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学名著阅读因其丰富的内涵以及错综复杂的情节勾连,令学生望而却步,即使硬着头皮读下去也只是囫囵吞枣,收效甚微。而近年来备受语文教育关注的整本书阅读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好地建构阅读方法,培养思辨能力,养成持续阅读地良好习惯。而文学名著所包孕的深刻的主题思想、丰富的情感内涵、典型的人物形象以及风格鲜明的语言特色,都有助于学生以上诸多方面能力的形成。因此,笔者以整本书阅读作为文学名著阅读的基点,在分析文学名著阅读现状的基础上,初探文学名著整本书阅读之策略,达到提升文学素养的终极目的。
关键词:文学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线上学习;课堂学习;文学素养
一、文学名著阅读之教学现状
近年来“文学名著阅读”成为了全国很多地方中考考查的必考题目,因此,教师们开始逐渐重视对名著阅读的教学实践,但从近几年的中考反馈,不难发现名著阅读这块的得分率较低。为何会造成这样的现状呢?作为一名市中学的一线语文教师,笔者以为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人教版教材对名著导读的编写而言,教材上只是在附录部分列出了课外名著阅读的书目,并没有与之相关的具体的课程规划,这就导致一线语文教师在名著教学的操作实施过程中缺乏可资借鉴、参考的样例,只能是个人“单打独斗”,摸着石头过河,收效自然甚微。
其次,在这样的“大气候”下,一线教师对待名著阅读出现了以下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在每学期初布置下去阅读书目,无过程指导和监控,学生究竟读没读,读得怎么样,无从得知,近乎放任自流的状态。第二种模式就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布置学生去完成阅读任务,并做好读书笔记,然后在考试前精讲一本书的几个精彩章节和片段,再做几篇相对应的习题。这种模式尽管相较于第一种有了教师的主动参与与监控,但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地阅读主要还是为了应对考试,很难达到阅读能力的提升,更遑论阅读过程中的审美享受以及素养的提升了。
再次,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阅读个体持之以恒地积累。但是,现下社会的大环境尤其是在中考升学压力的牵制下,很多学生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都投放在刷题和课外辅导上了,留给名著阅读的时间实在是少之又少。
最后,从广东省中考语文考试大纲对于名著阅读的篇目选择上来看,有些篇目的选择存在时代及阅读经验上的距离感,无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莫言在《虚伪的教育》中说:“我想,中学的语文课,起码应该拿出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如果我们的中学生在六年的时间里,能读一百部古今中外的名著,那写出来的文章将会有另外一番气象。即便他一辈子不写文章,这一百部经典,也必将使他终身收益。”可见,尽管名著阅读教学的改革与施行举步维艰,但它却又是必须而为之的。
二、整本书阅读
早在20世纪20年代,语文教育的研究者就已经看到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并且提出用整本书阅读推进语文教学的主张,但囿于当时的条件限制,整本书阅读并未落地生根。到了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育才中学的段力佩老师曾在语文课堂上试行名著阅读,边读边议,初中生读整本《水浒传》,高中生读整本《红楼梦》。这在当时的语文教学界无疑是一个开创之举,但是育才经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和推广。郑桂华分析认为,“育才整本书阅读方式的本质还是精读、片段阅读,与生活中整本书的阅读有很大的距离,而且这种读法一学年只能读一两本书,阅读量、阅读面也无法满足学生广泛阅讀的要求。”正如上述所言,时至今日这样的名著阅读教学法依然存在,可见,改革刻不容缓。于是,整本书阅读就在这样的情形与广大教师的呼唤下应运而生了。我们不妨从语文教学的单篇课文阅读来反窥一下整本书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单篇课文阅读的优势显著,师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对完整的课堂教学内容。此外,现行人教版教材以单元为单位编写,单元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同一个主题,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语言的特点;第三单元则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学习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并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等说明文相关的文体知识,这样集中化、专题化地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某一类型文章的写法或技巧,甚至是某一种文体特征,进而学以致用在写作上借鉴模仿。然而,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和提升,紧紧依靠这种教学方式显然是不够的。
