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诚信,即诚实守信、真实不妄、恪守信用。它是中国传统道德中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准则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石。而目前作为未来经济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状况非常严重,因此对大学生加强诚信教育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它是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是道德经济,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经济。但是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诚信缺失颇为普遍,已导致我国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导致交易成本的提高,导致投资环境的恶化,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要使我国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尤其要重视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应把诚信培养成他们自觉的意识和行为,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
2.它是满足教育界为适应社会对“诚信”呼唤的需求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当一个社会对现实的道德状况不满意时,它首先应求助于学校教育。这是因为教育作为一种价值引导工作,具有提高人的道德水准和促进受教育者人格完善的功能;尤其是在和平年代,学校教育更是社会进步和改革最基本、最有效的工具,因为道德规范仅依赖法规、惩罚等机械、外在的措施,都是暂时、无效的;只有教育才是对人心理动机的内在的、自律性的约束,它的作用和范围远远超过政策、法律等强制手段。而且国外学者通过回归方法分析得出结论,接受过品质教育与他们在以后现实的其他环境中实践这些美德的可能性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所以我国要想改造和重建诚信道德,要想在不久的将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诚信道德体系,就必须在大学里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倡导并实践“诚信”,对失信行为进行道德鞭挞、舆论谴责,逐渐培育出“信用至上”的社会意识。
3.它是满足大学生都有提升诚信道德水平的需要
任何人的意志行为都是由一定的需要所驱使的,而且人的需要是由社会发展状况决定的。换而言之,人们的一切意志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需要是人一切活动的原始动力。而今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学费、制造虚假履历、违约、抄袭学术成果等事件频繁发生,使得大学生深刻体会到诚信的缺失已导致人与人之间滋生猜忌和不信任感,产生紧张、不安、焦虑等心境,这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正是在这样的失信状况下,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渴望建立一个安全、祥和、融洽、充满信任的良好校园氛围,都有呼唤诚信道德的需要,都有提高校园诚信水平的需要。可见大学生为了满足自身安全的需要,也有呼唤诚信和提高自己诚信道德水平的需要,在此需要的基础上去加强诚信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1.消极环境的影响
诚信道德实质上是一种公共服务,它是由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提供,又被每一个成员享用,只有当社会中人人都选择诚信行为时,才能使每一个人得益,当自己没有享受到别人提供的诚信服务时,往往也不愿意向他人提供诚信服务。同时,个体诚信道德观念的建立会受到别人行为的暗示,个体的行为又不断地给周围的人以暗示,影响着别人的诚信道德观念的建立。由于诚信道德的这一性质,使得人们如果处在一个诚信道德水准很高的社会内,就会自觉启动自己的诚信道德资源,并提高自己的诚信道德水平;反之,如果置身在一个诚信水平很低的社会内,很难激发人们良好的诚信道德品质,甚至会打击他们在更高的诚信道德层次上的诚信行为。因此,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的大学生,他们诚信水平的高低会随着他们对周围的诚信环境的评价而提高或降低。如果他们置身在一个经济失信、政治失信、校园失信、甚至家庭失信的一个诚信水平很低的社会环境下,是很难启动他们良好的诚信道德资源的,甚至会表现为一种很低的诚信道德层次,而这种层次的诚信道德精神比他们本身能力所及要低得多。总之,消极环境的影响会打击他们的诚信行为,甚至可能导致他们放弃诚信。
2.教育体制的影响
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人们将不得不面对各种价值冲突,因此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对冲突之中的各种价值取向作出合理的道德选择。而大学的诚信教育从总体上看还是顺从教育,教师仅仅依赖权威把诚信价值观灌输给学生,以既定的诚信道德取向和规范去要求学生,并通常是依赖惩罚来迫使学生形成诚信的道德品质;而不关注学生是如何思考的,没有把学生所面临的诚信两难问题作为要解决的问题向学生提出来,没有帮助他们分析、比较与鉴别,并使他们在诚信道德冲突中自主地、合理地选择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诚信道德品质;而且没有把诚信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去完成,不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也忽视了社会、学校、家庭等环境的隐性诚信教育建设。因此无法促进大学生的诚信道德认知的发展,也无法激发他们的诚信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往往导致知行严重脱节。加之,绝大多数学校缺乏有效的诚信评估机制和诚信监管机制,结果导致重诚信、讲信用的学生吃亏,而失信的学生反而获利,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失信的原因。
