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个指定领域之一。项目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展示课是长线实践活动的后期总结性课型。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教师应把握学科特点,指导学生将活动的成果、活动的过程、活动中的所思所感通过合理的方式展示出来,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恰当的解决方法;指导学生提炼活动中的收获,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得失;通过自评、互评、师评,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的拓展延伸。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课应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真正学有所获。
一、项目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界定
2001年,在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新词出现在了課程结构的设置之中,“研究性学习”也被纳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项内容之中。“纲要”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项目”是指一件事情、一项独一无二的任务,也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预算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引自“百度百科”)本文所述及的项目是指以学校研究性学习中的主题作为研究内容。因此,项目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通过学生完成具体任务,促进学生在执行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
二、成果展示课的教学现状
成果展示课是项目研究性学习长线活动的后期总结性课型,是教师组织学生围绕研究主题展示活动成果、开展活动评价的课型。成果展示不仅有助于检验学生项目研究活动开展的真实性,更能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发展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增强其自信心,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目前许多教师对成果展示课的把握仍存在一些误区。笔者仍时常见到这样的成果展示课:上课伊始,小主持人粉墨登场。紧接着,各小组轮流上台汇报活动成果,而所谓的“成果”只是一些网络资料、一段舞蹈、一个小品、一首歌、几份小报、一份倡议书。学生根本无需亲历调查、采访、实践,便可完成项目汇报。此类活动形式花哨,类似班队活动课,看上去热闹,但课上既无对学生活动的有效评价,又无对研究方法的指导、建议,学生受益不大。如此展示,缺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体现,缺乏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只给人做作造假之感。
三、成果展示课的指导策略
教师究竟该如何正确把握课程特点,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项目研究成果展示呢?
1.把握展示内容。
项目研究性学习倡导学生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积极体验、亲身实践,从而获得能力的提高与个人的成长。研究成果展示课也应做到真实,拒绝华而不实的完美展示,力求原汁原味地体现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得失,表达真情实感。
在学生深入开展项目研究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大量的各项过程性资料中,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展示。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不仅是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更多的是在研究过程中学生掌握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活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因此成果展示的内容也应包括研究成果、研究过程、研究体验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校园节水我先行》成果展示课中,笔者不仅指导学生展示了对学校用水浪费情况的统计结果和反思情况,还引导学生对调查、采访、统计、实验、分析的过程,以及在采访调查中遇到的困难等进行展示。这些内容体现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在活动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真实鲜活的心境体验,充分展现了项目研究性学习的魅力。
2.选择呈现形式。
面对丰富的资料,应以怎样的形式进行呈现,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呢?教师应指导学生依据研究主题与研究方式,采用针对性和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展示。最基本的成果展示形式有:调查报告、结题报告、实验展示、观察日记、活动影像资料等。设计类课题可通过作品、模型、设计图等来展示。社区服务类课题可采用倡议书、活动录像、宣传小报等形式汇报。根据课题特点,还可采用辩论会、知识竞赛等形式来展现。
在《环保“袋”言人》这一课题的项目研究成果展示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到社区、超市发放了自制的环保袋,并动员路过的市民在“环保宣言”横幅上签名。课堂上采用了录像的形式,把社会活动的过程进行了展示,并通过“环保袋时装秀”的形式展示了学生自制的各式环保袋,形式新颖,凸显了研究的过程与成果。
3.分析解决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调查研究能力的获得不是靠简单的传授,而是通过学生在实践、体验、交流、反思中逐步生成的。由于学生的阅历与课题研究经验有限,研究过程中必定会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质疑、答辩、反思和总结,分析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寻找改进的方式。
在笔者执教的《校园节水我先行》成果展示课中,“学校洗手池用水情况”子课题组的学生阐述了自己所在小组的研究成果后,又提出了他们在活动中遇到的困惑:下课时见到用自来水互泼打闹的同学,便会上前劝阻,但结果往往是无功而返,并且反被讥笑。笔者引导学生对此情况进行分析,并研究了对策。学生提出可以将“节水宣传”组的《节水宣传手册》作为礼物赠送给浪费水的同学,这样的劝阻方式比较婉转,对方不易产生抵触情绪,并能对其起到教育的作用。此方法在之后的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提炼收获得失。
