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就业持续弹性下降引起全社会普遍关注。目前旅游业在各地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相关人才需求也逐渐增加,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却存在行业就业率低的状况,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文章选择亚太旅游协会教育类会员单位——桂林旅游学院为研究对象,以该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例,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其就业现状与就业问题,从政府、用人单位、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五方面提出改善学生就业现状的对策。
关键词: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2-0209-02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7年高校毕业生是795万人,较2016年增加30万人,反映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在2020年的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六倍。根据近年来数据显示,我国旅游专业人才实际需求为800万人,而目前实际上从事旅游业的专业人才只有600万人,尚有200万人缺口,尤其缺少大量旅行社、酒店等方面高素质专业人才[1]。这种专业人才供需关系的错位结构,出现“有位无人”和“有人无位”并存的现象,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如何改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教育和就业问题已成为热点话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15[2]、2016及2017年三年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6份,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性,随机抽取每届毕业生有效问卷各50份,结合国内外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有关资料,分析并提出如何改善就业现状的对策。
一、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需要政府的支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中,任何行业的发展和壮大都离不开政府支持。随着桂林市各辖区旅游景点的快速开发,广西成为旅游大省,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得天独厚的条件。一般来说,政府对于旅游行业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财政支持。“万事开头难”,一个行业在其刚起步阶段是异常艰难的,因此,发展旅游管理离不开财政支持。第二,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健全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本次问卷调查发现,有60%的学生担心从事旅游行业管理工作中碰到游客的不理解而发生冲突事件,这样久而久之大多数学生失去了从事旅游行业管理工作的信心。因此,政府需要完善行业法律法规,建立从业者对行业的安全感。第三,解决体制性障碍。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后,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大学生人力资本产权,但还受到很多制度方面的约束,其中户籍管理与签约派遣制度是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的体制性障碍[3]。第四,创业政策支持。根据调查问卷显示,2015-2017这三年内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每年以约12.7%的速度增多,这就需要政府给予应届毕业生更多更优惠的政策来鼓励创业,并加大力度、扩大范围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努力做好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工作。总而言之,必须通过政府支持增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该行业就业的信心。
二、旅游管理專业毕业生就业需要用人单位的支持
(一)用人单位的任用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方向集中于酒店管理方向、旅行社管理方向、旅游风景区管理方向、会展旅游管理方向、餐饮管理方向、休闲娱乐管理方向、旅游行政管理方向等。根据调查数据,就业岗位较多的酒店和旅行社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还不足25%,原因是酒店要求学生从基层做起,职业发展规划时间长。应届毕业生在旅行社只能从事导游、计调等简单、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因为作为一名管理者需要熟悉旅游市场运作的每一个环节。一线工作艰苦、工作时间不稳定、收入低,同时许多旅游用人单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为,不愿为旅游业发展进行长期投资,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低进入率、高流失率”的现象。
(二)用人单位应合理规划任用毕业生
首先,关注毕业生个人的职业规划,提供合理的发展空间。用人单位应该努力使毕业生彻底融入企业发展中,把企业发展规划与其个人规划相结合,使毕业生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可以起到关键性作用,而不应只是把毕业生看作单纯的劳动力。与此同时,建设员工培训机制,给员工公平的晋升机会,让员工与企业融为一体,相互进步。
其次,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营造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员工既有物质、薪酬的需要,也有爱与被爱的需要[4]。旅游行业用人单位要让员工在工作时感到如家一般的温暖,让员工心甘情愿为这个“家”做贡献。同时,企业的文化一定要围绕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
最后,通过完善的激励制度留住旅游人才。用人单位的管理者要利用沟通激励和角色激励帮助刚刚走出象牙塔的毕业生迅速完成角色转换,让毕业生参与到企业工作计划与工作目标的制定中,实现自我价值。薪酬激励作为毕业生的生活保障,要实施统一的绩效制度,鼓励毕业生多创佳绩。
三、完善学校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
