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三年级的儿童刚刚步入写作,在这阶段,对写作意义的认识高于写作知识的传授,对写作兴趣的培养重于写作技能的训练;这个阶段,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除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这个阶段,更应该为学生创设情境,搭建平台,让学生的写有章可依,有据可循。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编者精心挑选作为范例供学生学习的,其中肯定有值得学习模仿的写作训练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做这样的有心人,去挖掘教材中每篇课文的写作训练点,精心设计相应的小练笔,通过仿写、扩写、续写、补写、改写等丰富多样、不拘一格的形式来摆脱命题作文的老套路,改变一出题就要学生“长篇大论”的固有模式,有效促进读写迁移。要注意的是,每一训练点都要给学生一个适当的坡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桃”。为学生提供更多、更灵活的语言实践机会。
一、仿一仿精彩语段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学生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仿写可分为仿篇、仿片断或仿句。可以从课文中仿写开头、结尾,仿写文章的结构方式,仿写文章的表达方式等。
训练点:以《李广射虎》为例,先请学生欣赏课文段落:①“一阵疾风吹过,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②“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功。‘嗖’的一声,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再请同学们细细品味语段中象声词的魅力:一个“沙沙”让人形象地感受到风的疾速,一个“嗖”字,生动地写出了白羽箭射出去的力量,感受到李广的神勇!在句子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象声词,就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心情、动作的状态,使读者产生联想,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再来仿写,请学生用上象声词,来写一写身边的故事。
二、补一补课文空白
高林生老师在《读懂“钉入墙里的那半截”》一文中写道:“欲言又止是空白;提问而不回答的是空白;停顿、省略的是空白;分段、换行的也是空白。”有些课文的有些地方作者在表达时或含蓄,或简练,这是编者有意在“布白”,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教师就要利用这些“空白”去召唤儿童想象,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补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写生动。
训练点:以《菩萨兵》为例,课文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请学生联系平时在课外书上阅读到的情节,或是在电视上看到过的场景想象一下藏族同胞吃了反动军队的哪些苦头,再写下来。
三、写一写课文插图
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有些课文已经对插图作了细致的描绘,而有些课文只是将插图一笔带过,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加上合理的想象尝试着写一写,其形式就如同看图写话。
训练点:以《少年王勃》为例,文中写道,“有一年,少年王勃到远方去探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滕王阁刚刚整修一新。”请学生联系课文中插图,用一段话描写一下“整修一新”的滕王阁。
四、续一续悬念结尾
刘晓东在《儿童精神哲学》一书中指出:“儿童具有游戏心态,儿童具有童话(神话)心态,一句话,儿童具有梦想心态,这个心态创造了一个生机盎然、充满了人情人性的世界”。的确,儿童自身拥有一座取之不竭的生活富矿——梦想。这就是儿童的真实世界,习作教学要真正融进这个世界中,与儿童的梦想一起飞翔。教材上的好多作品,其结尾意味深远,留有想象的空间。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适时引导儿童立足文本,展开合理的想象,乘着文字继续飞翔,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结尾,给习作教学创造出无穷的契机。
训练点:以《三袋麦子》为例,学完课文后,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土地爷爷把一袋麦子又送给了谁?他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一年后,他会对土地爷爷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土地爷爷又会有何反应?作出什么评价?”请同学们体会课文的语言和情感,展开合理想象,把故事写下去。
总之,我们要改变“写作是一种任务”的观念,在日常教学中精心设计,善于发现、生成、创设可能的、富有童年意味的习作训练点,与文本融通,开创学生作文起步阶段训练的新思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自然会被文中人、事、物、景所感染,人情人境自觉练习。这样持之以恒进行深入到位的训练,让积累与写作相辅相成,对处于习作起步阶段的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一定会大有裨益。
责任编辑:王颖
一、仿一仿精彩语段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学生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仿写可分为仿篇、仿片断或仿句。可以从课文中仿写开头、结尾,仿写文章的结构方式,仿写文章的表达方式等。
训练点:以《李广射虎》为例,先请学生欣赏课文段落:①“一阵疾风吹过,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②“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功。‘嗖’的一声,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再请同学们细细品味语段中象声词的魅力:一个“沙沙”让人形象地感受到风的疾速,一个“嗖”字,生动地写出了白羽箭射出去的力量,感受到李广的神勇!在句子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象声词,就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心情、动作的状态,使读者产生联想,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再来仿写,请学生用上象声词,来写一写身边的故事。
二、补一补课文空白
高林生老师在《读懂“钉入墙里的那半截”》一文中写道:“欲言又止是空白;提问而不回答的是空白;停顿、省略的是空白;分段、换行的也是空白。”有些课文的有些地方作者在表达时或含蓄,或简练,这是编者有意在“布白”,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教师就要利用这些“空白”去召唤儿童想象,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补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写生动。
训练点:以《菩萨兵》为例,课文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请学生联系平时在课外书上阅读到的情节,或是在电视上看到过的场景想象一下藏族同胞吃了反动军队的哪些苦头,再写下来。
三、写一写课文插图
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有些课文已经对插图作了细致的描绘,而有些课文只是将插图一笔带过,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加上合理的想象尝试着写一写,其形式就如同看图写话。
训练点:以《少年王勃》为例,文中写道,“有一年,少年王勃到远方去探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滕王阁刚刚整修一新。”请学生联系课文中插图,用一段话描写一下“整修一新”的滕王阁。
四、续一续悬念结尾
刘晓东在《儿童精神哲学》一书中指出:“儿童具有游戏心态,儿童具有童话(神话)心态,一句话,儿童具有梦想心态,这个心态创造了一个生机盎然、充满了人情人性的世界”。的确,儿童自身拥有一座取之不竭的生活富矿——梦想。这就是儿童的真实世界,习作教学要真正融进这个世界中,与儿童的梦想一起飞翔。教材上的好多作品,其结尾意味深远,留有想象的空间。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适时引导儿童立足文本,展开合理的想象,乘着文字继续飞翔,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结尾,给习作教学创造出无穷的契机。
训练点:以《三袋麦子》为例,学完课文后,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土地爷爷把一袋麦子又送给了谁?他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一年后,他会对土地爷爷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土地爷爷又会有何反应?作出什么评价?”请同学们体会课文的语言和情感,展开合理想象,把故事写下去。
总之,我们要改变“写作是一种任务”的观念,在日常教学中精心设计,善于发现、生成、创设可能的、富有童年意味的习作训练点,与文本融通,开创学生作文起步阶段训练的新思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自然会被文中人、事、物、景所感染,人情人境自觉练习。这样持之以恒进行深入到位的训练,让积累与写作相辅相成,对处于习作起步阶段的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一定会大有裨益。
责任编辑: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