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区域性与广阔性,这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要学生能够根据地理事物或现象来把握本质、揭示联系,进而全面认识地理事物、现象与规律以及地理事物现象与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要打破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灌输,代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见解。
一、激发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同样也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习惯的重要前提。枯燥的教学氛围,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学生只能是机械而被动地参与,根本无法实现思维的激活、创新的闪现,更别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枯燥的教学,要努力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以激发与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改变以往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为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整节课中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探究动机,这样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展开主动的思维活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则幽默的故事、一曲动听的音乐,一段精彩的视频、一张生动的图片、一个有趣的问题等,都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展开参与探究的动力。
灵活的教学,在教学的主体部分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还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为学生的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始终处于思维的亢奋状态,如开展互动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彻底改变以往的知识灌输,而是让学生以主体身份来展开主动探究,这样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有效提问,引导学生思维形成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将知识单向传递给学生,使得学生失去了思考与探究的机会,地理思维能力自然无从谈起。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困难处、思维的转折点处巧妙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探究中创造,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逐渐形成。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的置疑。为了引发学生的关注、加强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富有启发性与探索性的问题,以问激趣、启思、导行,激发学生学习的“愤悱状态”,这样才能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互动探究,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二是学生的质疑。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自主提问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核心。解决问题只是一种手段,而发现问题则是一个思维过程,是学生与知识对话的过程,进行思维的碰撞。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问难,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提问。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学生思维表象
学生正处于由形象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要重视学生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的获取与加工,丰富学生的思维表象,这样才能上升为规律性认知。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可以突破传统教学中的诸多限制,来为教学提供更为丰富、直观的教学素材,从而帮助学生从中获取大量直观认知,进而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与启发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探究下,促进学生由对事物的感性认知上升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思考。比如在对等高线以及季风气候进行讲解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演示,采用动画模拟的效果能够更加直观地将这些知识讲授透彻。同时地理学科的系统的知识涵盖量是比较丰富的,对于不同的地理事物有着不同的解释,所涉及的知识涵盖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可以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设备来辅助我们进行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工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加生动形象,通过这些具体、生动、形象的现代信息技术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记忆,还原地理的真实面貌,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教学,增加课堂的积极氛围,能够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在对整体知识复习时,可以用现代信息技术制造时间轴,将地理事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依次排列,以动态的时间轴穿插起所学过的知识,能够达到不错的效果。
四、运用地图,培养学生思维习惯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承载着更多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信息,既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作,又是应用地理的基础。现行地理教材中各类图形图表占有很大的比例,简明、生动、易读,这正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用图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读图方法,在读图时要注意地图的名称、图例以及重要的地理界线等。这样才能发挥地图的功效,帮助学生获取更为丰富的地理信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如关于五带分布,文字叙述相对来说繁琐,为此我们可以将其简化浓缩于图上,更具简洁性,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地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用图、读图、作图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五、课外活动,延伸学生思维空间
课外有着更为宽广的空间,我们要在立足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去创新。如学完“气温和降水”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能充分地将课堂所学地理知识用于现实生活中,我让学生运用温度计进行测试,记录下温度与降水数据。这样的课外活动并没有让学生只是机械地学习与记忆教材知识,而是将学习与生活与运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学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认清地理学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树立正确的地理学习观,而且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延伸学生的思维空间,更能让学生在宽广的现实生活中去领会教材中所没有的奥秘。我们不仅要为学生设计丰富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地参与到课外活动中来,与学生一起来探索更多未知的世界,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宽广的地理空间。
(责编 张亚欣)
一、激发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同样也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习惯的重要前提。枯燥的教学氛围,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学生只能是机械而被动地参与,根本无法实现思维的激活、创新的闪现,更别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枯燥的教学,要努力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以激发与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改变以往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为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整节课中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探究动机,这样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展开主动的思维活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则幽默的故事、一曲动听的音乐,一段精彩的视频、一张生动的图片、一个有趣的问题等,都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展开参与探究的动力。
灵活的教学,在教学的主体部分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还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为学生的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始终处于思维的亢奋状态,如开展互动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彻底改变以往的知识灌输,而是让学生以主体身份来展开主动探究,这样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有效提问,引导学生思维形成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将知识单向传递给学生,使得学生失去了思考与探究的机会,地理思维能力自然无从谈起。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困难处、思维的转折点处巧妙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探究中创造,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逐渐形成。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的置疑。为了引发学生的关注、加强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富有启发性与探索性的问题,以问激趣、启思、导行,激发学生学习的“愤悱状态”,这样才能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互动探究,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二是学生的质疑。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自主提问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核心。解决问题只是一种手段,而发现问题则是一个思维过程,是学生与知识对话的过程,进行思维的碰撞。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问难,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提问。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学生思维表象
学生正处于由形象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要重视学生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的获取与加工,丰富学生的思维表象,这样才能上升为规律性认知。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可以突破传统教学中的诸多限制,来为教学提供更为丰富、直观的教学素材,从而帮助学生从中获取大量直观认知,进而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与启发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探究下,促进学生由对事物的感性认知上升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思考。比如在对等高线以及季风气候进行讲解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演示,采用动画模拟的效果能够更加直观地将这些知识讲授透彻。同时地理学科的系统的知识涵盖量是比较丰富的,对于不同的地理事物有着不同的解释,所涉及的知识涵盖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可以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设备来辅助我们进行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工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加生动形象,通过这些具体、生动、形象的现代信息技术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记忆,还原地理的真实面貌,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教学,增加课堂的积极氛围,能够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在对整体知识复习时,可以用现代信息技术制造时间轴,将地理事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依次排列,以动态的时间轴穿插起所学过的知识,能够达到不错的效果。
四、运用地图,培养学生思维习惯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承载着更多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信息,既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作,又是应用地理的基础。现行地理教材中各类图形图表占有很大的比例,简明、生动、易读,这正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用图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读图方法,在读图时要注意地图的名称、图例以及重要的地理界线等。这样才能发挥地图的功效,帮助学生获取更为丰富的地理信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如关于五带分布,文字叙述相对来说繁琐,为此我们可以将其简化浓缩于图上,更具简洁性,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地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用图、读图、作图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五、课外活动,延伸学生思维空间
课外有着更为宽广的空间,我们要在立足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去创新。如学完“气温和降水”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能充分地将课堂所学地理知识用于现实生活中,我让学生运用温度计进行测试,记录下温度与降水数据。这样的课外活动并没有让学生只是机械地学习与记忆教材知识,而是将学习与生活与运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学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认清地理学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树立正确的地理学习观,而且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延伸学生的思维空间,更能让学生在宽广的现实生活中去领会教材中所没有的奥秘。我们不仅要为学生设计丰富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地参与到课外活动中来,与学生一起来探索更多未知的世界,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宽广的地理空间。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