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着重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前些年曾有“绿色教育”的提法,它为我们作文教学提了一个很好的思考点。所谓绿色教育,就是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把精神生命的主功权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勃勃生机。课堂教学需要绿色阳光,我们的作文教学同样需要绿色荡涤作文教学中的灰色污染,使之还原生命的本色,培育出绿色的作文。
一、“灰色污染”,泛滥成灾
抬头仰望天空,不再是儿时湛蓝的颜色;纵身跃入小河,不再是幼年清澈的碧波;追逐嬉笑于山坡,不再有少年时葱翠的树木。于是有人急忙站出,振臂高呼,还我绿色。可是,我们学生的作文天空已是阴霾,已是灰蒙,又有谁为她带来绚烂的云彩,又有谁来呼唤诱人的绿色?
人总是根据脚的大小选择相应尺码的鞋,若因鞋的大小而削足适履恐是笑话。可是多年来,中学作文教学便陷入了一个怪圈,陷入了一个“一切为了分数”的泥沼而不能自拔的怪圈。于是便有了专门指导作文的要求,于是便有人大声呼喊作文要求是作文训练天经地义的常项;于是就有人大声呼喊“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于是乎从审题立意到谋篇布局,从选材剪材到语言书写,这种标准的严格的要求,使作文慢慢地走进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代八股文。作文总有那么三招:一凑、二抄、三套。凑:名言警句凑时兴材料,自己信不信无关紧要;抄:考试前苦读范文,考试也能屡屡中标;套:不管三其二十一,把准备的文章段落照搬上去。这种流行病导致三种思想广为流行:一为“贫血”——亲情冷漠,激情偏执;二为“缺钙”——胸无大志,意志薄弱;三为“脑膜炎”——缺乏理性,跟着感觉走,写到哪算哪。
一味地追赶潮流,投机取巧,造就的只能是矫揉造作,虚情假意,迷失真我的“灰色作文”。作文要健康,就要扫除“灰色污染”,回归“绿色作文”,也就是不能急功近利、“唯考是图”,要踏踏实实写一种能直面人生,反映真实生活,展现真实人性,抒发真情实感的“绿色作文”。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朋友们“以我手写我心”,珍惜自己的人生经历,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把眼光投向我们最亲近的生活,把笔触伸向生活中的平常人平常事,真实地再现内心的情感。
二、“文化作文”,悄然兴起
近几年来,中考、高考作文写历史,写文化成了一种风气。一支以古典的方阵,熟悉的名人,新编故事或故事新编为特点的作文异军突起,高分频出,并被美称为“文化作文”,似乎与时下流行的“文化散文”颇有些渊源。例如,一篇名为《独上高楼》的文章是这样写李白的: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你看,文中有几个字是学生自己的?这简直成了另类的古诗文识记。
那么,这类作文会不会因为材料用尽而自然消亡呢?不会的,写完了王昭君,还有李清照、杨贵妃、刘兰芝,实在不行就写潘金莲;写完了屈原、司马迁,还有苏轼、苏武,实在不行还可以骂秦桧;写完了秦汉写盛唐,写完了宋元写明清,实在不行就写现当代。再不行,还可以冲出国门,寻找世界名人。
我想:造成文化作文这种怪胎的原因,首先是高分的诱惑,几年来铺天盖地的中考、高考满分作文很多都是这种类型,难怪考生趋之若鹜;不可推卸的是,我们一些教师也在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某“高考满分作文速成班”的老师可厉害了,他们能把满分作文《苏轼的赤壁》整成《屈原的汩罗江》、《项王的垓下》、《文天祥的零丁洋》……把《永远的苏武》变成《永远的谭嗣同》《永远的秋瑾》……几个月的训练下来,学生成竹在胸,随便什么题目,他们都能应付自如。某特级教师在回答记者关于考生如何准备2006年高考作文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有一个学生去年参加高考,他特别喜欢柳宗元,读了很多柳的诗歌,大概父母在晚餐的时候也和他聊柳宗元。这个孩子高二时候作文就尽量写柳宗元,高考这篇作文他根本不用思考,任何话题都写柳宗元,一定会写好,他去年高考作文是满分。”更有趣的是,他们也能解决写作中的撞车问题。老师早就分工好了:我专攻谭嗣同,他专攻康有为,她专攻刘姥姥(没用过的古人越来越少了)。好事者还提供部分可能撞车名单,可谓殚精竭虑。
这还是作文吗?这还是新课标下的语文作文教学吗?不过,类似的文章看多了,也是会产生视觉疲劳的,这种作文已让阅卷老师生厌。所以,引用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陈建新的话说,“文化作文”可以休矣!
