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汤与茶盏间的互动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e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功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
  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
  ——〔唐〕徐夤《贡余秘色茶盏》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知名主持人王为,与我搭档做茶文化栏目多年。每周二的电台直播中,我负责聊聊茶,他负责打打岔,配合默契,相得益彰。王为是北京人,自然也特别钟爱茉莉花茶。我总想让他换换口味,就送去两包凤凰单丛。后来想到乌龙茶最好还是小杯品饮,于是又捎上一套我自制的宝鼎天地杯。两周以后,直播间里发生了如下对话:
  “单丛喝了吗?”我问。
  “已经送人了。”王为答。
  闻听此言,我心里凉了半截。但还不死心,赶紧追问道:“那宝鼎天地杯呢?”
  杯子我可舍不得给人,喝白酒特合适。王为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这下我算彻底泄气了,于是有一搭无一搭地问:“还喝茉莉花茶呢?”
  “对,这口儿改不了啦。”王为感叹道。
  “拿什么喝?”我问。
  “扎啤杯子。不仅够大,还不烫手。”王为平静地答道。
  这回真给我气乐了。品茗杯喝酒,扎啤杯泡茶。按老北京的俏皮话,这叫“猴儿吃麻花—— 满拧”。
  不过话说回来,古人对茶器与酒器也确实混用。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转引了《晋四王起事》中的一段文字。其中写西晋八王之乱时,晋惠帝“蒙尘还洛阳,侍中黄门以瓦盂承茶上至尊”。在这里,皇帝喝茶时用的是盂。然而《史记·滑稽列传》中,又有“操一豚蹄,酒一盂”的记载。《晋书·惠帝纪》中,亦有“市粗米饭,盛以瓦盆,帝啖两盂”的记载。
  上述文献中的盂,既能饮茶,也能喝酒,还能盛饭。由此可见,唐代以前,茶器、酒器与食器本就是混用的。想想也对,一件陶瓷器也不便宜,只要不洒汤不漏水,这个容器用来吃喝自然都行。“一专多能”,省钱又省心。
  唐代的陆羽第一次提出了茶器的概念。他在撰写《茶经》时,将第四章单独辟出陈述茶器,并将章节命名为“四之器”。随后的文人雅士,又将自己对于茶事的审美情趣乃至思想理念融于各类器具之上。茶器,逐步从饮食器中剥离,一步步走上了专用化的道路。
  2020年秋天,我应邀到上海做关于茶诗的讲座。抽空去了趟上海博物馆,正巧赶上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特展。1998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渔民,在采集海参时意外收到了一些陶瓷器碎片。后经专业探测,竟然在水下发现了一艘唐代沉船。经过水下考古发掘,最终出水物品达到六万多件,其中多是来自中国的陶瓷器。在这次展出的众多出水瓷中,有一件长沙窑的瓷碗,上书“荼盏子”三个字。无独有偶,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也藏有一件类似的碗,碗心以褐彩书“茶琬”二字。荼,即茶的别称。这两件瓷器,恐怕是现存最早明确标明的茶器了。
  说完了文物,咱们再来看茶诗。专门咏诵茶器的诗歌,出现在晚唐五代之间。比如陆龟蒙的《奉和袭美茶具十咏》、皮日休的《茶瓯》和徐夤的《贡余秘色茶盏》。然而,无论从文学价值还是茶学价值来考量,徐夤的诗显然更胜一筹,值得仔细拆解一番。

一、作者简介


  老规矩,咱们还是从作者讲起。
  徐夤,字昭梦,号钓矶,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生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卒于后梁末帝龙德元年(921),享年七十三岁。唐昭宗乾宁元年(894)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正字。此时的唐朝已经风雨飘摇。唐朝灭亡后,徐夤回到老家福建,加入了王审知的政权。但仅一年,就因“礼待简略”辞官而去。晚年,他归隐延寿溪,直至去世。
  徐夤以赋知名,与王棨、黄滔并称晚唐律赋三大家。他早年所作的《人生几何》《斩蛇剑》《御沟水》三赋,远传至渤海等国。当地人甚至将徐夤的作品,以金书为屏陈列摆放。
