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不仅要为学生的现在着想,而且要为学生的将来做准备。在教育教学中,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培养目标出发,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良好教学环境,做学生的朋友、合作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能力。因此,我认为教学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我倡导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挖掘,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使教学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一、放手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各种有效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语文。
1.放手自选学习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难度不大,教师完全可以大胆放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研读。如在学习《旅行家树》一课时,我让学生从描写旅行家树的样子、生长特点、名字的由来和作用的文字中,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分析、揣摩,明确作者这几部分内容中的写作意图。因为是自己喜欢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从而体会到旅行家树那种顽强生存、造福于人的品质。学生学自己爱学的、能学的,充分发挥了自主意识。他们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同书上的内容结合起来,学得有滋有味,讲得绘声绘色,找到“我是学习小主人”的感觉,效果比教师讲解分析好得多。
2.放手自选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方式,也能有效地提高学习兴趣,收到满意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学习古诗《游园不值》时,我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于是,学生们有的吟诵,有的挥毫,有的绘画,有的表演,兴趣盎然,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体验和感受,个人的特长也得到了发挥。整个课堂气氛热烈、融洽,精彩的展示汇报紧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学生讨论问题、小组交流时方法多,结果也多了。
3.放手自选学习方法。
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方法的运用效率,同时提高选择能力。教授《晏子使楚》时,我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想一个办法,概括整理一下,让其他同学一看便明白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汇报时,有的认为应该用概括各段主要内容的方法,有的认为应该用列小标题的方法,有的认为应该用图文结合的方法,等等。学生精彩的发言,让我感受到了迸发的创新思维火花。有时我也根据不同的课文,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方式,如朗读、列表、列提纲、讲解、质疑、解疑等,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使他们的求异思维得到培养。
4.放手自选学习伙伴。
我们经常采用前后桌四人一组讨论的学习方式,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我还打破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选择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讨论、解决问题。
二、引导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互助性地学习,学生既有行为互动,又有思维互动;既有知识交流,又有情感交流与合作。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1.合作学习前要独立思考。
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学生要有个人学习的独立思考时间,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感受,对提出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这样才不会出现“搭便车”或人云亦云的情况。
2.要有一定的分工。
组建了合作小组,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议论就会出现合作效应,小组内就要有一定的分工。每位学生都要担任特定的角色,如领导者——引导小组活动,确保指定作业都能全部按时完成;激励者——激励所有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确保没人垄断讨论和没人被忽视,要求小组成员各抒己见;记录者—分发小组练习材料,记录小组讨论成果;检查者——检查小组中每个成员的掌握程度。而且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强学生的互动性、有效性。
3.学生要有主动权。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宽松的无威胁的学习氛围,学生不必像平时上课一样拘谨、正襟危坐,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针对某一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组内成员相互探讨磋商,使潜在的学习品质和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给学生自主权,并不等于不管不说,对学生放任自流。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要在各组间不断地来回巡视,帮助学生及时解答疑难问题。同时也要监督那些借自由之机思想开小差的同学,做好课堂教学的宏观调控,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4.学生要互相依靠,共同进步。
合作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一起独立学习,否则学生就会不知道如何合作,不参与或者做和学习无关的事情。合作性学习要有效开展的条件是伙伴间形成积极的相互依靠的关系。学生们必须认识到在某种程度上他与其他人联系在一起,如果自己不成功,那么其他组员也不会成功,也就是要“同舟共济”。要使学生之间主动建立这种关系,必须向学生布置一个任务。任务之间的互相依赖会使学生之间形成角色互依。
5.合理安排汇报的小组顺序。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全体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所以应该合理安排小组发言的先后顺序。在合作学习分组讨论的时候,有的小组只有一种答案,有的小组有两种以上的答案。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如果让方案多的小组先汇报的话,那么他们汇报完了别的小组就感觉无话可说了,或者只是重复别人的发言,积极性不可能被调动起来。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什么?教师应当做观察者,注意每个小组的活动,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到心中有数,有小组汇报的时候,先让方案少的小组说。这样,方案少的小组说的时候,方案多的小组肯定会认真听,因为他们想补充这个小组没有想到的;方案多的小组说的时候,方案少的小组肯定也会认真听,因为有的想法是他们没有想到的。