三、培育“绿色作文”,力求返璞归真
绿色乃生命原色。写“绿色作文”,就是要摒弃矫饰与编造,摒弃抄袭与套作,学会用眼睛观察人、事、景、物,用心灵感悟人生,将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情感倾注于字里行间。在写作中学习写作,历练文笔;在作文中提高认识,升华灵魂,这就是绿色作文的真谛。
1.凿开生活的泉眼。
叶老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原创作文源于生活,作文的本身就是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体验向他人倾诉。如果老师能够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那么学生的情趣就会跃然纸上,生活百味、生活百态才会尽情飞扬。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有阳光,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有阳光,才会呈现万紫千红,多姿多彩。世界才会显得那样令人神往,那样风光迷人。如果把“爱心”比作阳光的话,那么你感觉下的事物也会出现形态各异,光芒四射。对大自然中各种美好景物,你要经常有意识地去感受,去体验。让我们用心去观赏校园里的花、盆景、树木。花儿开放时艳丽的色彩,醉人的芳香,盆景那独特的造型,树木旺盛的生命力。有时我们也可以到广阔的大自然中,欣赏它的美,感受它的博大,当我们对花、草、树木、青山、绿水的“爱心”在心中涌动时,我们的心就可以和自然界中生物的心“搭”在一起,时时可以相互“交谈”了。
当你身边出现了感动人的事情,美好的情景时,你要用心去找感觉,让你的心湖激起一阵阵情感的涟漪,你可要好好地抓住时机去感受、体验啊。好,就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品赏优美、动听的音乐;就让我们去看看赏心悦目、韵味无穷的名家名画、书法佳作,体会作者的心灵火花,在琴键上、笔墨中绽放的美妙感觉。
2.放飞自由的心灵。
《语文课程课标》指出:为学生的自主作文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作是情感自由的释放,它“源于一种生命的觉醒,源于苏醒的心灵对世界、对人的惊喜和感悟,源于对自身经验、自身情感的一种珍惜,因而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真实的感受是一个人灵魂的确证,是一个人个性与人格的创造,这其实是一种不可侵犯的权利,不管他的语言多么惊异,他的感受多么与众不同。实际上越是与众不同才越有价值,人生因为众多各不相同的感受而显得意味深长,社会因为人们不同的个性和色调而显得丰富多采。”
当我们有了内容丰富的感觉,我们就要去“思考”,使感觉向更广阔、更深刻的方向发展,使先前产生的感觉开出一朵朵美丽的“花”,这一朵朵“花”,就是一个个新鲜的感觉。
例如:当我们观察小溪流以后,对“小溪流”泛着白花花、清亮亮的、流动的水,已感觉到溪流非常活泼、非常可爱时。我们就可以思考:小溪如果没有干涸,它可能停止流动吗?“不会!它还是日夜不停地奔走。”那么,你想想小溪流的这种不知疲倦的精神,在你周围的人群中,可有像它这样的品格?你说是不是像找工作的妈妈,总是不怕挫折,不怕劳累;是不是像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总是孜孜不倦地教育我們,从不叫一声苦,喊一声累……
当然,每个人对事物的思考角度,思考方法是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你可以在物与物之间,思考他们的相合或区别;也可以将人类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寄托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更可以思考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不管怎样,你只要用心去感觉、用心去思考,“新感觉”的花朵随时都会突现在你的眼前。
3.抒发内心的真情。
曾有这样一篇文章:“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一段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这篇名为《妈妈回来了》的作文,是一个9岁的小女孩写的。此文在海内外5万多篇作品中脱颖而出,以纯真的感情和宝贵的童趣,打动了评委们,获得了冰心文学奖。
可见,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灵魂。优秀的作文要有真性情。真情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巴金先生曾说:“我们的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无情的作文,犹如绢花,空有其形而无芬芳。惟有说真话,抒真情,才能展示生命的高度,才能让考场作文走上高格,获得高分。
语文老师,有教给学生作文技法重要百倍的任务,这就是把准学生成长的脉搏,活跃学生的身心,开拓学生的视野,找准学生的“激情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激活学生的生命力,让学生“吾手写吾心”,兴趣盎然,激情勃发,文思泉涌,酣畅淋漓,写出“清水出芙蓉”般的绿色作文,学生作文与做人齐头并进。
荡涤灰色污染,培育绿色作文,我们的写作教学定会出现杜牧所描绘的那种可喜的景象:“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果满枝。”
一、“灰色污染”,泛滥成灾
抬头仰望天空,不再是儿时湛蓝的颜色;纵身跃入小河,不再是幼年清澈的碧波;追逐嬉笑于山坡,不再有少年时葱翠的树木。于是有人急忙站出,振臂高呼,还我绿色。可是,我们学生的作文天空已是阴霾,已是灰蒙,又有谁为她带来绚烂的云彩,又有谁来呼唤诱人的绿色?
