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正义问题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正义价值与其实现形式之间的困境贯穿于人类社会历史.正义困境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表现为伦理正义与政治正义的矛盾纠缠,这一原初的矛盾纠缠构成审视正义问题的基本视域.随着技术进步自主性的凸显,正义困境的基本矛盾发生了双重转化,即从伦理正义与政治正义的矛盾转化为劳动正义与资本正义的对立以及劳动正义与经济正义的冲突.技术进步是一把双刃剑,正义困境在技术性劳动方式的强制运行中得以自行化解,但技术性劳动致使表征人生存本质的劳动力量被淹没,现实生产中劳动正义的价值诉求被淡忘,始终作为基本正义问
【机 构】
: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ZDA00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义问题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正义价值与其实现形式之间的困境贯穿于人类社会历史.正义困境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表现为伦理正义与政治正义的矛盾纠缠,这一原初的矛盾纠缠构成审视正义问题的基本视域.随着技术进步自主性的凸显,正义困境的基本矛盾发生了双重转化,即从伦理正义与政治正义的矛盾转化为劳动正义与资本正义的对立以及劳动正义与经济正义的冲突.技术进步是一把双刃剑,正义困境在技术性劳动方式的强制运行中得以自行化解,但技术性劳动致使表征人生存本质的劳动力量被淹没,现实生产中劳动正义的价值诉求被淡忘,始终作为基本正义问题的伦理正义和政治正义的矛盾被搁置.
其他文献
德里达对康德美学观的解构,认为康德把"先验判断"视为一个已存的框子,这个框子与具体的审美经验脱钩,在美的分析四个方面,用概念分析的方法参与无概念的审美愉悦.但是,解构的艺术认为,框子并不是中心,而处于边缘,它的审美趣味并不遵循康德的演绎逻辑,而是处于"延异"或增补性的逻辑过程.在此,德里达与康德的争论,代表了后现代哲学向德国古典哲学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杰出贡献、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成功地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取得了丰硕理论和实践成果.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新时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必须依托本土文化资源,兼收并蓄人类一切优秀法治文明成果,在实践中不断实现创新,为法治中国建设汇聚磅礴力量.
人文知识与理解、诠释密切相关,最早对人文知识之科学性加以证立的,当属维柯.人文科学的探索和奠基过程中蕴藏着丰厚的诠释学意涵,贯穿于现代科学方法论批判、人文科学认识论—方法论建构以及通向诠释学本体之维与实践之维的共通感和经典教化理论之中.文章力图在思想史的宏阔背景中,同时立足于学界前沿,对维柯的人文科学提供一种诠释学的理解进路,在广度和纵深上呈现这一奠基过程的理论要义,阐明其诠释学品格和现代价值.
通过中西传统哲学思想的比较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念是联结中西哲学思想、指引中国进入世界哲学话语体系及实践探索的关键所在.这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念自身的科学性、革命性,也根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实践理念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理念内在的理论认同.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念引导下,充分理解西方哲学的理性精神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德性精神的异同,才有可能创造性完成中国特色哲学体系.
"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思想与实践的重要理论母题.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观经历了从"社会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从社会主义革命到"不断革命",从"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到以党的"自我革命"带动新的"伟大的社会革命"的历史演进.综观党的百年历史,可以说"社会革命"始终是其全部革命言说与实践的根本主题.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就是为进行"社会革命"而创立的.一百年后,"社会革命"又在历史继承和时代赋义中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学说中国化进程与时俱进,先后形成三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国家与法的学说,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法律观的一般原理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政治法律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学说中国化进程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国家与法的学说,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学说中国化进程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国家与法的学说、科学发展观中的国家与法的学说,分别发展和深化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习近平国家与法的学说,标志着马
权力与法律之来源的正当性是最重要的政治问题,革命是对这一问题的重新解决.马克思认为,在现代社会,权力与法律的正当性来自无产阶级大众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施米特关于"主权就是决断非常状态"的著名论题提供了在理论上对马克思革命观进行重新阐释的重要契机,阿伦特对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的研究则为这项研究工作提供了参照性的历史视域.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如果放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法哲学的学术背景中看,乃是马克思论述革命、权力与法律之正当性问题的最重要文献.因为从近代人民革命和人民主权原则的发展来看,马克思在这一文献
粮食安全问题是中国政府最关心的重要问题.尽管中国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但现阶段却存在一定程度的耕地抛荒现象.文章认为,农民基于成本收益的抛荒行为是市场机制正常作用的结果和理性选择,而一些"占地大户"的抛荒行为则暴露了制度和政策的缺陷.政府以维护粮食安全为目的对耕地抛荒的严格监管是低效的,甚至易落入"监管陷阱".粮食安全问题是由人口总量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短期内国内外市场机制和农民选择导致的部分耕地抛荒不影响中国粮食安全,应视之为"中国式休耕".与其严格监管耕地抛荒,不如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耕地改良、
以版本考证、文本解读和思想阐释为内容的文本学研究,延续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史""论""著"相统一的学术传统,实现了文本、历史、理论、现实之间的有机结合.遵循文本学研究的思路及方法,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始顺序版"出发,具体解读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所作的七条论证,清晰地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即共产主义的最初形态、政治形态、完成形态、实现途径、历史方位,以及理解共产主义所需借助的理论资源、共产主义扬弃私有财产的内容补充.从历史维度看,马克思延续了《莱茵报》时期和克罗茨纳赫时期对于当时各种共
中华民族是具有极高明智慧的民族.先圣先贤在仰观俯察天文地理中问天、问地、问天下.于是有屈原的《天问》,陆九渊对天地何所穷际而深思至忘寝食.朱熹问地、问天,气的轻清为天,重浊为地.自古以降,中华民族就具有天下和平的价值理想."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圣人设教,使人心由恶变善,天下和平.协和万邦,万国咸宁;和合五教以保百姓;和实生物,心平德和,天地人和谐合作.天下和平合作的价值根基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家和万事兴,国和万事成;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天下太平,修齐治平;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下和合,共为一家;仁民爱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