,应如何做呢?
杜武:这又回到原来的话题。要强调的是创新并不等于放弃基本功的锤炼。所以,要创新首先还是要有扎实传统技法。如果不重视向传统学习,不多向古人学习,不多临贴,技法没有书法古典精髓,何谈创新?二要系统深入地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领略深,审美的眼光就高,眼界高了,就知道如何在作品中表现。否则,连什么好什么不好都不知道,何谈创新?三是要努力提高品位,书家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写出的作品要尽可能地写法高、气息好,这样基础上的创新才会被人接受。
梅家红:相对来说,我们还是交流不够。很多作者并不满足于现状,但苦于没有路子,没有机会向高手求教。这些年,我外出参观了几次国展,深受教育。虽然展出的所有作品在书本上、网络上都能看到,但作品的神韵只有亲临现场才能感受真切。九届国展上,有件获一等奖隶书作品非常惹眼,整个作品差点挂满一个展面,作品字数仅20多字,每字有一尺多大小,字字漆黑发亮,远观神采飞扬,近看笔画线条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在作品前,你完全可以想像作者在创作时的状态,也才能够体会得到用笔用墨的丰富变化。
杜洋:向全国创作理念、形式优秀的作品学习很重要,这样能拓宽自己的书路。大理的人才很多,关键是不仅要走自己的路,而且要关注别人。同时,我觉得多举办培训班,也是提高创新能力的一种办法。
多与外界交流,积极参加各级书协举办的学术交流和创作活动。
梅家红:培训学习很重要。
杜武:书法界近几年的发展很快,变化也快。书法家不能闭门造车,要时时注意书法的新动向,明辨是非,把优秀的东西吸收进来。当前是信息时代,获取信息条件好,资源丰富,我们应当利用信息工具加强研习,向古人学、向今人学。厚积薄发,创新才会自然而来。
杨磊:任何一种艺术被群众广为接受和喜爱,才会具有长久生命力。刚才几位都提到大理书法的基础很好,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充分利用这个基础,挖掘更多的书法人才,使书法队伍更加壮大呢?
梅家红:据了解,在书法发展比较发达的地区,书法市场比较繁荣,各种活动的场馆建设也比较到位,而我们现在缺乏的就是诸如美术馆之类的场所。有了专门的场所,对于提升文化强州品牌有好处,更重要的是可以收藏古今书画家优秀作品,可以很好地开展各种书画展览活动,包括承办省级甚至国家级展览活动,这样一来,老百姓才会有更多机会接受书画艺术,见多识广了,眼光自然也高,审美水平也就不断提高,人才就会济济。现在谈书法与过去不同,书法已渐渐淡出实用而走向纯艺术领域,但是喜欢书法的人却越来越多,书法热不断兴起,大理也如此。
责任编辑 左家琦
杜武:大理州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梅家红:大理州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州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主任;
杜洋:大理州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州书协教育培训委员会主任。
杨磊:几位都是大理州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在省州书法界有一定知名度。当前,书法艺术进入到了一个非常活跃的时期,书法创作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精品力作不断涌现。那么,我们州的书法界是怎样一个状况呢?
杜武:在州文联和州书协的共同努力下,大理州书法家协会目前的在册会员有200多名,其中有9人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我们大理的书法创作水平在全省是名列前茅的,横向来比,昆明除外,就是大理和曲靖了。创作能力和技法表现上,我们的会员有一定的水平。全体会员团结协作,积极向传统学习,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使大理的书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近几年,州书协积极组织会员参加国家、省、州各级书法展活动,尤其在省级书展上,大理的成绩很不错。去年12月参加全省首届临书展,我州就有21人入选。
梅家红:这几年,我州参加省、州乃至全国书展的作品越来越多,特别是年轻人投稿热情很高。比如去年省书协举办的“全省首届青少年书法大赛”、“首届临书展”等展览,我州不仅送展作品多而且入选件数也多。这充分说明,大理有着一支非常有潜力的书法人才队伍。作为国粹之一的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能在我们少数民族地区被群众广泛热爱,是件可喜的事。
杨磊:那么我们州书法协会会员的年龄结构如何呢?年轻人在里面担当什么样的角色?
杜武:中青年是主力。近几年,大理书法界涌现出了一大批新人,许多青年在省展上崭露头角,还有许多人加入了省书协。
梅家红:从送交我们州书协的作品情况来看,热爱书法的人越来越多了,而且很多年轻人都在认真研习传统碑帖。
杨磊:加入省书协需要什么条件?
杜武:加入省书协必须有两次以上作品或论文入展入选省书协举办的展览活动。
杨磊:书法起源于中原,大理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书法有基础吗?
梅家红:有。大理虽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但自古以来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人才辈出。在书法艺术领域,曾有享誉全国的书法大家,比如:明代担当、清代赵藩、民国周钟岳、现代孙太初和杜乙简等。他们的书法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这意味着大理是蕴育艺术人才的一方水土。改革开放以来,大理的书法事业不断得到发展,爱好书法和加入各级书协的人正在不断增多。
杜洋:大理文化底蕴深厚,群众对书法喜欢的程度高,作者的创作形式丰富。
杨磊:有这样好的基础,为什么大理书法在云南的地位一直占不到第一呢?