旅游行业综合性的行业特征,决定了其所需要的人才也应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促进其发展。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首先需要融入新的培养理念,就是加深对旅游管理专业社会性及服务性特点的认识,教师不仅要在课程教学中给学生灌输专业的服务性及社会性意识,也要在课程教学外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让学生在培养服务意识的同时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让意识与国际接轨。
教师来源应多元化,应特别注重与旅游业多种渠道有接触的教师。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基本是直接来自应届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理论知识来源于在校的课本学习,缺乏实践经验,教学内容大多脱离了市场的需求,所以引入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是培养旅游人才的关键,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和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的吻合度。“纯理论”或者“纯实践”的教学方式可能会使学生进入误区,教学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正如R.A.Goodenough和S.J.Page在文章[5]中谈到旅游教育必须从其实践适用性的角度出发,既要和旅游用人单位的意向结合起来,又要适当高于他们的要求:除固定的学习安排外,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的具体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不同的旅游季节和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而灵活设置,既可以使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交际能力得到锻炼,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6]。 四、家庭因素影响大学生的就业
根据调查数据资料分析发现,因毕业生自己的兴趣选择的就业岗位和就业区域占总数的32%,而有超过60%的职业选择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其中有50%是由家庭因素决定的。如表1所示,毕业生家庭类型影响学生就业区域以及岗位选择。民主型家庭的学生可以做到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择业时大多是凭借自身的兴趣爱好;专制型家庭的学生很少与父母交流情感,与父母的关系较疏远,所以在选择就业区域时就有些偏激,岗位选择时也会有60%以上的学生选择不合适自己的职业;溺爱型家庭的学生自理能力较差,工作适应能力甚至胜任能力也较差,大多会选择生源地就业,这样可以及时得到父母的帮助;忽视型家庭的父母由于与子女沟通较少,没有明确的要求,甚至出现不理不顾的现象,拥有此类家庭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没有异常表现,但选择职业时却表现出十分随意,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为了就业而就业。
调查中还发现,家庭的经济状况影响大学生就业。高收入家庭的家长一般交际能力较强,人际范围广,在子女就业时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平台,而且家长有能力给孩子投资使得学生从小获得课外培训的机会也多,掌握多种知识和技能,自小养成的优越感会使得学生与用人单位沟通或者以后就业更有自信心。而收入中等偏下的家庭,学生在就业选择时首要考虑的问题是薪酬、保障条件等,自身的兴趣作为次要考虑因素;家长给子女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的能力也有限,进而影响学生择业时的自我效能水平,很可能使得学生进行了不客观的选择,选择了不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
综上,在毕业生即将步入社会的时候,家长应及时转变观念,尊重子女的兴趣,给予自主选择的空间。家长应主动收集就业信息,全面了解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国家政策,摆脱传统观念束缚,给学生以科学的就业指导。社会学研究表明,自主选择与自己兴趣、爱好、能力相符职业的劳动者,其劳动生产率比不符合要求的劳动者要高40%。在就业问题上我们应本着兴趣是原动力的原则,在照顾所学专业的同时把兴趣作为择业的参考坐标,拓宽就业视野,进而缓解就业压力[7]。家长应及时抛开过度溺爱、盲目呵护的心态,促使毕业生正确认识社会现状,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竞争与风险的关系,鼓励毕业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杜绝消极等待的思维方式,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五、学生自身的努力尤为重要
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服务业的高速发展,服务业对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旅游管理人才也避免不了适应人才发展的需要。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桂林旅游学院的毕业生虽然占有国际旅游名城地利方面的优势,但也不能坐等用人单位主动校招,毕业生应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符合旅游行业特殊性的要求,主动出击增加就业机会。
毕业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语言能力。随着我国旅游行业跨入国际化的行列,一些国际旅游线路的开发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热潮,在此背景下,旅游行业不仅要求毕业生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外国语言交流能力与各国旅游文化的自学能力。二是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毕业生应聘用人单位想得到理想的薪酬几乎不可能,反而會错失大量的就业机会,因为毕业生刚进入用人单位处于试用期,不可能按照正常的绩效考核评定薪酬,这时毕业生要思考的是进入用人单位后会给自己提供什么样的工作平台或者带来哪些方面技能的提升而不是单纯地只考虑薪酬,一定要给自己准确的定位。还有,在用人单位不理想的情况下,毕业生要改变固有的就业意识,完全可以经历自己创业的过程,说不定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再或者创业失败,碰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用人单位再就业,年轻人不应惧怕失败。三是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具备应对旅游行业工作的能力。旅游服务行业具有其特殊性,服务人员每天要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状况甚至是突发状况、处理各方面的业务及协调和客人之间的关系,而毕业生刚进入这样长时间、高强度、烦琐重复的工作大多是积极主动的,经历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消极面对甚至产生厌恶,所以需要毕业生积极调整好心态,并坚持锻炼身体,如此下去才能保持旅游行业工作的激情。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要想在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备与人交际的语言能力、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
