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中学生写作文,也不能脱离生活。中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有畏惧心理,总觉得无话可说,这是为什么呢?归根结底是平时不留心观察。写作时冥思苦想,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只有去胡编乱造了,而虚构的作文是不真实的,自然没有感人的力量。可见,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前提。只有全面、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才能直接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热情,写好作文,而且对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以及从事其他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1 把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
我们知道,命题作文的题目所包含的写作范围一般都比较宽泛,如果仅把题目当作一个僵死的概念,视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因此,在写作时,要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从大题目中找出一个小角度,演绎成一个小故事,从一人一事、一斑一点、一枝一叶落笔,大题小作(所谓“大题小作”就是找一个自己有话可说、有思考、有感悟的角度作为切入口),以细小的局部显示宏大的整体,透过平凡的现象挖掘不平凡的本质,在叙述描写中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但题目演绎成的故事不能见事不见人,不能言之无物,更不能平铺直叙。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曲折的情节是记叙文的生命。因此,在把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时,还应该增加故事的曲折感,使情节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引人入胜,给人以新、奇、美的感觉,这样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
2 加强指导,提高课外阅读质量,注意积累写作材料
课外阅读,不仅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而且能增加积累,更能提高写作能力。因此,老师要加强指导,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首先,每周用两节自习课作为课外阅读课;其次,要求学生阅读时对自己喜欢的故事、片断、佳句进行朗读、摘抄,并对它们进行或内容或语言或写作技巧等的点评,三言两语都行;其三,同学交换各自的摘抄本,或点评,或交流,或充实各自的摘抄本,共同分享,共同提高;其四,教师定时抽查点评学生的本子,对摘抄内容或学生点评精彩的给予表扬、鼓励;其五,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积累运用于写作。因为积累是运用的前提,而运用是积累的升华。当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厚积薄发,在作文中定能得到自如的应用,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3 设置情景,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合理的虚构
这方法源于一个学生一篇《记一见难忘的事》的作文,文中写道“小时候,有一次由于自己口渴的厉害,于是,就和妹妹一起偷了妈妈的2元钱,去买冰棍吃,结果被妈妈发现了,罚我们跪在门口,还不许吃饭。我们害怕极了,以后再不敢偷钱了。虽然这件事过去几年了,但至今让人难忘”。这段话虽然意思明了,也写得有条理,但作为一件难忘的事太简单,也索然无味,无法令人难忘。于是,我不失时机地设置情景,请学生就“为什么口渴?”“偷钱时的心理活动、动作怎样?”“怎样被妈妈发现?”“妈妈发现时的表情、动作、语言又是怎样?”“罚跪时我和小妹的心情如何?”等情节展开合理的想象、适当的虚构,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灵活了,纷纷进入沉思,笔也沙沙地在纸上写开了。通过这样设置情景的形象思维训练,学生们的想象力有了质的飞跃。
4 将思想蕴涵于描写之中
主旨是故事的灵魂,主宰着故事的审美价值。而突出故事主旨的最好办法便是将故事的主旨蕴涵在描写之中。这就要求学生写作时需通过场面的描写组接故事,并把故事的主旨揭示出来,即调动一切描述手段,细腻地表现人物活动或事情的发展过程,让它表达出鲜明的主题,而不是满足于线条式的过程交代,贴标签式的议论鉴定。那些只有故事框架、概括叙述和空洞议论而缺乏具体生动的描写的记叙文绝不是好的记叙文。好的记叙文应该充满着生动形象的描写,即在行文中除用好陈述性语句,交代人、事、物的有关情况外,更要用好描写性语句,运用精彩的动词、形容词和恰当的描写手段来描绘人、事、物、景的特色,使之栩栩如生,并表达出生活的情韵和理趣。同时,恰当采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聚焦式地对人、事、物、景的某一特征进行描摹抒写,也可以形成超凡出众的点睛之笔,使文章意蕴深刻。