人总是根据脚的大小选择相应尺码的鞋,若因鞋的大小而削足适履恐是笑话。可是多年来,中学作文教学便陷入了一个怪圈,陷入了一个“一切为了分数”的泥沼而不能自拔的怪圈。于是便有了专门指导作文的要求,于是便有人大声呼喊作文要求是作文训练天经地义的常项;于是就有人大声呼喊“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于是乎从审题立意到谋篇布局,从选材剪材到语言书写,这种标准的严格的要求,使作文慢慢地走进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代八股文。作文总有那么三招:一凑、二抄、三套。凑:名言警句凑时兴材料,自己信不信无关紧要;抄:考试前苦读范文,考试也能屡屡中标;套:不管三其二十一,把准备的文章段落照搬上去。这种流行病导致三种思想广为流行:一为“贫血”——亲情冷漠,激情偏执;二为“缺钙”——胸无大志,意志薄弱;三为“脑膜炎”——缺乏理性,跟着感觉走,写到哪算哪。
一味地追赶潮流,投机取巧,造就的只能是矫揉造作,虚情假意,迷失真我的“灰色作文”。作文要健康,就要扫除“灰色污染”,回归“绿色作文”,也就是不能急功近利、“唯考是图”,要踏踏实实写一种能直面人生,反映真实生活,展现真实人性,抒发真情实感的“绿色作文”。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朋友们“以我手写我心”,珍惜自己的人生经历,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把眼光投向我们最亲近的生活,把笔触伸向生活中的平常人平常事,真实地再现内心的情感。
二、“文化作文”,悄然兴起
近几年来,中考、高考作文写历史,写文化成了一种风气。一支以古典的方阵,熟悉的名人,新编故事或故事新编为特点的作文异军突起,高分频出,并被美称为“文化作文”,似乎与时下流行的“文化散文”颇有些渊源。例如,一篇名为《独上高楼》的文章是这样写李白的: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你看,文中有几个字是学生自己的?这简直成了另类的古诗文识记。
那么,这类作文会不会因为材料用尽而自然消亡呢?不会的,写完了王昭君,还有李清照、杨贵妃、刘兰芝,实在不行就写潘金莲;写完了屈原、司马迁,还有苏轼、苏武,实在不行还可以骂秦桧;写完了秦汉写盛唐,写完了宋元写明清,实在不行就写现当代。再不行,还可以冲出国门,寻找世界名人。
我想:造成文化作文这种怪胎的原因,首先是高分的诱惑,几年来铺天盖地的中考、高考满分作文很多都是这种类型,难怪考生趋之若鹜;不可推卸的是,我们一些教师也在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某“高考满分作文速成班”的老师可厉害了,他们能把满分作文《苏轼的赤壁》整成《屈原的汩罗江》、《项王的垓下》、《文天祥的零丁洋》……把《永远的苏武》变成《永远的谭嗣同》《永远的秋瑾》……几个月的训练下来,学生成竹在胸,随便什么题目,他们都能应付自如。某特级教师在回答记者关于考生如何准备2006年高考作文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有一个学生去年参加高考,他特别喜欢柳宗元,读了很多柳的诗歌,大概父母在晚餐的时候也和他聊柳宗元。这个孩子高二时候作文就尽量写柳宗元,高考这篇作文他根本不用思考,任何话题都写柳宗元,一定会写好,他去年高考作文是满分。”更有趣的是,他们也能解决写作中的撞车问题。老师早就分工好了:我专攻谭嗣同,他专攻康有为,她专攻刘姥姥(没用过的古人越来越少了)。好事者还提供部分可能撞车名单,可谓殚精竭虑。
这还是作文吗?这还是新课标下的语文作文教学吗?不过,类似的文章看多了,也是会产生视觉疲劳的,这种作文已让阅卷老师生厌。所以,引用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陈建新的话说,“文化作文”可以休矣!