六、结论
目前我国各地旅游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对人才需求也逐渐增加,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却出现“低进入率、高流失率”的现状,影响甚至掣肘旅游行业健康繁荣的发展。本文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结合国内外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有关资料,提出了从政府、旅游用人单位、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五方面改善学生就业现状的对策如下:必须通过政府支持增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旅游行业就业的信心,进而改善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旅游用人单位应合理规划聘用的毕业生,并让员工在工作时感受到如家一般的温暖,使得企业与员工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发展;学校作为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第一来源,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要从实践适用性出发,必须适应旅游行业发展的要求,从而改善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家长应及时转变观念,尊重毕业生选择,利用自身社会经验,合理指导毕业生就业;毕业生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满足国际旅游行业发展的要求,才能在日渐严峻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黄婕.湘潭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探析[D].湘潭:湘潭大学,2014.
[2]单妮娜.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新思路[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6(3):84-87.
[3]贺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72-76.
[4]连慧.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现代商业,2009(32):165-166.
[5]R.A.Goodenough,Page,S.J.Planning for tourism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1990s: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industry[J].Journal of Gr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 1993,17(1):57-72.
[6]董志文,董效臣.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99-101.
[7]李鹏忠.大学生就业对策的整体性思考[N].吉林日报,2009-03-21.
关键词: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2-0209-02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7年高校毕业生是795万人,较2016年增加30万人,反映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在2020年的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六倍。根据近年来数据显示,我国旅游专业人才实际需求为800万人,而目前实际上从事旅游业的专业人才只有600万人,尚有200万人缺口,尤其缺少大量旅行社、酒店等方面高素质专业人才[1]。这种专业人才供需关系的错位结构,出现“有位无人”和“有人无位”并存的现象,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如何改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教育和就业问题已成为热点话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15[2]、2016及2017年三年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6份,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性,随机抽取每届毕业生有效问卷各50份,结合国内外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有关资料,分析并提出如何改善就业现状的对策。
一、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需要政府的支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中,任何行业的发展和壮大都离不开政府支持。随着桂林市各辖区旅游景点的快速开发,广西成为旅游大省,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得天独厚的条件。一般来说,政府对于旅游行业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财政支持。“万事开头难”,一个行业在其刚起步阶段是异常艰难的,因此,发展旅游管理离不开财政支持。第二,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健全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本次问卷调查发现,有60%的学生担心从事旅游行业管理工作中碰到游客的不理解而发生冲突事件,这样久而久之大多数学生失去了从事旅游行业管理工作的信心。因此,政府需要完善行业法律法规,建立从业者对行业的安全感。第三,解决体制性障碍。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后,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大学生人力资本产权,但还受到很多制度方面的约束,其中户籍管理与签约派遣制度是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的体制性障碍[3]。第四,创业政策支持。根据调查问卷显示,2015-2017这三年内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每年以约12.7%的速度增多,这就需要政府给予应届毕业生更多更优惠的政策来鼓励创业,并加大力度、扩大范围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努力做好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工作。总而言之,必须通过政府支持增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该行业就业的信心。