  徐夤一生著述颇丰,现存赋47篇,诗269首,《全唐诗》收录245首,为唐五代闽人之冠。其中以茶为题的诗有两首,其一为《尚书惠蜡面茶》,另一首便是《贡余秘色茶盏》。《尚书惠蜡面茶》,是最早赞颂武夷茶的诗歌,对于如今福建茶史的研究意义重大。至于《贡余秘色茶盏》,则又是最早歌咏茶盏的茶诗。可见,徐夤存世的茶诗虽然不多,但对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却有补白之功。

二、题目详解


  讲完了作者,再来看题目。
  说起秘色茶盏,自然让人联想到秘色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秘色瓷一直笼罩着神秘的面纱。直到1987年,人们才真正得见其芳容。那一年,唐代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佛指舍利以及2499件唐代皇室珍宝。其中唐僖宗供奉的整套宫廷茶器,更是填补了唐代茶史研究中的空白。一同出土的文物中,有十三件瓷器被记载为“秘色瓷”,器型包括碗、盘、碟等。
  赤、橙、黄、绿、青、蓝、紫,秘色到底属于哪一色呢?要弄清这个问题,还得从文献入手。宋人曾慥的《高斋漫录》记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宋人周辉《清波杂记》记载:“越土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这两条文献,为我们理清了秘色瓷的两个关键问题。第一,秘色瓷由越窑生产,并且是越窑瓷器中的顶级作品。第二,所谓秘色,并非是一种特定颜色。因为这种瓷器需进贡皇帝,臣下不得赏玩。久而久之,就成了神秘的瓷器,故而称为秘色瓷。
  秘色瓷作为宮廷珍宝,非帝王之家不可染指。那么徐夤又是怎么得到的呢?说来也巧,五代十国时期,越窑归吴越国所有。徐夤所在的闽国,又与吴越毗邻,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再加上五代十国时期,皇权更迭频仍,制度并不被人严格遵守。徐夤这才有机会拿到上贡后剩余的秘色茶盏。

三、正文赏析


  搞清楚了题目背后的故事,我们便可以来看正文了。
  全诗共八句五十六个字,可分为三个部分来赏析。
  第一部分,自“捩翠”至“吾君”,赞美的是茶盏的秘色。   捩,音如列,可解释为折断。晚唐陆龟蒙就有“凌风捩桂花”的诗句。只是陆氏折的是桂花,徐夤折的是翠枝。这里的“捩翠融青”四个字,形容的是秘色茶盏的颜色。那不是一种简单的绿色,而是将嫩枝折断后,露出的悦人青翠。
  如今人们形容秘色瓷时,还多引用陆龟蒙《秘色越瓷》一诗中“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两句。其实陆氏在《茶瓯》一诗中形容越窑茶盏,也有“岂如珪璧姿,又有烟岚色”两句。宛如珪璧碧绿,又似千峰翠色,这都与“捩翠融青”有异曲同工之妙。话说至此,就不可再解释了。古汉语太美,我硬翻成白话则大煞风景。想体会秘色之妙,读者朋友读诗就可以了。总而言之,釉色这样美妙的茶盏,自然要“陶成先得贡吾君”了
  第二部分,自“功剜”至“江濆”,描述的是茶盏的功用。
  剜,音如湾,就是用刀挖的意思。唐代晚期,越瓷的原料加工和制作都很精细。器形规整,胎面光滑,釉层匀净,胚体显著减轻。釉色滋润而不透明,隐露精光,如冰似玉。徐夤形容茶盏晶莹剔透,仿佛是从皎洁的明月中挖下来一般,又像是从薄透的寒冰里刨出来一样。功剜明月,轻旋薄冰,徐夤笔下的茶盏不再是简单的盛水器,而是拥有极致美感的艺术品。
  没盛茶汤的空盏,已经很美了。当秘色茶盏中再注满茶汤,则又是另一番气象了。春水,即茶汤的雅称。盛在盏中,却又变为绿云。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要从陆羽的《茶经》中寻找答案。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写道:“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晋杜育《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越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邢窑在北方,越窑在南方,都是唐代知名的窑口。二者的瓷器各具特色,很难比出高低上下。在唐代百姓看来,不裂口,不漏水,便是好瓷器了。但陆羽以一位茶学家的视角,比对出了邢窑与越窑的优劣。
  《茶经》中写邢窑如银似雪,越窑如玉类冰,都是对于瓷器釉色的形容。不同釉色的茶盏,会将茶汤呈现出不同的状态。邢窑因为釉白,所以茶汤注进去会发红。越窑因为釉青,所以茶汤注进去会发绿。青绿的茶汤,最符合唐人的审美。所以在茶器的选择上,陆羽主张取越窑而舍邢窑。《茶经》中“越瓷青而茶色绿”一句,正是对徐夤“绿云”二字最佳的注解。