梅家红:大理的基础很好,但要提升档次那可不是说提就能提的。
杜洋:虽然书协会员数量多,但水平高的还是较少。可能云南地处偏僻,与发达地区交流少,对书法界一些新的创作思维和好的书风接受得比较晚。
杨磊:从书协整体而言,要改变这种状况,重拾大理书法辉煌,应当做些什么?
梅家红: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与外界,特别是文化发达地区相比,我们的书法水平还较为落后。改变这种局面,除了靠书法作者孜孜不倦地探索学习外,还要靠有关方面营造环境,创造条件。比如多组织鼓励书协会员、书法爱好者外出进修学习、参观展览。通过广泛交流学习,切实拓宽大理书家的眼界,提高书家素质,提升队伍的整体水平。
杜洋:书协要多组织会员与外界交流,积极参加各级书协举办的学术交流和创作活动。书法作品好不好,拿到展览大厅里一比就知道了。所以,多参加交流活动和各级书展对书家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书家发觉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完善、纠正。同时,本级书协会员之间也要加强互相交流,互相点评、互相学习。
杨磊:大理州书协的这方面工作做得如何呢?
杜武:近年来,我州与书法相关的展览活动开展得比较多,对促进大理书法发展起到了不少作用。一些文化传媒公司也做了许多推介活动,对书法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梅家红:州书协曾邀请省书协、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专家来讲课,也曾派出部分书家前往昆明等地培训学习。
杨磊:听说书法艺术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点,地区与地区的书风不一样,自成一派。那么大理属于哪“派”呢?
杜武:大理各种书法人才都有,正所谓百花齐放。
杜洋:大理书法风格不明显。
杨磊:没有自己的地域特点,是好事还是坏事?
杜武:不形成地域特点也没什么坏处,只要潜心研习仍然能出好作品。
杜洋:既是好事,又是坏事。没有地域特点,就没有地域影响力,这不利于书家的发展。但是,没有特定风格的约束,创作路子就宽,就可以百花齐放。
杨磊:都说书法靠的是“苦练”,书法要成家,没有几十年的磨砺是不行的。但是为什么,有的人苦练一辈子,都没有作品得过奖?
杜武:书法讲究一个“活”字,要把字写得活,必须要有灵气、才气和胆气。灵气、才气、胆气从哪里来?从广闻博见中来,从深厚的学养中来。
有两个方面的要素是必须要具备的:一是渊博的学识,二是扎实的基本功。书法艺术要传承文化,如果没有文化,书法就毫无意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书法家必须要有比较渊博的学识和比较全面的修养,因此要一方面加强艺术理论的学习,强化对古典文学、美学、哲学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加强基础技法的训练,多临贴,多临古人的贴,“碑帖之中精习笔墨,厚积而发借古开今”,才会锤炼出水滴石穿的功力。只有这样,才能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梅家红: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表现一种独特的东方美、抽象美。我理解的书法就是线条艺术,线条需要个性,点划间要融入书家的思想感情,要让线条显现生命力。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大理就成立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大理分校”,校长是杜乙简先生,书法教员由我州知名书法家谢长辛、王永祥、孙祖德、李德光等老师担任。学员很多,教学氛围浓厚,还经常在工人俱乐部(现在的人民公园)办展览。当时,我刚从大理师范毕业,经常到工人俱乐部去看展览,在教室外听老师讲课。回到宿舍后,我就拿出纸笔模仿老师和一些学员所写的字,其中,我特别喜欢李德光老师的字。觉得李老师的字写出他刚正不阿的个性,浑厚有力,磊落大方。我用了很长时间模仿学习,到后来,周围的朋友都说我写的字很像李老师的字。之后,我终于有幸得到李德光老师的当面指导。他告诉我,学习书法要在传统基础上表现自我,先要学习古人,然后再向周围的人学习,最终要表达自己的真性情。一席话让我豁然开朗,从此,我开始认真研习传统碑帖。
我曾在第二届全国中青展上拿过奖,得奖的那幅作品有点“怪”。前年,参加省书协组织的活动,观展第九届国展。其中有一件得一等奖的作品让我印象深刻,这件作品写的是颜体,但他的颜体与我们平时看到的不同,字里还融进了草书、行书的理念,作品看上去非常的生动和另类。近几年,从全国展得奖的情况来,我认为,书法作品的评判开始渐侧重于“个性”。
随着书法爱好的普及,会“写字”的人越来越多,把一种字体练规范了,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如果只追求规范的话,大家的字都写得千篇一律,书法还能称之为艺术吗?
