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19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12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卫生院业务范围不断地扩大,这为广大的农民群众提供了便利的就医条件。但是与此同时,医疗纠纷也明显增多,而妇产科已成为农村卫生院医疗纠纷发生率最高的科室,如何防范妇产科医疗纠纷是农村卫生院面临的严峻问题。本文调查分析了农村卫生院妇产科常见医疗纠纷的原因,并提出了防范措施。
【关键词】农村卫生院;妇产科;医疗纠纷;成因
根据我国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医疗纠纷分为两类,一类是医疗事故侵权行为引发的民事赔偿纠纷,另一类是非医疗事故侵权行为(即医疗过失)引起的医疗赔偿纠纷。随着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医患矛盾从后台被推向前。农村卫生院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根本保障,然而由于多种因素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卫生院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明显逐年升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医院管理、防范医疗纠纷、合理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创造宽松和谐的就医环境,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农村卫生院妇产科常见医疗纠纷的成因分析
(一)“三基”不过关而强行开展技术能力范围外的工作
农村卫生院部分妇产科医生业务素质低。对生殖系统疾病与相关系统的相互影响还不熟悉,就迫切收治高危妊娠孕产妇并开展妇产科常见手术,忽视了手术成功与否并不只是手术技术本身的问题,手术还牵涉到术前准备、术后护理、麻醉管理、急救等一系列配套方案和设施,这些都会引发医疗纠纷。
(二)未掌握基本的产科诊断及处理常规
一是不熟悉产妇入院后的必查项目。产妇入院后询问病史不详,体格检查不细,甚至未行腹围、宫高、骨盆外测量,肛诊盆腔情况如坐骨棘间径、骶尾关节活动度及尾骨是否上翘等基本检查,或注意了骨盆正常而忽视了胎儿大小,未对头盆关系充分估计,结果因巨大儿造成肩难产引起新生儿肱骨骨折或臂丛神经损伤,引发医疗纠纷;二是不熟悉产力与产道、胎方位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1]。产程中只注意了宫缩乏力而忽视了其与胎位异常及骨盆狭窄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引发医疗纠纷;三是不熟悉缩宫素的用法和注意事项。
(三)对妇产科严重并发症不认识
初产妇在农村卫生院分娩,产程中用缩宫素催产,宫缩强烈,随之产妇剧烈腹痛后宫缩停止。农村卫生院没有及时诊断,送到上级医院,上级医院妇产科医生诊断为“子宫破裂”,迅速在输血输液抗休克同时进行剖宫产术,术中发现子宫完全破裂,胎儿死亡,胎儿的一只胳膊伸入破裂口,裂伤波及宫颈,取出胎儿,清除腹腔积血及血块约2000ml,挽救了产妇生命。之后发生医疗纠纷,要求巨额赔偿。
二、农村卫生院妇产科医疗纠纷的防范对策
(一) 领导重视,完善并落实各种医疗规章制度
农村卫生院要改变“重效益,轻管理”的现状,加强对医疗安全的的监督,制定防范与处理医疗事故的预案。严格要求医务人员遵守规章制度,是防范医疗事故最基本的措施,如农村卫生院必须建立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及管理制度、首诊负责制度、交接班制度、会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高危病人及超过本院医疗技术范围的病人转诊制度、知情同意签字制度等。
(二) 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
医疗质量的提高是医疗安全的根本保证,医院应重视职工继续医学教育,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习,提高业务素质。要求妇产科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尤其对于医疗事故高发的产科,由于产妇及胎儿情况变化快,更需要医护人员练好基本功,提高产科检查及诊断的准确率,熟练掌握并执行产科基本技术操作规范,如产妇入院后必须检查的项目;如何正确保护会阴及协助胎儿娩出;臀位助产规范;产程中应用缩宫素的适应症、方法及注意事项;会阴侧切和胎头吸引术的适应症、禁忌证、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新生儿窒息的急救;人工剥离胎盘术等。什么条件的高危孕产妇必须转诊;分娩过程中如何预防与诊断子宫破裂;流产过程中怎样预防与诊断子宫穿孔等。建立考核机制,定期进行业务考核,考核结果与奖金、晋职晋升挂钩,以督促其业务学习,只有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才能做到临危不乱,从容应对,保证母子安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事故,防止医疗纠纷。