  律诗的五六两句,与前面的三四两句一样,都集中描写主题。只不过转个角度,换个说法罢了。美味的茶汤,在秘色瓷盏的映衬下,泛着幽幽的碧光。远远望去,仿佛是一枚长满绿锈的古朴铜镜。定睛一看,又好似一片刚从江边摘下的娇嫩荷叶。茶盏,因茶汤而更加灵动;茶汤,因茶盏而摇曳多姿。最终,茶汤与茶盏融为一体,共同呈现出绝世美感。
  第三部分,自“中山”至“十分”,体现的是作者的幽默。
  中山,是美酒的一种,典出《搜神记》。传说中山国的狄人酿出的美酒能让人一醉千日。竹叶,也是美酒的一类。这种酒绝不是用竹叶酿造的,只是因酒色浅绿似竹叶而得名。如今山西的名酒中,仍有竹叶青,算是唐代遗风了。醅,音如胚,指的还是酒,只是未经过滤而已。这就奇怪了。前面六句一直讲茶事,最后徐夤笔锋一转,怎么又改聊酒了呢?
  其实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比喻的手法。正如陆羽《茶经》中所说,越窑瓷的釉可将茶汤映衬成绿色。乍一看,盏中盛的仿佛是碧澄澄的竹叶美酒一样。徐夤拿着茶盏开玩笑地说:这碧莹莹的汤水是茶吗?怎么越看越像是竹叶酒呢?我这多病之身,会不会喝下去就醉了呀!
  若单从字面解释,最后两句确实不容易读懂。只有结合茶学知识,才可以体会诗人的情怀。毕竟,茶诗是爱茶人所写,要理解茶诗的含义,体会茶诗的美妙,还需成为爱茶和懂茶之人。
  到底如何选择茶器?这是现如今爱茶人常常思考的问题。陆羽选择了越窑,是考虑了茶器与茶汤之间的互动性。茶圣告诉我们,天下的茶器只有两种,其一是宜茶的茶器,其二是不宜茶的茶器。
  徐夤《贡余秘色茶盏》一诗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记录了一款传说中的茶器。诗人遵循着陆羽《茶经》的视角,细致描述了茶汤与茶盏之间的互动。这首茶诗虽以茶盏为题,实际上仍以茶汤为中心。这样的茶事美学思维,仍值得今天的爱茶人借鉴。
  宋代建立后,秘色茶盏并未受到持续性的追捧。这是因为自唐入宋,煎茶变成了点茶。宋代斗茶以茶汤纯白鲜明、着盏无水痕或咬痕持久,水痕晚现为胜。因此,茶盞就要以易于观察茶色与水痕为宜。黑釉瓷茶盏,最适合斗茶之需。黑盏雪涛,互为辉映,黑白分明,相得益彰。秘色茶盏,釉色太浅,不适宜宋代点茶之需,自然也就渐渐退出了茶事活动。
  茶器是饮茶活动与陶瓷艺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融汇结合的产物。随着饮茶习惯的变化,以及陶瓷艺术的发展,茶器也在不断重组,从而满足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茶事需求及审美取向。所以五代的秘色瓷也好,宋代的黑釉盏也罢,都是“时势造英雄”的产物。
其他文献
2021年3月14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龙头节。说起龙头节,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如果说“二月二,龙抬头”,我们便都有所耳闻了。农历二月初二,就是龙头节,又称龙抬头、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  相传,龙头节在上古伏羲氏时代就有了。伏羲氏非常重视农桑,每年二月初二这天,他会亲耕,为百姓做表率。后来的黄帝、尧、舜等帝王也纷纷效法先王。周武王时,将其发扬光大,每逢二月初二,都会举行盛大的仪式,让文
期刊
孟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长期学习和教学中,孟子对读书形成深刻的理解,提出了一系列读书法。这些读书法按类别可分为总体原则、一般规律和方法技巧。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如何读书成为很多人的困惑,孟子的读书方法值得学习借鉴。总体原则  学以成人。读书学习目的是什么?这是孟子强调的首要问题。人生时间有限,书海无涯。在宝贵的时间里,选择读哪些书,取舍标准在于读书的目的。孟子认为,读书首先为了明白
期刊
轴心时代的儒家文明延续了夏、商文明与西周人文思潮的发展,系统提出了文明的价值、德性,其中最主要的价值与德性都是针对人与他人、人与社群的关系而言。就其偏好而言,儒家文明特别重视仁爱、礼教、责任、社群价值,这些价值经过后世哲学的阐发更显示出其普遍的意义。  第一是仁爱。众所周知,儒家思想最重要的道德观念是“仁”。仁是自我对他人的态度,对他人的关怀、爱护,或对他人施以恩惠,故《国语》有“言仁必及人’的说
期刊