三、培育“绿色作文”,力求返璞归真
绿色乃生命原色。写“绿色作文”,就是要摒弃矫饰与编造,摒弃抄袭与套作,学会用眼睛观察人、事、景、物,用心灵感悟人生,将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情感倾注于字里行间。在写作中学习写作,历练文笔;在作文中提高认识,升华灵魂,这就是绿色作文的真谛。
1.凿开生活的泉眼。
叶老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原创作文源于生活,作文的本身就是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体验向他人倾诉。如果老师能够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那么学生的情趣就会跃然纸上,生活百味、生活百态才会尽情飞扬。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有阳光,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有阳光,才会呈现万紫千红,多姿多彩。世界才会显得那样令人神往,那样风光迷人。如果把“爱心”比作阳光的话,那么你感觉下的事物也会出现形态各异,光芒四射。对大自然中各种美好景物,你要经常有意识地去感受,去体验。让我们用心去观赏校园里的花、盆景、树木。花儿开放时艳丽的色彩,醉人的芳香,盆景那独特的造型,树木旺盛的生命力。有时我们也可以到广阔的大自然中,欣赏它的美,感受它的博大,当我们对花、草、树木、青山、绿水的“爱心”在心中涌动时,我们的心就可以和自然界中生物的心“搭”在一起,时时可以相互“交谈”了。
当你身边出现了感动人的事情,美好的情景时,你要用心去找感觉,让你的心湖激起一阵阵情感的涟漪,你可要好好地抓住时机去感受、体验啊。好,就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品赏优美、动听的音乐;就让我们去看看赏心悦目、韵味无穷的名家名画、书法佳作,体会作者的心灵火花,在琴键上、笔墨中绽放的美妙感觉。
2.放飞自由的心灵。
《语文课程课标》指出:为学生的自主作文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作是情感自由的释放,它“源于一种生命的觉醒,源于苏醒的心灵对世界、对人的惊喜和感悟,源于对自身经验、自身情感的一种珍惜,因而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真实的感受是一个人灵魂的确证,是一个人个性与人格的创造,这其实是一种不可侵犯的权利,不管他的语言多么惊异,他的感受多么与众不同。实际上越是与众不同才越有价值,人生因为众多各不相同的感受而显得意味深长,社会因为人们不同的个性和色调而显得丰富多采。”
当我们有了内容丰富的感觉,我们就要去“思考”,使感觉向更广阔、更深刻的方向发展,使先前产生的感觉开出一朵朵美丽的“花”,这一朵朵“花”,就是一个个新鲜的感觉。
例如:当我们观察小溪流以后,对“小溪流”泛着白花花、清亮亮的、流动的水,已感觉到溪流非常活泼、非常可爱时。我们就可以思考:小溪如果没有干涸,它可能停止流动吗?“不会!它还是日夜不停地奔走。”那么,你想想小溪流的这种不知疲倦的精神,在你周围的人群中,可有像它这样的品格?你说是不是像找工作的妈妈,总是不怕挫折,不怕劳累;是不是像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总是孜孜不倦地教育我們,从不叫一声苦,喊一声累……
当然,每个人对事物的思考角度,思考方法是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你可以在物与物之间,思考他们的相合或区别;也可以将人类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寄托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更可以思考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不管怎样,你只要用心去感觉、用心去思考,“新感觉”的花朵随时都会突现在你的眼前。
3.抒发内心的真情。
曾有这样一篇文章:“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一段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这篇名为《妈妈回来了》的作文,是一个9岁的小女孩写的。此文在海内外5万多篇作品中脱颖而出,以纯真的感情和宝贵的童趣,打动了评委们,获得了冰心文学奖。
可见,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灵魂。优秀的作文要有真性情。真情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巴金先生曾说:“我们的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无情的作文,犹如绢花,空有其形而无芬芳。惟有说真话,抒真情,才能展示生命的高度,才能让考场作文走上高格,获得高分。
语文老师,有教给学生作文技法重要百倍的任务,这就是把准学生成长的脉搏,活跃学生的身心,开拓学生的视野,找准学生的“激情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激活学生的生命力,让学生“吾手写吾心”,兴趣盎然,激情勃发,文思泉涌,酣畅淋漓,写出“清水出芙蓉”般的绿色作文,学生作文与做人齐头并进。
荡涤灰色污染,培育绿色作文,我们的写作教学定会出现杜牧所描绘的那种可喜的景象:“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果满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