(三) 加强病历管理,确保病历质量
病历作为医疗档案,是医生对病情分析和处理过程中的全面原始记录,具有重要的法律作用。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实施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以来,使得病历的法律地位更为重要,已成为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明确责任及医疗事故鉴定或司法鉴定的依据[2]。但是当患方对医疗责任认定不认可时,往往对病历提出质疑,怀疑改动、作假等,使得医疗纠纷激化。因此,医务人员应认真执行病历书写规范,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和完整,不能随意涂改。应及时记录病人的症状、体征、化验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和相应的处理措施。每次与病人交待病情后应详细记录谈话内容并让病人签字。在进行重要检查、操作或手术前交待可能出现的风险,并让病人或委托人签字认可。分娩过程中应详细记录产程进展及胎心监测情况,应尽可能详细第记录接生过程及新生儿出生当时的基本情况。涉及剖宫产与自然产的选择,应当有充分地选择依据,医师告知病人及其家属的情况以及患方的签字,这些内容在证明医院诊疗行为没有过错上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严格执行病历管理制度,可减少医疗纠纷并可避免医疗纠纷激化。
(四) 加强法制和医疗安全教育,做到依法行医
增强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明确医患关系的法律地位及医疗纠纷的法律责任,对于保障医疗安全,防范医疗纠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医务人员尤其农村卫生院医务人员法律观念淡薄,如不了解病人享有知情权,未能尽到告知义务而引发医疗纠纷;缺乏证据意识,对病历记录及保存重视不够;缺乏依法行医观念,各项操作仅凭临床经验而不遵照操作规范,导致各种医疗事故的发生等。因此,应组织医务人员定期学习有关法规政策,严格坚持医疗安全岗前教育,并定期举办医疗事故案例点评会,使医务人员从中汲取教训,做到严格依法执业、照章行医。
【参考文献】
[1]韦常新.浅谈如何化解基层医疗纠纷[J].健康之路,2013,12(4):328-329.
[2]刘刚,徐秋培,夏少岭等.乡镇卫生院医疗纠纷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08(9):256.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卫生院业务范围不断地扩大,这为广大的农民群众提供了便利的就医条件。但是与此同时,医疗纠纷也明显增多,而妇产科已成为农村卫生院医疗纠纷发生率最高的科室,如何防范妇产科医疗纠纷是农村卫生院面临的严峻问题。本文调查分析了农村卫生院妇产科常见医疗纠纷的原因,并提出了防范措施。
【关键词】农村卫生院;妇产科;医疗纠纷;成因
根据我国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医疗纠纷分为两类,一类是医疗事故侵权行为引发的民事赔偿纠纷,另一类是非医疗事故侵权行为(即医疗过失)引起的医疗赔偿纠纷。随着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医患矛盾从后台被推向前。农村卫生院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根本保障,然而由于多种因素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卫生院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明显逐年升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医院管理、防范医疗纠纷、合理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创造宽松和谐的就医环境,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农村卫生院妇产科常见医疗纠纷的成因分析
(一)“三基”不过关而强行开展技术能力范围外的工作
农村卫生院部分妇产科医生业务素质低。对生殖系统疾病与相关系统的相互影响还不熟悉,就迫切收治高危妊娠孕产妇并开展妇产科常见手术,忽视了手术成功与否并不只是手术技术本身的问题,手术还牵涉到术前准备、术后护理、麻醉管理、急救等一系列配套方案和设施,这些都会引发医疗纠纷。
(二)未掌握基本的产科诊断及处理常规
一是不熟悉产妇入院后的必查项目。产妇入院后询问病史不详,体格检查不细,甚至未行腹围、宫高、骨盆外测量,肛诊盆腔情况如坐骨棘间径、骶尾关节活动度及尾骨是否上翘等基本检查,或注意了骨盆正常而忽视了胎儿大小,未对头盆关系充分估计,结果因巨大儿造成肩难产引起新生儿肱骨骨折或臂丛神经损伤,引发医疗纠纷;二是不熟悉产力与产道、胎方位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1]。产程中只注意了宫缩乏力而忽视了其与胎位异常及骨盆狭窄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引发医疗纠纷;三是不熟悉缩宫素的用法和注意事项。