二、旅游管理專业毕业生就业需要用人单位的支持
(一)用人单位的任用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方向集中于酒店管理方向、旅行社管理方向、旅游风景区管理方向、会展旅游管理方向、餐饮管理方向、休闲娱乐管理方向、旅游行政管理方向等。根据调查数据,就业岗位较多的酒店和旅行社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还不足25%,原因是酒店要求学生从基层做起,职业发展规划时间长。应届毕业生在旅行社只能从事导游、计调等简单、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因为作为一名管理者需要熟悉旅游市场运作的每一个环节。一线工作艰苦、工作时间不稳定、收入低,同时许多旅游用人单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为,不愿为旅游业发展进行长期投资,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低进入率、高流失率”的现象。
(二)用人单位应合理规划任用毕业生
首先,关注毕业生个人的职业规划,提供合理的发展空间。用人单位应该努力使毕业生彻底融入企业发展中,把企业发展规划与其个人规划相结合,使毕业生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可以起到关键性作用,而不应只是把毕业生看作单纯的劳动力。与此同时,建设员工培训机制,给员工公平的晋升机会,让员工与企业融为一体,相互进步。
其次,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营造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员工既有物质、薪酬的需要,也有爱与被爱的需要[4]。旅游行业用人单位要让员工在工作时感到如家一般的温暖,让员工心甘情愿为这个“家”做贡献。同时,企业的文化一定要围绕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
最后,通过完善的激励制度留住旅游人才。用人单位的管理者要利用沟通激励和角色激励帮助刚刚走出象牙塔的毕业生迅速完成角色转换,让毕业生参与到企业工作计划与工作目标的制定中,实现自我价值。薪酬激励作为毕业生的生活保障,要实施统一的绩效制度,鼓励毕业生多创佳绩。
三、完善学校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
旅游行业综合性的行业特征,决定了其所需要的人才也应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促进其发展。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首先需要融入新的培养理念,就是加深对旅游管理专业社会性及服务性特点的认识,教师不仅要在课程教学中给学生灌输专业的服务性及社会性意识,也要在课程教学外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让学生在培养服务意识的同时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让意识与国际接轨。
教师来源应多元化,应特别注重与旅游业多种渠道有接触的教师。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基本是直接来自应届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理论知识来源于在校的课本学习,缺乏实践经验,教学内容大多脱离了市场的需求,所以引入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是培养旅游人才的关键,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和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的吻合度。“纯理论”或者“纯实践”的教学方式可能会使学生进入误区,教学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正如R.A.Goodenough和S.J.Page在文章[5]中谈到旅游教育必须从其实践适用性的角度出发,既要和旅游用人单位的意向结合起来,又要适当高于他们的要求:除固定的学习安排外,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的具体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不同的旅游季节和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而灵活设置,既可以使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交际能力得到锻炼,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6]。 四、家庭因素影响大学生的就业
根据调查数据资料分析发现,因毕业生自己的兴趣选择的就业岗位和就业区域占总数的32%,而有超过60%的职业选择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其中有50%是由家庭因素决定的。如表1所示,毕业生家庭类型影响学生就业区域以及岗位选择。民主型家庭的学生可以做到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择业时大多是凭借自身的兴趣爱好;专制型家庭的学生很少与父母交流情感,与父母的关系较疏远,所以在选择就业区域时就有些偏激,岗位选择时也会有60%以上的学生选择不合适自己的职业;溺爱型家庭的学生自理能力较差,工作适应能力甚至胜任能力也较差,大多会选择生源地就业,这样可以及时得到父母的帮助;忽视型家庭的父母由于与子女沟通较少,没有明确的要求,甚至出现不理不顾的现象,拥有此类家庭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没有异常表现,但选择职业时却表现出十分随意,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为了就业而就业。
调查中还发现,家庭的经济状况影响大学生就业。高收入家庭的家长一般交际能力较强,人际范围广,在子女就业时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平台,而且家长有能力给孩子投资使得学生从小获得课外培训的机会也多,掌握多种知识和技能,自小养成的优越感会使得学生与用人单位沟通或者以后就业更有自信心。而收入中等偏下的家庭,学生在就业选择时首要考虑的问题是薪酬、保障条件等,自身的兴趣作为次要考虑因素;家长给子女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的能力也有限,进而影响学生择业时的自我效能水平,很可能使得学生进行了不客观的选择,选择了不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