成果展示课处于项目研究性学习的总结交流阶段,教师要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帮助学生形成理性认识,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程序,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既能获得健康积极的体验,又能学会一些生活成长的技能和方法。研究成果不一定都是成功的经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失败的体验、受挫的经历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教师应珍视学生的活动经历,并鼓励学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在笔者执教的《校前一条街》成果展示课中,学生成功地对皮市街的环境卫生、交通状况、历史文化、店铺种类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总结活动收获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此次研究,你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有哪些得失?学生发现,通过此次研究,他们学会了撰写调查问卷与采访提纲,掌握了调查采访的方法,学会了撰写研究报告。他们对皮市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更加关注与爱护校前的这条皮市街。當然,调查采访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有些学生在采访时受到了路人的责骂,学生反思改进自己的行为,锲而不舍地坚持,却并未换来某些市民的理解与支持。虽然采访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每一次经历,都为他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笔者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各自的采访所得,启发学生理解:有时,结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锻炼了自己,收获了经验。
5开展多样评价。
有效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展示成果的积极性,带动项目研究性学习的进一步开展。在成果展示课中,各小组完成展示后,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对活动的成果、展示方式和研究过程进行评价。其中评价形式主要包括自评、互评与师评。
自评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压力较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参与活动的体验和教训。同时,活动评价也应该具有开放性,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鼓励互评。这样的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吸收他人的有益经验,还可促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并发表个人见解的优良品质。师评应是更为科学的评价,是一种注重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而不是带有终结性、甄别性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指导,能进一步提高成果展示活动的质量。
在笔者执教的《校园节水我先行》成果展示课中,“校园消防栓用水情况调查”子课题组的某学生在自评环节中自荐评选优秀组员,原因是其开展研究时积极主动,为了测量学校消防栓漏水情况,他曾多次钻入花坛,用量杯接水测量漏水量。而学生互评时却认为他在活动中表现一般,因为某次,校长发现他在花丛里摆弄消防栓,以为他在破坏公物,批评了他,而他支支吾吾,说不清楚,令校长误解,为班级丢了脸。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对于自己做的正确的事要据理力争,如果场合特殊,也可用婉转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评价一个同学在活动中的表现时应考虑他为组里做了多少贡献,活动中是否尽心尽力,善于合作等等。要全面地评价一个人,不能因小失误而否定他已取得的成果。笔者力求通过自评、互评、师评,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
6.延伸拓展主题。
成果展示课在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对主题活动进行拓展延伸,内容可以是设计该项目的班级宣传方案,或者对现有课题进行修改完善,也可以将各小组资料进行整理,完成班级课题总报告,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新想法、新课题进行再研究。
《小学生上网的利与弊》成果展示课后,笔者发现学生对上网的利弊各有见地,于是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拓展延伸,开展了“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会。在《饮料与健康》成果展示课上,部分学生提出还想进一步了解为什么要在饮料中加入添加剂,添加剂对人体的危害究竟有多大等问题。笔者便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将《走近食品添加剂》作为下阶段综合实践研究的课题。
综上所述,教师应正确把握学科特点,积极进行活动指导,使项目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示课中既有展示,又有交流,更有质疑、思辨及评价,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地碰撞,让学生学有所获!
一、项目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界定
2001年,在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新词出现在了課程结构的设置之中,“研究性学习”也被纳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项内容之中。“纲要”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项目”是指一件事情、一项独一无二的任务,也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预算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引自“百度百科”)本文所述及的项目是指以学校研究性学习中的主题作为研究内容。因此,项目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通过学生完成具体任务,促进学生在执行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
二、成果展示课的教学现状
成果展示课是项目研究性学习长线活动的后期总结性课型,是教师组织学生围绕研究主题展示活动成果、开展活动评价的课型。成果展示不仅有助于检验学生项目研究活动开展的真实性,更能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发展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增强其自信心,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目前许多教师对成果展示课的把握仍存在一些误区。笔者仍时常见到这样的成果展示课:上课伊始,小主持人粉墨登场。紧接着,各小组轮流上台汇报活动成果,而所谓的“成果”只是一些网络资料、一段舞蹈、一个小品、一首歌、几份小报、一份倡议书。学生根本无需亲历调查、采访、实践,便可完成项目汇报。此类活动形式花哨,类似班队活动课,看上去热闹,但课上既无对学生活动的有效评价,又无对研究方法的指导、建议,学生受益不大。如此展示,缺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体现,缺乏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只给人做作造假之感。
三、成果展示课的指导策略
教师究竟该如何正确把握课程特点,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项目研究成果展示呢?