6.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小组合作表现”是评价的主要指标。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形式,并且制作了“我们的成长足迹”评价表,内设“认真倾听、默契合作、感情朗读、大胆创新、勤于思考、精彩表演”等多种评价,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一、放手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各种有效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语文。
1.放手自选学习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难度不大,教师完全可以大胆放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研读。如在学习《旅行家树》一课时,我让学生从描写旅行家树的样子、生长特点、名字的由来和作用的文字中,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分析、揣摩,明确作者这几部分内容中的写作意图。因为是自己喜欢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从而体会到旅行家树那种顽强生存、造福于人的品质。学生学自己爱学的、能学的,充分发挥了自主意识。他们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同书上的内容结合起来,学得有滋有味,讲得绘声绘色,找到“我是学习小主人”的感觉,效果比教师讲解分析好得多。
2.放手自选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方式,也能有效地提高学习兴趣,收到满意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学习古诗《游园不值》时,我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于是,学生们有的吟诵,有的挥毫,有的绘画,有的表演,兴趣盎然,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体验和感受,个人的特长也得到了发挥。整个课堂气氛热烈、融洽,精彩的展示汇报紧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学生讨论问题、小组交流时方法多,结果也多了。
3.放手自选学习方法。
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方法的运用效率,同时提高选择能力。教授《晏子使楚》时,我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想一个办法,概括整理一下,让其他同学一看便明白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汇报时,有的认为应该用概括各段主要内容的方法,有的认为应该用列小标题的方法,有的认为应该用图文结合的方法,等等。学生精彩的发言,让我感受到了迸发的创新思维火花。有时我也根据不同的课文,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方式,如朗读、列表、列提纲、讲解、质疑、解疑等,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使他们的求异思维得到培养。
4.放手自选学习伙伴。
我们经常采用前后桌四人一组讨论的学习方式,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我还打破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选择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讨论、解决问题。
二、引导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互助性地学习,学生既有行为互动,又有思维互动;既有知识交流,又有情感交流与合作。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1.合作学习前要独立思考。
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学生要有个人学习的独立思考时间,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感受,对提出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这样才不会出现“搭便车”或人云亦云的情况。
2.要有一定的分工。
组建了合作小组,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议论就会出现合作效应,小组内就要有一定的分工。每位学生都要担任特定的角色,如领导者——引导小组活动,确保指定作业都能全部按时完成;激励者——激励所有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确保没人垄断讨论和没人被忽视,要求小组成员各抒己见;记录者—分发小组练习材料,记录小组讨论成果;检查者——检查小组中每个成员的掌握程度。而且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强学生的互动性、有效性。
3.学生要有主动权。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宽松的无威胁的学习氛围,学生不必像平时上课一样拘谨、正襟危坐,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针对某一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组内成员相互探讨磋商,使潜在的学习品质和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给学生自主权,并不等于不管不说,对学生放任自流。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要在各组间不断地来回巡视,帮助学生及时解答疑难问题。同时也要监督那些借自由之机思想开小差的同学,做好课堂教学的宏观调控,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4.学生要互相依靠,共同进步。
合作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一起独立学习,否则学生就会不知道如何合作,不参与或者做和学习无关的事情。合作性学习要有效开展的条件是伙伴间形成积极的相互依靠的关系。学生们必须认识到在某种程度上他与其他人联系在一起,如果自己不成功,那么其他组员也不会成功,也就是要“同舟共济”。要使学生之间主动建立这种关系,必须向学生布置一个任务。任务之间的互相依赖会使学生之间形成角色互依。
5.合理安排汇报的小组顺序。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全体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所以应该合理安排小组发言的先后顺序。在合作学习分组讨论的时候,有的小组只有一种答案,有的小组有两种以上的答案。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如果让方案多的小组先汇报的话,那么他们汇报完了别的小组就感觉无话可说了,或者只是重复别人的发言,积极性不可能被调动起来。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什么?教师应当做观察者,注意每个小组的活动,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到心中有数,有小组汇报的时候,先让方案少的小组说。这样,方案少的小组说的时候,方案多的小组肯定会认真听,因为他们想补充这个小组没有想到的;方案多的小组说的时候,方案少的小组肯定也会认真听,因为有的想法是他们没有想到的。
6.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小组合作表现”是评价的主要指标。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形式,并且制作了“我们的成长足迹”评价表,内设“认真倾听、默契合作、感情朗读、大胆创新、勤于思考、精彩表演”等多种评价,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