整本书阅读,时间跨度大、阅读任务重,在表达方式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都有可能出现在同一部作品中,这样大容量地阅读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更好地建构阅读方法,培养思辨能力,养成持续阅读地良好习惯。而文学名著所包孕的深刻的主题思想、丰富的情感内涵、典型的人物形象以及风格鲜明的语言特色,乃至在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上,都有助于学生以上诸多方面能力的形成。
三、文学名著之整本书阅读
(一)广东省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型设置
广东省中考语文考试大纲对于名著阅读的考试要求是:1、了解推荐名著的基本内容。2、欣赏推荐名著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3、阐述阅读体验,发表对作品的看法。下面笔者将近三年的考察篇目及题目罗列如下:
2019年中考语文考查了《西游记》,题目如下:
1.选文第③段中的“这里”是指_______________,猪八戒来到此地是为了请孙悟空去降服_______________。(2分)
2.《西游记》的语言风格诙谐幽默,请从选文中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3分)
3.《西游记)中很多人物既保持着动物性,又有神的本领,还兼有人的特点、请从孙悟空和猪八戒中任选其一,结合原著简要分析。(5分)
2020年中考语文名著考查了《红星照耀中国》,题目如下:
1.选文A中的邓发见“我”的任务是_______________;选文B中的“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2.原著具有鲜明的态度,请从选文A、选文B中各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3.联系原著,概括作者阐明的主要见解。
2021年中考语文考查了 《儒林外史》,题目如下:
1.下列有关虞博士的四件事,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答应给汤相公银子去典屋住 ②主祭泰伯祠
③补南京国子监博士 ④救助落水的庄农人家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
2.吴敬梓320周年诞辰之际,某校文学社刊物开设“《儒林外史》‘真儒’风采”栏目,请结合原著,完成下表。(4分)
综观近三年以来的题型,可以发现每年的名著考察题目里都至少有一道题目出现了“联系原著”“结合原著”这样的字眼,这就表明,如果学生只是做一些相关名著阅读的练习及历年真题或者背一下故事梗概,而不去认真阅读原著的话,非但无法提升个人的阅读能力,丰富精神、提高素养,即使应付考试也难以获得高分。因此,必须对名著有宏观上的整体把握与理解,也即要学会整本书阅读。
(二)文学名著整本书阅读之策略
虽然学生自主阅读整本书主要发生在课外,但整本书阅读已经不是惯常意义上的“课外阅读”,需要教学的支持,需要打破课内、课外的壁垒,贯穿课内、课外的阅读时空,需要整体的课程谋划。目前,就笔者所知在这个方面走在前沿的当属尹庆华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名著悅读——初中名著导读创新教学设计》和吴欣歆、许艳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书册阅读教学现场》以及蒋雁鸣主编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工作坊》。
第一, 从教材出发,建构课内外相结合的主题阅读教学模式。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一课,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就要充分利用这个极佳的契点,以达到从课内篇章的学习到课外的整本书阅读的主题式教学。本是“吴用智取生辰纲”,作者为何要重点表现杨志的谋略?杨志为何会去押送生辰纲,他是何许人也?生辰纲被劫之后他的命运又将如何?杨志为何会甘心受老都管的约束?等等这些疑问,紧紧依靠这一篇课文是无法解开心中的疑惑的。此时教师若适当地稍稍剧透一下,势必会激发学生想要探究的兴趣。经过学生自己的自主阅读之后,教师再“趁热打铁”组织一次专门的课堂交流会,让学生在相互地交流、碰撞中明白:老都管其实就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杨志一直希望自己能够走上仕途以光宗耀祖,所以他才会在老都管强行要休息时选择妥协。这也就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也进而了解了《水浒传》整部作品的主题———将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阶级身上的想法是幼稚可笑的, 最终结局只能是失败破灭。因此,老都管看似是闲来一笔,实则举足轻重。管窥一斑,进而领悟名著作为经典的魅力所在。