1.把握展示内容。
项目研究性学习倡导学生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积极体验、亲身实践,从而获得能力的提高与个人的成长。研究成果展示课也应做到真实,拒绝华而不实的完美展示,力求原汁原味地体现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得失,表达真情实感。
在学生深入开展项目研究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大量的各项过程性资料中,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展示。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不仅是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更多的是在研究过程中学生掌握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活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因此成果展示的内容也应包括研究成果、研究过程、研究体验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校园节水我先行》成果展示课中,笔者不仅指导学生展示了对学校用水浪费情况的统计结果和反思情况,还引导学生对调查、采访、统计、实验、分析的过程,以及在采访调查中遇到的困难等进行展示。这些内容体现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在活动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真实鲜活的心境体验,充分展现了项目研究性学习的魅力。
2.选择呈现形式。
面对丰富的资料,应以怎样的形式进行呈现,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呢?教师应指导学生依据研究主题与研究方式,采用针对性和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展示。最基本的成果展示形式有:调查报告、结题报告、实验展示、观察日记、活动影像资料等。设计类课题可通过作品、模型、设计图等来展示。社区服务类课题可采用倡议书、活动录像、宣传小报等形式汇报。根据课题特点,还可采用辩论会、知识竞赛等形式来展现。
在《环保“袋”言人》这一课题的项目研究成果展示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到社区、超市发放了自制的环保袋,并动员路过的市民在“环保宣言”横幅上签名。课堂上采用了录像的形式,把社会活动的过程进行了展示,并通过“环保袋时装秀”的形式展示了学生自制的各式环保袋,形式新颖,凸显了研究的过程与成果。
3.分析解决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调查研究能力的获得不是靠简单的传授,而是通过学生在实践、体验、交流、反思中逐步生成的。由于学生的阅历与课题研究经验有限,研究过程中必定会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质疑、答辩、反思和总结,分析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寻找改进的方式。
在笔者执教的《校园节水我先行》成果展示课中,“学校洗手池用水情况”子课题组的学生阐述了自己所在小组的研究成果后,又提出了他们在活动中遇到的困惑:下课时见到用自来水互泼打闹的同学,便会上前劝阻,但结果往往是无功而返,并且反被讥笑。笔者引导学生对此情况进行分析,并研究了对策。学生提出可以将“节水宣传”组的《节水宣传手册》作为礼物赠送给浪费水的同学,这样的劝阻方式比较婉转,对方不易产生抵触情绪,并能对其起到教育的作用。此方法在之后的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提炼收获得失。
成果展示课处于项目研究性学习的总结交流阶段,教师要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帮助学生形成理性认识,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程序,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既能获得健康积极的体验,又能学会一些生活成长的技能和方法。研究成果不一定都是成功的经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失败的体验、受挫的经历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教师应珍视学生的活动经历,并鼓励学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在笔者执教的《校前一条街》成果展示课中,学生成功地对皮市街的环境卫生、交通状况、历史文化、店铺种类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总结活动收获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此次研究,你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有哪些得失?学生发现,通过此次研究,他们学会了撰写调查问卷与采访提纲,掌握了调查采访的方法,学会了撰写研究报告。他们对皮市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更加关注与爱护校前的这条皮市街。當然,调查采访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有些学生在采访时受到了路人的责骂,学生反思改进自己的行为,锲而不舍地坚持,却并未换来某些市民的理解与支持。虽然采访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每一次经历,都为他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笔者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各自的采访所得,启发学生理解:有时,结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锻炼了自己,收获了经验。
5开展多样评价。
有效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展示成果的积极性,带动项目研究性学习的进一步开展。在成果展示课中,各小组完成展示后,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对活动的成果、展示方式和研究过程进行评价。其中评价形式主要包括自评、互评与师评。
自评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压力较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参与活动的体验和教训。同时,活动评价也应该具有开放性,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鼓励互评。这样的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吸收他人的有益经验,还可促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并发表个人见解的优良品质。师评应是更为科学的评价,是一种注重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而不是带有终结性、甄别性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指导,能进一步提高成果展示活动的质量。
在笔者执教的《校园节水我先行》成果展示课中,“校园消防栓用水情况调查”子课题组的某学生在自评环节中自荐评选优秀组员,原因是其开展研究时积极主动,为了测量学校消防栓漏水情况,他曾多次钻入花坛,用量杯接水测量漏水量。而学生互评时却认为他在活动中表现一般,因为某次,校长发现他在花丛里摆弄消防栓,以为他在破坏公物,批评了他,而他支支吾吾,说不清楚,令校长误解,为班级丢了脸。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对于自己做的正确的事要据理力争,如果场合特殊,也可用婉转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评价一个同学在活动中的表现时应考虑他为组里做了多少贡献,活动中是否尽心尽力,善于合作等等。要全面地评价一个人,不能因小失误而否定他已取得的成果。笔者力求通过自评、互评、师评,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
6.延伸拓展主题。
成果展示课在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对主题活动进行拓展延伸,内容可以是设计该项目的班级宣传方案,或者对现有课题进行修改完善,也可以将各小组资料进行整理,完成班级课题总报告,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新想法、新课题进行再研究。
《小学生上网的利与弊》成果展示课后,笔者发现学生对上网的利弊各有见地,于是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拓展延伸,开展了“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会。在《饮料与健康》成果展示课上,部分学生提出还想进一步了解为什么要在饮料中加入添加剂,添加剂对人体的危害究竟有多大等问题。笔者便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将《走近食品添加剂》作为下阶段综合实践研究的课题。
综上所述,教师应正确把握学科特点,积极进行活动指导,使项目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示课中既有展示,又有交流,更有质疑、思辨及评价,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地碰撞,让学生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