3.主观因素的影响
第一,源于人的本能。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都愿意做对自己有利的事,不愿做对自己不利的事。如果诚实守信能够给人们带来利益,人们就重视它,视其为本;如果守信不能带来利益,人们就可能放弃它。因此当大学生的作弊、偷盗、恶意欠费等失信行为能帮助他们考试及格、拿奖学金、获取金钱满足物质欲望等利益,而且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时,必然导致他们选择失信,放弃诚信原则。
第二,源于自身的特点。大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按道德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自觉性比较弱,又缺乏必要的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的能力,容易把观察了解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因此,在现实中当涉及自身的利益时,就可能放弃诚信道德理念,甚至在利益的驱使下去从事失信的行为;而且又受到环境决定论的影响,认为“你不守信用,我也不守信用;你欺骗我,我也欺骗你”,导致他们在观念和行为上的差距,表现为认识上崇尚诚实守信,但在行为上却不能做到诚实守信。
第三,源于坚守诚信是要付出代价的。就每一个个体而言,人们都愿意做一个诚信的人,而不愿意做一个失信的人,因为诚信本身可以给人带来愉快、幸福。当一个人做了失信的事,往往会受到心灵的谴责,为此遭受痛苦。但是坚守诚信、坚守心灵的自律,是要付出代价的,尤其是在缺乏健全的失信惩罚机制下,更会加剧恪守诚信的代价。通过调查了解到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愿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也意识到失信会给自己带来恐惧、彷徨、自责,但当坚守诚信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时,他们往往会选择放弃诚信原则。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探讨
1.从利益导向、利益机制这个基点出发来健全大学生信用制度
对于个体而言,只有诚信对谋取利益有利的情况下,诚信才能真正成为本,若仅从道德伦理层面上谈论诚信,或靠个体的良心发现来树立诚信行为规范收效甚微。因此首要的是从利益导向、利益机制这个基点出发来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和相应的奖惩机制,还应加强执法、监督的力度,使得制度达到保护和鼓励诚实守信者,打击和惩罚失信者的目的。
2.规范教育者的行为,发挥教育者在诚信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教育者是社会主流文化的象征,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是知识和道德的权威,如果教育者都不坚守诚信,那么学生就会认为整个社会是失信的社会,以至于表现为一种很低的诚信道德层次。因此教育者应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促进工作的民主、公正、透明,减少不确定性,从而发挥教育者在诚信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3.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
在失信的环境下,是无法激发学生良好的诚信道德品质的。因此学校要创造条件积极营造校园诚信氛围。首先,学校领导可以通过与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交流,来确定应当怎样实施诚信价值观,并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参与到诚信教育计划中。其次,创造教职员工之间的诚信社区,鼓励学校成员表达他们对他人的诚实、守信行为的感激之情,并为学生创造了解他们所在的班级之外的学生和教职员工的诚实、守信的机会;充分利用全校大会来弘扬诚信价值观。再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涉及诚信的课外活动,让每个班级都负责一项对诚信有贡献的工作。还可以创立全校性的学生自治会,并由学校赋予它处理对校园诚信有切实影响的问题和治理学生失信行为的权利,而且要尽可能的和班级管理组织进行交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学校可以通过适当减轻教学压力、降低考试难度等来提升诚信道德问题的重要地位,使教师不致于忽略对学生诚信道德培养,使学生降低履行诚信义务支付的代价,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
