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艺术,而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轻松地引导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氛围中来,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使课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成为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把握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是授课成功的一个关键。如何把握好这个关键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作努力:
一、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
提问的时机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使得提问恰到好处。
1.在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问
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旧知识的铺垫。旧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开始,只有以故引新,以旧启新,新旧相连,才能不断地扩大知识面。语文课堂提问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把新知识放在旧知识的背景中去思考,教师在传授新知识之前,应该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中找到新知识的潜在点,设计好内在蕴含新知识的问题,促使新旧知识相互渗透和迁移,逐步形成完整知识结构。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出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动力,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识。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一个学生大胆地提出:“10万支箭是诸葛亮用计骗来的,根本不是借来的,所以题目应该改为《草船骗箭》。”教师对这位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学生给予了鼓励,接着就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诸葛亮用草船借来的箭,后来又干什么了?”从而引导学生联系已往学过的《赤壁之战》,较好地解决了对“借”字的理解。
2.在学生思维的瓶颈处提问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都不同,因此对人的思维的影响也各不相同。而事物本身又往往具有多面性,对于学生来说,有时某种情感某个内蕴是不容易理解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思维处于瓶颈时,给予适当点拨,引领他们去寻找正确的答案。比如,《三颗枸杞豆》中有一段是三叔托父亲给我捎回一件临别的赠礼——三颗红色枸杞豆。例如:教师提问三颗枸杞豆代表着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不太容易理解,需要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指定段落,明确答案。当然,答案绝不是显而易见的,需要教师逐步的引导,突破学生思维的瓶颈处,促使学生变换角度的思考,引领学生到达“理解”的彼岸。
二、全面转换提问的对象
教师提问是直入主题的做法,它主要依靠教师有一双发现的鹰眼,能事前抓住作品的关键,依照教学要求进行归纳,然后传授给学生,但这样做有明显的不足,容易使学生的思考过于简单和单一。倘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辩论和讨论最终解决问题则更有价值,因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所以,全面转换提问对象,是指提问的对象从教师到学生,学生成为提问的主角。如教学《松鼠》一文,教师可这样设计提问:
师:听到“像老鼠,眼睛圆,尾巴大,腿矫健,能攀爬,性温顺,特乖巧”这个谜语,你会猜到是哪种动物?你会想到有关松鼠的哪些问题?
生:我想知道松鼠是怎样来建住宅的?
生:我想知道松鼠的活动范围、时间,常吃的食物及寻食的习惯?
生:我想知道松鼠过水的动作、叫声、搭窝的方法?
生:我想知道松鼠的经济价值以及“讨人喜欢”的内容?
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学生的思路就容易与文章的思路联系起来,学习自然充满乐趣。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语文课堂风生水起。所以,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精心设计提问的角度
语文课堂提问,目的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方法。课堂提问的角度要力求新颖,教师要别具慧眼,善于设疑、引疑、解疑,可以直问,也可以曲问;可以一题多问,更可以多题一问。教师要遵循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的原则,尽可能地选择一个新颖的角度提问。通过举一反三,一箭多雕,才能引导学生动脑分析、联想、迁移,达到教学目标。而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就应当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学习了《我的老师》后,让学生思考:最使你自己难忘的老师是谁?他为什么令你难忘,他做了什么事情?课文的语言朴实纯真,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怎样的感情?这样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还加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教育。
在现代语文课堂中,提问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它对于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提问的艺术化也使得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致力于课堂教学,让提问在语文课堂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课堂提问,并且致力于研究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的方法,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善课堂提问的现状,营造一个具有积极向上、温馨气氛的课堂,活跃课堂气氛,让语文课堂风生水起。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经济开发区柴湾小学)
一、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
提问的时机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使得提问恰到好处。
1.在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问
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旧知识的铺垫。旧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开始,只有以故引新,以旧启新,新旧相连,才能不断地扩大知识面。语文课堂提问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把新知识放在旧知识的背景中去思考,教师在传授新知识之前,应该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中找到新知识的潜在点,设计好内在蕴含新知识的问题,促使新旧知识相互渗透和迁移,逐步形成完整知识结构。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出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动力,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识。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一个学生大胆地提出:“10万支箭是诸葛亮用计骗来的,根本不是借来的,所以题目应该改为《草船骗箭》。”教师对这位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学生给予了鼓励,接着就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诸葛亮用草船借来的箭,后来又干什么了?”从而引导学生联系已往学过的《赤壁之战》,较好地解决了对“借”字的理解。
2.在学生思维的瓶颈处提问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都不同,因此对人的思维的影响也各不相同。而事物本身又往往具有多面性,对于学生来说,有时某种情感某个内蕴是不容易理解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思维处于瓶颈时,给予适当点拨,引领他们去寻找正确的答案。比如,《三颗枸杞豆》中有一段是三叔托父亲给我捎回一件临别的赠礼——三颗红色枸杞豆。例如:教师提问三颗枸杞豆代表着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不太容易理解,需要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指定段落,明确答案。当然,答案绝不是显而易见的,需要教师逐步的引导,突破学生思维的瓶颈处,促使学生变换角度的思考,引领学生到达“理解”的彼岸。
二、全面转换提问的对象
教师提问是直入主题的做法,它主要依靠教师有一双发现的鹰眼,能事前抓住作品的关键,依照教学要求进行归纳,然后传授给学生,但这样做有明显的不足,容易使学生的思考过于简单和单一。倘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辩论和讨论最终解决问题则更有价值,因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所以,全面转换提问对象,是指提问的对象从教师到学生,学生成为提问的主角。如教学《松鼠》一文,教师可这样设计提问:
师:听到“像老鼠,眼睛圆,尾巴大,腿矫健,能攀爬,性温顺,特乖巧”这个谜语,你会猜到是哪种动物?你会想到有关松鼠的哪些问题?
生:我想知道松鼠是怎样来建住宅的?
生:我想知道松鼠的活动范围、时间,常吃的食物及寻食的习惯?
生:我想知道松鼠过水的动作、叫声、搭窝的方法?
生:我想知道松鼠的经济价值以及“讨人喜欢”的内容?
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学生的思路就容易与文章的思路联系起来,学习自然充满乐趣。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语文课堂风生水起。所以,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精心设计提问的角度
语文课堂提问,目的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方法。课堂提问的角度要力求新颖,教师要别具慧眼,善于设疑、引疑、解疑,可以直问,也可以曲问;可以一题多问,更可以多题一问。教师要遵循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的原则,尽可能地选择一个新颖的角度提问。通过举一反三,一箭多雕,才能引导学生动脑分析、联想、迁移,达到教学目标。而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就应当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学习了《我的老师》后,让学生思考:最使你自己难忘的老师是谁?他为什么令你难忘,他做了什么事情?课文的语言朴实纯真,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怎样的感情?这样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还加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教育。
在现代语文课堂中,提问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它对于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提问的艺术化也使得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致力于课堂教学,让提问在语文课堂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课堂提问,并且致力于研究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的方法,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善课堂提问的现状,营造一个具有积极向上、温馨气氛的课堂,活跃课堂气氛,让语文课堂风生水起。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经济开发区柴湾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