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得到大家认可的习作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情真意切因而引人入胜,所谓具体、生动。作为习作起步阶段的指导,教师除了要激发、保证学生的习作兴趣外,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的心灵充实起来,让习作丰满起来,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为习作注入“生命”
一篇好的文章首先应该有灵气。用孩子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去感受生活,从而产生自己独特的发现、感受,这样的习作才能引发人的阅读兴趣,让彼此感到世界的奇妙、生活的乐趣。如下雨了,在有的孩子眼中,“雨水如一位技艺高超的钢琴师,在草地上敲起了键盘”;在有的孩子看来,“雨水就如顽皮的小孩儿,蹦跳着扑向大地的怀抱,被风一吹,就迷失了方向”;还有的孩子发现,“大雨如注时,那雨如钢针般直射大地,可一碰到地面却如玻璃般破碎了”。虽然同为写雨,可不会觉得无聊,只会被孩子们稚嫩却又灵动的语言吸引并不时感动。没有什么写作经验,谈不上什么写作技巧,学生却拥有最为宝贵的写作动力——想象。想象力丰富的学生,看到的事物与众不同,便不会产生“写什么”的烦恼。因此,要解决学生作文空洞、乏味的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继而发挥想象,让万物以它独特的姿态、蓬勃的生命力展现在学生眼前,触动他们的心弦。叙述时,则可给学生一个富有童趣的视角,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培养其观察力、想象力、表达力。如写风,可说风是调皮的、风是任性的、风是暴躁的等。于是,一切都“动”起来了,习作也随之鲜活起来。
二、为表达寻求“依托”
一篇好的习作首先要“言之有物”,其次要“言之有序”。习作起步阶段的学生,表达还不规范。如何让学生心中的话清晰地表达出来,这是教师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1.诵读。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在他们读书的同时,引导其多注意文中的优美词句。要求能读懂文章,对感兴趣的词句能借助工具书或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意思,必要时做摘录,背诵优美片段。有了积累,学生就会有意识地模仿,逐渐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趋于准确、规范。
2.变通。平日的积累是为了运用,丰富的词汇、流畅的语句是表达的基础。这里的“变通”,主要关注的是句子的表达样式,是基于运用之上的一种创造。例如,学生在读过“东方明珠塔是个巨人”的句子后,赏花之时能发现“花中的姚明”——花坛中长势最好,长得最高的一朵。对于此类表达,教师要及时肯定,并在交流中让学生认识到同一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要求“异”,要求“活”。
3.迁移。在语言表达的锤炼过程中,课堂是个主阵地。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多关注文本的语言,在借鉴中运用,在运用中提高。《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但语言具有情趣性是其一大特点,如“当时,太阳系内有无数大大小小的碎片四处游荡,彼此碰撞是家常便饭”,“持续不断的火星气体集体大逃亡”。在品赏语句之余,我请学生对其他的科学小品文片段进行改编。于是,表面温度高的星球“发起了高烧”,生活在黑暗中的冥王星被称为“性格孤僻”,火星上或曾发生过的“沙尘暴”则成了“性格暴躁”的表现……若教师常常能注意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有目的的言语训练,那么对中年级学生来说,“不知怎么写”这一难题便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三、为文章确立“灵魂”
不必告诉学生写文章一定要先确立中心,但可以让他们多问问自己:我想耍说什么?我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1.多写“总分”段落。三年级的教材中经常会出现“先总后分”的段落,这是教师进行习作指导的一个很好的范例,而练习中也有这样的要求。不妨让学生先从这样的构段方式练起,可以让学生逐渐养成围绕一个意思说清楚的习惯。指导学生习作时,先请他们把自己想说的话用一两句话写下来。接着,对于从哪几个方面把它说清楚、说具体,教师可以先请大家聊一聊,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充实文章的内容。
2.改善评价方式。一位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因而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他们自我评价、修改的能力。要注意的是,评价方式一定要“感性”些,不要让学生产生畏惧感,感到有压力。如写“同学”的习作,可让学生读一读,猜猜所写的是谁;介绍房间的习作,“听一听,你能明白他房间里的摆设吗”;写事的习作,“你了解事情的经过了吗?不清楚的可以问问”。多动用学生的力量,改变评价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自身习作的不足,产生修改的愿望,明确改进的方向,这样更有助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习作能力的培养、提高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积累是必要的准备,准确规范地表达是基本的技能,而围绕一个意思具体、生动地倾诉是目标。