4.把教育的重点转向培养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思维能力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诚信教育的重心,应由传授诚信教条转向培养诚信道德判断力、诚信道德敏感性和诚信行为能力;应从“教会顺从”转变为“教会选择”。因此教育者要合理运用大学生社会活动和交往中的真实的带有冲突性的诚信情境,让他们在处理现实的诚信问题过程中增加对诚信规则的认识和理解,并指导大学生在分析、比较与鉴别的基础上,合理地选择个人应确立的诚信品质;还可以以个体诚信发展水平为基础,精心选择和设计含有诚信冲突和矛盾的情境,有目的地提高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判断水平,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的发展。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它是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是道德经济,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经济。但是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诚信缺失颇为普遍,已导致我国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导致交易成本的提高,导致投资环境的恶化,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要使我国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尤其要重视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应把诚信培养成他们自觉的意识和行为,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
2.它是满足教育界为适应社会对“诚信”呼唤的需求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当一个社会对现实的道德状况不满意时,它首先应求助于学校教育。这是因为教育作为一种价值引导工作,具有提高人的道德水准和促进受教育者人格完善的功能;尤其是在和平年代,学校教育更是社会进步和改革最基本、最有效的工具,因为道德规范仅依赖法规、惩罚等机械、外在的措施,都是暂时、无效的;只有教育才是对人心理动机的内在的、自律性的约束,它的作用和范围远远超过政策、法律等强制手段。而且国外学者通过回归方法分析得出结论,接受过品质教育与他们在以后现实的其他环境中实践这些美德的可能性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所以我国要想改造和重建诚信道德,要想在不久的将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诚信道德体系,就必须在大学里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倡导并实践“诚信”,对失信行为进行道德鞭挞、舆论谴责,逐渐培育出“信用至上”的社会意识。
3.它是满足大学生都有提升诚信道德水平的需要
任何人的意志行为都是由一定的需要所驱使的,而且人的需要是由社会发展状况决定的。换而言之,人们的一切意志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需要是人一切活动的原始动力。而今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学费、制造虚假履历、违约、抄袭学术成果等事件频繁发生,使得大学生深刻体会到诚信的缺失已导致人与人之间滋生猜忌和不信任感,产生紧张、不安、焦虑等心境,这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正是在这样的失信状况下,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渴望建立一个安全、祥和、融洽、充满信任的良好校园氛围,都有呼唤诚信道德的需要,都有提高校园诚信水平的需要。可见大学生为了满足自身安全的需要,也有呼唤诚信和提高自己诚信道德水平的需要,在此需要的基础上去加强诚信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1.消极环境的影响
诚信道德实质上是一种公共服务,它是由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提供,又被每一个成员享用,只有当社会中人人都选择诚信行为时,才能使每一个人得益,当自己没有享受到别人提供的诚信服务时,往往也不愿意向他人提供诚信服务。同时,个体诚信道德观念的建立会受到别人行为的暗示,个体的行为又不断地给周围的人以暗示,影响着别人的诚信道德观念的建立。由于诚信道德的这一性质,使得人们如果处在一个诚信道德水准很高的社会内,就会自觉启动自己的诚信道德资源,并提高自己的诚信道德水平;反之,如果置身在一个诚信水平很低的社会内,很难激发人们良好的诚信道德品质,甚至会打击他们在更高的诚信道德层次上的诚信行为。因此,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的大学生,他们诚信水平的高低会随着他们对周围的诚信环境的评价而提高或降低。如果他们置身在一个经济失信、政治失信、校园失信、甚至家庭失信的一个诚信水平很低的社会环境下,是很难启动他们良好的诚信道德资源的,甚至会表现为一种很低的诚信道德层次,而这种层次的诚信道德精神比他们本身能力所及要低得多。总之,消极环境的影响会打击他们的诚信行为,甚至可能导致他们放弃诚信。
2.教育体制的影响
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人们将不得不面对各种价值冲突,因此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对冲突之中的各种价值取向作出合理的道德选择。而大学的诚信教育从总体上看还是顺从教育,教师仅仅依赖权威把诚信价值观灌输给学生,以既定的诚信道德取向和规范去要求学生,并通常是依赖惩罚来迫使学生形成诚信的道德品质;而不关注学生是如何思考的,没有把学生所面临的诚信两难问题作为要解决的问题向学生提出来,没有帮助他们分析、比较与鉴别,并使他们在诚信道德冲突中自主地、合理地选择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诚信道德品质;而且没有把诚信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去完成,不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也忽视了社会、学校、家庭等环境的隐性诚信教育建设。因此无法促进大学生的诚信道德认知的发展,也无法激发他们的诚信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往往导致知行严重脱节。加之,绝大多数学校缺乏有效的诚信评估机制和诚信监管机制,结果导致重诚信、讲信用的学生吃亏,而失信的学生反而获利,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失信的原因。