第二,线上学习和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混合学习是通过对各种学习媒体、学习模式、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等学习要素的有效混合,将电子化学习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课堂学习环境下的合作学习相互结合和互补,建构出一种既能发挥课堂学习中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进行建构知识的全新学习方式。线上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异步讨论、任务认定、资源分享、成果交流与评价等。在线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自主控制学习的时间、地点或进度。即使对于共读书籍,也不是被动接受整齐划一的阅读步调,而是可随时进入适合自己阅读进程的空间,参与线上的互动讨论。这就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统一和时间限制的不足,学生可以从自己兴趣较浓的篇章开始阅读,并及时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与同学的在线交流、探讨中极大地触发自己对其他篇章的阅读期待,进而更好地开启其他篇章的阅读。
而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合理切分网上学习空间,或按照书本内容先后及逻辑关系切分若干板块,或按照探究专题细分阅读空间等,教师还要与学生共读,参与异步讨论。这对教师的挑战很大,教师不但自己要把书读深,还要关注每个学生的阅读进展,穿梭转换,以让学生做到课堂学习与在线学习的无缝对接。如《书册阅读教学现场》一书中,教师把《水浒传》的阅读分成四个部分:首先是阅读起始课,意在带领学生了解长篇小说的阅读方法,领悟作品的魅力所在;其次是通读指导,先以人物为划分依据,再以情节推进为划分依据;再次是重点突破,分为三个部分章节解读、人物解读和主题解读;最后是内容统筹,以书面形式进行个性化、趣味化的呈现展示。这四部分的阅读以课堂教学和学生课下的自主阅读两种方式推进,让学生以画思维导图、制作“水浒叶子”、辩论赛等方式来解说水浒,分析人物,收到了良好的阅读效果。但笔者以为,若能在这两种阅读模式中,加入学生的在线阅读学习,效果会更佳。如通读指导这部分的阅读就可以以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和在线学习为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个人的喜好,先阅读喜欢的人物章节,并随时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阅读思考并与同学、老师及时交流。
第三,借助思维导图,让文学名著的整本书阅读更加高效。有“21 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之称的“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维具体化的方法,它为人类提供了有效思维的图形工具,能够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最初它只是作为一种记笔记的方法,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英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东尼·博赞给思维导图下了这样的定义:“这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它结合了全脑的概念,包括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等。”整本书阅读的阅读容量大,时间跨度相对较长,加大了阅读理解的难度,而借助于思维导图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文学名著整本书阅读大多是小说,小说的阅读要从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着手。我们不妨还是以《水浒传》为例来谈谈思维导图在文学名著整本书阅读中的运用。《水浒传》中人物众多,人物自身的经历发展以及与其他人物的联系造成了情节的勾连纵横,这些庞大复杂的关系就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把看似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及相关的情节梳理清晰。林冲作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我们就可以借助不同形式的思维导图把他从在衙门任职到后来被逼上梁山的相关经历绘制出来,而这个绘制过程中还可以以分支的形式列出与之有过交往的其他人物;此外,就小说情节的发展演变来说同样可以借助于线性的思维导图,按照时间的发展勾勒出整部小说情节的发展脉络,庞大的阅读内容信息量就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文学名著的整本书阅读除了要对故事内容有比较全面的把握理解之外,以对阅读内容进行“反刍”的形式来对名著阅读加以重新建构和解读尤为可贵,这也是文学名著整本书阅读的终极目标。如我们可以以“我为林冲立传”、“我为林冲点赞”的方式,跳出并打破小说的情节脉络,用全新的视角书写自己眼中独特的林冲形象。
去年余党绪主编的系列丛书整本书思辨阅读《西游记》》《儒林外史》等陆续出版,在这样形式大好的环境下,相信推进文学名著整本书阅读的进程会更加顺利。温儒敏说,读经典是“磨性子”,也是思想爬坡,虽然有些难和累,但每上一个高度,都能有所收获。因此,只要脚踏实地让自己沉浸到阅读中去就一定能在未来的某一天真正去“仰望星空”,穿越时间与古人对话,在阅读交流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尹庆华. 名著悦读——初中名著导读创新教学设计[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吴欣歆、许艳. 书册阅读教学现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3]郑桂华. 整本书阅读:应为和可为[J]. 语文学习,2016(7).