综上,在毕业生即将步入社会的时候,家长应及时转变观念,尊重子女的兴趣,给予自主选择的空间。家长应主动收集就业信息,全面了解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国家政策,摆脱传统观念束缚,给学生以科学的就业指导。社会学研究表明,自主选择与自己兴趣、爱好、能力相符职业的劳动者,其劳动生产率比不符合要求的劳动者要高40%。在就业问题上我们应本着兴趣是原动力的原则,在照顾所学专业的同时把兴趣作为择业的参考坐标,拓宽就业视野,进而缓解就业压力[7]。家长应及时抛开过度溺爱、盲目呵护的心态,促使毕业生正确认识社会现状,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竞争与风险的关系,鼓励毕业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杜绝消极等待的思维方式,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五、学生自身的努力尤为重要
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服务业的高速发展,服务业对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旅游管理人才也避免不了适应人才发展的需要。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桂林旅游学院的毕业生虽然占有国际旅游名城地利方面的优势,但也不能坐等用人单位主动校招,毕业生应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符合旅游行业特殊性的要求,主动出击增加就业机会。
毕业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语言能力。随着我国旅游行业跨入国际化的行列,一些国际旅游线路的开发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热潮,在此背景下,旅游行业不仅要求毕业生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外国语言交流能力与各国旅游文化的自学能力。二是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毕业生应聘用人单位想得到理想的薪酬几乎不可能,反而會错失大量的就业机会,因为毕业生刚进入用人单位处于试用期,不可能按照正常的绩效考核评定薪酬,这时毕业生要思考的是进入用人单位后会给自己提供什么样的工作平台或者带来哪些方面技能的提升而不是单纯地只考虑薪酬,一定要给自己准确的定位。还有,在用人单位不理想的情况下,毕业生要改变固有的就业意识,完全可以经历自己创业的过程,说不定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再或者创业失败,碰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用人单位再就业,年轻人不应惧怕失败。三是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具备应对旅游行业工作的能力。旅游服务行业具有其特殊性,服务人员每天要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状况甚至是突发状况、处理各方面的业务及协调和客人之间的关系,而毕业生刚进入这样长时间、高强度、烦琐重复的工作大多是积极主动的,经历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消极面对甚至产生厌恶,所以需要毕业生积极调整好心态,并坚持锻炼身体,如此下去才能保持旅游行业工作的激情。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要想在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备与人交际的语言能力、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
六、结论
目前我国各地旅游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对人才需求也逐渐增加,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却出现“低进入率、高流失率”的现状,影响甚至掣肘旅游行业健康繁荣的发展。本文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结合国内外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有关资料,提出了从政府、旅游用人单位、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五方面改善学生就业现状的对策如下:必须通过政府支持增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旅游行业就业的信心,进而改善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旅游用人单位应合理规划聘用的毕业生,并让员工在工作时感受到如家一般的温暖,使得企业与员工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发展;学校作为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第一来源,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要从实践适用性出发,必须适应旅游行业发展的要求,从而改善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家长应及时转变观念,尊重毕业生选择,利用自身社会经验,合理指导毕业生就业;毕业生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满足国际旅游行业发展的要求,才能在日渐严峻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黄婕.湘潭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探析[D].湘潭:湘潭大学,2014.
[2]单妮娜.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新思路[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6(3):84-87.
[3]贺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72-76.
[4]连慧.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现代商业,2009(32):165-166.
[5]R.A.Goodenough,Page,S.J.Planning for tourism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1990s: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industry[J].Journal of Gr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 1993,17(1):57-72.
[6]董志文,董效臣.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99-101.
[7]李鹏忠.大学生就业对策的整体性思考[N].吉林日报,2009-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