总之,记叙文的写作,是我平时在教学中训练的重点,也是中考中颇受欢迎的。可是现在的学生,有很多不会甚至写不好记叙文,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倍感头疼的问题。在记叙文作文教学初段,应该制定初中阶段整个记叙文教学的宏观计划和阶段计划。首先,在教学初始阶段的“摸底”写作和计划制定是记叙文写作教学非常关键的一环。有些老师急于求成、眼高手低,一开始就在课堂上面对学生大谈顿悟、灵感、创新,对学生的习作不作全面系统的分析,左挑一个小缺点,右挑一个小毛病,指点“江山几笔”,再用名人名作来与学生比靠一番就完事了,弄得学生找不到努力的方向,而老师自己也迷失了教学的方向。这样恐怕要“误人子弟”了,有计划地进行记叙文作文教学是走向成功的保证。
1 把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
我们知道,命题作文的题目所包含的写作范围一般都比较宽泛,如果仅把题目当作一个僵死的概念,视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因此,在写作时,要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从大题目中找出一个小角度,演绎成一个小故事,从一人一事、一斑一点、一枝一叶落笔,大题小作(所谓“大题小作”就是找一个自己有话可说、有思考、有感悟的角度作为切入口),以细小的局部显示宏大的整体,透过平凡的现象挖掘不平凡的本质,在叙述描写中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但题目演绎成的故事不能见事不见人,不能言之无物,更不能平铺直叙。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曲折的情节是记叙文的生命。因此,在把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时,还应该增加故事的曲折感,使情节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引人入胜,给人以新、奇、美的感觉,这样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
2 加强指导,提高课外阅读质量,注意积累写作材料
课外阅读,不仅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而且能增加积累,更能提高写作能力。因此,老师要加强指导,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首先,每周用两节自习课作为课外阅读课;其次,要求学生阅读时对自己喜欢的故事、片断、佳句进行朗读、摘抄,并对它们进行或内容或语言或写作技巧等的点评,三言两语都行;其三,同学交换各自的摘抄本,或点评,或交流,或充实各自的摘抄本,共同分享,共同提高;其四,教师定时抽查点评学生的本子,对摘抄内容或学生点评精彩的给予表扬、鼓励;其五,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积累运用于写作。因为积累是运用的前提,而运用是积累的升华。当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厚积薄发,在作文中定能得到自如的应用,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3 设置情景,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合理的虚构
这方法源于一个学生一篇《记一见难忘的事》的作文,文中写道“小时候,有一次由于自己口渴的厉害,于是,就和妹妹一起偷了妈妈的2元钱,去买冰棍吃,结果被妈妈发现了,罚我们跪在门口,还不许吃饭。我们害怕极了,以后再不敢偷钱了。虽然这件事过去几年了,但至今让人难忘”。这段话虽然意思明了,也写得有条理,但作为一件难忘的事太简单,也索然无味,无法令人难忘。于是,我不失时机地设置情景,请学生就“为什么口渴?”“偷钱时的心理活动、动作怎样?”“怎样被妈妈发现?”“妈妈发现时的表情、动作、语言又是怎样?”“罚跪时我和小妹的心情如何?”等情节展开合理的想象、适当的虚构,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灵活了,纷纷进入沉思,笔也沙沙地在纸上写开了。通过这样设置情景的形象思维训练,学生们的想象力有了质的飞跃。
4 将思想蕴涵于描写之中
主旨是故事的灵魂,主宰着故事的审美价值。而突出故事主旨的最好办法便是将故事的主旨蕴涵在描写之中。这就要求学生写作时需通过场面的描写组接故事,并把故事的主旨揭示出来,即调动一切描述手段,细腻地表现人物活动或事情的发展过程,让它表达出鲜明的主题,而不是满足于线条式的过程交代,贴标签式的议论鉴定。那些只有故事框架、概括叙述和空洞议论而缺乏具体生动的描写的记叙文绝不是好的记叙文。好的记叙文应该充满着生动形象的描写,即在行文中除用好陈述性语句,交代人、事、物的有关情况外,更要用好描写性语句,运用精彩的动词、形容词和恰当的描写手段来描绘人、事、物、景的特色,使之栩栩如生,并表达出生活的情韵和理趣。同时,恰当采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聚焦式地对人、事、物、景的某一特征进行描摹抒写,也可以形成超凡出众的点睛之笔,使文章意蕴深刻。
总之,记叙文的写作,是我平时在教学中训练的重点,也是中考中颇受欢迎的。可是现在的学生,有很多不会甚至写不好记叙文,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倍感头疼的问题。在记叙文作文教学初段,应该制定初中阶段整个记叙文教学的宏观计划和阶段计划。首先,在教学初始阶段的“摸底”写作和计划制定是记叙文写作教学非常关键的一环。有些老师急于求成、眼高手低,一开始就在课堂上面对学生大谈顿悟、灵感、创新,对学生的习作不作全面系统的分析,左挑一个小缺点,右挑一个小毛病,指点“江山几笔”,再用名人名作来与学生比靠一番就完事了,弄得学生找不到努力的方向,而老师自己也迷失了教学的方向。这样恐怕要“误人子弟”了,有计划地进行记叙文作文教学是走向成功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