[4]东尼·博赞. 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5]温儒敏. 读经典就是思想爬坡[J]. 环球人物,2015(2).
关键词:文学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线上学习;课堂学习;文学素养
一、文学名著阅读之教学现状
近年来“文学名著阅读”成为了全国很多地方中考考查的必考题目,因此,教师们开始逐渐重视对名著阅读的教学实践,但从近几年的中考反馈,不难发现名著阅读这块的得分率较低。为何会造成这样的现状呢?作为一名市中学的一线语文教师,笔者以为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人教版教材对名著导读的编写而言,教材上只是在附录部分列出了课外名著阅读的书目,并没有与之相关的具体的课程规划,这就导致一线语文教师在名著教学的操作实施过程中缺乏可资借鉴、参考的样例,只能是个人“单打独斗”,摸着石头过河,收效自然甚微。
其次,在这样的“大气候”下,一线教师对待名著阅读出现了以下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在每学期初布置下去阅读书目,无过程指导和监控,学生究竟读没读,读得怎么样,无从得知,近乎放任自流的状态。第二种模式就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布置学生去完成阅读任务,并做好读书笔记,然后在考试前精讲一本书的几个精彩章节和片段,再做几篇相对应的习题。这种模式尽管相较于第一种有了教师的主动参与与监控,但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地阅读主要还是为了应对考试,很难达到阅读能力的提升,更遑论阅读过程中的审美享受以及素养的提升了。
再次,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阅读个体持之以恒地积累。但是,现下社会的大环境尤其是在中考升学压力的牵制下,很多学生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都投放在刷题和课外辅导上了,留给名著阅读的时间实在是少之又少。
最后,从广东省中考语文考试大纲对于名著阅读的篇目选择上来看,有些篇目的选择存在时代及阅读经验上的距离感,无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莫言在《虚伪的教育》中说:“我想,中学的语文课,起码应该拿出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如果我们的中学生在六年的时间里,能读一百部古今中外的名著,那写出来的文章将会有另外一番气象。即便他一辈子不写文章,这一百部经典,也必将使他终身收益。”可见,尽管名著阅读教学的改革与施行举步维艰,但它却又是必须而为之的。
二、整本书阅读
早在20世纪20年代,语文教育的研究者就已经看到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并且提出用整本书阅读推进语文教学的主张,但囿于当时的条件限制,整本书阅读并未落地生根。到了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育才中学的段力佩老师曾在语文课堂上试行名著阅读,边读边议,初中生读整本《水浒传》,高中生读整本《红楼梦》。这在当时的语文教学界无疑是一个开创之举,但是育才经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和推广。郑桂华分析认为,“育才整本书阅读方式的本质还是精读、片段阅读,与生活中整本书的阅读有很大的距离,而且这种读法一学年只能读一两本书,阅读量、阅读面也无法满足学生广泛阅讀的要求。”正如上述所言,时至今日这样的名著阅读教学法依然存在,可见,改革刻不容缓。于是,整本书阅读就在这样的情形与广大教师的呼唤下应运而生了。我们不妨从语文教学的单篇课文阅读来反窥一下整本书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单篇课文阅读的优势显著,师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对完整的课堂教学内容。此外,现行人教版教材以单元为单位编写,单元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同一个主题,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语言的特点;第三单元则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学习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并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等说明文相关的文体知识,这样集中化、专题化地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某一类型文章的写法或技巧,甚至是某一种文体特征,进而学以致用在写作上借鉴模仿。然而,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和提升,紧紧依靠这种教学方式显然是不够的。
整本书阅读,时间跨度大、阅读任务重,在表达方式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都有可能出现在同一部作品中,这样大容量地阅读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更好地建构阅读方法,培养思辨能力,养成持续阅读地良好习惯。而文学名著所包孕的深刻的主题思想、丰富的情感内涵、典型的人物形象以及风格鲜明的语言特色,乃至在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上,都有助于学生以上诸多方面能力的形成。