法帖,产生于隋代,即由于学习书法的需要,把不是专为纪念而是专供认字用的优秀书体刻在石板或木板上,然后拓下来作为习字帖用。  隋朝处于魏晋六朝到李唐交接的阶段,是经过近三百年动乱后重新建立的统一的中央政权,为整个社会文化带来一种振奋、复苏的感觉,南北文化的融合汇聚,传导出文化新气象的信息,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如果说晋人书艺中以“神理”见长,那么隋时则凝集为一统的“法”,典型代表就是智永。
期刊
昨日漫步林间河畔,眼前又重现王勃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落日熔金的一幕,天际边夕阳映得晚霞瑰丽绚烂,一只白羽胜雪的鸬鹚,在天水相接处展翅翱翔,天地间茫茫缈缈,却让人无端生出几许秋愁。又是一年秋分时,正如《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正是秋季的中分点,也让人不由得喟叹岁月匆匆,时光如梭,真是“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金气秋分
期刊
如果论及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古代典籍,我想绝大多数人会先想到《论语》,也有人会在《论语》之外想到《孔子家语》。然而,如果要问记录孔子及其子孙言语行事的作品,我想大多数人就回答不上来了。这部书名叫《孔丛子》。《孔丛子》的主要内容  《孔丛子》相当于一部“孔家杂记”,主要记述的是孔子及其后代子孙的言语行事。时间跨度从春秋时期到东汉中期,涉及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对于了解汉以前孔子家世的发展、演变以及一些
期刊
对秦汉政治史的总结和表述,有“秦并天下”和“汉并天下”的说法。对于前者,司马迁反复引录,予以强调;对于后者,则基本不予采用。这样的态度,有政治史观作为认识基础。通过对相关信息的分析,可以看出司马迁对秦始皇实现统一的历史意义的看重。一、《秦本纪》篇末的秦朝史总结  《史记·秦本纪》最后的文字,有对秦统一之后历史的简略总结。太史公写道:“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号为始皇帝。始皇帝五十一年
期刊
智者务其实,愚者争虚名。我们应该力戒虚名、空言,而推崇实学,实干才能兴邦。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论述《春秋》的作用时指出,“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以空言而不敢辞”。就是说,如果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即便做事的出发点和用意是好的,但是由于不知道其所以然的缘故,也找不到妥善恰当的方法,这样在面对别人大而无当的言论的时候,就会手足无措,进退维谷,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之所以被空言、虚名
期刊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另外三位是赵国的李牧、秦国的白起和王翦),官至大將军;蔺相如是战国后期赵国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官至上卿。关于廉颇、蔺相如的故事广为流传,我们耳熟能详的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专设《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篇,以合传的形式对二人的事迹进行了描述。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一位身经百战,有军事谋略,忠君爱国又勇于悔过的大将军廉
期刊
古人的生活与劳作受自然影响很大,四季更替、昏晓昼夜,这些自然时间“规训”了古人的生活方式,休闲娱乐生活随之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内涵。通过对自然细致的观察和感受,古人形成了对一年的四时分期,并在此基础上慢慢形成了八节和二十四节气,从而建立了一个完备的季节分期时间系统。季节首先与农业生产有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同时,季节也对人的生活娱乐方式产生影响。“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