杜洋:不管学什么字体,必须要眼光高。也就是说,临贴要向古人学习,要追唐前。学书法必须要深入传统,这样的字才有根,有出处。眼高手低并不怕,怕的是眼低手也低,只有习得古人书法之精髓,才能在书法作品上有更深的造诣。
杜洋:一件作品出来,不是简单的写,要有很长时间的准备,书韵、章法等都要经反复地设计。这样才能跟别人不同,有视觉冲击力,可读性强。同时,写书法要有个人感情色彩,在此基础上写出的作品,各个人的状态不同,写出的作品也必定不同。
杨磊:刚才提到个性,所谓个性是什么呢?讲求个性,是否还需苦练呢?
梅家红:举几个通俗例子吧:同属唐代楷书,有“颜筋柳骨”之别,颜字丰腴而柳字刚劲,这就是个性;宋朝皇帝宋徽宗书法纤细端庄,点划精到这也是个性,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金农的楷书就像用排笔写成一样,而且字形长条横粗竖细很有意思,这也是个性。书法是需要个性,需要风格的。但个性风格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杜武:正所谓“从技入道”。有个性的作品,加上高超的技法,才会有好的艺术品位和层次。“先无我,才能做到有我”,只有基础技法过硬,才能出书韵,渐渐地才会形成自己的个性。想仅仅经过三五年就成家,是不可能的事。我练书法已经练了三十多年了。
杨磊:当前全国风气都在复古,那么,复古是否意味着不创新呢?如果要创新,创新跟复古是否矛盾呢?
杜武:复古并不是要放弃创新,两者是不矛盾的。现代书法,要用一种比较现代的形式尽可能把传统的精神和风韵体现出来。现在的书法形式发生很大变化,但不管形式怎么变,最终还是要体现古典的精髓。对于一位书法艺术的探索者来说,要想使书法艺术有真正的创新和发展,就必须继承传统书法精髓,去粗取精,再以技艺和学养,从形式和内涵两个角度塑造自我艺术风格。
杜洋:书法不象绘画,没有东西可以借鉴,只能靠临贴、临碑来吸收好的经验和方法。对传统认识深度不够,创作就不会走远。但如果不进行创新,书法就没有发展。当前书法讲究精致和视觉冲击力,这就要求书家要锐意创新。但话又说回来,要创新,还是应先老老实实走进传统,研究传统。有了扎实的传统基础后,“创新”自然摆在面前。
杨磊:“创新不易”,这是许多人练习书法时遇到的问题。而与发达地区相比,创新似乎也是目前大理书法发展的一个瓶颈。如果要突破这个瓶颈,应如何做呢?
杜武:这又回到原来的话题。要强调的是创新并不等于放弃基本功的锤炼。所以,要创新首先还是要有扎实传统技法。如果不重视向传统学习,不多向古人学习,不多临贴,技法没有书法古典精髓,何谈创新?二要系统深入地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领略深,审美的眼光就高,眼界高了,就知道如何在作品中表现。否则,连什么好什么不好都不知道,何谈创新?三是要努力提高品位,书家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写出的作品要尽可能地写法高、气息好,这样基础上的创新才会被人接受。
梅家红:相对来说,我们还是交流不够。很多作者并不满足于现状,但苦于没有路子,没有机会向高手求教。这些年,我外出参观了几次国展,深受教育。虽然展出的所有作品在书本上、网络上都能看到,但作品的神韵只有亲临现场才能感受真切。九届国展上,有件获一等奖隶书作品非常惹眼,整个作品差点挂满一个展面,作品字数仅20多字,每字有一尺多大小,字字漆黑发亮,远观神采飞扬,近看笔画线条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在作品前,你完全可以想像作者在创作时的状态,也才能够体会得到用笔用墨的丰富变化。
杜洋:向全国创作理念、形式优秀的作品学习很重要,这样能拓宽自己的书路。大理的人才很多,关键是不仅要走自己的路,而且要关注别人。同时,我觉得多举办培训班,也是提高创新能力的一种办法。
多与外界交流,积极参加各级书协举办的学术交流和创作活动。
梅家红:培训学习很重要。
杜武:书法界近几年的发展很快,变化也快。书法家不能闭门造车,要时时注意书法的新动向,明辨是非,把优秀的东西吸收进来。当前是信息时代,获取信息条件好,资源丰富,我们应当利用信息工具加强研习,向古人学、向今人学。厚积薄发,创新才会自然而来。
杨磊:任何一种艺术被群众广为接受和喜爱,才会具有长久生命力。刚才几位都提到大理书法的基础很好,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充分利用这个基础,挖掘更多的书法人才,使书法队伍更加壮大呢?
梅家红:据了解,在书法发展比较发达的地区,书法市场比较繁荣,各种活动的场馆建设也比较到位,而我们现在缺乏的就是诸如美术馆之类的场所。有了专门的场所,对于提升文化强州品牌有好处,更重要的是可以收藏古今书画家优秀作品,可以很好地开展各种书画展览活动,包括承办省级甚至国家级展览活动,这样一来,老百姓才会有更多机会接受书画艺术,见多识广了,眼光自然也高,审美水平也就不断提高,人才就会济济。现在谈书法与过去不同,书法已渐渐淡出实用而走向纯艺术领域,但是喜欢书法的人却越来越多,书法热不断兴起,大理也如此。
责任编辑 左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