三、文学名著之整本书阅读
(一)广东省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型设置
广东省中考语文考试大纲对于名著阅读的考试要求是:1、了解推荐名著的基本内容。2、欣赏推荐名著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3、阐述阅读体验,发表对作品的看法。下面笔者将近三年的考察篇目及题目罗列如下:
2019年中考语文考查了《西游记》,题目如下:
1.选文第③段中的“这里”是指_______________,猪八戒来到此地是为了请孙悟空去降服_______________。(2分)
2.《西游记》的语言风格诙谐幽默,请从选文中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3分)
3.《西游记)中很多人物既保持着动物性,又有神的本领,还兼有人的特点、请从孙悟空和猪八戒中任选其一,结合原著简要分析。(5分)
2020年中考语文名著考查了《红星照耀中国》,题目如下:
1.选文A中的邓发见“我”的任务是_______________;选文B中的“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2.原著具有鲜明的态度,请从选文A、选文B中各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3.联系原著,概括作者阐明的主要见解。
2021年中考语文考查了 《儒林外史》,题目如下:
1.下列有关虞博士的四件事,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答应给汤相公银子去典屋住 ②主祭泰伯祠
③补南京国子监博士 ④救助落水的庄农人家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
2.吴敬梓320周年诞辰之际,某校文学社刊物开设“《儒林外史》‘真儒’风采”栏目,请结合原著,完成下表。(4分)
综观近三年以来的题型,可以发现每年的名著考察题目里都至少有一道题目出现了“联系原著”“结合原著”这样的字眼,这就表明,如果学生只是做一些相关名著阅读的练习及历年真题或者背一下故事梗概,而不去认真阅读原著的话,非但无法提升个人的阅读能力,丰富精神、提高素养,即使应付考试也难以获得高分。因此,必须对名著有宏观上的整体把握与理解,也即要学会整本书阅读。
(二)文学名著整本书阅读之策略
虽然学生自主阅读整本书主要发生在课外,但整本书阅读已经不是惯常意义上的“课外阅读”,需要教学的支持,需要打破课内、课外的壁垒,贯穿课内、课外的阅读时空,需要整体的课程谋划。目前,就笔者所知在这个方面走在前沿的当属尹庆华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名著悅读——初中名著导读创新教学设计》和吴欣歆、许艳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书册阅读教学现场》以及蒋雁鸣主编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工作坊》。
第一, 从教材出发,建构课内外相结合的主题阅读教学模式。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一课,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就要充分利用这个极佳的契点,以达到从课内篇章的学习到课外的整本书阅读的主题式教学。本是“吴用智取生辰纲”,作者为何要重点表现杨志的谋略?杨志为何会去押送生辰纲,他是何许人也?生辰纲被劫之后他的命运又将如何?杨志为何会甘心受老都管的约束?等等这些疑问,紧紧依靠这一篇课文是无法解开心中的疑惑的。此时教师若适当地稍稍剧透一下,势必会激发学生想要探究的兴趣。经过学生自己的自主阅读之后,教师再“趁热打铁”组织一次专门的课堂交流会,让学生在相互地交流、碰撞中明白:老都管其实就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杨志一直希望自己能够走上仕途以光宗耀祖,所以他才会在老都管强行要休息时选择妥协。这也就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也进而了解了《水浒传》整部作品的主题———将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阶级身上的想法是幼稚可笑的, 最终结局只能是失败破灭。因此,老都管看似是闲来一笔,实则举足轻重。管窥一斑,进而领悟名著作为经典的魅力所在。
第二,线上学习和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混合学习是通过对各种学习媒体、学习模式、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等学习要素的有效混合,将电子化学习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课堂学习环境下的合作学习相互结合和互补,建构出一种既能发挥课堂学习中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进行建构知识的全新学习方式。线上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异步讨论、任务认定、资源分享、成果交流与评价等。在线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自主控制学习的时间、地点或进度。即使对于共读书籍,也不是被动接受整齐划一的阅读步调,而是可随时进入适合自己阅读进程的空间,参与线上的互动讨论。这就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统一和时间限制的不足,学生可以从自己兴趣较浓的篇章开始阅读,并及时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与同学的在线交流、探讨中极大地触发自己对其他篇章的阅读期待,进而更好地开启其他篇章的阅读。