(三)对妇产科严重并发症不认识
初产妇在农村卫生院分娩,产程中用缩宫素催产,宫缩强烈,随之产妇剧烈腹痛后宫缩停止。农村卫生院没有及时诊断,送到上级医院,上级医院妇产科医生诊断为“子宫破裂”,迅速在输血输液抗休克同时进行剖宫产术,术中发现子宫完全破裂,胎儿死亡,胎儿的一只胳膊伸入破裂口,裂伤波及宫颈,取出胎儿,清除腹腔积血及血块约2000ml,挽救了产妇生命。之后发生医疗纠纷,要求巨额赔偿。
二、农村卫生院妇产科医疗纠纷的防范对策
(一) 领导重视,完善并落实各种医疗规章制度
农村卫生院要改变“重效益,轻管理”的现状,加强对医疗安全的的监督,制定防范与处理医疗事故的预案。严格要求医务人员遵守规章制度,是防范医疗事故最基本的措施,如农村卫生院必须建立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及管理制度、首诊负责制度、交接班制度、会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高危病人及超过本院医疗技术范围的病人转诊制度、知情同意签字制度等。
(二) 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
医疗质量的提高是医疗安全的根本保证,医院应重视职工继续医学教育,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习,提高业务素质。要求妇产科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尤其对于医疗事故高发的产科,由于产妇及胎儿情况变化快,更需要医护人员练好基本功,提高产科检查及诊断的准确率,熟练掌握并执行产科基本技术操作规范,如产妇入院后必须检查的项目;如何正确保护会阴及协助胎儿娩出;臀位助产规范;产程中应用缩宫素的适应症、方法及注意事项;会阴侧切和胎头吸引术的适应症、禁忌证、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新生儿窒息的急救;人工剥离胎盘术等。什么条件的高危孕产妇必须转诊;分娩过程中如何预防与诊断子宫破裂;流产过程中怎样预防与诊断子宫穿孔等。建立考核机制,定期进行业务考核,考核结果与奖金、晋职晋升挂钩,以督促其业务学习,只有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才能做到临危不乱,从容应对,保证母子安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事故,防止医疗纠纷。
(三) 加强病历管理,确保病历质量
病历作为医疗档案,是医生对病情分析和处理过程中的全面原始记录,具有重要的法律作用。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实施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以来,使得病历的法律地位更为重要,已成为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明确责任及医疗事故鉴定或司法鉴定的依据[2]。但是当患方对医疗责任认定不认可时,往往对病历提出质疑,怀疑改动、作假等,使得医疗纠纷激化。因此,医务人员应认真执行病历书写规范,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和完整,不能随意涂改。应及时记录病人的症状、体征、化验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和相应的处理措施。每次与病人交待病情后应详细记录谈话内容并让病人签字。在进行重要检查、操作或手术前交待可能出现的风险,并让病人或委托人签字认可。分娩过程中应详细记录产程进展及胎心监测情况,应尽可能详细第记录接生过程及新生儿出生当时的基本情况。涉及剖宫产与自然产的选择,应当有充分地选择依据,医师告知病人及其家属的情况以及患方的签字,这些内容在证明医院诊疗行为没有过错上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严格执行病历管理制度,可减少医疗纠纷并可避免医疗纠纷激化。
(四) 加强法制和医疗安全教育,做到依法行医
增强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明确医患关系的法律地位及医疗纠纷的法律责任,对于保障医疗安全,防范医疗纠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医务人员尤其农村卫生院医务人员法律观念淡薄,如不了解病人享有知情权,未能尽到告知义务而引发医疗纠纷;缺乏证据意识,对病历记录及保存重视不够;缺乏依法行医观念,各项操作仅凭临床经验而不遵照操作规范,导致各种医疗事故的发生等。因此,应组织医务人员定期学习有关法规政策,严格坚持医疗安全岗前教育,并定期举办医疗事故案例点评会,使医务人员从中汲取教训,做到严格依法执业、照章行医。
【参考文献】
[1]韦常新.浅谈如何化解基层医疗纠纷[J].健康之路,2013,12(4):328-329.
[2]刘刚,徐秋培,夏少岭等.乡镇卫生院医疗纠纷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08(9):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