3.主观因素的影响
第一,源于人的本能。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都愿意做对自己有利的事,不愿做对自己不利的事。如果诚实守信能够给人们带来利益,人们就重视它,视其为本;如果守信不能带来利益,人们就可能放弃它。因此当大学生的作弊、偷盗、恶意欠费等失信行为能帮助他们考试及格、拿奖学金、获取金钱满足物质欲望等利益,而且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时,必然导致他们选择失信,放弃诚信原则。
第二,源于自身的特点。大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按道德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自觉性比较弱,又缺乏必要的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的能力,容易把观察了解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因此,在现实中当涉及自身的利益时,就可能放弃诚信道德理念,甚至在利益的驱使下去从事失信的行为;而且又受到环境决定论的影响,认为“你不守信用,我也不守信用;你欺骗我,我也欺骗你”,导致他们在观念和行为上的差距,表现为认识上崇尚诚实守信,但在行为上却不能做到诚实守信。
第三,源于坚守诚信是要付出代价的。就每一个个体而言,人们都愿意做一个诚信的人,而不愿意做一个失信的人,因为诚信本身可以给人带来愉快、幸福。当一个人做了失信的事,往往会受到心灵的谴责,为此遭受痛苦。但是坚守诚信、坚守心灵的自律,是要付出代价的,尤其是在缺乏健全的失信惩罚机制下,更会加剧恪守诚信的代价。通过调查了解到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愿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也意识到失信会给自己带来恐惧、彷徨、自责,但当坚守诚信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时,他们往往会选择放弃诚信原则。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探讨
1.从利益导向、利益机制这个基点出发来健全大学生信用制度
对于个体而言,只有诚信对谋取利益有利的情况下,诚信才能真正成为本,若仅从道德伦理层面上谈论诚信,或靠个体的良心发现来树立诚信行为规范收效甚微。因此首要的是从利益导向、利益机制这个基点出发来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和相应的奖惩机制,还应加强执法、监督的力度,使得制度达到保护和鼓励诚实守信者,打击和惩罚失信者的目的。
2.规范教育者的行为,发挥教育者在诚信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教育者是社会主流文化的象征,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是知识和道德的权威,如果教育者都不坚守诚信,那么学生就会认为整个社会是失信的社会,以至于表现为一种很低的诚信道德层次。因此教育者应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促进工作的民主、公正、透明,减少不确定性,从而发挥教育者在诚信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3.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
在失信的环境下,是无法激发学生良好的诚信道德品质的。因此学校要创造条件积极营造校园诚信氛围。首先,学校领导可以通过与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交流,来确定应当怎样实施诚信价值观,并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参与到诚信教育计划中。其次,创造教职员工之间的诚信社区,鼓励学校成员表达他们对他人的诚实、守信行为的感激之情,并为学生创造了解他们所在的班级之外的学生和教职员工的诚实、守信的机会;充分利用全校大会来弘扬诚信价值观。再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涉及诚信的课外活动,让每个班级都负责一项对诚信有贡献的工作。还可以创立全校性的学生自治会,并由学校赋予它处理对校园诚信有切实影响的问题和治理学生失信行为的权利,而且要尽可能的和班级管理组织进行交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学校可以通过适当减轻教学压力、降低考试难度等来提升诚信道德问题的重要地位,使教师不致于忽略对学生诚信道德培养,使学生降低履行诚信义务支付的代价,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
4.把教育的重点转向培养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思维能力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诚信教育的重心,应由传授诚信教条转向培养诚信道德判断力、诚信道德敏感性和诚信行为能力;应从“教会顺从”转变为“教会选择”。因此教育者要合理运用大学生社会活动和交往中的真实的带有冲突性的诚信情境,让他们在处理现实的诚信问题过程中增加对诚信规则的认识和理解,并指导大学生在分析、比较与鉴别的基础上,合理地选择个人应确立的诚信品质;还可以以个体诚信发展水平为基础,精心选择和设计含有诚信冲突和矛盾的情境,有目的地提高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判断水平,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的发展。