而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合理切分网上学习空间,或按照书本内容先后及逻辑关系切分若干板块,或按照探究专题细分阅读空间等,教师还要与学生共读,参与异步讨论。这对教师的挑战很大,教师不但自己要把书读深,还要关注每个学生的阅读进展,穿梭转换,以让学生做到课堂学习与在线学习的无缝对接。如《书册阅读教学现场》一书中,教师把《水浒传》的阅读分成四个部分:首先是阅读起始课,意在带领学生了解长篇小说的阅读方法,领悟作品的魅力所在;其次是通读指导,先以人物为划分依据,再以情节推进为划分依据;再次是重点突破,分为三个部分章节解读、人物解读和主题解读;最后是内容统筹,以书面形式进行个性化、趣味化的呈现展示。这四部分的阅读以课堂教学和学生课下的自主阅读两种方式推进,让学生以画思维导图、制作“水浒叶子”、辩论赛等方式来解说水浒,分析人物,收到了良好的阅读效果。但笔者以为,若能在这两种阅读模式中,加入学生的在线阅读学习,效果会更佳。如通读指导这部分的阅读就可以以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和在线学习为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个人的喜好,先阅读喜欢的人物章节,并随时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阅读思考并与同学、老师及时交流。
第三,借助思维导图,让文学名著的整本书阅读更加高效。有“21 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之称的“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维具体化的方法,它为人类提供了有效思维的图形工具,能够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最初它只是作为一种记笔记的方法,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英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东尼·博赞给思维导图下了这样的定义:“这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它结合了全脑的概念,包括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等。”整本书阅读的阅读容量大,时间跨度相对较长,加大了阅读理解的难度,而借助于思维导图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文学名著整本书阅读大多是小说,小说的阅读要从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着手。我们不妨还是以《水浒传》为例来谈谈思维导图在文学名著整本书阅读中的运用。《水浒传》中人物众多,人物自身的经历发展以及与其他人物的联系造成了情节的勾连纵横,这些庞大复杂的关系就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把看似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及相关的情节梳理清晰。林冲作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我们就可以借助不同形式的思维导图把他从在衙门任职到后来被逼上梁山的相关经历绘制出来,而这个绘制过程中还可以以分支的形式列出与之有过交往的其他人物;此外,就小说情节的发展演变来说同样可以借助于线性的思维导图,按照时间的发展勾勒出整部小说情节的发展脉络,庞大的阅读内容信息量就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文学名著的整本书阅读除了要对故事内容有比较全面的把握理解之外,以对阅读内容进行“反刍”的形式来对名著阅读加以重新建构和解读尤为可贵,这也是文学名著整本书阅读的终极目标。如我们可以以“我为林冲立传”、“我为林冲点赞”的方式,跳出并打破小说的情节脉络,用全新的视角书写自己眼中独特的林冲形象。
去年余党绪主编的系列丛书整本书思辨阅读《西游记》》《儒林外史》等陆续出版,在这样形式大好的环境下,相信推进文学名著整本书阅读的进程会更加顺利。温儒敏说,读经典是“磨性子”,也是思想爬坡,虽然有些难和累,但每上一个高度,都能有所收获。因此,只要脚踏实地让自己沉浸到阅读中去就一定能在未来的某一天真正去“仰望星空”,穿越时间与古人对话,在阅读交流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尹庆华. 名著悦读——初中名著导读创新教学设计[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吴欣歆、许艳. 书册阅读教学现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3]郑桂华. 整本书阅读:应为和可为[J]. 语文学习,2016(7).
[4]东尼·博赞. 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5]温儒敏. 读经典就是思想爬坡[J]. 环球人物,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