一、为习作注入“生命”
一篇好的文章首先应该有灵气。用孩子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去感受生活,从而产生自己独特的发现、感受,这样的习作才能引发人的阅读兴趣,让彼此感到世界的奇妙、生活的乐趣。如下雨了,在有的孩子眼中,“雨水如一位技艺高超的钢琴师,在草地上敲起了键盘”;在有的孩子看来,“雨水就如顽皮的小孩儿,蹦跳着扑向大地的怀抱,被风一吹,就迷失了方向”;还有的孩子发现,“大雨如注时,那雨如钢针般直射大地,可一碰到地面却如玻璃般破碎了”。虽然同为写雨,可不会觉得无聊,只会被孩子们稚嫩却又灵动的语言吸引并不时感动。没有什么写作经验,谈不上什么写作技巧,学生却拥有最为宝贵的写作动力——想象。想象力丰富的学生,看到的事物与众不同,便不会产生“写什么”的烦恼。因此,要解决学生作文空洞、乏味的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继而发挥想象,让万物以它独特的姿态、蓬勃的生命力展现在学生眼前,触动他们的心弦。叙述时,则可给学生一个富有童趣的视角,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培养其观察力、想象力、表达力。如写风,可说风是调皮的、风是任性的、风是暴躁的等。于是,一切都“动”起来了,习作也随之鲜活起来。
二、为表达寻求“依托”
一篇好的习作首先要“言之有物”,其次要“言之有序”。习作起步阶段的学生,表达还不规范。如何让学生心中的话清晰地表达出来,这是教师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1.诵读。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在他们读书的同时,引导其多注意文中的优美词句。要求能读懂文章,对感兴趣的词句能借助工具书或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意思,必要时做摘录,背诵优美片段。有了积累,学生就会有意识地模仿,逐渐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趋于准确、规范。
2.变通。平日的积累是为了运用,丰富的词汇、流畅的语句是表达的基础。这里的“变通”,主要关注的是句子的表达样式,是基于运用之上的一种创造。例如,学生在读过“东方明珠塔是个巨人”的句子后,赏花之时能发现“花中的姚明”——花坛中长势最好,长得最高的一朵。对于此类表达,教师要及时肯定,并在交流中让学生认识到同一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要求“异”,要求“活”。
3.迁移。在语言表达的锤炼过程中,课堂是个主阵地。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多关注文本的语言,在借鉴中运用,在运用中提高。《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但语言具有情趣性是其一大特点,如“当时,太阳系内有无数大大小小的碎片四处游荡,彼此碰撞是家常便饭”,“持续不断的火星气体集体大逃亡”。在品赏语句之余,我请学生对其他的科学小品文片段进行改编。于是,表面温度高的星球“发起了高烧”,生活在黑暗中的冥王星被称为“性格孤僻”,火星上或曾发生过的“沙尘暴”则成了“性格暴躁”的表现……若教师常常能注意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有目的的言语训练,那么对中年级学生来说,“不知怎么写”这一难题便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三、为文章确立“灵魂”
不必告诉学生写文章一定要先确立中心,但可以让他们多问问自己:我想耍说什么?我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1.多写“总分”段落。三年级的教材中经常会出现“先总后分”的段落,这是教师进行习作指导的一个很好的范例,而练习中也有这样的要求。不妨让学生先从这样的构段方式练起,可以让学生逐渐养成围绕一个意思说清楚的习惯。指导学生习作时,先请他们把自己想说的话用一两句话写下来。接着,对于从哪几个方面把它说清楚、说具体,教师可以先请大家聊一聊,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充实文章的内容。
2.改善评价方式。一位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因而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他们自我评价、修改的能力。要注意的是,评价方式一定要“感性”些,不要让学生产生畏惧感,感到有压力。如写“同学”的习作,可让学生读一读,猜猜所写的是谁;介绍房间的习作,“听一听,你能明白他房间里的摆设吗”;写事的习作,“你了解事情的经过了吗?不清楚的可以问问”。多动用学生的力量,改变评价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自身习作的不足,产生修改的愿望,明确改进的方向,这样更有助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习作能力的培养、提高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积累是必要的准备,准确规范地表达是基本的技能,而围绕一个意思具体、生动地倾诉是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